INCA's foru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兒童自閉症

1頁(共2頁) 1, 2  下一步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兒童自閉症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六 五月 29, 2010 1:13 pm

根據香港大學08 年的研究顯示,本港每一萬名15 歲以下的兒童,便有16 名患上自閉症。有團體曾在育兒展覽,為20 名5 歲以下兒童進行快速測試,當中15 人證實患病,5 人事前更毫不知情。自閉症兒童在18 個月大時,已可以診斷出來,團體呼籲家長及早認識病症及放下情緒包袱,讓子女及早開始治療。

記者陳曉峰報道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的報告則指出,在07至09 年期間,8 歲兒童患有自閉症的比率,已由1 比150 大幅上升至1 比110。鄰舍輔導會助理服務總監梁煥球接受訪問時表示,團體目前服務至少80 宗個案,年齡介乎2 歲至30 多歲,其中半數屬於6 歲或以下兒童,而學齡兒童和成人則各佔四分之一。此外,他們在較早前舉辦的「第9 屆育兒天地博覽」,為20名5 歲以下兒童進行自閉症快速測試,當中15 人證實患病,其中5 人更是事前全不知情。

18 個月大已可確診

  他指,自閉症兒童與一般兒童的差異,可以於兒童半歲時開始逐漸浮現,但不易被察覺,直至1 歲至3歲期間病徵才會較為明顯。他舉例指,由於自閉症兒童在社交和溝通上出現障礙,因此不會回應他人的呼喚。同時,不少家長對自閉症並不了解,往往誤以為病徵是小孩的特性,長大後便會消失,而延誤診治。同時,由於病情是因人而異,因此家長亦難以參考其他個案。在得知子女患上自閉症後,他指,家長普遍出現震驚、否認和憤怒等。他們在初時會嘗試找不同的專家重複診斷,希望可以證明子女並非患病。但在多番失望後便會轉為憤怒,質疑為何自己的子女會患上自閉症,又會懷疑是否懷孕時做錯了事,甚至於出現前世作孽等迷信想法。

  梁煥球又表示,他們會盡力說服家長盡早讓子女接受治療,雖然政府醫院在兒童3 歲時始作診斷,但其實在一般情況下,18 個月大的兒童已經可以確診是否患上自閉症,隨即進行治療。他曾遇到有一名未滿2 歲的自閉症兒童,在家人協助訓練的情況下,異常行為大幅減少,亦能和其他人有眼神接觸。

  至於預防自閉症兒童發生家居意外方面,臨床心理學家施敏珊在同一場合認為,一些「小心思」的考慮,已非常有效,如裝上防止窗戶和櫃門大幅開啟的膠扣,防止兒童把手指插入電插座的防護設備等,均有功效。此外,她認為家庭的教育十分重要,亦要提醒家長在上課後把相關知識傳授其他家人。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自閉兒外遊 適應最重要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一 7月 19, 2010 7:01 pm

每年暑假都是外遊的黃金檔期,自閉症兒童的家長都想帶孩子出外旅遊,但又擔心孩子適應不了,最終不了了之。我經常向家長強調,讓自閉症兒童多接觸新事物,對兒童將來融入社區有莫大幫助。不過家長事前要因應孩子的特性,做足準備工夫,才可確保有一個愉快的旅程。

選似香港地方 旅程宜短

家長安排行程時,應按兒童的喜好和能力而決定。若兒童平時很少外出,又不習慣舟車勞動,最好選擇與香港類似的地方,例如深圳,甚至是離島,孩子感到有親切感,適應問題自然減少。選定目的地後,行程長短、食物、天氣、時差,甚至種族等也要考慮。對一些有適應問題的兒童來說,行程以短為宜,一旦兒童適應不了,也可以盡快折返香港,行程最好安排一些孩子平時喜愛的活動,例如兒童喜愛看動物,家長可刻意安排到當地的動物園遊覽。另留意環境會否太嘈雜,令兒童容易產生不安情緒。

備零食 防抗拒當地食物

食物方面,很多自閉症兒童都有偏食的習慣,家長應帶備孩子喜愛的零食。曾有一名家長帶兒子外遊時,因為帶不夠兒子最喜愛的波蘿包作早餐,兒子大吵大鬧了一個上午,令當天的興致大打折扣。在此時,若環境許可,家長可以嘗試在當地買類近波蘿包的食物代替,試探孩子的反應,讓孩子在陌生的環境學習適應轉變。倘若兒童拒絕,就用帶備的零食取代。

每天預告行程 增安全感

大部分自閉症兒童都有固執和不喜歡改變的特性,家長在起程的兩至三星期前,蒐集一些目的地的照片,以愉快和興奮的語調向孩子預告屆時的行程,給孩子一個期待的心理準備。旅程開始後,最好每天也向孩子預告當天的行程。此外,帶備兒童喜愛的玩偶,以加強孩子的安全感。至於跟團還是自由行,若兒童沒有太大的環境適應問題,跟團也未嘗不可。

在旅行期間,若孩子出現適應問題而無法繼續行程,家長要沉著氣,首要是確保孩子安全。家長要嘗試控制孩子的情緒,方法視乎孩子的喜好而定,例如叫孩子深呼吸、攬實孩子,又或與孩子一同念數目,總之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便可。

自閉症兒童有機會體驗不同生活,不單是兒童得益,家長也可以藉此了解孩子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到了什麼水平,從而調整育兒的策略。雖然家長事前要準備周詳,但也是值得的。

文﹕協康會臨床心理學家許愛蓮(http://www.heephong.org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兒童自閉症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一 7月 26, 2010 4:23 pm

前高官、前貿發局總裁施祖祥退休後,享受退休生活,自得其樂,近日卻見他頻頻活動,友人見而問之,答案是為女兒敏珊博士籌款,從事社會服務。

  施祖祥的千金敏珊於美國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取得博士學位,專攻臨床心理學,是加州心理學委員會持牌心理學家、美國心理學會會員、香港心理學會副院士。回港後,在灣仔大佛口某大廈租下辦公室,為公眾服務,主治自閉及情緒病患,對兒童自閉症、焦慮、抑鬱等更有心得。曾在星島集團旗下的《頭條日報》寫專欄,頗受歡迎。

  知名實業家陳瑞球博士為了紀念一已故弟弟陳蔭川,最近捐款成立了「陳蔭川學兒樂園」,旨在為患有自閉症及亞氏保加症 的兒童提供專業課程及治療,由鄰舍輔導會以非牟利形式管理營運,以兩歲至六歲患有上述症狀的兒童為服務對象,一般會由樂園的專業團隊人員,包括臨床心理學、職業治療、物理治療或語言治療等專家進行評估後設計合適的課程,團隊便是由施敏珊博士領導的。「陳蔭川學兒樂園」已獲社會福利署 簽發「幼兒中心註冊證明書」,現正接受報名,於八月中開課,該樂園位於灣仔駱克道一九四至二○○號東新商業中心二樓,收生名額分上午班及下午班各三十人。

  以前我們對兒童自閉症、閱讀困難症、亞氏保加症等等沒有甚麼認識,見到孩子不願與同學交談、語文課的成績糟糕,總以為孩子不勤力、不夠外向,是「宅男」、「宅女」,不知如何是好。辛翠時便有一位朋友的兒子自小患上閱讀困難症,幸好及早得到專家治療,才能對症下藥,後來讀書的成績大進,朋友喜不自勝。有上述症狀傾向的兒童,如及早找到專家診治,是很有希望的!

