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A's foru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精神病患

向下

精神病患 Empty 精神病患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六 五月 29, 2010 1:17 pm

(明報)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11:10
內地連串校園血案及工人自殺,令人關注民眾心理健康。官媒坦承,內地精神病患超過1億,重症者達1600萬。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報道,精神疾病已成為中國嚴重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問題。

報道引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數據指出,中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超過1億人,但民眾對精神疾病的認知率不足5成,就診率更低。另有研究數據顯示,中國的重症精神病患早已超過1600萬人。

中國官方統計也顯示,精神疾病在中國疾病總負擔的排名高居首位,已超過心腦血管、呼吸系統及惡性腫瘤等疾病。

各類精神問題約佔疾病總負擔的1/5,即佔全部疾病和外傷所致殘疾及勞動力喪失的1/5。預計到2020年,這一比率將升至1/4。

專家指出,從一般心理障礙到嚴重精神疾患之間,還有一段距離。他們中的許多人,平常看起來和常人毫無二致,但這並不意味著完全健康。

當其中一些人面臨就業、婚姻、子女、養老等生存壓力時,其無助和挫折都可能成為一觸即發的「引信」,瞬間點燃「炸藥包」。

報道舉例說,5月雲南省沾益縣、廣西柳江縣及黑龍江大慶市發生3宗精神病患殺人案,共造成5死5重傷的慘劇,其中柳州一案的精神病兇手張某,更早在2006年8月就活活打死自己的母親,卻因未得到妥善醫治,日前又動刀砍死妻子。

報道指出,在數日內發生的多起精神病患行兇殺人案背後,隱藏的是一個亟待重視的社會問題。

根據專家分析,中國社會的急遽轉型是誘發精神病患增多的主因,例如生活節奏的加快,導致社會普遍的心理緊張。價值觀念混亂、甚至解體,造成普遍的無所適從感。社會嚴重分化造成的心理失衡,以及人的期望與實際的落差增加等,種種因素都造成當前中國精神病患人數的不斷攀升。

報又指,中國現有的防治體系薄弱,專業機構及人員嚴重匱乏。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

中心統計,截至2005年底,全中國精神疾病醫療機構僅572家,共有精神科床位13萬2881張,註冊精神科醫師1萬6383人。

照此計算,全中國平均精神科床位密度為每萬人1.04張;平均每10萬人中,才有1位精神科醫師。

當前重症精神病患如果住院治療,每年至少需要數萬元人民幣;即使採取「家庭病床」治療,每年最少也需1萬元。由於治療費用高昂,加之被病人幾年、甚至十幾年和幾十年的消耗,大多數家庭已一貧如洗,就連享受醫保(醫療保險)的病患家庭也無力承擔入院門檻費和門診自付部分,更別說大部分病人根本沒有醫保。
(中央社)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精神病患 Empty 醫界倡新針劑治精神病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五 6月 11, 2010 2:09 pm

近年本港發生多宗與精神病康復者有關的慘劇,有藥劑系學者認為,這反映醫管局常用處方藥物如傳統口服藥及傳統針劑等,為病人帶來極多副作用,如肌肉僵硬等,影響工作能力,導致病人不肯服藥,醫學界已研發副作用大減的新一代長效針劑,惟公立醫院只有百分之一病人使用。他呼籲當局提升使用新針劑比例,全面支援精神病康復者。

根據醫管局去年數據,近九萬名病人正被處方醫治精神分裂症的藥物,當中三成八為傳統口服藥,三成五為新一代口服藥,兩成六為傳統針劑,只得百分之一為新一代針劑。中大藥劑學院副院長李烱前指出,舊一代藥物每日不多於三元,但副作用多,如手震、反眼等,新口服藥副作用較少,會令人增重,可致糖尿病,但新一代針劑更不會影響正常生活,藥費卻達到每日六十至八十三元。

