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A's foru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為什麼出口價比國內價還低?

向下

為什麼出口價比國內價還低? Empty 為什麼出口價比國內價還低?

發表 由 Passer 周四 10月 01, 2009 4:15 pm

在中國的出口部門中,存在著一種奇特的現象,即:同一種產品,出口給國外,其價格不但低於目標市場的其他同類商品價格,甚至還比國內售價還要便宜。如果考慮到長期以來頗有爭議的人民幣匯率水平,則出口給國外商品之廉價程度還要為甚。

  以本次輪胎特保案所涉及的小轎車、輕型卡車輪胎為例,筆者在走訪的過程中發現:某國有控股的大型輪胎製造企業,同樣的輪胎產品,其面向國外經銷商的售價要遠低於國內。大體上,出口到國外的價格,相較而言要比國內低10%左右。

  不僅如此,這種現象還在其他出口行業中存在,例如家電、IT產品、紡織品等等。

  為什麼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低於內銷商品,並且有利可圖?

  根據訪談以及考察,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之所以低於內銷渠道,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出口退稅因素。以輪胎行業為例,現行出口退稅率約為9%。在目前全面調高出口退稅率的情況之下,這一退稅率雖然相對不算最高,但是對於一般的輪胎企業的利潤而言,仍具有重要意義。

  其二,出口市場的信用體系暢通,而國內市場信用體系滯後,交易成本高,風險大。例如,在出口市場上,國內出口商與美國進口商簽訂合約之後,進口商就提供信用證,出口企業就可以去銀行獲得抵押貸款,並在生產之後發貨。其間,資金流順暢,不存在違約風險或風險很低。雖然價低,但是可以通過龐大的數量來獲得可觀的利潤。

  相反,在國內銷售市場上,由於信用體系的不健全和信用渠道不通暢,應收賬款不但難以及時到位,甚至容易出現欠款和違約;並且,在涉及多個關聯方的情況下,欠款清繳的成本也非常高。考慮到付款方式帶來的額外財務成本,及其中存在的違約風險。

  其三,國內物流成本較高,同時地方保護主義造成市場分割,這也提高了企業在國內的銷售成本。

  首先,國內大批量的物流,主要依賴於鐵路及公路運輸。雖然鐵道部官方宣稱中國的鐵路運輸效率是全世界最高的,但是其背後的真實訊息卻是鐵路運力的嚴重不足。全國人均鐵路里程只有一根香煙長度的現狀,將在未來幾年的2萬億巨額投資後有所改觀。

  其次,由於地方保護主義造成了大量的地方性行政事業收費。在公路運輸方面,以廣州到北京為例,總里程為2300公里,按照一般0.5元/公里的收費,則高速公路收費為1150元(實際更高);如果遇到當地官方檢查則會產生更多的額外費用。而作為對比,廣州到北京的機票大約在1000元至1500元之間;也即是說,不計油價,高速公路的費用就已經與機票相當。由此可以理解,企業在國內市場的購、銷成本難以得到有效控制。

  根據上述三個方面的原因,以輪胎行業為例,假設售價完全取決於成本,我們就可以對出口和內銷價差的各方面貢獻程度進行粗略的分解。首先,輪胎的出口退稅率為9%,而一般國家(以美國為例)的相應進口關稅率為5%。因此,粗略的來看,由於現行出口退稅率造成的出口-內銷利差為4%。因此,出口退稅因素在總價差幅度10%中,起了四成的作用。

  然後,剩餘的兩個因素,則共同概括了國內統一大市場的缺位,起了剩下的六成作用。

  由此可見,雖然出口退稅對於國內外銷售價格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國內統一大市場不完善導致的信用風險溢價和交易成本偏高,才是真正的主要原因所在。

  可見,我們目前對外國市場開拓有餘,而對國內市場建設不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美國輪胎特保案再一次警示我們:中國貿易政策的重心,應當立足於建成國內統一的大市場體系,讓中國企業更願意在國內市場做生意。

在抨擊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同時,我們也應當理性審視中國貿易市場的發展及其政策背景。
avatar
Passer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為什麼出口價比國內價還低? Empty 「中國製造」豈能內外有別?

發表 由 B-52 周二 12月 22, 2009 12:52 am

中國捨得花錢打造民族品牌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卻又任憑國內市場假冒偽劣產品大行其道,中國製造的品牌形象一直進一步退兩步。

  在農產品外銷領域,輸美產品的貿易壁壘越築越高。對蝦作為水產外銷的大頭,在出口不暢的情況,轉攻內銷市場,但內銷產品質量與輸美產品相去甚遠,許多產品甚至未經質量偵測,有一些企業將被國外偵測機關退回的質量不過關產品重新包裝投入國內市場。這種現象相信不只存在於對蝦內銷領域。再以家電為例,外銷不暢,企業轉向內銷,借家電下鄉將一些庫存積壓、技術落伍的產品傾銷到農村。

  《南方農村報》載記者文章說,中國企業潛意識裡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產品外銷遵循競優策略,為越過國外市場設定的各種壁壘,千方百計提高品質,質量成為打開外銷市場的敲門磚;產品內銷遵循競次策略,就是打到底線的競爭。想盡一切辦法壓縮成本,甚至以犧牲產品質量為代價,低廉的價格成為擴大內銷的鋪路石。

  但內銷市場與外銷市場並非孤立存在,互不透風。“三鹿奶粉事件”爆發初期,國外市場的反應比國內更強烈,甚至是國外合作企業將三氯氰胺事件的查處引向深入。而歷數近些年接連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諸如蘇丹紅事件、三氯氰胺事件、多寶魚事件,無不先在國內市場引爆,最後在港澳市場進而國際市場上產生惡劣影響,最終損害中國製造的品牌形象。

  中國捨得花錢打造民族品牌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卻又任憑國內市場假冒偽劣產品大行其道,中國製造的品牌形象一直進一步退兩步,花錢在CNN投放一兩個廣告,就可以解決嗎?