  (細說新事 辛翠時)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青葱成長路:自閉童小貼紙幫大忙

發表 由 hkinca38 周四 8月 05, 2010 10:42 pm

每年 7、 8月當我與「自閉症兒童小一預備班」畢業的家長會面時,我都感受到家長既興奮又擔憂的心情:喜的是孩子終可入讀主流學校,憂的是孩子能否順利融入將來的學習生活。在小一適應問題上,特別是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除了學科能力外,他們的自理能力也不容忽視。

提升自理能力
學童升上小學後,要獨自應付很多日常生活問題。當中以用膳和收拾書包最令老師頭痛。小學生在午膳時,都會使用餐墊,避免弄污桌面。一般學童都會用橡皮圈把餐墊捲起以便收藏,但有些餐墊的質地較硬,捲起後容易變形。由於部份自閉症兒童在動作計劃、整合步驟方面較弱,要求他們處理飯盒和餐具的同時,又要應付隨時捲曲回彈的餐墊,一不留神便會把飯盒弄翻。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的幼兒導師都會給媽媽一些自理小貼士。例如家長大可利用卡通公仔貼紙作視覺提示,預先在毛巾盒、水壺上貼上貼紙,然後在餐墊的左、右上角貼相同的貼紙,教導孩子按貼紙圖示配對擺放。除可令餐墊平伏外,更有助兒童處理分佈在桌面上的物件,避免意外打翻物件,減少用餐時的混亂。

在收拾書本方面,自閉症兒童在歸納類別的理解能力較弱,容易混淆不同顏色的書簿封面,要求他們按時間表收拾課本具有一定困難。家長可按各科課本和相關習作、練習簿等歸類,然後在書角、簿角上貼上相同的貼紙以作識別及歸納,避免兒童收拾書本時有遺漏。

協康會將於本月中旬舉辦升小適應講座,尚有小量座位,有興趣的家長可以參加,為子女升小作好準備。
撰文:協康會青蔥計劃總經理鄭家寶
電郵: slp@heephong.org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自閉症童父母易離婚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二 8月 10, 2010 1:15 pm

照顧自閉症子女的壓力不但令父母心力交瘁,更會增加離婚風險,美國一項研究發現當自閉症患者成長至少年時期,家長的離婚比率較一般家庭高出近 10%,每四名自閉症患者中,約有一人的父母是離異。負責研究的心理學家估計,除了照顧壓力外,自閉症患者的父母缺乏「二人世界」的相處時間,容易令感情變淡。

因子女學習問題爭執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一項研究比較了 391個自閉症與非自閉症兒童的家庭,顯示自閉症家庭的整體離婚率為 23.5%,遠高於非自閉症家庭的 13.8%;研究發現兩個組別的家庭在兒童 8歲前離婚率並無明顯差異,自閉症患者到少年時期父母才離異。心理學家認為自閉症兒童的成長需父母高度關注,包括長期要面對子女學習及社交適應等問題,夫婦容易爭執甚至導致離婚。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15分鐘驗腦測自閉症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四 8月 12, 2010 5:07 pm

自閉症病人有新希望。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專家研發出一種磁力共振測試方法,只需 15分鐘便能測試腦部內,控制語言或社交行為等不同區域,有否出現結構或形狀異常,從而診斷病人是否患自閉症。該快速測試方法令病人能及早獲適切治療,成本亦較傳統測試方法便宜。但暫時只能診斷成年病人,準確度逾九成。專家正研究能否用該方法診斷兒童病人。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思覺失調藥 治療自閉童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一 8月 30, 2010 2:38 pm

自閉症兒童在不少人印象中是默不作聲、活在自己的世界不理他人。但根據美國多個研究,約兩成至七成自閉症患者會出現自殘行為,如撞頭、咬手、打臉等,嚴重者更用利器刺傷自己。有精神科醫生解釋,部分自閉症兒童希望藉此類自我刺激行為表達自己及宣洩情緒,部分患者經藥物治療後病情得到改善。

明仔(化名)今年十歲,三歲時確診患自閉症,一直就讀特殊學校,行為並無太大問題。直至兩年前,明仔無故出現自我傷害行為,經常擊打頭部、手腳、用牙咬手等,或用頭撞向他人,亦會無故驚慌及對聲音焦慮。明仔母親說,當時照顧明仔非常吃力,「完全唔可以帶佢出街,學都返唔到,情緒失控,打同學背脊、打自己,每日幾次,手腳、大髀全部瘀晒。」

明仔的病況持續一年仍未有改進,母親帶他向精神科醫生丁錫全求醫,服藥物「阿立哌唑」治療後約三星期,病況開始改善,明仔回復正常的學校及家庭生活。

丁錫全指出,本港每一千人當中約有兩人為自閉症患者。他引述美國研究指,約兩至七成患者在接受研究的一年內曾出現自我傷害行為,如用手「搣」自己致出血受損、用頭撞牆、咬手臂、用指甲身體等,更曾有患者以刀等利器刺傷自己。

腦內生化物質失調
丁錫全解釋,部分自閉症患者出現自殘傾向,藉此表達自己,「佢哋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覺,腦中思緒混亂,所以傷害、刺激自己作為宣洩;亦有部分患者因為腦內生化物質失調。」

丁錫全續稱,過去傾向以行為治療方式管教自閉症兒童,去年美國批准一種原用於治療思覺失調的藥物「阿立哌唑」,用以治療自閉症。六歲以上的自閉症患者經醫生診斷後若有需要可服用,有外國研究指六成七患者服藥後有效改善病徵。丁錫全表示,家長可嘗試鼓勵自閉症子女以單字等表達自己,若子女經常出現異常行為,應盡早向醫生求診。