整體醫療費用減逾六成
澳洲悉尼大學預防復發協調中心及神經與精神病研究中心教授Tim Lambert稱,澳洲精神復康政策在十年間達至一流水準,全賴逐步提升新針藥比例,至今絕大部分病人用新針劑,病人定時打針的比例達九成三。李炯前○八年起研究一百八十名使用新針劑的本港病人用藥情況,發現藥費升逾三倍,但因急症室、住院等開支減,整體醫療費減省超過四千七百萬元,減幅達六成一。

家連家精神健康倡導協會主席彭淑賢的妹妹患精神分裂症廿五年,她指妹妹過往服用傳統口服藥,變得目光呆滯、肌肉繃緊,無法工作,八年前轉用新口服藥,副作用減少,現可去旅行,並重新工作。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精神病患 Empty 藥物有效治療精神分裂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一 6月 21, 2010 2:13 pm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重性精神病,影響腦部高層次功能,導致不正常的思想、感覺、情緒及行為。醫學界對精神分裂症的成因仍未有定論,但研究指出,這病與遺傳傾向、腦部病變、濫用某些有害物質、環境壓力和孤僻性格有關。

新藥副作用較少
藥物治療對抗精神分裂症非常有效,抗精神病藥可以幫助病者停止幻覺、妄想等現象,以及減低焦慮及不安情緒,使病者回復清晰思想,逐步重投現實生活中。當病況好轉後,藥物治療並有預防復發或防止病況惡化的作用。當症狀漸漸受到控制後,醫生會按個別情況引進心理輔導,職業治療或復康訓練,安排患者逐步重新融入社會。

新舊藥物可以減低患者陽性病徵,例如幻覺、妄想、思想紊亂。舊藥透過調節多巴胺這種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調來控制病情,而新藥則可同時調節多巴胺和血清素兩種腦部經傳導物質的失調。舊藥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倦怠、坐立不安、食欲不振、心跳加速、肌肉僵硬、手震、抽筋、柏金遜綜合徵狀、口乾、便秘、血壓低、月經失調等等。新藥與舊藥的療效相若,但副作用較少,因而增加患者的服藥意欲,提高學習和工作能力,增加提前出院機會,更可能減低復發機會。

香港心理衞生會免費心理輔導及資訊熱線: 2772 0047 2772 0047

精神科專科醫生李永堅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精神病患 Empty 躁狂抑鬱症會興奮多話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一 6月 28, 2010 4:27 pm

常聽到有人以「躁狂」形容其他人或自己暴躁、亂發脾氣、甚至暴力行為。其實,怎樣才算是精神醫學上的「躁狂」呢?

一個人出現暴躁火爆現象,通常是由於:

‧短時間的情緒表現;

‧本身性格的一部分,即所謂脾氣差;

‧情緒病;

‧重性精神病;

‧其他身體健康問題;或

‧酒精或藥物影響。

在情緒病中,抑鬱症可出現情緒暴躁的徵狀。但是,嚴格來說,醫學上的真正躁狂,其實是指躁狂抑鬱症(又稱雙極性情感障礙)中的躁狂階段,這是一種較為嚴重的情緒病。在躁狂階段,患者會變得反常地興奮、情緒高漲、多說話、思維急促、活躍、冒進、少睡、自我形象膨脹、自大等等,而脾氣暴躁只是其中一個病徵。所以,「興奮抑鬱症」其實是較為貼切的名稱。而在抑鬱階段時,便會有各種情緒低落的徵狀,與一般常見的抑鬱症徵狀差不多,但要留意情緒的起跌可能相當快。

躁狂抑鬱症在成因、進程、治療、和預防復發等各方面都有其特點,與抑鬱症有所不同。但在初期或抑鬱階段,可能由於情緒高漲興奮的病徵並未明顯,會被誤作一般情緒病,如果單單服用抗抑鬱藥,會產生不正常情緒的高漲,病情會更不穩定。

這樣看來,當我們形容別人是「躁狂」時,要留意其真正意思了。香港心理衞生會免費心理輔導及資訊熱線:2772 0047。

精神科專科醫生 賴子健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精神病患 Empty 紅歌能治精神病?