為什麼出口價比國內價還低? U25P88T4D38F35DT20051219183151
avatar
B-52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為什麼出口價比國內價還低? Empty 13個月跌勢終止 中國出口回暖

發表 由 Dino 周一 1月 11, 2010 3:23 pm

中國經歷持續 13個月出口下滑的嚴冬後,上月急劇回暖,出口按年升 17.7%,進口亦彈 55.9%,齊勝預期,除反映中國經濟熾熱外,亦反映歐美經濟及環球貿易重現生氣。以全年出口達 1.2萬億美元(約 9.36萬億港元)計,中國正式取代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專家認為,進出口急彈,將令物價上漲壓力大增,不排除人民銀行提早在次季加息。
記者:陳韻妍

中國海關昨公佈數據顯示,去年 12月出口總值增至 1307.24億美元,是歷來單月第四高,進口總值漲至 1122.94億美元的單月新高,貿易順差為 184.3億美元。全年計,出口減少 16%,進口跌 11.2%,全年貿易順差減 34.2%至 1960.7億美元。

手機零件出口增近 7成
歐盟仍是中國最大貿易夥伴,上月內地出口到歐盟的產值升至 245億美元,期內出口到香港及東南亞則急升 33%及 50%。產品出口增幅以大米最凌厲,大漲 1.16倍,手機則升近七成至 67億美元,但鋼材及煤出口卻分別大減 35.6%及 71.39%。進出口急升,會加劇內地通脹升溫,市場憂慮中央提早收緊銀根。

中信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胡一帆認為,去年基數太低及環球經濟穩步復蘇,是推動上月出口猛升的原因,相信今年會溫和增長。中信嘉華中國業務首席經濟師廖群指,出口增長較預期強,預計今年會持續轉好,全年料增 13%,進口急彈則源於工業生產強勁增長,去年第四季商品價格大漲亦是推高進口原因。

市場憂提早至下季加息
他續指,中央為免經濟過熱,除提高央票發行收益率外,亦會控制銀行貸款增長,倘首季經濟增長 10%、出口增長 10%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CPI)升 2%,人行便很大機會在次季加息。胡氏則認為內地加息要視乎環球經濟復蘇速度,若首季經濟數據及股市均表現理想,她亦不排除人行提前次季加息。

受金融海嘯冲擊,中國出口自 08年 11月以來連續下挫,上月終走出 13個月下滑的劣境並邁向復蘇,惟業界估計,金融危機對中國貿易的創傷要 2至 3年才康復,意味要 2011年才能恢復 08年的貿易規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副部長趙晉平指,中國已成貿易大國,但從出口產品結構、自主創新能力及產業核心競爭力等角度,仍稱不上貿易強國。

中國部份產品出口情況
•數據處理器 上月出口額: 137.23億美元 變幅:+39.59%
•衣履 上月出口額: 105.70億美元 變幅:-4.75%
•手機及零件 上月出口額: 67.19億美元 變幅:+68.87%
•紡織製品 上月出口額: 62.16億美元 變幅:+25.11%
•鞋類 上月出口額: 28.17億美元 變幅:-2.41%
•鋼材 上月出口額: 25.33億美元 變幅:-35.60%
•成品油 上月出口額: 22.89億美元 變幅:+90.04%
•彩電機頂盒 上月出口額: 10.82億美元 變幅:+91.62%
•煤 上月出口額: 1.90億美元 變幅:-71.39%
•大米 上月出口額: 0.47億美元 變幅:+116.11%

中國於主要地區之出口情況
•歐盟 去年 12月出口額: 244.65億美元 按年變幅:+10.20%
•美國 去年 12月出口額: 222.12億美元 按年變幅:+15.89%
•香港 去年 12月出口額: 198.23億美元 按年變幅:+33.13%
•東南亞 去年 12月出口額: 131.44億美元 按年變幅:+50.09%
•日本 去年 12月出口額: 104.92億美元 按年變幅:+5.18%
Dino
Dino

文章數 : 951
注冊日期 : 2009-12-02

回頂端 向下

為什麼出口價比國內價還低? Empty 国产洋品牌海外价远低于国内

發表 由 Aston 周四 3月 25, 2010 2:28 am

广州日报 2010-03-24

一双耐克运动鞋,在美国售价32.99美元(约合人民币224元),出口转港回内地,身价大涨至668元人民币……同一件商品,同样的“出身”,而且在中国本土生产,为何反而在中国卖得比在欧美贵如此之多?

今年春节期间,上千名中国游客穿梭在纽约最繁华的第五大道,购物“扫货”。新年,成了纽约商家的“黄金周”。另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九成以上中国游客在纽约的主要活动是购物。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中国游客在异国购买的商品中不乏“中国制造”的洋品牌。奢侈品、中高档品牌服装、名牌运动鞋……近年来,以往“高高在上”的国外品牌纷至沓来抢占新兴的中国市场,中国低廉的生产成本更是吸引了不少洋品牌加入“中国制造”的大军。由中国工厂代工的时装、珠宝等商品在贴上金光闪闪的品牌标示后,销往全球。

按理说,“中国制造”理应在中国卖得最便宜,可奇怪的是:“一条Levi's 牛仔裤在美国的折扣店卖15~30美元,按照即时汇率(1美元折合6.8267元人民币)换算,也就100~200元人民币。但同一条裤子,出口转内销后在中国国内的专卖店却至少要卖700元。”

“一双耐克运动鞋,在美国售价32.99美元(约合人民币224元),出口转港回内地,身价大涨至668元人民币……”

同一件商品,同样的“出身”,而且在中国本土生产,为何反而在中国卖得比在欧美贵如此之多?