自閉症兒童異常行為評估表
‧大便失禁(過往懂得控制)

‧小便失禁(過往懂得控制)

‧經常把物件放進口腔內

‧害怕把食物或物件(如牙刷)放進口腔內

‧經常用手觸摸物件、用手觸摸或擁抱別人

‧害怕用手觸摸物件

‧經常用身體碰撞別人

‧極力阻止別人觸碰自己

‧經常模仿別人說話、重複同一句說話

‧無故感到慌張

‧經常作出自我刺激行為(如拍手、打頭、轉圈等)

‧作出自我傷害行為(如咬手、咬唇、撞頭等)

‧對一般的燈光、閃光或聲音變得異常敏感

‧重複出現激烈行為(如粗言穢語、自慰等)

‧不能就生活習慣作出些微改變(如改穿另一雙鞋子或衣物)

按以上行為出現頻密程度計分,由「從未」=0分,至「經常」=3分,若分數達10分或以上,應向醫生求醫

資料來源:精神科醫生丁錫全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自閉症:兒童疾病之首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四 9月 02, 2010 7:21 pm

記者/黃祺 實習生/黃麗娟

上海有八千多自閉症患者,在很多調查中,每1000名孩子中就有1人患有自閉症,還有一些調查認為發病率高達千分之六,自閉症已經成為兒童疾病之首。

  就在你身邊

  東東(化名)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拿著兩支鉛筆玩耍,除了顯得有一點心不在焉,並不覺得有太大的異常。台上有人發言,會場十分安靜。「嗯……啊……」,東東嗓子裡突然發出奇怪的聲音,分貝很高,傳遍整個會場,旁邊的東東爸爸,趕緊摸著東東的肩膀,手指放在嘴唇上示意他不要吵。幾十分鐘裡,東東又吵了幾次,一會兒躺倒在座椅上,一會兒歪在爸爸身上,爸爸不耐煩了,表情有點凶。

  東東鬧出的動靜,吸引了會場裡記者們的目光,不過,在座的大多數人卻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他們都是自閉症孩子的家長,每天面對類似的孩子。家長們不會把精力分散在東東的身上,而是專心致志地聽台上各路自閉症專家的發言,試圖從中發現哪怕一點點對自己孩子有好處的訊息。

  這是上海第一屆自閉症康復論壇上的一幕。8月19日,由上海愛好兒童康復中心主辦,阿斯利康製藥有限公司和上海市閔行區七寶鎮鎮政府協辦的上海第一個自閉症專業論壇開幕,除了一百多名自閉症兒童家長,醫學界、社會學界,政府官員,以及來自中國台灣、香港以及新加坡的公益機構代表,共同參與了論壇。

  1943年,醫生第一次從一個美國孩子的身上,發現了自閉症。從此以後,「自閉症」這個奇怪的名詞逐漸被醫療界認識,進而,越來越多的孩子被確診患上這種疾病。僅僅過了半個世紀,種種統計顯示,自閉症已經成為兒童疾病之首,超過兒童腫瘤、白血病、艾滋病、糖尿病的發生率總和。「上海自閉症患者大約有8000多。」上海愛好兒童康復中心負責人楊曉燕介紹說。在中國,從未開展過大型的自閉症患者流行病學調查,所以,中國自閉症患者的總人數,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發病率來計算的。一般認為,中國有60萬-180萬的自閉症患兒。上海市殘疾人康復職業培訓中心沈敏說:「全國0-6歲殘疾兒童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自閉症譜系障礙在0-6歲兒童致殘原因中佔據首位,高達78%。」

  由於統計依據的不同,世界各地提供的自閉症發病率數據有所差異,但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瑞典、芬蘭等國的調查中,自閉症在18歲以下人群中的發病率,都高於千分之一。也就是說,不管在國外還是在北京、上海的街頭,每個人都有很多機會遇到一個自閉症患者,只不過,我們對他們的瞭解少得可憐。

  楊曉燕自己就是自閉症孩子的媽媽,10歲的兒子被大家叫做「寶寶」。寶寶長得乖巧,看上去與尋常10歲的孩子沒有任何不同。楊曉燕走到寶寶身邊,大聲叫「寶寶」,狠狠地在兒子臉上親了一口。經過多年訓練後,寶寶已經知道媽媽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叫阿姨,阿姨。」楊曉燕指著記者教寶寶,沉默了幾秒鐘後,寶寶叫出了「阿姨」兩個字,發音有些渾濁,目光在別處,而不是他面前的阿姨。自閉症又被叫做孤獨症,患者最典型的特點就是不會與外界溝通,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至今,醫學界對自閉症的發病機理還幾乎一無所知。

  自閉症是一種兒童早期發育遲緩缺陷,被視作一種先天疾病。在一些針對自閉症患者腦功能的研究中,人們發現他們的腦功能存在異常,特別是在腦內的杏仁核區域。但是,目前的研究還無法解答,是什麼原因引起了這些腦功能的異常,也沒有辦法徹底改變這些異常,所以,自閉症是一種無法預防也無法治癒的終身疾病。

  早期診斷的缺乏

  大多數自閉症孩子的父母,是因為發現孩子語言能力的異常,才開始求醫問藥,並最終被診斷為自閉症。典型的自閉症患者,常出現的症狀是不會說話、缺少表情、冷漠、喜歡重複同一個動作、不會跟別的小朋友玩耍等等,這些現象被學者們總結為「社會性發展障礙」、「交流障礙」、「想像力障礙」。1982年,中國第一次報告了自閉症病例,但在很長的時間裡,自閉症還是不為醫療界和公眾所知,再加上自閉症患者症狀差異很大,自閉症的診斷一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很多家長提起孩子確診的經過,都感到無比艱辛。

  薛麗冰的兒子秦逸倫今年已經16歲,相對於今天來說,十多年以前人們對自閉症的瞭解更是有限。和很多家長一樣,薛麗冰最早發現快2歲的兒子不會說話,她曾帶著兒子檢查過是否耳聾,是否智障。但很多醫生告訴她「貴人語遲」,叫她不要擔心。奔波了幾個地方以後,薛麗冰終於聽到一個醫生說:你的孩子可能是自閉症。「自閉症?那怎麼治啊?會不會影響他上學啊?」薛麗冰回憶起十多年前她向醫生提出的問題,說自己「太天真」。當時醫生回答:「你還在想上學的事?還是先訓練他學會自理吧。」

  即使到了今天,很多自閉症孩子的家長在奔走多家醫院以後,也難以得到一個確切的診斷。「一般醫生都會讓你做一個評估表格,然後計算分數,但我們去做了以後,每家的診斷結果都不一樣啊。」一位5歲女孩的媽媽,到現在還沒有得到一個確切的診斷。

  從技術上講,目前國際通用的診斷手段,存在不少問題。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教授金星明提供了一個數據,美國2007年的一份報告,調查了近8萬名3-17歲的兒童青少年,他們中有近40%過去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兒童,後來又被診斷不是自閉症。金星明教授提出:年幼兒童的診斷正確率究竟如何?

