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傳媒競購《Newsweek》開先河
INCA's forum :: 純聊天, 八卦, 資訊交流 :: 經濟金融
第1頁(共1頁)
內地傳媒競購《Newsweek》開先河
中國企業海外收購潮蔓延至新聞出版業。內地傳媒昨報道,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早前參與競購美國老牌時事雜誌《新聞周刊》(Newsweek),是中國首次競購西方雜誌。報道引述南方報業高層稱,雖然這宗收購因對方「不了解中國傳媒人」而受挫,但南方報業正尋找機會,收購另一家西方新聞出版機構。
南方報業是與成都博瑞傳播及兩個投資基金聯手競購《新聞周刊》。《南方周末》執行總編輯向熹稱,收購《新聞周刊》的動力之一是增加中國與外界的相互了解,雖然競投失敗,但這僅僅是南方報業進軍海外的開端。博瑞傳播一名董事秘書表示,收購外國媒體就像約會一樣,「一個對象不喜歡你沒關係,因為你在這過程中成長」。
《新聞周刊》因連年虧損,上月被放盤。向熹稱,《新聞周刊》以9種不同語言出版,擁有全球傳播資源和影響力,符合南方報業的追求。
金融危機重挫歐美,增強了財力雄厚的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相對優勢,但一些敏感收購屢生波折。向熹稱,錢非今次競購失敗的關鍵,「我個人覺得原因較複雜,但有一點,賣方不真正了解中國有理想的媒體人、媒體機構的願望」。他強調,今次競購純屬中國傳媒專業人士與投資者的「自願行動」,中國政府沒參與。
強調官方沒參與 謀再接再厲
中國政府近年力倡「國家文化軟實力」,包括增強中國媒體的國際競爭力,抗衡西方國家透過美國之音等媒介所宣揚的觀點。官方新華社去年推出英語電視新聞頻道,但中國媒體「西進」阻力極大,中國國際廣播電台(CRI)收購美國得州一家地方電台後,24小時播放CRI節目,被指把該電台變成中國官方喉舌。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指出,中國媒體的觀點目前在全球影響力有限,「不論是國營或私有的中國媒體,都被西方標籤為宣傳機器,若中國媒體了解並用西方規則參與遊戲,這一現象便會改變」。
中國日報/華爾街日報
南方報業是與成都博瑞傳播及兩個投資基金聯手競購《新聞周刊》。《南方周末》執行總編輯向熹稱,收購《新聞周刊》的動力之一是增加中國與外界的相互了解,雖然競投失敗,但這僅僅是南方報業進軍海外的開端。博瑞傳播一名董事秘書表示,收購外國媒體就像約會一樣,「一個對象不喜歡你沒關係,因為你在這過程中成長」。
《新聞周刊》因連年虧損,上月被放盤。向熹稱,《新聞周刊》以9種不同語言出版,擁有全球傳播資源和影響力,符合南方報業的追求。
金融危機重挫歐美,增強了財力雄厚的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相對優勢,但一些敏感收購屢生波折。向熹稱,錢非今次競購失敗的關鍵,「我個人覺得原因較複雜,但有一點,賣方不真正了解中國有理想的媒體人、媒體機構的願望」。他強調,今次競購純屬中國傳媒專業人士與投資者的「自願行動」,中國政府沒參與。
強調官方沒參與 謀再接再厲
中國政府近年力倡「國家文化軟實力」,包括增強中國媒體的國際競爭力,抗衡西方國家透過美國之音等媒介所宣揚的觀點。官方新華社去年推出英語電視新聞頻道,但中國媒體「西進」阻力極大,中國國際廣播電台(CRI)收購美國得州一家地方電台後,24小時播放CRI節目,被指把該電台變成中國官方喉舌。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指出,中國媒體的觀點目前在全球影響力有限,「不論是國營或私有的中國媒體,都被西方標籤為宣傳機器,若中國媒體了解並用西方規則參與遊戲,這一現象便會改變」。