發表 由 hkinca38 周三 8月 18, 2010 2:47 am

“紅歌療法”為何被有的人包裝成對精神病“藥到病除”的形象?在針對資陽精神病醫院紅歌比賽的報道中,有眼尖的網民認為“有市委領導蒞臨指導”紅歌比賽才是奧妙所在,“才是本次精神病人唱紅歌比賽的真正目的”。

  □本報記者方可成楊繼斌實習生李順楊鵬發自湖南郴州、四川資陽

  最近幾個月,四川資陽精神病院“用紅歌治療精神病”的報道被網民反覆轉載而不息。起因是《資陽日報》等報道稱,四川資陽等地的精神病醫院依靠唱紅歌等方法調節病人情緒,有的還舉辦了紅歌比賽,比賽的圖片刊登在資陽日報上後廣泛流傳。

  有網民聯想到《人民日報》一篇近四十年前的報道《靠毛澤東思想治好精神病》,該報道稱:“精神的東西主要靠精神力量來戰勝,治好精神病主要靠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網民把這一報道轉載於論壇、博客、微博客、SNS社區等網站,稱這些精神病醫院的做法“頗有淵源”。資陽市精神病醫院,和《靠毛澤東思想治好精神病》的主角———湖南省郴州市精神病醫院,共同成了許多網民熱議的對象。

  然而,南方週末記者調查發現,無論是今日的四川資陽,還是四十年前的湖南郴州,精神病的“紅色療法”都存在誤傳、誤讀的現象。

  精神病人的紅歌比賽

  資陽精神病醫院是從2009年春天開始“唱紅歌”的。

  每週日下午三點,醫院會召集所有病人開一次會,回溯這一周的組織紀律。這個時間,恰好是病人們午休後起床的時候。所以最初的想法,只是一塊唱幾首歌,“清醒下頭腦”,給後面的會議熱熱場。也就是說,最初的紅歌,和治療無關,它是會議程序的一部分。這所醫院還掛著另外一塊牌子:資陽退伍軍人精神病醫院。在這裡,大部分病人的年齡都在40歲以上,其中有很多退伍軍人。獨特的人員構成,讓紅歌成了這裡的“流行歌曲”。

  一些喜歡其他音樂的人,在這裡是沒有歌友的。40歲的黃世發是病人中的“小字輩”,他喜歡劉德華,甚至會唱《冰雨》。他也曾建議大家唱劉德華的歌曲,但沒人理他。58歲的張勝安喜歡川劇,同樣沒有戲友。“紅歌大家都會唱,教都不用教,”張勝安說,他的語氣裡有著一絲對於病友不懂川劇的輕視,“一塊唱川劇?他們學都學不會。”於是,紅歌就唱開了。每週日下午三點,由三十歲的王笑起頭,“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預備———唱。”每次唱五到七首,大約20分鐘。醫院條件簡陋,凳子甚至都不夠,有的人坐著,有的蹲著。

  遠遠聽去,歌聲和正常的合唱並無區別:大多數時候、絕大部分病人的精神狀況都是正常的。他們打麻將,打撲克,聊天,在醫院前的樹林納涼。

  儘管最初的動機並不是通過紅歌治療精神病,但資陽精神病院的醫務人員稱,唱紅歌對於病人們精神狀態的改變是客觀存在的。57歲的病人蔣朝興也說:“紅歌一唱,整個下午人都覺得精神。”在來精神病院治療之前,他已經四十幾年沒有唱過歌了。

  醫院在2009年11月26日組織了一次歌詠比賽,7個病區各選了10名選手參加比賽。獲獎者得到了20元到70元數額不等的獎金。2009年11月28日,資陽日報對此作了正面報道。2009年12月25日,資陽網又轉載了該報道,此後引起了網路的不斷關注與演繹。紅色歌曲的歌詞,也寫上了醫院的小黑板。

  但在唱紅歌“治病”的舉動遭到外界質疑後,歌詞被擦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失眠、抑鬱等精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知識。“唱紅歌只是治療精神病人的輔助手段。”資陽精神病醫院院長陳德平說。

  靠“斗私批修”治療精神病?