  中國自閉症診斷的所有工具,都來自國外。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心理教研室周念麗教授在論壇演講中提出:看看這些大串的英文字母就知道,國內所有的診斷手段幾乎都照搬國外,但這些工具是否能夠準確地診斷病情?她認為,國內急待開發適合中國人的診斷工具,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周念麗講了一個故事,她曾經在北京一家自閉症教育機構碰到一個孩子,一開始這個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孩子父親聽到消息以後「人間蒸發」,離開了這個家,但過了一段時間,孩子通過其他診斷,被認為並非自閉症。她提醒,這樣的悲劇不應該一次次上演。

  儘管自閉症目前無法治癒,但如果自閉症患者越早得到診斷和干預,預後的情況會越好。但是,國內還沒有建立早期篩查系統,很多患兒因為發現晚、確診晚,耽誤了最寶貴的訓練時間。「對於自閉症兒童的康復,早期發現、干預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自閉症兒童早期篩查、診斷、干預的工作體系尚未建立,評估工具的研究不足,篩查隊伍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轉介,導致多數自閉症兒童得不到早期干預。」沈敏說。

  自閉症不能等同於智力障礙,並不是所有自閉症患者都有智力障礙,大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有一定的智力水平,甚至對某一個技能特別擅長,這樣的情況被叫做「孤島能力」。楊曉燕回憶說,她的孩子在2歲之前就會加減乘除,計算能力遠遠超過普通小朋友。正因如此,一些自閉症孩子在被診斷之前,甚至被視為「天才」,在缺少早期篩查,而家長又缺少專業知識的情況下,患兒的病情被忽視。

  渴望尊重和輔助

  「這孩子怎麼回事啊?!你們家長怎麼不好好管管?!」每一個自閉症孩子的家庭,都沒少聽過這類責備。擁有一個自閉症孩子,對於任何家庭來說都是沉重的打擊,而社會的不解、冷漠和歧視,更讓這樣的家庭倍感傷心。

  與智障、肢體殘疾不同的是,自閉症患者外貌沒有明顯的特徵,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安靜、沉默,看上去跟普通人沒有兩樣。正因為如此,當自閉症患者有異常舉動的時候,缺少瞭解的人給予的反應,往往是責備。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抱著他出門,旁邊站了一位長頭髮的女士。我的孩子一把抓住別人的辮子不肯放手,我正要回頭解釋,對方就給了我孩子一個耳光。」張敏燕的兒子現在已經19歲,這事發生在十多年前,但到現在,情況也好不了多少。「如果一個孩子行為奇怪,大家應該想一想他有可能是自閉症。」

  公眾對自閉症缺少瞭解,醫療界對自閉症的認識也並不普及。自閉症孩子母親薛麗冰說,她曾帶兒子去醫院打針,孩子不肯打,強著又哭又鬧。護士很不耐煩,責問道:「這個孩子怎麼搞的,這麼大了還不聽話,你們家長怎麼慣成這樣?」薛麗冰說,家長一般不會把孩子慣成這樣的,遇到這種情況,大家都應該懷疑一下這個孩子是有病的,他不是健康人。

  另一位母親吳艷哲說,她常常帶著已經21歲的兒子去超市,希望兒子能夠學會日常生活的能力。在她家附近的一家超市裡,一名明知孩子患有自閉症的保安,會趁家長不注意的時候,把她的孩子驅趕出超市。

  電影《海洋天堂》的上映,讓自閉症患者家庭,看到了一點希望。「台灣自閉症總會」是一個由自閉症家長組成的民間團體,這個團體的理事長潘兆萍在論壇上說,內地的《海洋天堂》拍得很好,最近正在台灣公映。「我前天剛給官員送了5張電影票,請他們去看《海洋天堂》,讓他們瞭解一下自閉症究竟是怎麼回事。」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回復: 兒童自閉症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四 9月 02, 2010 7:22 pm

公眾的理解還不能解決自閉症患者家庭實際的困難。根據周念麗教授的研究,自閉症患兒家庭一年承受和支付的社會成本為6萬元。這其中包括醫學診斷費用、醫學干預費用、語言治療費用、心理干預費用、自閉症機構學費等等,其中「照顧成本」是指在自閉症患兒家庭中,父母雙方一般都會為了照顧孩子,犧牲自己的事業和原有的收入,比如一方選擇下崗,或者縮短工作時間,做兼職工作等等。這樣的情況幾乎出現在每一個自閉症患者家庭,因為自閉症患者往往缺少危險意識,如果沒有全天候的照顧,時常會發生意外。

  關注自閉症家長

  每一個自閉症孩子的父母,都見過「地獄」的樣子,那是一種無邊的黑暗,身陷其中的人被一種未知的恐懼包圍,這恐懼一口一口蠶食著希望。張敏燕的兒子1992年出生,她是中國第一代自閉症患者媽媽,儘管已經過去16年,但兒子被診斷時的絕望感,還清晰可知。「我以前是下棋的,他爸爸是踢足球的,兒子剛出生時,我們經常討論說,我教兒子下棋,你教兒子踢球。」跟天下所有父母一樣,張敏燕對兒子充滿無限的期待,憧憬著幸福的未來。當兒子被確診,所有的希望換成了絕望,生命陷入無底深淵。

  電影《海洋天堂》裡,大福的媽媽就因此走上了絕路。「我到現在也不相信她會在水裡出意外。」李連傑扮演的大福父親說。大福媽媽水性很好,但卻因為游泳意外身亡,大福父親覺得,大福母親是因為太愛大福,無法接受現實而選擇了放棄。張敏燕早已走過那一個黑色的階段,如今是一個無比堅強的母親,但她看到許多孩子剛剛被確診的父母,與她自己當年一樣,痛不欲生。

  「很多家長都有焦慮的情緒,有的非常嚴重。」從十多年前給兒子看病開始,張敏燕結識了不少自閉症患兒家長,並組成了一個鬆散的家長組織,在她看來,自閉症孩子家長對心理疏導的需求,可能比訓練孩子更加迫切。在上海第一屆自閉症康復論壇上,一位3歲女孩的媽媽,認真地做著筆記,哪怕是十分專業的術語,她也一一記下來。每逢會議休息時間,這位年輕的媽媽就會快速地衝到前排,抓住任何一個能抓住的演講者,描述她女兒的種種行為,問對方她的女兒究竟是不是自閉症。這位母親焦急而困惑的眼神,在會場上隨處可見。