為什麼出口價比國內價還低? OltFEl

消费者

美国:购物天堂?

“第一次来美国的时候,我从国内带来了满满的行李,生怕美国的东西太贵,因为出国的亲戚有时候会打电话托家里人买衣服寄过给他们。”一个曾经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如是说,“第一次到美国的人,心理都是这样的,什么都不敢买。”

两三倍的价差

可是她很快就发现此前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美国的物价,与她此前想象中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在美国,除了以人工工资为主要成本的人工服务(如理发)外,生活用品的价格普遍比中国国内要低,特别是那些在国人眼里“高高在上”的中高档品牌,如阿玛尼、耐克、阿迪、Levi's(里维斯)等,在美国的售价居然只是国内价格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

“一条Levi's 牛仔裤,在美国的折扣店卖15~30美元,按照即时汇率(1美元折合 6.8267元人民币)也就100~200元人民币;但同一条裤子,出口转内销,在国内的专卖店至少要卖700元。一双耐克运动鞋,在美国售价32.99 美元(约合人民币224元),出口转港回内地,身价竟然涨到了668元人民币。一套在国内售价3万元人民币左右的Armani西服,在美国1000多美元 (约合人民币7000元)就能买到。”

这位已经毕业回国工作的留学生反而不太适应现在的生活了。“没想到国内的东西这么贵,服装批发市场的衣服价格倒不高,但性价比明显不如美国那些价格低廉的国际名牌。”

现在,她大多时候都在网上购物。“有时候想买些名牌商品,就上淘宝网找海外卖家帮我代购。记得有一次通过代购买了个bubbery品牌的包。”她说在去过美国之后,她觉得到国内的百货大楼买这些国际品牌“太不值”。

把品牌店买断货

不少去过欧美的人都说,出国前原本没有购物计划,但受当地的低价刺激,也忍不住要买些东西。他们不远万里把商品带回国,回家细看,“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商品还不在少数。

在一个卖箱包的商店,几乎每一个从中国去的人都买两个以上的箱子,因为他们要装下刚买的商品。他们一边挑选商品一边惊诧地自言自语:“这里的东西怎么会比国内便宜这么多?”还有人在个人博客上描述中国人在美国购物的盛景。让人吃惊的是,竟然还有不少中国人在欧美的商店里购买“中华”牌香烟和茅台酒,原因同样是便宜,而且基本可以确保是真货。

“2001年在美国待了半年多,回来前想给家里买些东西,叫家人给我列个购物清单,和一帮朋友出去买东西,照单全买。大家购物就像疯了一样,一天之内竟然能把一个专卖店买断货。第一天买光了,第二天继续去,照样买光。”广东一家企业的高管这样描述自己当年在美国购物的“疯狂经历”。

制造工厂

“我们没有定价权”

不少中国网民在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同一件商品在国内外的巨大价差后,感到无比惊讶。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运输费?关税?但不管怎么说,一件远渡重洋到美国的商品,其跨国流通的成本也不至于如此大幅度地小于中国国内的流通成本。按常理说,应该涨价才合情合理。

而且,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美国当年的人均收入为3.76万美元(世界排名第4),而中国当年的人均年收入仅为1100美元(世界排名109 位)。为什么这些“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内的身价比在国外还要高呢?这种中美间物价的“价格倒挂”颇让人费解。有人感叹,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消费者似乎并没有“近水楼台先得到月”。

佛山明驰服装有限公司曾经给百事公司做过代工,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他们彻底放弃了百事品牌服装的代工生产。公司总经理何伟昌说:“我们生产的服装都是来料加工的,一下单就是十多万件。每一件短袖的出厂价大约在20元左右,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价至少要 200多元。在美国,百事是一个普通的运动品牌,同一件衣服,售价不到10美元。”

明驰服装有限公司只是赚代工的钱,“利润只有五六个百分点,非常微利”。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订单剧减,明驰公司索性就放弃了这个品牌的代工,转而做国内运动品牌“361°”的代工。

至于商品在中国与美国的巨大定价差异,他们“没有任何发言权”。“世界工厂”,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

原因1

国外品牌寡头垄断

价格差异的症结点在哪里呢?“寡头垄断市场的形成”,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牛鸿说,这是问题的核心。

我们把出口品、进口替代品统称贸易品。这些贸易品大多都是国际品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厂,但品牌是外国的,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上。定价权也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上。

“这些商品看起来是中国生产、全球统一销售的,可为什么在美国的售价低,在国内的售价高?因为发达国家的市场竞争激烈,欧洲、美国、日本的品牌都在美国销售,耐克、阿迪……仅仅是美国青少年可以选择的运动品牌,就有二十多个,出国一看,好多品牌都没有见过,‘在美国的地位相当于佐丹奴在中国的地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必须遵循低价策略。而在中国,市场竞争不足,国内的品牌没有树立起来,为数不多的几个国际品牌独占鳌头,逐渐形成了寡头垄断市场。你看看中国的国际运动品牌,只有耐克、阿迪等为数不多的几家。”牛鸿认为,这是最关键的,结构性的原因。