  比起資陽,郴州精神病醫院被誤解的時間更長。64歲的郴州精神病院醫生周根深至今依然記得四十年前郴州精神病醫院“飲譽全國”的情形。當時,該院是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精神病的先進典型,各省均曾派專人前來取經。

  在1971年8月10日《人民日報》第二版《靠毛澤東思想治好精神病》的報道中,郴州精神病醫院和解放軍一六五醫院受到了高度表揚,稱其“為醫治好精神病闖出了一條新路”。

  該報道稱,一名狂躁症狀病人發病時,“把公家的棉被撕得粉碎,但她卻不撕自己的衣服”。

  報道分析這類精神病的原因,認為“許多精神病人得病的原因,是在頭腦中公與私的激烈鬥爭中,陷在『私』字的圈子裡,一時想不開,造成大腦部分功能紊亂,失去了正常控制思維和管理全身各部分機體的能力。由於『私』字嚴重作怪,遇到了問題想不通,往往幾天幾夜不能吃飯睡覺,精神就逐漸不正常了”。所以,“精神的東西要靠精神力量來戰勝”。

  報道稱,郴州精神病院和一六五醫院的治療經驗是:“弄清患者的家庭出身、社會經歷、發病原因和病人的思想,並且組織病人學習毛主席著作,有針對性地組織病人開憶苦會、批判會……發動職工、家屬和陪病人的親屬共同做過細的思想教育工作,攻破病人頭腦裡『私』字的頑固堡壘,從根本上治療他們的病。”醫生周根深回憶起這些時態度淡然,認為當時強調“毛澤東思想掛帥”是時代背景使然,要真正起到治療效果,還得依靠中藥、西藥、針灸等治療方法。在他的記憶中,當時的醫務人員經常上山採草藥,也大量使用西藥,並且悉心鑽研針灸技術。

  周根深稱,在當時的實際治療中,用毛澤東語錄做病人思想工作的情況的確存在,與革命年代艱苦條件進行對比的憶苦思甜式談話也被用於治療。

  多名瞭解這段歷史的醫生認為,當時這種“做病人的思想工作”的方法,與今天被廣泛運用於精神病治療的“認識流派”心理治療法似有異曲同工之處。這一流派認為,心理問題的產生主要是由於一些認知的誤區所導致,可以通過釐清這些誤區、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來幫助病人消除認知、情感和行為上的障礙。但思想教育並不能完全等同於現代的心理治療,更不能代替藥物治療。“其實這種心理輔導只是恢復期的輔助手段。藥物的用量下去了,心理輔導就跟進了。”周根深說。

  誤傳與誤讀

  既然只是輔助手段,“紅色療法”為何屢屢被包裝成手到病除的形象示人?如果說四十年前的誤傳是歷史大環境使然的話,今天的情形又如何解釋?

  在針對資陽精神病醫院紅歌比賽的報道中,有眼尖的網民發現了新聞稿中的奧妙:“這次比賽得到了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援,市民政局黨委書記、局長、老齡辦主任何正月,市民政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紀昌興等領導親臨現場……”網民“阿飛”在自己的博客中評論道:“原來,這樣的比賽是唱給領導看的。這才是本次精神病人唱紅歌比賽的真正目的!……有這樣的唱紅歌比賽,有這樣的報道,純粹是馬屁文化惹的禍。”在“紅色療法”被媒體放大、誤傳之後,讀到報道的網民也展開了一次建立在錯誤訊息基礎之上的“稻草人批判”。

  在網路跟帖中,有人大笑,有人驚呼,有人支援,有人嘲諷。

  有網民“西摩路”評論道:“治好精神病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但是要是現在有這報道我能肯定編輯得精神病了。”不僅是網民表示懷疑,周根深也不再相信“紅色療法”。

  儘管他曾經是“用毛澤東思想統帥中西醫結合治療精神病”的先進人物,但現在,他認為不會再有精神病醫院把紅色文化作為治療手段之一。記者對他反覆提及媒體對資陽等地唱紅歌的報道,他也始終保持將信將疑的態度。“歷史上有些人認為精神病就是思想病,是想得太多,大腦太複雜了,所以就強調多做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教育。不過這種做法在1979年之後也就漸漸不怎麼提了。”周根深說。