  在自閉症患者的治療和訓練中,家庭訓練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一環,如果家長出現情緒問題甚至放棄訓練,就等於放棄了自閉症患者生的希望。「我經常給年輕的父母講,你們首先要面對現實,承認你的孩子將會終身殘疾,你要做的是盡可能地訓練他,讓他的狀況慢慢好起來。」張敏燕說,她常常遇到家長,在孩子被確診後還是無法面對現實,一心想著把孩子治好,四處尋求治療方法,浪費了本就有限的財力和精力。

  相同境遇的人更加容易溝通,家長之間的安撫往往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張敏燕說,她和幾個孩子年齡相仿的自閉症家長,保持了多年的友誼,大家各自傾訴煩惱,共同度過了很多難關。張敏燕一直希望他們的家長組織,能夠正式註冊為社團,讓更多的家長能夠互相結識和交流,但他們的申請至今還未得到批復。

  「台灣自閉症總會」取得的成績,讓上海的家長們羨慕不已。在這個家長組織的強烈要求下,台灣地區修改法案,讓有進入普通學校能力的自閉症患者,有機會通過特殊的考試,進入普通學校。一些高校還設立了特殊班級,讓自閉症患者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學生還可以申請陪伴或者「開小灶」。「自閉症家長一定要有自己的組織,才可以跟政府溝通,提出我們的訴求。」來自台灣的潘兆萍說。

  大福去哪裡?

  通過近幾年媒體的報道,公眾對自閉症兒童有了一定的瞭解,針對兒童的自閉症康復機構,也逐漸增加。據統計,全國現有自閉症康復機構500多家,其中公辦機構100多家,民辦機構400多家,上海市擁有自閉症康復機構共39家。

  自閉症康復機構解決了自閉症患兒早期康復訓練的問題,但如今的難題是,孩子總是一天天長大,進入學齡甚至年齡更大的自閉症患者,缺少可以接受康復和安置的出路。

  楊曉燕介紹說,她創辦的愛好兒童康復中心,是為2-7歲兒童提供自閉症康復的機構,但他們現在常常遇到已經超過7歲的孩子家長,要求繼續留在機構裡。「有一個小孩,去年就滿8歲了,他的家長要求再留一年,到今年眼看就是新學期,他的家長又要求再留一年。」楊曉燕說,機構的難處是,首先容量有限,而且也沒有能力針對孩子年齡的增長設計康復課程。

  在離開康復機構以後,自閉症患兒家長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進入提供給殘疾人的輔讀學校,一種是進入普通學校。2007年以後,上海市特殊教育學校實行「零拒絕」,自閉症孩子可以進入輔讀學校,但一些家長認為,輔讀學校的學生包括智障、腦癱等各類殘疾,缺乏針對自閉症的訓練和教育。而自閉症患者想要找到一所願意接納並提供相應照顧的普通學校,萬分艱難。在一些家長看來,上面兩個選擇都不如「賴」在自閉症康復機構。

  薛麗冰深知這兩種選擇的難處,因為兒子秦逸倫既讀過輔讀學校,也上了普通學校。在進入輔讀學校剛一年的時候,老師告訴薛麗冰,他的兒子經常跑到高年級去上課,而且在高年級表現很好。因此,薛麗冰決定把孩子轉入普通學校。托人情托關係以後,她終於找到一家願意接收的學校,隨班就讀,不算成績。為了照顧和「看住」兒子,薛麗冰請了一位陪讀老師,整天陪在學校。「他上學的前半年,我瘦了10斤,整天提心吊膽,生怕他闖禍。」兒子的求學一路艱險不斷,曾有學校要求不能帶陪讀老師,也有家長告狀,說起這些,薛麗冰一肚子的苦水。

  從理論上說,「融合教育」有利於自閉症患者的康復,所謂「融合教育」就是讓自閉症患者有機會在正常人的學校中成長。沈敏就反對「圈起來」的教育方式,她提出,自閉症患者受到訓練後掌握的技能,要有運用的機會才有價值。但在整個教育環境圍繞分數和升學的氛圍中,自閉症患者得到「融合教育」的機會,實在太少。

  方守宏是一個10歲自閉症孩子的父親,在四處碰壁之後,他開始自己嘗試辦學,讓自己的孩子和更多的自閉症孩子得到「融合教育」。方守宏本有其他職業,但在孩子面臨上學問題後,2年前他轉而辦起了民辦小學,學校裡的學生主要是外來農民工子女,此外還有2個自閉症孩子,其中一個就是方守宏的兒子。方守宏告訴記者,因為辦學時間不長,他們也僅僅是在摸索「融合教育」的可能性。

  新加坡的經驗,讓中國學齡自閉症兒童家長心生羨慕。新加坡自閉症資源中心黎小梅介紹說,新加坡普通學校會配備「教育協調員」,他們擁有包括自閉症在內的特殊兒童教育的專業知識。如果一個特殊學生在學校裡出現狀況,「教育協調員」就會快速地趕到處理。

  不僅是入學問題,像《海洋天堂》中的大福一樣,自閉症患兒總有成年的一天,他們能否參與社會生活?張敏燕現在就遇到了這個問題,兒子已經19歲,從輔讀學校畢業,接下來他該怎麼辦?電影中,大福父親患上肝癌,在生命最後的時間裡,他努力地教大福乘坐公交車、買東西,還教他拖地板。父親希望大福能夠得到海洋館清潔工的工作,在父親去世後用以維持他的生計。

  在新加坡、台灣和香港地區,已經有自閉症患者就業的成功範例,政府、慈善機構合力創造職業培訓和就業崗位,提供給有就業能力的自閉症患者。「他們可以在咖啡店做咖啡、三明治。」新加坡的黎小梅說。國內也有自閉症患者就業的先例,北京的一家圖書館,聘請了自閉症患者當管理員,自閉症患者往往有刻板遵守時間、喜歡整齊擺放物品等特點,所以在這家圖書館,沒有讀者敢在閉館的時候拖延時間,這位特殊的管理員會準時關燈關門。但相較於龐大的自閉症患者數量,能夠就業的例子實在少之又少。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自閉兒愛幾何圖案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一 9月 13, 2010 5:01 pm

