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纖顫消融治療有效
INCA's forum :: 純聊天, 八卦, 資訊交流 :: 醫療康健
第1頁(共1頁)
心房纖顫消融治療有效
心房纖顫是常見的心律不整問題,患者不規律心跳,可多達每分鐘二百下,可致心臟衰竭、中風,甚至死亡,藥物治療成功率只得約一半。本港近年引入的心房纖顫導管消融治療技術,有研究顯示逾百名接受手術的病人中,八成三術後回復正常心跳,一年內沒有病發,當中最年輕病人自十六歲起已接受兩次手術,病情終得到控制。
該手術利用導管如鹽水灌注式心臟射頻消融導管,在心房內的肺靜脈出入口築起「防火牆」,阻擋不尋常電波進入心房。
全港逾七萬人患心房纖顫,佔人口百分之一。踏入四十歲後,四分之一人有機會患上心房纖顫。該病主要是由於相連左心房的四條肺靜脈,產生不尋常的電波,電波走入心房干擾正常心跳,令心跳可高達每分鐘二百下,為常人一倍以上,容易引致心臟衰竭、中風或死亡,死亡率較常人高出一倍。
肺靜脈出入口築防火牆
心房纖顫以往依靠藥物治療,但成功率只得五成,加上又有副作用如甲狀腺功能失調、肝衰竭等,約十年前起本港引進非藥物的導管消融治療技術,醫生利用鹽水灌注式心臟射頻消融導管,在心房內肺靜脈出入口築起「防火牆」,以射頻能量阻擋不尋常電波進入心房。
香港心臟電生理學會醫院聯會自○七年起進行一項本港最大型的心房纖顫消融技術研究,一百一十三名來自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或屯門醫院的病人參與,年齡中位數五十五歲,平均患病逾四年,而且經藥物治療後發現無效。研究發現,他們在接受消融手術後,八成三人在一年沒有服藥的情況下,沒有房顫病徵,成效顯著。
負責研究的該會主席馮永康醫生指,剩下成效不顯著的一成七病人,主要為本來病情較嚴重的病人,手術後他們的情況亦有改善。
該會名譽司庫黎偉強醫生亦稱,該手術風險較低,死亡率少於千分之一,而且醫學進步,手術時配合「三維立體模擬電生理檢查」,即用電腦模擬病人的心房結構,可大大提升治療的安全性。
該手術利用導管如鹽水灌注式心臟射頻消融導管,在心房內的肺靜脈出入口築起「防火牆」,阻擋不尋常電波進入心房。
全港逾七萬人患心房纖顫,佔人口百分之一。踏入四十歲後,四分之一人有機會患上心房纖顫。該病主要是由於相連左心房的四條肺靜脈,產生不尋常的電波,電波走入心房干擾正常心跳,令心跳可高達每分鐘二百下,為常人一倍以上,容易引致心臟衰竭、中風或死亡,死亡率較常人高出一倍。
肺靜脈出入口築防火牆
心房纖顫以往依靠藥物治療,但成功率只得五成,加上又有副作用如甲狀腺功能失調、肝衰竭等,約十年前起本港引進非藥物的導管消融治療技術,醫生利用鹽水灌注式心臟射頻消融導管,在心房內肺靜脈出入口築起「防火牆」,以射頻能量阻擋不尋常電波進入心房。
香港心臟電生理學會醫院聯會自○七年起進行一項本港最大型的心房纖顫消融技術研究,一百一十三名來自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或屯門醫院的病人參與,年齡中位數五十五歲,平均患病逾四年,而且經藥物治療後發現無效。研究發現,他們在接受消融手術後,八成三人在一年沒有服藥的情況下,沒有房顫病徵,成效顯著。
負責研究的該會主席馮永康醫生指,剩下成效不顯著的一成七病人,主要為本來病情較嚴重的病人,手術後他們的情況亦有改善。