  擁有四十年的精神病治療經歷的他認為,“紅色療法”的科學性很難確定。“從我的經驗來看,在有限的病例中,還不能判斷思想教育在治療精神病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看,精神病本身的病因也是很複雜的,很多問題現在也沒有搞明白。”“如果說思想教育能治好精神病,那是當時一種誇大的說法,是片面的。”周根深說。(實習生雷磊對本文有貢獻)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精神病患 Empty 精神病康復定義 深層次問題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一 8月 23, 2010 3:09 pm

精神病患者和家屬常問,如何界定「康復」?這是很有意義但複雜的課題。筆者嘗試從以下角度為「康復」定義︰

1.病徵的康復——指身體機能、情緒(如抑鬱、焦慮、興奮)、正性(或稱陽性)精神狀況(如幻覺、妄想、思想紊亂)等減退或消失。

2.功能的康復——指身體機能、思維能力、起居作息及自我照顧能力、工作技能等的恢復;很多時候,重性精神病的陰性或負性病徵會令病人整體生活、社交及工作功能恢復得很緩慢,但若有合適藥物治療,配合積極的復康服務,便能更有效地協助病者回復較正常的功能,亦能享受更好的生活質素。

或涉心靈哲學
3.心理層面的康復——病者需認識本身患了甚麼病:包括病徵、可能成因、治療方法及副作用、預後(包括復發機會)、生活配合、預防復發的方法等。

除了認知層面,病者也要處理自我形像、自我接納等問題,這比單在理性上認識一個疾病更困難。

4.生活、社會角色上的康復——不但是指生活技巧、工作技能的恢復,而且是指一個人在家庭、社群以至社會所扮演的角色。

除了以上的心理適應,也可能涉及更深層困擾。例如病者會問:「為甚麼會發生在我身上?」「為何命運如此作弄?」「人生的意義是甚麼?」這不但是醫學、認知或心理問題,而且是心靈或哲學問題,也是每個人都值得思考的課題。香港心理衞生會免費心理輔導熱線:27720047。

精神科專科醫生賴子健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精神病患 Empty 脾氣差程度界定情緒病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三 9月 01, 2010 11:56 am

正所謂人怕改壞名,原來病名都是一樣。精神病往往會讓人誤以為是一種嚴重的病患,其實精神病是極其普遍。躁狂症也是改壞名,任何和「躁」或「狂」有關的都被說成躁狂症或是躁鬱症。在西方社會是沒有躁狂症這名稱,病名已經改為「雙向情緒失調」(Bipolar Disorder)。

可用藥物控制情緒
脾氣差是不是一種病呢?需視乎脾氣差的程度、是否經常發生,及是否與當事人平常的性格有很大的分別。若脾氣差是經常性及嚴重的,那麼病者有可能是患上精神病,但需要經臨床診斷後才可確定。如果脾氣差是突發性的,持續了數天或數星期,與當事人平常的性格有很大分別,病者是有可能患有雙向情緒失調。

雙向情緒失調是一種情緒病,雖然不一定會痊癒但可用藥物控制。情緒的雙向變化代表抑鬱/低落和高漲/活躍。患者大多數時間是正常,並非每天每刻都有情緒變化,而是一年內有一次或數次、為期數周情緒低落或數天的情緒高漲,或少於一年一次。

在情緒低落的日子,患者病情不一定會很差、也不一定有自殺傾向或需要入院,同樣在情緒高漲時,患者不一定會很亂,在這段期間患者可能只是比平時樂觀、勤力、用錢多一些、說話多一點、脾氣暴躁等,很多時候,當事人是可以繼續上班或上學。
撰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副教授鍾家輝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精神病患 Empty 思覺失調 停藥一年八成復發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二 9月 07, 2010 11:26 am

幻覺、妄想、思維紊亂等是思覺失調的病徵,不少康復者也面對復發問題。香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近八成患者在停藥一年後有復發迹象,更有一成三患者需入院接受治療。有專家表示,早期思覺失調患者應持續服藥兩年,持續服藥可降低近一半的復發風險,一旦停藥後病徵再現必須及早重新服藥。
記者:梁德倫