幼兒過於喜愛觀看幾何圖案,可能是自閉症初期警號。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究人員,讓 14個月至 3歲半大的兒童自由選擇觀看幾何圖案的影片,或者有小朋友在跳舞等活動的影片。結果發現自閉症兒童會喜歡及不斷重複地觀看幾何圖案;若注視幾何圖案時間較看其他影片超過 69%的幼兒,患自閉症機率達 100%。研究員促家長早讓孩子接受評估。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自閉童不會隨別人「放蚊」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五 9月 17, 2010 6:13 pm

幼兒階段或較難診斷自閉症,但透過孩子的日常舉動,或能找出蛛絲馬迹,其中包括孩子會不會被其他人「傳染」打呵欠。美國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較少會跟隨其他人打呵欠,即使看見人家不斷「放蚊」,自己仍無動於衷。

與人較少聯繫
身邊有人打呵欠,通常會被感染而打呵欠。美國康乃狄克大學(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研究人員,以 123名患自閉症及一般兒童為研究對象,發現自閉症孩子跟隨別人打呵欠的機率,較對照組少約一半,當中輕度自閉症孩子會比重症病童,容易跟着也打呵欠。

研究人員指出,打呵欠的感染效果從 4歲開始變得明顯,但自閉症兒童即使超過 4、 5歲,對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仍然較少。研究員希望透過這項小規模的研究,增加對自閉症的了解,研究刊於最新一期《兒童發展期刊》( Child Development)。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基因變異致過度活躍症

發表 由 katebush 周日 10月 03, 2010 4:25 pm

過度活躍症兒童困擾不少家庭,但醫學界對其成因未有定論。英國一項基因研究首次發現,過度活躍症兒童的遺傳基因異常,令他們的腦部發育與正常兒童有差異。有關研究或有助研發新藥,已刊於權威醫學期刊《刺針》。

兒童自閉症 1003-00176-062b1
家長可帶子女接受專注力測試,以評估子女有否過度活躍症。

英國加的夫大學招募一千四百多名兒童參與研究,當中三百六十六名患有過度活躍症,一千零四十七名為正常兒童。研究人員為每名兒童進行基因圖譜分析,結果發現患有過度活躍症的兒童,其基因(DNA)明顯比正常兒童更容易出現「拷背數變異」,即基因片段有所缺失,或基因片段複製異常。

腦功能失調 礙集中力
研究指,過度活躍症兒童的基因問題多發生在第十六對染色體,研究專家稱,結果足以證實過度活躍症是一種遺傳失調疾病,令患病兒童的腦部發育與正常兒童有偏差。以往的研究曾指出,一名雙生兒患過度活躍症,另一孖生兄弟姊妹發病率高達七成半。

過度活躍症又名專注力失調,發病率約為百分之三至五,男孩患病率較女孩高。患病兒童有輕微腦功能失調,致注意力難以集中,異常好動,自我控制力低,但多無智力障礙。該症至今並無有效根治方法,需靠藥物及行為治療雙管齊下。專家認為今次發現有助日後科學家研發針對性新藥。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中藥醫過度活躍症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四 10月 07, 2010 10:34 am

本港最少有 40,000名兒童及青少年患上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但只有不足兩成人確診。病童的特點是注意力散渙,不論何時何地都不能較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且他們的行為衝動任性,多動多語,通常還伴有不同程度的學習障礙。但他們智力並不是有問題,反而很多是聰明過人。

中醫認為由於小孩生長發育迅速,需要很多營養物質支持,但因精、血、津、液等陰性物質消耗過多,容易出現「陰常不足,陽常有餘」的情況,造成本虛標實。此病的病位在腎,影響心肝脾。病機關鍵在於臟腑功能不足,導致陰陽失調。常見的證型有陰虛火旺、心腎不交、心脾不足、氣血兩虛、肝火上炎、灼傷心陰型等。治療原則以滋陰益智,定志安神,清心瀉火為主。常用的中藥有遠志、五味子、麥冬、知母、菖蒲、山藥、山茱及茯苓等。

家長在不要只顧打鬧喝罵,應多點讚美孩子,與他們共同面對這個疾病;在治療期間小孩應注意飲食,避免食用含太多加劑的食品。
撰文: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杜正山醫師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黃疸嬰易患自閉症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二 10月 12, 2010 5:14 pm

初生嬰兒容易出現黃疸問題,但多數在「照燈」後會消退。丹麥一項研究發現,黃疸嬰兒較易罹患自閉症。專家指出,黃疸與自閉症顯然有明顯的關係,但仍要進一步研究。人體的紅血球負責分解膽紅素,嬰兒的肝臟未有良好發育,如未能完全進行分解,便有出現黃疸的現象。

有關專家訪問在九四年至○四年間於當地出生、患有黃疸病的足月嬰兒,發現有六成七人患上自閉症。

專家其後再剖析,發現於十月至三月冬季期間出世的嬰兒,因接觸陽光的機會較少,容易出現黃疸問題,並同時有較高機會患自閉症,在四月至九月期間出世的嬰兒,患黃疸的風險相對較低。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磁力共振早診斷自閉症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六 10月 16, 2010 2:34 pm

自閉症兒童若能獲及早診斷及介入,有助提升治療成效。美國最新研究發現,現有的磁力共振掃描技術,或有助提早診斷兒童自閉症。美國猶他州大學的放射治療科學者為八十名年齡介乎十至三十五歲、已確診的自閉症患者進行磁力共振掃描,並集中觀察負責連接大腦不同部位通訊的「白質」。

結果發現,自閉症患者的左右腦之間的訊息連接明顯較正常人為弱,這種通訊的缺損會影響集中力、認知表情能力及社交技巧等。專家同時指出,自閉症患者的腦部除了在體積上較正常人略有差異,兩者在外觀上及結構上均無明顯分別;研究人員又指出,今次研究只針對各類功能較佳的男性患者,故未確定有關檢查方法是否同樣適用於功能較差的患者或女性患者。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青葱成長路:加強自閉孩子溝通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四 10月 28, 2010 3:00 pm

很多自閉症孩子都有語言障礙,他們聽到媽媽說:「食完飯,冲凉啦。」便會跟着說:「冲凉啦。」家長再說話,孩子又再重複,家長還以為孩子有意作弄。其實自閉症兒童大都有理解口語的困難,鸚鵡學舌是他們最常見的語言模式,就是空有形式,但缺乏內容。家長與其急於糾正孩子鸚鵡學舌的情況,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

家長可嘗試從加強孩子的溝通動機開始,並以手勢幫助孩子理解說話的意思,例如當孩子示意想要一件玩具,家長先不要立刻拿給孩子,而是多拿另一件玩具如積木,然後問孩子:「傑傑,我有火車頭、積木,你想要哪一樣?」媽媽在說出物件名稱的同時,可將該物件放在孩子面前,讓他將名稱與物件聯繫起來。