該會名譽司庫黎偉強醫生亦稱,該手術風險較低,死亡率少於千分之一,而且醫學進步,手術時配合「三維立體模擬電生理檢查」,即用電腦模擬病人的心房結構,可大大提升治療的安全性。
KateBush- 訪客
16歲患者兩做手術可踢波
廿六歲的甘乙宏是本港最大型心房纖顫消融技術研究中最年輕的患者,十年前他曾接受第一次心房纖顫導管消融手術,但因當時儀器不及現時發達,成效未見顯著,至今年四月他再接受手術,受惠於醫學昌明,終可解決心房纖顫問題。
現為土木工程師的甘乙宏,自十六歲起便有心房跳動過促問題,曾因心律不整而需停課數天,又曾入醫院深切治療部搶救,「心跳唔係一下、一下,而是跳得好亂,無秩序。」
當年他曾接受一次手術,但問題未見解決,仍要繼續以藥物治療,醫生又建議他不要做劇烈運動,為此他放棄參加足球校隊。直至今年他發覺情況惡化,變成較嚴重的持續性心房纖顫,而非間歇性,四月時他再接受一次手術,受惠於醫學進步,導管滲入心房組織的能力提升,結果在六至七小時的手術後,心律開始回復正常,半年來三次覆診,皆顯示正常,藥物分量大大減少,「依家可以恢復正常運動,例如踢波咁啦。」
男子心跳突180下 術後不用覆診
而另一個案、六十一歲的劉泉銘,三年前逛街途中突然心跳加速,胸口疼痛,他求醫發現心跳達到每分鐘一百八十下,醫生給予緊急藥物,並轉介他到醫院進行心房纖顫消融手術,「手術時候心口好熱,似火燒,但麻醉後醒番就成個人舒服咗。」他現時已不用覆診,並不需靠藥物治療。
現為土木工程師的甘乙宏,自十六歲起便有心房跳動過促問題,曾因心律不整而需停課數天,又曾入醫院深切治療部搶救,「心跳唔係一下、一下,而是跳得好亂,無秩序。」
當年他曾接受一次手術,但問題未見解決,仍要繼續以藥物治療,醫生又建議他不要做劇烈運動,為此他放棄參加足球校隊。直至今年他發覺情況惡化,變成較嚴重的持續性心房纖顫,而非間歇性,四月時他再接受一次手術,受惠於醫學進步,導管滲入心房組織的能力提升,結果在六至七小時的手術後,心律開始回復正常,半年來三次覆診,皆顯示正常,藥物分量大大減少,「依家可以恢復正常運動,例如踢波咁啦。」
男子心跳突180下 術後不用覆診
而另一個案、六十一歲的劉泉銘,三年前逛街途中突然心跳加速,胸口疼痛,他求醫發現心跳達到每分鐘一百八十下,醫生給予緊急藥物,並轉介他到醫院進行心房纖顫消融手術,「手術時候心口好熱,似火燒,但麻醉後醒番就成個人舒服咗。」他現時已不用覆診,並不需靠藥物治療。
KateBush- 訪客
全港首宗植體外心臟器
瑪麗醫院繼早前首次成功為女病人同時移植心肝後,最近再完成另一項本港歷史性的手術!該院為一名垂危的心臟衰竭男病人,完成植入新式「左心室體外人工心臟輔助器」的手術。此個革命性的手術是全港首宗,除令該病人的生命得以延續,更為心臟衰竭的病人帶來新希望。病人即使在輪候換心手術期間病情惡化,命懸一線,亦能藉此新技術續命,生存機會大增,更可恢復活動能力,甚至有限度恢復工作。
瑪麗醫院完成全港首宗植入新式「左心室體外人工心臟輔助器」的手術。 (吳啟偉攝)
據消息人士透露,該名中年男病人患有心臟衰竭,由於未能輪候合適心臟移植,於九月初在瑪麗醫院接受手術,植入新式「左心室體外人工心臟輔助器」,成為全港首宗成功個案。他目前正在心臟科深切治療部留醫,若醫生觀察後發現他無排斥或其他不良反應,可望轉到普通病房休養,逐步回復正常活動。
是次突破性的手術,並非一般的心臟移植手術,病人的心臟仍然會保留。在手術過程中,醫生將人工心臟輔助器,植入病人的橫膈膜下,連接着左心房及主動脈。輔助器以電線接駁至外置的兩個電池及控制器,協助已衰竭的心室將血液泵到全身。