“寡头垄断市场,就拥有高的定价权。”牛鸿笑道:“对待这个现象不能一味地指责跨国公司无良,在网上煽动大家的情绪。从利己的生意人角度讲,很显然,竞争市场中,肯定要把价格放低,而在垄断市场,价格必然偏高。所以关键点是打破在中国消费品市场中由少数几家国外寡头垄断的局面。”

“这种状况,一经形成,短期内很难被打破,而且一般来讲还会被强化。”牛鸿接着分析道:“打破寡头市场很难,我们的反垄断法律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寡头垄断是越做越强的,别人很难有进入的机会。现在其他国际品牌想进入中国市场已经很难了,一是关税高,二是打开市场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一开始要打低价策略。而事实上,寡头垄断的不仅是生产渠道,还有销售渠道。新进入的企业短期内赢取利润非常难。”

原因2

内销流通成本高

虽然近年来珠三角的加工企业做外单的利润并不高,但转型做内销品牌又谈何容易?东莞奥必飞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董世明对内销有些望而却步,他承认“现在还没有这个实力和决心”。

虽然内销的利润貌似比做外单的利润要高,但内销的背后有一系列问题有待企业去解决:“首先,国内的信用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付款方式是一种压力。现在都是供货商先垫付资金,对方在付款的时候按照‘6+3+1’的行规分三次支付,先付六成,再付三成,最后一成可能永远也不会付了。现在做鞋的利润也就四五个百分点,这样算下来就亏了。其次,许多发达国家都有庞大的采购团队,不同品牌可以统一调度,比较成熟。而国内市场的采购团队和销售网络都是单一的一个品牌,要建立起成熟的系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三,没有财力进行推广,营销的成本太高。”

董世明经过细致的分析后,决定继续接外单,“外贸生意操作更简单,单纯的商业契约行为,行政成本不高,算得比较清楚,都可以预见,也容易控制。”

“中国的流通领域成本非常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说,他也注意到了中美间的 “物价倒挂”。“国内的厂家为什么愿意做外贸单?因为出口国会给予百分之十几的出口退税。有不懂行的人说中国出口商在低价倾销,实则不然,根本原因其实是中国的内销流通成本太高。”

除了运输费用以外,还有高额的进场费、商店租金。比如说,要进入超市销售,每个商品都要缴纳十几万元的进场费,还要在营业额里扣取一定比例的利润和回扣。乱收费、乱收税,最终的结果自然是把成本转嫁到了消费者头上。所以很多工厂宁愿做很薄利的出口单,也不敢接利润高出一大截的内贸单。

原因3

中国有钱人“不差钱”

“我们一直都在说‘培育中国本土品牌’。现在国内的不少产品质量已经不输给国外同类产品了,但品牌还在输。”牛鸿这样认为,“国内的品牌没有树立起来,这就直接造成外国品牌的吃香。内销商品普遍存在低价竞销的现象,不是做不好,而是不做好,只求价低,不求质量,偷工减料。”

长此以往,自然会让消费者产生崇拜国外名牌的心理,“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另外,从消费群体看,“这些国际名牌的消费对象是城市中高收入者。农村有多少人会买这些昂贵的商品?即便是网购,成本下降30%,也不见得农村消费者就会买。从消费需求来讲,把中低收入者划分出去了,而面对的主要是中高消费者, 即便运营成本高,他们也能承受。即便是城市人,他也未必去网上买,因为购物有一个购物带来愉快心理的问题,买的就是这个过程。”

消费者福利

PK

就业机会

在发达国家,人力成本太贵,公司都尽量减少流通环节的人员数量。很多公司都在网上开网店,有货就挂上去,美国人也习惯了在网上买东西。他们物流便宜,而商场零售环节成本比较贵。将来,随着中国人收入的越来越高,消费者的心理会趋于成熟,大家会把购买商品作为一种日常消费,而不再会抱着“消费愉快”心理,那就可以进行网购。很多东西可以通过网购去实现,增加销售渠道,就可以降低消费成本。

“你批评流通环节多、营销成本高,人家会反驳你说流通部门解决了就业。这种争论是没有结果的。短期内不可能通过减少流通环节和降低营销成本来解决这个问题。培育国内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和打破寡头垄断才是关键。”牛鸿分析道。

链接一:

中国出境游消费

支出直逼日本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元贬值了不少,商家大打价格战,美国市场一夜之间成了国际“扫货”团的目的地,中国人也纷纷加入到赴美“扫货”的行列。

当时,美国商场的低廉定价极富吸引力。据报道,同样一件衣服,当时在纽约商场里的售价比在伦敦和巴黎等欧洲城市的售价几乎便宜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大批拉着购物箱的游客出现在美国街头,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有一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游客前往欧洲旅游的平均费用达到了5200美元;在北美和亚洲旅游的平均支出分别是3800美元和1900美元。此外,中国内地旅客在香港和澳门旅行的平均支出则为2200美元。目前,中国的出境游不仅人数连年递增,人均消费支出也已与人均收入颇高的日本游客相近。业界认为,中国游客已不再是“廉价游客”。

2010年春节,有媒体报道,史上最大的中国旅游团涌入美国纽约,超过1000名中国游客平均在美国的花费金额超过6000美元,“千人旅行团”短短数日内为美国经济贡献了600万美元。

当时,有着百年历史的纽约梅西百货破天荒地举办了一场舞龙舞狮会,曼哈顿帝国大厦暂时关闭,只招待来自中国的游客。这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场景,在历史上均属首次出现。