中國日報/華爾街日報
Treasure- 訪客
音響大亨花 7.8元買起《新聞周刊》
有 77年歷史的美國時事雜誌《新聞周刊》( Newsweek),在連年虧損下放盤,終於由美國 91歲音響業大亨哈曼( Sidney Harman)接手,結束華盛頓郵報公司對這雜誌近半個世紀的經營。雙方拒絕透露交易費,但有消息指華盛頓郵報公司是大賤賣,作價 1美元( 7.8港元),但哈曼須承擔《新聞周刊》多達 7,000萬美元( 5.46億港元)負債。
在經濟低迷和新聞網站的挑戰下,《新聞周刊》近年銷量和廣告收入每下愈況,每期銷量由 2000年的 314萬,大減至今年的 150萬,去年虧損近 3,000萬美元( 2.34億港元),預料今年財政仍然見紅。華盛頓郵報公司主席格雷厄姆( Donald Graham)今年 5月宣佈將《新聞周刊》賣盤「止血」。
音響大亨哈曼接手經營《新聞周刊》,希望協助這本老牌時事新聞雜誌改善財政狀況。
大部份員工留任
即使《新聞周刊》持續虧損,但仍不乏買家垂青,最後哈曼成功擊敗多名對手中標。格雷厄姆說:「我們希望《新聞周刊》的買家跟我們一樣,重視新聞業質素,而哈曼正是那人選。他不但承諾繼續經營一本具活力、吸引力和一級的新聞雜誌,還有同樣具活力的《新聞周刊》網站。」
哈曼就說:「《新聞周刊》是國寶,我非常高興能繼承華盛頓郵報公司和格雷厄姆家族,並期待接受這新聞界、商界和科技界的大挑戰。」他拒絕具體透露如何經營《新聞周刊》,只說「我要令這雜誌在自負盈虧下,能長期經營下去」。
《新聞周刊》見證了過去 77年影響全球的大事,封面故事涉及的範疇廣泛,有政治、社會、娛樂和科技。
買賣雙方沒有透露交易詳情,但有消息指,哈曼中標的原因,是他較其他有興趣的買家承擔《新聞周刊》更多的負債,此外他又願意讓雜誌現有更多職員留下。有指哈曼在今次交易只支付 1美元( 7.8港元),但承擔《新聞周刊》 7,000萬美元債務。交易料於 8月底或 9月初完成。
總編輯人選未定
《新聞周刊》現時約 350名員工,大部份都可繼續留任,包括《新聞周刊》行政總裁阿施海姆( Tom Ascheim),但自 2006年起出任總編輯的米查姆( Jon Meacham)卻將離職。哈曼指他暫未決定總編輯繼任人選。
至於《新聞周刊》今後編輯方針,哈曼承諾不會有大轉變。該雜誌去年大變革,更專注於長篇報道和分析,力求能跟美國《紐約人》和英國《經濟學人》等雜誌直接競爭。
《新聞周刊》 1933年由多名美國人創辦, 1961年由華盛頓郵報公司購入,一直經營至今,是繼《時代》雜誌之後,美國第二大新聞時事雜誌。新老闆哈曼 1953年創辦哈曼國際工業公司(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出售音響產品,每年收入近 30億美元( 234億港元)。雖然哈曼 2008年退休,不再涉足公司運作,他仍有參與多家慈善和文化機構的運作。
美聯社/美國《紐約郵報》/《華爾街日報》
轉虧為盈良方欠奉
《新聞周刊》易主,雖然新資金注資,但前景始終不被看好,連新老闆哈曼也坦承,他並沒有任何能令這雜誌轉虧為盈的良方妙藥。對他來說,收購《新聞周刊》只當作慈善性的冒險行動。
旨在建立繼承人計劃
現今一份時事新聞周刊要生存的最簡單方法,是走美國《商業周刊》( Business Week)的路。該雜誌連續多季虧損後,去年 10月賣盤給彭博公司( Bloomberg LLP)。以彭博的財經資訊生意規模,要支持一本蝕本雜誌不難,而且雜誌長遠更有助彭博打造成多媒體企業。
可是,《新聞周刊》並沒有如此龐大後盾。在 91歲的哈曼眼中,他的「主要責任」,不過是為《新聞周刊》建立繼承人計劃,可能是在他死後留給子孫或賣予外人。但即使是傳媒天才,改變《新聞周刊》命運的工作將相當艱巨。