瑪麗醫院成功植入新式的心臟輔助器,是本港心臟手術的一大突破。
自二○○五年起,外國已有病人安裝體外心臟輔助器。
適合體形小及女性病人
今次手術所用的改良心臟輔助器,是以電池操作,體積較舊款輔助器細小,重量只有約零點八八磅,方便攜帶,植入後病人可自由走動,亦為身形較小及女性病人帶來新希望。新式的心臟輔助器更可長期使用,令心臟衰竭病人的生命得以延長,同時可減低心臟移植手術的需求。另一方面,這款改良的心臟輔助器,對病人造成的創傷亦較小,但價值不菲,據網上有關醫療器材網頁介紹,每個費用約五十萬港元,尚未計算手術開支成本。
新款的心臟輔助器由電池操作,輕巧易攜。
一般而言,若沒有合適的心臟移植,心臟衰竭的病人大多只能生存六至八個月,這個新引進的心臟輔助器,成為他們的續命救星。其實海外多個國家,包括美國及加拿大等,自二○○五年起,已開始進行同類手術,至今已有逾五千名病人安裝了體外心臟輔助器。
新加坡則於去年五月,是東南亞國家中,完成首宗安裝輔助器的手術;馬來西亞亦在今年七月初首次完成同類手術。
增輸血量 提升器官機能
由於心臟輔助器能輸送更多血液到身體各部分,因此手術後,病人各器官機能得以提升,亦能回復正常的活動能力,可恢復工作。
本報記者日前聯絡瑪麗醫院心胸外科部門主管鄭力翔,查詢相關詳情時,鄭力翔表示,心臟輔助器有多款不同型號,例如可安裝在病人體內或體外,以及人工心臟等,這相當於電器不斷推出新型號一樣。被問及瑪麗醫院有否引入該款新型左心室輔助器時,鄭力翔沒有透露詳情,只說「大家研究吓先啦」,間接承認有引入新款的「左心室體外人工心臟輔助器」。
專案組記者李佩珩
瑪麗醫院完成全港首宗植入新式「左心室體外人工心臟輔助器」的手術。 (吳啟偉攝)
據消息人士透露,該名中年男病人患有心臟衰竭,由於未能輪候合適心臟移植,於九月初在瑪麗醫院接受手術,植入新式「左心室體外人工心臟輔助器」,成為全港首宗成功個案。他目前正在心臟科深切治療部留醫,若醫生觀察後發現他無排斥或其他不良反應,可望轉到普通病房休養,逐步回復正常活動。
是次突破性的手術,並非一般的心臟移植手術,病人的心臟仍然會保留。在手術過程中,醫生將人工心臟輔助器,植入病人的橫膈膜下,連接着左心房及主動脈。輔助器以電線接駁至外置的兩個電池及控制器,協助已衰竭的心室將血液泵到全身。
瑪麗醫院成功植入新式的心臟輔助器,是本港心臟手術的一大突破。
自二○○五年起,外國已有病人安裝體外心臟輔助器。
適合體形小及女性病人
今次手術所用的改良心臟輔助器,是以電池操作,體積較舊款輔助器細小,重量只有約零點八八磅,方便攜帶,植入後病人可自由走動,亦為身形較小及女性病人帶來新希望。新式的心臟輔助器更可長期使用,令心臟衰竭病人的生命得以延長,同時可減低心臟移植手術的需求。另一方面,這款改良的心臟輔助器,對病人造成的創傷亦較小,但價值不菲,據網上有關醫療器材網頁介紹,每個費用約五十萬港元,尚未計算手術開支成本。
新款的心臟輔助器由電池操作,輕巧易攜。
一般而言,若沒有合適的心臟移植,心臟衰竭的病人大多只能生存六至八個月,這個新引進的心臟輔助器,成為他們的續命救星。其實海外多個國家,包括美國及加拿大等,自二○○五年起,已開始進行同類手術,至今已有逾五千名病人安裝了體外心臟輔助器。
新加坡則於去年五月,是東南亞國家中,完成首宗安裝輔助器的手術;馬來西亞亦在今年七月初首次完成同類手術。