港大醫學院與醫管局思覺失調服務計劃合作,邀請 178名思覺失調患者參與研究。該些患者都已持續服藥近兩年,並已完全沒有病徵。研究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人持續服治療思覺失調藥,即 400毫喹硫平,一組則為停藥對照組。經過一年時間後,發現停藥組有多達 79%患者會有復發情況,但持續服藥組則有 41%復發,意味持續服藥可將復發風險降低近一半。

負責研究的醫學院精神學系臨床教授陳友凱表示,停藥組也有 13%患者因為病情復發需再入院治療,相反服藥組則只得 4%患者要住院治療。他表示,復發患者最常見的病徵分別是妄想、幻覺、猜疑及思維紊亂等,有近七成人更同時有兩種或以上的病徵。

陳友凱補充,今次研究旨在找出停藥對思覺失調患者的影響,因為不少患者在服藥約一年後病徵消失,都想停止服藥,故希望透過今次的研究提供準確可靠的臨床數據予精神科醫生作參考,決定病人何時可以停藥。今次研究結果已刊於《英國醫學雜誌》。

有份參與研究的大埔醫院精神科部門主管鍾維壽指,不少思覺失調患者復發,與他們未有跟足指示服藥、濫用精神科藥物如 K仔(氯胺酮)等有關,又或因遇到壓力例如工作上被責罵及感情挫折等,都會令病情再度復發。

陳友凱補充,透過今次研究結果,建議康復進展良好的思覺失調患者,需持續服藥兩年,並考慮停藥後可能面對高達八成的復發率。此外,患者若選擇停藥,也要接受專業性早期輔導服務,當一發現有任何病徵,應重新服藥控制病情。患者的主診醫生應該與病人開放討論停藥意願,並將研究結果告知患者,讓他們知道停藥後病情復發的風險;醫管局方面也要確保專科醫生有充足的就診時間及資源服務思覺失調病人,提供復發風險管理。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精神病患 Empty 治情緒病中西藥可互補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一 10月 25, 2010 4:47 pm

有精神科患者擔心西藥有副作用,因而另服中藥,但要注意中西藥會否「相沖」。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近日完成一項涉及一千多名內地精神病患者的研究,發現患者曾服用的百多種中藥材中,石菖蒲有助加強治療效果,惟柴胡、五味子及生地黃等則可能令西藥療效轉差。此外,港大亦發現中藥方劑「逍遙散」配合西藥治療躁鬱症患者,可將治療反應提升約兩成。

港大中醫藥學院副教授張樟進昨出席香港註冊中醫學會舉辦的「情志病防治研討會」時說,與內地十五間精神科醫院合作調查近千八名患者,發現三成七人過去一個月內曾服中藥,當中逾九成半服多於一種中藥。

在研究期間,徵狀有好轉的患者中,五成一有同時服中藥;病情轉壞的患者中,亦有多達四成九曾服中藥。故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患者曾服的一百二十多種中藥,發現至少百分之五患者曾服用當中廿一種藥材,並發現石菖蒲有助提升整體治療效果,而柴胡、栀子、五味子、生地黃、川木通及車前子等六種藥材,若與西藥同服,可能令療效變差。張樟進指,石菖蒲可加強大腦內多巴胺及血清素的功能,並可保護神經系統,估計因此可與西藥發揮互補。

精神病患 1025-00176-064b2
醫學界近年積極探索針灸作為情緒病輔助療法的可能性。

研究針灸配合西藥治療
他又指,現時用於治療抑鬱症、焦慮症等情緒病的西藥,長時間服用會出現耐藥性,需不斷加大劑量,令患者產生依賴性,亦會引致肥胖、呆滯及消化道不適等副作用。港大○二年起進行涉及四百多名躁鬱症患者的研究,發現患者若只服用西藥「卡馬西平」,三個月後有六成四人徵狀有改善;若患者同時服用有穩定情緒功效的中藥方劑「加味逍遙散」,病情獲改善的患者比率可增至八成半。