中国人愿意“飞”到海外购物,因为那里能买到比中国便宜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国际名牌。他们不仅为自己买,还给亲朋好友们大包小包地购置各种名贵礼物。有报道称,中国游客购买欧洲精品品牌的花费,位居全球第二位。欧洲商店为此纷纷聘华人做店员,以便与中国游客沟通。很多商店还改变营业时间,周末照常营业。

链接二:

出国扫货催生

跨国支付合作

全球性支付工具PAYPAL近日表示,将与中国银联合作开展国际支付业务,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操作。届时,中国国内持卡人将能够把自己的普通银行卡账户与PAYPAL账户挂钩,实现跨国支付,从而能够向海外商户购物并支付款项。

作为一家兼有金融性质的外资企业,PAYPAL此前的在华业务并没有获得太大的发展,而此次与中国银联合作,将帮助用户规避中国限制跨境交易的外汇管制,排除跨国交易的障碍。该公司称,今年年底其亚洲员工的总数将增多一倍,达到2000人。

这一跨国合作不得不引起各方的关注。尽管第三方支付领域的相关管理办法尚未出台,但根据此前央行颁布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草案)》,央行对行业从业者的资本结构有非常严格的限定,只有内资占据绝对大比例的公司才能从事这一业务。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广盛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律师刘春泉认为,尽管征求意见并非正式法规,但也体现了监管政策的倾向。如果 PAYPAL寻求在国内落地成立新公司,那么肯定需要上报商务部,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前置审批,而如果PAYPAL以境外投资者独资的形式申报,估计很难通过。

信息安全管理的业界人士则表示,这场合作将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为作为一家境外的支付服务提供商,PAYPAL对于数据以及信息的掌握,不仅涉及商业领域,还涉及个人信息,甚至可能上升到国家信息安全的高度。

这一点可以从PAYPAL的注册激活流程中看出:要成为PAYPAL的用户,必须提交个人的姓名、国籍、地址、联系方式、邮箱等基本信息,在将 PAYPAL账户与个人银行卡绑定的过程中,PAYPAL还将掌握用户的银行卡等敏感资料。此外,用户在PAYPAL上的日常支付信息,也将被 PAYPAL获取。

让一家外资机构掌握以上信息,显然并不合适。相关条例规定,征信机构从事信息的保存、整理、加工和分析,只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这就让PAYPAL的外资身份显得尤为尴尬。毕竟,PAYPAL在用户注册和使用过程中获得的大量信用信息都要通过PAYPAL总部处理,而这违反了我国征信管理的基本法规和原则。

“金融信息属于敏感信息,大部分不允许外国公司进行保管和处理。这一点,从VISA 和万事达在中国落地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就可以看出。”金融业内人士表示。
avatar
Aston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為什麼出口價比國內價還低? Empty 商务部神秘调研东莞 人民币升值山雨欲来

發表 由 hkinca38 周六 3月 27, 2010 5:31 pm

南方周末 2010-03-27

对汇率敏感的中国出口企业对人民币升值都有强烈预期,但对什么时候升,升幅多少,心中没底。一些企业已经就可能的升值和供应商贸易商进行谈判,一些企业则酝酿着向内销为主的企业转型,还有一些利润率低的企业可能承受不了升值之重。

3月18日晚,东莞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由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率领的一行8人的调研组。

第二天一大早,东莞华科电子、盈利时表业和英记夹万家私厂等7家企业的负责人和东莞台商协会、外商协会的领导就被叫到松山湖凯悦酒店参加他们的座谈会。

开场白中,主持人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周若军开门见山:这次我们来,主要是了解订单情况,看看大家对人民币汇率有何看法,希望通过调研,对形势做一个比较分析。

就在几天前,财政部税务司的相关人员就找到各家企业,一一询问其生产经营状况。并特别问到人民币升值将对其造成何种影响。

“他们问得很仔细,记得也很认真。”华坚集团总裁办经理程玉清说,来调研的人“下了高速就直接来了华坚,市政府都没去”。

神秘调研

一个多月前,有媒体报道称,商务部和工信部已经完成第一轮人民币升值压力测试,不久得到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的否认。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的此次东莞之行,被外界赋予同样的猜测。

一位与会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会上,蒋详细地询问了与会企业的订单情况以及“民工荒”情形。

在听完众企业介绍公司的用工情况后,蒋耀平表示,这次金融危机实际上给了中西部等相对不发达的地方一个机会。在国家扩大内需等政策推动下,内地企业有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广东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已经超过30年了,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越来越少。招工难实际上释放了一种信号:继续靠低工资赚取廉价劳动力剩余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上述的这位与会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华科电子总经理邱郁盛曾试探性地提出,如果人民币升值,将会对公司的利润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但调研组并没有接过话题。

会上惟一的一次笑声,来自蒋耀平的一个玩笑,他说,“到美国买东西太便宜了,老外享受了那么多好处,还要说七说八,我们中国企业要提价。”

跟随商务部调研组的一位东莞市政府官员私下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商务部虽然没有明说,但调研的重点还是人民币汇率问题。”

风满楼

3月19日晚,在结束东莞的调研后,蒋所率的调研组随即去了深圳。

就在此前几天,美国130多个国会议员要求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并酝酿对华采取汇率反补贴的贸易报复手段,据报道,美国财政部预计在4月15 日发布汇率政策报告,英国金融时报专栏记者以“美国对人民币‘动武’”,来形容中美两国这场人民币汇率大战。巧合的是,美国财政部4月15日发布汇率政策报告的时间,正与广交会开幕同一天。