增輸血量 提升器官機能
由於心臟輔助器能輸送更多血液到身體各部分,因此手術後,病人各器官機能得以提升,亦能回復正常的活動能力,可恢復工作。
本報記者日前聯絡瑪麗醫院心胸外科部門主管鄭力翔,查詢相關詳情時,鄭力翔表示,心臟輔助器有多款不同型號,例如可安裝在病人體內或體外,以及人工心臟等,這相當於電器不斷推出新型號一樣。被問及瑪麗醫院有否引入該款新型左心室輔助器時,鄭力翔沒有透露詳情,只說「大家研究吓先啦」,間接承認有引入新款的「左心室體外人工心臟輔助器」。
專案組記者李佩珩
KateBush- 訪客
僅0.88磅 裝後可隨意走動
究竟平時常用的心臟起搏器與今次的心臟輔助器有何不同?其實前者是協助長者回復正常的心跳頻率,而後者則用作取代病人的心臟功能。心臟科醫生指,代替心臟的儀器已經存在多時,但舊式的輔助器體積龐大,只適用於體形較大的病人,安裝後亦難以正常活動,而且只可以短時間使用。但今次手術所用的改良心臟輔助器,則屬輕便式,可解決舊有問題。
心臟起搏器(圖)與輔助器不同,作用是協助長者回復正常心跳率。
心臟專科高級醫生王泰鴻表示,起搏器與心臟輔助器是不同用途的儀器,「起搏器好常用,當人年紀大咗,心跳可能會變慢或停頓幾秒,咁就會用起搏器矯正。手術好簡單,一兩個鐘內完成,而且係永久性。心臟輔助器就係用於急性心臟衰竭,代替病人心臟功能。」
王泰鴻又指,十多年前,本港已開始採用取代心臟的輔助器,代病人已衰竭的心室泵血,在病人等候心臟移植手術期間暫時保命。但舊款的儀器體積很大,重量近三磅,而改良的輔助器體積就小得多,只有約零點八八磅重,適用於體形較小及女性病人,植入後也可隨意走動。
心臟起搏器(圖)與輔助器不同,作用是協助長者回復正常心跳率。
心臟專科高級醫生王泰鴻表示,起搏器與心臟輔助器是不同用途的儀器,「起搏器好常用,當人年紀大咗,心跳可能會變慢或停頓幾秒,咁就會用起搏器矯正。手術好簡單,一兩個鐘內完成,而且係永久性。心臟輔助器就係用於急性心臟衰竭,代替病人心臟功能。」
王泰鴻又指,十多年前,本港已開始採用取代心臟的輔助器,代病人已衰竭的心室泵血,在病人等候心臟移植手術期間暫時保命。但舊款的儀器體積很大,重量近三磅,而改良的輔助器體積就小得多,只有約零點八八磅重,適用於體形較小及女性病人,植入後也可隨意走動。
KateBush- 訪客
植體外心臟器 病人穩定
瑪麗醫院完成全港首宗突破性手術,成功為一名男病人植入新式「左心室體外人工心臟輔助器」,引起醫學界及心臟病人關注。消息稱,病人的主診醫生,昨另有公務暫時離港,而接受手術的病人情況非常穩定。心臟病人組織認為,此新技術可令更多病人受惠,存活機會增加。不過,心臟病患者卻擔心儀器費用昂貴,希望政府提供資助。
據消息人士透露,該名中年男病人現時仍在觀察中,康復進度符合預期,情況理想。瑪麗醫院發言人表示,不會證實該院是否做過該項植入新式心臟輔助器的手術,亦不會透露該病人的資料及最新情況。但她又表示,「負責手術」的醫生不在香港,不會回應事件。
據消息人士透露,該名中年男病人現時仍在觀察中,康復進度符合預期,情況理想。瑪麗醫院發言人表示,不會證實該院是否做過該項植入新式心臟輔助器的手術,亦不會透露該病人的資料及最新情況。但她又表示,「負責手術」的醫生不在香港,不會回應事件。
KateBush- 訪客
心房纖顫新藥死亡風險降29%