哈曼說:「《新聞周刊》的角色,應是細看這個複雜的世界,每周作出分析。」他正研究如何改革這份老牌雜誌,包括投資在調查性及企業新聞報道,但仍未有定案。他深明一下子要令雜誌轉虧為盈並不易,故此他可接受雜誌業績未來一、兩年仍然見紅,之後只要做到收支平衡,即使沒有錢賺,他已心滿意足。
其實《新聞周刊》近年積極發展其網站,成績不錯,跟微型網誌 Tumblr連線,更大大增加點擊率,贏得讚賞。另外,該雜誌亦正開發第二個專為平板電腦 iPad而設的應用程式,承諾內容較雜誌本身更豐富,都可能是雜誌自救的窗口。
美國廣播公司
在經濟低迷和新聞網站的挑戰下,《新聞周刊》近年銷量和廣告收入每下愈況,每期銷量由 2000年的 314萬,大減至今年的 150萬,去年虧損近 3,000萬美元( 2.34億港元),預料今年財政仍然見紅。華盛頓郵報公司主席格雷厄姆( Donald Graham)今年 5月宣佈將《新聞周刊》賣盤「止血」。
音響大亨哈曼接手經營《新聞周刊》,希望協助這本老牌時事新聞雜誌改善財政狀況。
大部份員工留任
即使《新聞周刊》持續虧損,但仍不乏買家垂青,最後哈曼成功擊敗多名對手中標。格雷厄姆說:「我們希望《新聞周刊》的買家跟我們一樣,重視新聞業質素,而哈曼正是那人選。他不但承諾繼續經營一本具活力、吸引力和一級的新聞雜誌,還有同樣具活力的《新聞周刊》網站。」
哈曼就說:「《新聞周刊》是國寶,我非常高興能繼承華盛頓郵報公司和格雷厄姆家族,並期待接受這新聞界、商界和科技界的大挑戰。」他拒絕具體透露如何經營《新聞周刊》,只說「我要令這雜誌在自負盈虧下,能長期經營下去」。
《新聞周刊》見證了過去 77年影響全球的大事,封面故事涉及的範疇廣泛,有政治、社會、娛樂和科技。
買賣雙方沒有透露交易詳情,但有消息指,哈曼中標的原因,是他較其他有興趣的買家承擔《新聞周刊》更多的負債,此外他又願意讓雜誌現有更多職員留下。有指哈曼在今次交易只支付 1美元( 7.8港元),但承擔《新聞周刊》 7,000萬美元債務。交易料於 8月底或 9月初完成。
總編輯人選未定
《新聞周刊》現時約 350名員工,大部份都可繼續留任,包括《新聞周刊》行政總裁阿施海姆( Tom Ascheim),但自 2006年起出任總編輯的米查姆( Jon Meacham)卻將離職。哈曼指他暫未決定總編輯繼任人選。
至於《新聞周刊》今後編輯方針,哈曼承諾不會有大轉變。該雜誌去年大變革,更專注於長篇報道和分析,力求能跟美國《紐約人》和英國《經濟學人》等雜誌直接競爭。
《新聞周刊》 1933年由多名美國人創辦, 1961年由華盛頓郵報公司購入,一直經營至今,是繼《時代》雜誌之後,美國第二大新聞時事雜誌。新老闆哈曼 1953年創辦哈曼國際工業公司(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出售音響產品,每年收入近 30億美元( 234億港元)。雖然哈曼 2008年退休,不再涉足公司運作,他仍有參與多家慈善和文化機構的運作。
美聯社/美國《紐約郵報》/《華爾街日報》
轉虧為盈良方欠奉
《新聞周刊》易主,雖然新資金注資,但前景始終不被看好,連新老闆哈曼也坦承,他並沒有任何能令這雜誌轉虧為盈的良方妙藥。對他來說,收購《新聞周刊》只當作慈善性的冒險行動。
旨在建立繼承人計劃
現今一份時事新聞周刊要生存的最簡單方法,是走美國《商業周刊》( Business Week)的路。該雜誌連續多季虧損後,去年 10月賣盤給彭博公司( Bloomberg LLP)。以彭博的財經資訊生意規模,要支持一本蝕本雜誌不難,而且雜誌長遠更有助彭博打造成多媒體企業。
可是,《新聞周刊》並沒有如此龐大後盾。在 91歲的哈曼眼中,他的「主要責任」,不過是為《新聞周刊》建立繼承人計劃,可能是在他死後留給子孫或賣予外人。但即使是傳媒天才,改變《新聞周刊》命運的工作將相當艱巨。
哈曼說:「《新聞周刊》的角色,應是細看這個複雜的世界,每周作出分析。」他正研究如何改革這份老牌雜誌,包括投資在調查性及企業新聞報道,但仍未有定案。他深明一下子要令雜誌轉虧為盈並不易,故此他可接受雜誌業績未來一、兩年仍然見紅,之後只要做到收支平衡,即使沒有錢賺,他已心滿意足。