五秒過後,若傑傑沒有回應意圖,媽媽可與傑傑一起指着物件,並問他:「你要火車頭定係積木呀?」若傑傑仍沒有回應,媽媽應該把火車頭遞給傑傑,並說:「不如玩火車頭啦。」另外,家長也可刻意為孩子製造溝通環境,令孩子要用手勢、身體語言、聲音、說話來向家長「求助」。

本會有為家長提供相關訓練課程,讓家長掌握改善孩子溝通能力的方法,查詢請致電 2784 7700。
撰文:協康會青蔥計劃總經理鄭家寶
電郵: slp@heephong.org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浸大發現針灸有助自閉症童改善病情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三 1月 19, 2011 1:50 pm

(商台)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11:21
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在零七至一零年,為三十名二至六歲有自閉症的兒童,進行針灸治療,發現他們在社交、專注及智力水平,都明顯提升,而三歲前開始治療,效果較好。中醫師為自閉症兒童,在頭部及舌頭落針,每個療程三十次,每星期進行兩次。 兒童自閉症的病徵,一般在歲半時開始出現,兒童會出現溝通及社交障礙。而根據聯合國的數據顯示,每一百五十人,就有一人患自閉症,男性患者比率較女性高三至四倍,但女性發病時,病徵較男性嚴重。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戒口助改善過度活躍症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一 2月 07, 2011 11:51 am

兒童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 ADHD)患者若嚴格戒口,有助改善病情。荷蘭研究人員跟進 100名 4至 8歲的 ADHD患者,一組人先接受測試,找出或會加劇病情的食物,並剔除出日常餐單,這組兒童一般只會進食米飯、瘦肉及新鮮蔬果,並吃小量薯仔及小麥食品;另一組則跟從一般健康餐單。結果五周後嚴格戒口的患者有近八成症狀有改善,包括專注力增強、脾氣有改善、頑固度降低等。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針灸醫自閉12歲前最佳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四 五月 12, 2011 4:52 pm

自閉症小童大多動作異常難受控,不少家長尋遍中西良方只求改善小兒病情。東華醫院由○三年起推行針灸治自閉症的療程,至今已為三百三十八名自閉症小童提供針灸治療,當中有四成是三至五歲兒童。有註冊中醫師指,自閉症在中醫學是「童昏」,患者因神亂無法與人溝通,可用十七穴法針灸改善症狀。有患者家長形容針灸後兒子比以前多說話,社交能力提升。中醫師指,一至十二歲是針灸治自閉症的最佳時期。

兒童自閉症 0512-00176-076b1
針灸可減自閉症病徵,下巴施針可改善言語表達。

麥太的兒子今年六歲,三歲時確診患自閉症,經常沉默不合群,行為固執:「過馬路一定要直行、行程唔可以skip(跳步驟),否則發脾氣。」

中醫稱「童昏」分實虛平三型
○九年開始以中醫針灸,半年後發覺言語表達有改善,去年暑假便停針二至三個月卻出現聽覺敏感又經常自轉,恢復施針後情況好轉。麥太指,兒子同時有接受音樂治療,但針灸較有效,價錢也較平,每次治療需一百五十元。

兒童自閉症 0512-00176-076b3

東華三院——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東區)顧問中醫師兼中心主任劉伍立表示,自閉症的中醫病名是「童昏」,病位在腦部。患者神亂、動靜異常,肢體行動僵化且缺乏機靈。「童昏」又分為實、虛、平三型(見表),表現各異,麥太的兒子病情較輕,屬平型。

劉指出,患者可透過針灸治療補腦啟智、順心調肝糾亂及調腎健脾,平均每周施針兩次,分別於頭部施九針、手腳八針,共十七針,在下巴施三針更可改善發言。

東華醫院於○三年至今共針灸了三百三十八個病例,部分患者的理解、語言及交流方面有進步,且無產生副作用。但劉伍立認為,針灸療效較慢,又難以控制小童施針,易傷及皮膚,不建議一歲以下幼兒接受治療。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自閉童一歲可確診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六 6月 25, 2011 12:17 pm

患有自閉症的小童如獲得及早診斷,有助改善他們的說話及社交能力,有以色列研究人員發現,自閉症小童左右腦控制說話的部分,會較正常小童不協調,小童在一歲時已可透過腦部磁力共振檢查發現問題,較目前的平均確診年齡提早四年。

腦部控制說話不協調
以色列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研究人員,以磁力共振檢查多名小童的腦部活動情況,發現即使小童正在睡眠,正常的左右腦活動神經均會表現協調及一致,但是,若果小童有自閉症傾向,其左右腦控制說話的部分,會較正常小童不協調,不協調的情況愈嚴重,反映小童的語言能力愈差。

自閉症患者除說話及表達能力較弱外,他們的社交、溝通及自理技巧亦會出現問題,及早確診及接受跟進治療,可增強患者的說話能力,對改善病情有莫大益處。

今次的研究提出可在小童一歲時接受檢查,較目前普遍在小童五歲時才可確診患病為早,小童可盡早接受治療對症下藥。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不愛手指指 或患自閉症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一 6月 27, 2011 10:59 am

幼兒不喜歡使用身體語言,隨時是患自閉症早期徵兆,澳洲一項研究跟進 1,900名八個月大嬰兒,直至他們七歲,最終有 45人患上自閉症。家長需每年填寫問卷記錄子女成長狀況,並在子女四至七歲時接受語言及認知能力測試。研究人員比較自閉症與一般兒童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差異,結果顯示在八個月至兩歲的階段,自閉症幼兒用手指着物件或將物件交給別人等動作,明顯比正常幼兒少。

現時缺乏早期診斷自閉症的方法,不少患者到四、五歲才確診,錯過及早治療機會。今次研究證實患者不喜用身體語言,問題可早至八個月大已出現,可發展為早期診斷指標之一。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自閉症幼兒課程 資助 50%學費

發表 由 p-ma 周四 8月 25, 2011 1:37 am

本港有逾 6,600名自閉症兒童輪候政府資助的學前康復服務,平均需時一年。鄰舍輔導會開設的 PRTA自閉症專門店 9月開辦為期 4個月的「幼兒基礎學習課程」,讓 20個月至 4歲疑有或患有自閉症兒童,接受語言、社交等行為訓練和心理治療,助融入主流教育。