在这一敏感时刻,商务部的低调调研,难免引起外界的猜测。在东莞,就有不少企业向记者打听商务部此行的目的和调研情况。

华坚集团总裁张华荣告诉记者,几天前,他刚刚和其三大贸易伙伴——美国的派诺蒙、吉姆拉以及布朗鞋业的高层碰面,“无一例外,他们都认为人民币将会升值。”

据他透露,他们正在就可能出现的情况谈判。

持同样态度的企业并不是一两家。3月18日,来广州参加一个行业论坛的美克家具集团副董事长陈江告诉记者,公司高层正在商讨应对之策。“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升值是必然趋势,但什么时候升,升幅多少,心中没底。”

在他参加的这个家具行业的论坛上,“人民币升值”的话题被不时提及,受邀参加的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提醒与会者,人民币升值, “已经不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

老经验

2005年7月21日,很多中国企业都记得这个时刻。当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自此开始了漫漫升值历程。中国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从此走上与汇率风险的战斗之路。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出口企业逐渐摸索出一套对抗汇率风险的办法。其中,用得最多的,是估算升值幅度,直接加价;或者是在结算期内约定汇率,双方共担风险。

“2005年人民币刚升值时,因为没有经验,我们亏得很惨。”城市之窗家具集团的董事长赵家尧告诉记者,随后,他们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人民币汇率曲线,每到敏感时期,便和国外的贸易商重新协商。

除此之外,一些企业还开始在结算方式上动起脑筋,曾经,欧元是他们的首选,但最近一段时间,由于欧元区的债务危机,这一方法也充满了风险。

还有的,则在银行提前购买汇率。目前银行所能提供的汇率避险金融工具,一类是用来锁定未来结售汇汇率的金融衍生产品,例如远期、超远期结售汇,以及各类结构性远期结售汇产品;另一类是可帮助企业改变结售汇时点以规避汇率风险的贸易融资产品,包括帮助企业提前收结汇的出口贸易融资产品和延迟购付汇的进口贸易融资产品。

“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说,目前制鞋业的利润率在8%左右,面对新的升值预期,他们还会采取老办法, “供货商让一点,贸易商让一点,我们让一点,共同度过。”

在他看来,即便人民币升值,中国鞋的竞争力依然很强,“我们至少还有20年的优势。”他说。

他的信心来源于中国制鞋业二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完全靠单价形成竞争的低档鞋,可能会转移到越南、孟加拉等国。但靠高品质形成竞争的中高档鞋,他们还没办法与中国竞争。”

2008年7月,人民币完成第一轮升值时,本报记者曾采访过张(详见《中国鞋:多卖了三五毛》一文),彼时,华坚集团就成功提价了20%。

新账本

但在另外一些行业,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却采取的是另外一种策略。

“如果人民币升值,有一些外单,我们就不会接了。”陈江说。

陈江在20年前和另外的几个生意伙伴创立了美克集团,主做美国市场的家具代工。八年前,他们创立了内销品牌美克美家,开始进军国内市场。

经过三年的巨亏后,他们渐渐摸索出一套方法,内销市场占的比重开始越来越大,“我们现在的策略就是向内转。”陈江说,现在外销占比60%,将来要完全倒过来。

促使陈江改变的,是内销市场的强劲需求。这几年,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使得中国家具市场保持着高达30%—40%的年均增长率,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这成为支撑企业前行的重要动力。

和陈江的想法一样,城市之窗家具集团的董事长赵家尧也在调整集团的内、外销市场比重。

今年开春以来,赵发现,与石化相关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了近10%,而“民工荒”则让人工成本上升了近20%,“如果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5%,就没办法再做了。”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金融危机之后,国外客户越来越难伺候,“他们对QC(质量)的要求比以前更苛刻,有一点瑕疵,就要求退货。”

他将这归咎于“金融危机的后遗症”:“美国消费者也学会了省钱。”

从2005年至今,人民币已累计升值20%多,毫无疑问,对处于全球链条最底端的中国制造来说,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将会进一步削薄早已不再丰厚的利润。对有些行业来说,甚至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内部的调查发现,单大型成套设备企业,如果人民币升值3%,将使该行业减收300亿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受冲击的家电、电工以及汽车、钢铁等其它产业及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东莞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会长陈耀华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他参加行业聚会,发现大家普遍存在着一种担忧情绪,那就是对人民币升值的恐惧。

一家大型的纺织企业主前两天曾给他算过一笔账,以目前的成本,越南已经比中国低了30%,“在那边,一个工人的月工资是60—80美元,中国现在是它们的几倍。再加上越南盾贬值,纺织服装行业的竞争力已经丧失。”

“如果人民币再升值,对行业50%的企业来说,都是一场灾难,要么关门,要么就直接转移到越南去了。”陈说。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為什麼出口價比國內價還低? Empty 人幣如升逾5% 紡織廠逾半倒閉 內地官方媒體頻預警 匯率升值打擊企業

發表 由 Sting 周二 4月 06, 2010 2:05 am

【明報專訊】人民幣升值勢嚴重打擊產業的輿論,近日在內地頻密出現,新華社旗下《經濟參考報》日前指家電、汽車等行業,將會因為人民幣升值而盈利暴挫,另一官方財經報章《上海證券報》隨即接力,以大篇幅報道人民幣一旦升值,對紡織、電子、輕工、機械四大行業衝擊重大。美國財長特納則在宣布押後發表貨幣政策報告的同時,重申促請中國讓人民幣更自由浮動。