此外,港大正與九龍醫院合作,研究以針灸配合西藥治療抑鬱症患者。張樟進解釋,抑鬱症患者接受血清素治療後,一般需四至六周才起效,期間病情有機會轉差,故研究將集中測試針灸能否加快西藥生效。

精神病患 1025-00176-064b3
五味子

精神病患 1025-00176-064b4
柴胡

精神病患 1025-00176-064b5
車前子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精神病患 Empty 腦掃描及早測精神分裂

發表 由 katebush 周日 12月 26, 2010 1:24 pm

精神病一般在患者出現病徵時才被察覺,但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發病前,腦部負責控制性格、做決定和社交的區域會加速萎縮,令醫生可及早診斷,甚至在病人出現病徵前,已開始用藥控制病情。

愛丁堡大學專家對一百八十二人定期進行腦掃描,每十八個月一次,為期十年。他們的年齡介乎十六歲至二十五歲,全部都沒有精神病徵狀,其中一百四十六人最少有兩名近親患有精神病。研究結果發現,有精神病家族史的人,腦部負責控制性格和社交等區域萎縮的速度會較快,但他們暫未出現精神病病徵。

現時醫學界認為,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鬱症患者腦部萎縮速度較快,但不知在他們發病前,腦部萎縮的模式,今次研究則找出患者腦部出現萎縮的區域,方便醫生及早診斷。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精神病患 Empty 控制病情 要準時服藥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一 1月 17, 2011 8:27 pm

患上精神病或情緒病的人,除了接受心理治療外,藥物治療亦很重要。跟其他長期病患如血壓高或糖尿病的情況相似,患者往往需要接受長時間藥物治療。要養成每天服藥的習慣並不容易,加上患者或需於一天的不同時段服用不同藥物,複雜的程序往往增加病人準時服藥的難度。

精神病患者如要養成良好的服藥習慣,首先要知道藥物治療的重要性、服藥與控制病情的關係,和不按醫生處方服藥有機會導致精神病復發的後果。患者與醫護人員需要有良好的溝通,如服藥後有副作用或對藥物治療有任何疑問,一定要跟醫護人員好好討論。

有些患者如因記性差而經常忘記服藥,便可考慮一些輔助工具,例如習慣每次服藥後,都在放在當眼位置的日曆上畫上記號。另外,患者可用特別設計的藥盒,預先將早午晚不同時段要服用的藥物放入盒子的不同格內,不但可省卻每次從多個藥袋取藥的麻煩,還可提示準時服藥,更可避免不小心服錯分量。此外,更可考慮使用響鬧裝置,提醒服藥的時間。若這些自我提醒的方法仍不奏效,可請身邊的人在適當時候叮囑用藥。

對長期病患者來說,能夠養成良好的服藥習慣並不容易,家人及醫護人員應多了解病患者的心態,給予他們多點鼓勵。

香港心理衞生會免費心理健康輔導及資訊熱線︰2772 0047

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精神病患 Empty 精神病風險 墮胎後高2倍

發表 由 p-ma 周三 9月 07, 2011 1:06 am

現代人對性開放,部分人意外懷孕後會輕言選擇墮胎,英國有研究發現,墮胎婦女患上精神健康問題的風險,較一般婦女高兩倍,包括患焦慮失控、抑鬱、濫用酒精、吸食大麻及自殺等。有關研究盼望喚起婦女醒覺,認清在墮胎後可引致的精神健康問題,在尋求墮胎時找尋輔導服務。

自殺危機高15%
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教授Coleman分析廿二份獨立研究,涉及八十七萬七千名婦女,其中十六萬三千八百多人曾墮胎。綜合發現,曾墮胎的婦女患上精神健康問題會增加八成一機會,同時,直接因墮胎而引致精神健康問題,從而引發事故的風險亦近一成。研究又指,墮胎有三成四機會與焦慮失控有關,有三成七機會引致抑鬱,有雙倍機會濫用酒精,而吸食大麻的機會亦高三倍,自殺的風險亦有一成半。有關研究刊於《英國精神病學雜誌》。
p-ma
p-ma

文章數 : 956
注冊日期 : 2009-12-02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