該店主任郭藍說,自閉症兒童主要是情緒和自制能力較差,害怕接觸陌生人,認知有障礙,如玩玩具車,「唔識去推,只係玩車輪」。該店顧問施祖祥稱,因獲資助,每月 8堂的學費現減半至 1,400元,暫設 24個名額。他表示,若能申請到關愛基金撥款,將服務範圍擴大,惠及更多兒童。
查詢電話: 2511 0770。
p-ma
p-ma

文章數 : 956
注冊日期 : 2009-12-02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父母為內地人 港童患自閉增

發表 由 KateBush 周日 9月 18, 2011 3:25 pm

經常自言自語、堅持某些行事方式等都是自閉症病徵,近年自閉患者人數趨升,青山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部門主管林紹文更發現,父母俱為內地人的本港子女,因情緒病求診的數目近年不斷上升,但難以跟進病情。醫院管理局新界西聯網今年提供跨專業的自閉症服務,集合兒科及精神科醫護人員輔導病者及照顧者,今年服務更額外提供四百名專科門診新症名額,平均輪候時間將可大大縮短。有年輕患者接受治療後可復課。

祖父母難掌握成長細節
家族遺傳、身體及環境因素均是自閉症的起因。近年本港家長對自閉症認知增加,求診數字亦不斷上升。林紹文以青山醫院為例,指該院獲轉介的個案每年平均增加百分之五至十,其中非本地孕婦所生的香港子女,求診數字更逐年遞增。他指,這批小童多屬小學生,由於父母經常要「中港兩邊走」,多由祖父母帶他們往醫院求診,難以掌握患者的成長細節:「有冇遺傳因素又唔知,覆診時間又唔穩定,試過寄信、打電話都搵佢哋(父母)唔到!」他預料這些個案會不斷增加。

有見自閉症逐漸普及化,醫管局新界西聯網今年六月起加強屯門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中心自閉症服務,以治療師、心理醫生等組成治療團隊,為患者訂立個別治療方案及提供病人及家屬輔導小組,教導照顧者如何與患者溝通。部門副顧問醫生黎大森指,今年服務亦額外提供一千二百個覆診名額,至八月底已接獲一百二十個轉介個案,平均輪候診症時間只需六至八周,較從前十六至廿周大為縮短。

十四歲Mandy是參與服務的患者之一,她自我要求嚴格,○八年底因測驗成績「差兩分便成為全班高分」而失望得跳樓自殺,幸被老師及時發現,之後送往青山醫院接受治療,康復進度理想,已如常上學。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多方面幫助自閉童成長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六 10月 08, 2011 5:37 pm

衞生署醫生闡釋自閉症是一種先天性的發展障礙,患者在社交溝通、語言及行為(固執的行為和狹隘的興趣)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目前幫助自閉症患者的四個主要方向為及早識別和評估、教育及訓練、社會調適,及家長支援。

記者葉志賢報道

  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部高級兒科醫生廖嘉怡接受訪問時表示,自閉症的徵狀通常在三歲前出現,並會持續至成年階段,對兒童多方面的成長均有影響。不同時期的臨牀特徵也有不同。

  在嬰兒及學前期,她稱,患有自閉症的兒童與別人缺少眼神接觸,比較難與照顧者建立親密關係,他們的語言發展較遲緩,詞彙貧乏,他們很多時會出現一些重複及固執的行為模式, 如排列物品、轉動車輪、開關櫃門等。

  在學齡期,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仍然較弱,他們說話時顯得刻板、重複或以鸚鵡式說話作答,其音調、語氣和說話速度也可能異常。

較難理解社交慣例

  在青少年及成年期,廖嘉怡指,他們在社交及行為上的表現,主要視乎其智力及自閉症徵狀的嚴重程度而有不同的發展。 有些患者較難理解社交慣例,未能完全明白別人的觀點和感受,部分青少年仍然有強烈但狹隘的興趣(例如背誦巴士路線和數字等),和固執及重複性的行為。

  關於自閉症的成因,現時有很多不同的推論,其中一種說法認為與腦部主要管理行為的中央神經系統受損有關,但至今仍未有確實的結論。證據顯示,自閉症可能涉及腦部發展異常及遺傳因素。

港普遍率有待研究

  本港方面,根據社會福利署於同年的「弱能兒童學前康復服務註冊」名單中顯示,每1,000名年齡介乎二至五歲的兒童當中,便有2.3人患有自閉症。不過,本港有關自閉症的確實普遍率,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談及如何幫助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廖嘉怡解釋,現時醫學界中尚未有確認的根治方法,亦未有就最佳治療或訓練方法達成共識。目前幫助自閉症患者的主要方向為及早識別和評估、教育及訓練、社會調適,及家長支援。

暫未有藥物可根治

  目前尚未有證據顯示藥物能根治自閉症的社交及溝通障礙。不過,某些具侵略性、自我傷害、過度活躍、強迫及刻板的行為、情緒困擾、專注力弱和難以入睡等問題,可透過藥物減低其徵狀,並提升兒童的能力,有助於其他教育及行為治療的推行。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兒童自閉症 Empty 行為治療 教自閉童回正軌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一 10月 17, 2011 2:44 pm

對於兒童自閉症,不少家長仍存有許多疑問,借此專欄解釋一下。

自閉症是一種發展障礙症,其表現徵狀主要分為社交、行為及語言/溝通技術上。患者在出生後兩、三年內徵狀最為明顯,據統計,約0.8%的兒童有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自閉症徵狀,例如與他人缺乏情感交流、語言能力較同齡兒童明顯較差、未能善用表情或身體語言表達感受,或是過於專注在某特定物件或行為上等。

許多家長以為,患上自閉症的兒童,智力一定較差,但事實不然︰以亞氏保加症(自閉症其中一類)的患者為例,他們的智力及對某幾類科目的掌握度,可能較一般同齡兒童更佳。

暫時來說,還未有藥物用於治療兒童自閉症,但若發現子女出現專注力失調或上述的自閉症徵狀,還是應盡快接受兒科或精神科醫生的診斷。

增加語言溝通技巧
若證實患此症,醫生及心理學家可透過循序漸進的行為治療模式,包括指導患者學習適當行為、增加他們的語言及溝通技巧等,讓他們在心理及社交上逐步重拾正軌。

我們知道,家長要照顧自閉症兒童,身心都可能面對極大壓力。希望透過這篇文章,鼓勵他們繼續加油︰事實上,許多經治療的自閉症兒童,最終都是可回到主流學校,繼續學習的。

香港兒科醫學會兒科專科醫生陳作耘

學會網站︰WWW。medicine。org。hk/hkps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1頁(共2頁) 1, 2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