電子輕工機械將同受重創

《上海證券報》在周六報道,作為出口佔比較大的紡織、電子、輕工、機械四個行業,平均利潤率約在5%,故對人民幣升值的承受壓力極為有限。其中紡織業,報道引述北方國際集團總裁助理孫占軍表示,很多紡織服裝企業利潤率低,估計人民幣升值2%至3%,有關利潤就會被「抹平」。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人士更稱,如果人民幣升值超過5個百分點,將有一半以上企業倒閉。

報道引述輕工行業者指出,行業利潤率為5%,如日用陶瓷、眼鏡、打火機等低端產品利潤更低,外界稍有風吹草動便會使他們退出市場。機電進出口商會初步調研亦表示,機電出口企業的利潤率只有2%至3%,如果匯率升值2%,企業就白幹,再升值,企業就會虧損。相關部門的調研還發現,電子、機械的利潤率分別是3.5%及6.3%。

面對外界的壓力和內部的通脹威脅,人民幣今年升值彷彿事在必行,包括瑞銀證券在內的不少大型券商均估計,人民幣今年逐步升值約5%至6%。然而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新聞 - 網站 - 圖片)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日前指出,九成以上的出口企業,對人民幣升值忍受指數,僅在5%之內。

美國前晚確認押後發表貨幣政策報告,但?#92;特納強調,會繼續促請中國,採用更具彈性的人民幣匯價制度。

特納在聲明中稱,未來3個月,將會有連場重要的國際會議舉行,包括今個月的G20財長及中央行長會議,下個月的中美戰略及經濟對話,並6月的G20領袖峰會,為更好地與各貿易伙伴溝通,故決定押後原訂在4月15日向國會提交的貨幣政策報告。

特納重申讓匯率更自由浮動

特納沒提及報告會押後至何時提交,但重申,擁有龐大貿易盈餘的國家,特別是中國,應該讓人民幣更自由地浮動,讓全球貿易趨向平衡。於美國參眾兩院壓力下,外界原預期,美國會在報告中,將中國列為貨幣操縱國。
avatar
Sting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為什麼出口價比國內價還低? Empty 內地食品貴過美國

發表 由 Gunner 周四 12月 23, 2010 6:58 pm

內地物價飛漲,食品價格「超英趕美」!浙江杭州有網民日前與美國波士頓朋友聯手,分別到當地大型超市做物價調查,發現總體物價杭州貴過波士頓,其中牛奶、雞蛋、肉類更貴逾一倍。在物價追貼的同時,杭州人均收入卻不足波士頓八分一。調查曝光後引起網民共鳴,大批內地城市白領感同身受,直指:「為甚麼我們社會主義的日子這麼難過?!」

杭州男網民王佩上周四偕美國波士頓朋友納納,分別在居住地的超市購買相同商品,並全部換算成人民幣價格結算,主要涉及十九種食品及兩種燃油。

調查結果翌日公布在網誌上,隨即被各地網民瘋狂轉載。王佩坦言調查方法有紕漏,但慨嘆已夠「觸目驚心」。

大學旁樓價亦較貴
調查顯示,杭州牛腩價格每斤四十五元,是波士頓的兩倍;杭州一打雞蛋售十六元九角,是波士頓的兩倍多;杭州一公升全脂牛奶的價格為十一元五毫,幾乎是波士頓的三倍。而兩地蔬果類價格各有高低,大米、豆腐、青菜等食品則是杭州較便宜。另外,杭州兩款汽油及柴油價格均略高於波士頓。

除食品開支外,內地網民「北京廚子」以樓價作比較,發現杭州樓價亦超過波士頓。他列出位於杭州浙江大學對面的公寓,面積八十九平方米,售價三百五十萬元人民幣;波士頓哈佛大學對面九十九平方米住宅,售價約為二百七十五萬元人民幣。

為什麼出口價比國內價還低? 1223-00178-001b2

為什麼出口價比國內價還低? 1223-00178-001b3

年人均收入差逾18萬
據杭州市政府統計,杭州去年人均收入為二萬六千八百六十四元人民幣。而波士頓去年人均收入為三萬二千二百五十五美元(約廿一萬四千元人民幣)。連美國媒體也轉載有關調查,有旅居中國多年的美國人認為:「中國的中產階級無疑過着節儉生活,未來還可能更節儉。」

其實,類似民間物價調查近期湧現,並因貼近生活紛紛獲熱捧。一名留學美國的中國學生在天涯論壇發帖稱:「行走在美國的超市裏,我的內心充滿憂傷。」因國內所謂名牌商品,在美國卻以內地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的低價出售,他為國人捱無理高物價感憤怒。有轉載該帖的網民附加評論:「從小就聽說資本主義社會是萬惡的,現在我寧願到『惡人谷』去生活。」

avatar
Gunner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為什麼出口價比國內價還低? Empty 公關費計成本腐敗推高物價

發表 由 Gunner 周四 12月 23, 2010 6:59 pm

除了經濟因素外,無孔不入的腐敗也是催升中國物價的重要推手。眾多商家和學者認為,中國商家在營商過程中不時遭到濫權職能部門的敲詐勒索,他們要花巨款去請客送禮,打通關係。這些「公關費用」都算進生產成本裏,令內地商品價格水漲船高;老百姓則成為最終受害者,被迫承受高價商品。

拖數普遍 外商寧出口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聶輝華坦言,在關係橫行的中國市場,商家要拿到定單、貸款等,就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打通關係,這間接增加商品的生產成本。而中國很多國企在虧損後沒有退出市場,這令私企難以發展,最終導致老百姓根本沒有機會選擇多元化的商品。