其實《新聞周刊》近年積極發展其網站,成績不錯,跟微型網誌 Tumblr連線,更大大增加點擊率,贏得讚賞。另外,該雜誌亦正開發第二個專為平板電腦 iPad而設的應用程式,承諾內容較雜誌本身更豐富,都可能是雜誌自救的窗口。
美國廣播公司
DD- 訪客
讀者轉看免費新聞網
《新聞周刊》放盤,其實是美國以至全球報刊所面對的經營困難縮影:廣告收入下跌、讀者轉看免費新聞網站導致銷量持續下滑。
全美報章跌 8.74%
事實上,時事新聞周刊越來越難經營,《新聞周刊》每期銷量由高峯期下跌近半,廣告收入暴跌 70%,去年虧蝕 2,800萬美元( 2.17億港元),今年首季亦蝕近 1,100萬美元( 8,540萬港元)。主要對手《時代》雜誌也好不到那裏,每期銷量由 20年前高峯期 420萬本,跌至目前 330萬本,分析指母公司時代華納可能會將整間時代出版公司賣盤。
即使每天出版的日報也經營困難,最新統計數字顯示,由去年 10月至今年 3月底,全美報章總銷量按年下跌 8.74%,其中《今日美國報》、《洛杉磯時報》及《華盛頓郵報》等大報的銷量都跌逾一成。《華爾街日報》是全美 25份最暢銷報章中,唯一銷量上升的報章,按年上升 0.5%,銷量達 209萬份,但包括了網上收費訂閱戶的數量。英國《衞報》
全美報章跌 8.74%
事實上,時事新聞周刊越來越難經營,《新聞周刊》每期銷量由高峯期下跌近半,廣告收入暴跌 70%,去年虧蝕 2,800萬美元( 2.17億港元),今年首季亦蝕近 1,100萬美元( 8,540萬港元)。主要對手《時代》雜誌也好不到那裏,每期銷量由 20年前高峯期 420萬本,跌至目前 330萬本,分析指母公司時代華納可能會將整間時代出版公司賣盤。
即使每天出版的日報也經營困難,最新統計數字顯示,由去年 10月至今年 3月底,全美報章總銷量按年下跌 8.74%,其中《今日美國報》、《洛杉磯時報》及《華盛頓郵報》等大報的銷量都跌逾一成。《華爾街日報》是全美 25份最暢銷報章中,唯一銷量上升的報章,按年上升 0.5%,銷量達 209萬份,但包括了網上收費訂閱戶的數量。英國《衞報》
DD- 訪客
INCA's forum :: 純聊天, 八卦, 資訊交流 :: 經濟金融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您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周一 8月 05, 2019 1:22 pm 由 Dino
» 【特寫】踢拖抗暴 — 當催淚彈蔓延至長者社區.黃大仙黑夜
周一 8月 05, 2019 12:01 pm 由 Dino
» 【8.4 將軍澳遊行】寶琳站黑衣人潮湧現 有商場謝絕警方內進
周一 8月 05, 2019 12:54 am 由 Dino
» 【8.4 港島示威 ‧ 不斷更新】警石塘咀放催淚彈 示威者轉戰銅鑼灣 快閃封紅隧
周日 8月 04, 2019 11:17 pm 由 Dino
» 【8-3 旺角遊行】歷幾許衝突士多照開舖 老闆:佔旺時無破壞有幫襯
周日 8月 04, 2019 10:35 pm 由 Dino
» 香港青年對英殖時期的「懷念」從何而來?
周日 8月 04, 2019 5:26 pm 由 Dino
» 【暴動罪審訊】譴責暴動罪檢控 民權觀察促政府回應訴求 (12:49)
周日 8月 04, 2019 5:20 pm 由 Dino
» 【CBD】大麻萃取物產品層出不窮 是神奇草藥抑或要有更多監管
周日 8月 04, 2019 4:56 pm 由 p-ma
» 點解八月五號要罷工?
周日 8月 04, 2019 2:51 pm 由 D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