缺乏完善的司法保護以及誠信制度也是中國物價高企成本之一。有外商直言,內地貿易商缺乏誠信,拖數情況比比皆是,故外商寧可將產品低價出口,也不願冒風險在內地銷售;而在向內地商家批發商品時,也往往會提高商品價格,以降低風險。

此外,中國運輸關卡重重,交警罰款之多,世間罕見,直接推高了運輸成本;中國樓價連續多年飆升,帶動商舖租金倍升,增加經營成本等。這都導致中國商品價格居高不下,中國老百姓最終只能拿低等工資,去購買貴價商品。

avatar
Gunner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為什麼出口價比國內價還低? Empty 消費品 交通 遠比美國貴

發表 由 Gunner 周四 12月 23, 2010 7:01 pm

中國食品價格直追美國,其他消費品更早已超越美國。上海財經評論家時寒冰曾在赴美交流後寫下一篇網誌《美國的物價》,描述中美物價對比,近日引起網民熱傳。時寒冰稱,在洛杉磯「遇到一群中國遊客,購物之多可用瘋狂來形容……他們一邊挑選商品一邊驚詫着:這裏的東西怎麼會比國內便宜這麼多!」

時寒冰稱,中國一套售價三萬元的Armani西裝,在洛杉磯用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的價錢就可以買到;寶馬Z4跑車在洛杉磯售價為二萬九千八百八十一美元(約十九萬元人民幣),但中國售價約五十至八十萬元。

北方居民湧港掃日用品
另外,交通、房價、廚房用具等方面,中美價格差距之大,亦備受關注。在美國,高速公路免費,而中國車主則要面臨密密麻麻的費用。美國洛杉磯富人區的別墅,折合人民幣約每平方米不足兩萬元,但該價格在上海市區連普通樓房都買不到。華盛頓百貨公司一套七件的中國製造不銹鋼鍋,不到五百元,在中國要過千。

由於內地通脹加劇,南下香港「打醬油」(買豉油)之舉,已經從深圳伸延到北方城市,連遠在重慶的民眾,也趁到港旅遊之際掃平貨,狂買洗滌用品、醬油、蠔油等日用品。

avatar
Gunner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為什麼出口價比國內價還低? Empty 何新:美國買中國商品其實是中國自己買單

發表 由 Jack 周日 1月 23, 2011 4:05 pm

————為什麼在美國買中國貨比中國更便宜?
http://hexinbbs.blog.163.com/blog/static/161910300201102081650628/

國人應注意到,近5年來,在中國與美國之間形成了如下一種極其有趣又荒謬的經濟循環模式:
(1)美國大量印制白條美元(即幣值沒有任何擔保因此而不斷貶值的鈔票),來中國購買商品(或名義投資)從而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中國因此據說掙到了巨額的美元(外彙)。

(2)中國銀行在國內大量印刷人民幣,收購這些美元,然後把這些美元變成國家銀行的外彙儲備。

(3)但是,中國並不使用這些掙來的美元,而是把這些美元再回借給美國——據說是為了這些外彙儲備的升值和保值。(注:截止於去年11月,中國總計持有 8960 億美元的美國國債,數額居世界第一,其中尚未統計中國持有的美國居民住房抵押債券,這些數字讓人感到困惑。)

(4)在國內,銀行印制大量人民幣用於購買美元外彙(其數量計算方法很簡單:每年外彙儲備增加額度 X(乘以) 當年彙率=當年增發人民幣的總數量)。這些每年大量增發而投入市場的人民幣,就是中國國內市場發生嚴重通貨膨脹的主因。

(5)把這筆巨額美元作為長期國債(短期內不可能贖回)回借給美國後,中國每年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就等於是白送給美國的。也就是說:中國人實際在用自己每年增發的人民幣,來替 美國購買的中國商品和勞務間接地買單。

————世界上還有比這種模式更荒唐的“市場經濟”了嗎?

換個更簡單的說法就是:美國印刷白條來中國買東西。中國印刷人民幣替美國買單,然後再把白條回返給美國——如果中國敢要求美國兌換這些白條,那美國將會認為中國表現不友好,而威脅出動航母炸中國。

近年來許多中國人在好奇地問——為什麼美元(彙率)不斷貶值而人民幣(彙率)不斷升值,但是美國沒有嚴重通貨膨脹而中國卻在發生嚴重通脹?為什麼在美國市場上買中國商品比中國買會更便宜?

(最近驚聞某著名經濟學家說:中國這次通貨膨脹純粹是由於國際資源類商品漲價而自外輸入的——那麼很奇怪,美國歐洲及世界其他國家為什麼沒有與中國同步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呢?難道他們不受這種漲價的影響嗎?)

其實真正的答案很簡單:中國物價上漲,主要是因為美國從中國“購買”的商品和勞務其實是接近白拿而不用付錢的。
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嗎?有,就發生在中國和美國這種奇特的市場交換關系之間。

極其簡單的常識:在生活現實中,如果你可以不斷向一個商人借錢買他所提供的商品,而你欠他的錢基本不必償還——那麼這些商品就等於是他白送給你的。

這種荒謬的交換模式,就是中國近年發生嚴重通貨膨脹而美元持續貶值國內卻沒有通脹的原因。

如此簡單基本的經濟常識,中國主流經濟學家竟然弄不懂。所謂中國偉大的經濟學家們,的確是世界上最可愛最天真的一族人。

avatar
Jack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