心房纖顫患者經常受心跳紊亂困擾,寢食難安,歐洲心臟協會公布的新心房纖顫治療指引,把一種新藥「決奈達隆」列為一線治療藥物,建議房顫病人使用,該藥已於本港衞生署註冊。有本地心臟專科醫生指出,新藥的副作用較傳統藥物大大降低,而效用已得到確認,包括減少患者住院風險達兩成六,及減少死亡風險兩成九。
本港約有七萬人患心房纖顫,心跳時快時慢,除了暈眩及疲倦外,中風風險並比常人高出五倍,死亡風險上升兩倍,需服食抗房顫藥物,可惜傳統藥物副作用嚴重,包括甲狀腺中毒、肝受損、肺纖維化等,可以致命。因心跳不受控,病人亦因此而經常入院,影響日常生活。
病人平均住院日數縮35%
心臟病友組織「關心您的心」顧問、心臟專科醫生劉育港表示,歐洲心臟協會最近公布新治療指引,把減少住院風險列為治療的重要目的之一,與減低死亡、中風風險等並列,而協會更建議病人使用一種抗房顫新藥決奈達隆,新藥安全性與傳統藥物相若。
心房纖顫新藥「決奈達隆」的副作用遠較傳統藥物輕,但仍有皮膚疹等副作用。
他解釋,根據去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一項有關四千六百名房顫病人的研究,研究把病人分成兩組,分別接受安慰劑及新藥,並跟進廿一個月。結果發現,新藥病人的住院風險及死亡風險,分別較安慰劑組下降兩成六及兩成九,而新藥病人平均住院日數,亦較安慰劑組縮短三成半,即每年減少約一日。
新藥已得到香港衞生署與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批准,每日藥費約三十元,而傳統藥物則被列入醫管局藥物名冊,公立醫院病人毋須負擔藥費。劉醫生指出新藥同樣有副作用,包括心跳較慢、胸口作悶、皮膚疹等,但相對傳統藥物已屬較輕微。因尚未在嚴重心臟衰竭病人上驗證,他指該類人士未能使用新藥。
五十歲的病人梁豔貞患房顫廿八年,曾一周內連續五日入院,又曾三次中風,「突然心跳好亂、又想暈,好怕一睡不起,但有時去到醫院又回復正常。」她更因病而放棄全職工作,近廿年只從事兼職工,現時她正服用傳統抗房顫藥物及其他抗中風藥物,副作用包括手震及反胃等。
本港約有七萬人患心房纖顫,心跳時快時慢,除了暈眩及疲倦外,中風風險並比常人高出五倍,死亡風險上升兩倍,需服食抗房顫藥物,可惜傳統藥物副作用嚴重,包括甲狀腺中毒、肝受損、肺纖維化等,可以致命。因心跳不受控,病人亦因此而經常入院,影響日常生活。
病人平均住院日數縮35%
心臟病友組織「關心您的心」顧問、心臟專科醫生劉育港表示,歐洲心臟協會最近公布新治療指引,把減少住院風險列為治療的重要目的之一,與減低死亡、中風風險等並列,而協會更建議病人使用一種抗房顫新藥決奈達隆,新藥安全性與傳統藥物相若。
心房纖顫新藥「決奈達隆」的副作用遠較傳統藥物輕,但仍有皮膚疹等副作用。
他解釋,根據去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一項有關四千六百名房顫病人的研究,研究把病人分成兩組,分別接受安慰劑及新藥,並跟進廿一個月。結果發現,新藥病人的住院風險及死亡風險,分別較安慰劑組下降兩成六及兩成九,而新藥病人平均住院日數,亦較安慰劑組縮短三成半,即每年減少約一日。
新藥已得到香港衞生署與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批准,每日藥費約三十元,而傳統藥物則被列入醫管局藥物名冊,公立醫院病人毋須負擔藥費。劉醫生指出新藥同樣有副作用,包括心跳較慢、胸口作悶、皮膚疹等,但相對傳統藥物已屬較輕微。因尚未在嚴重心臟衰竭病人上驗證,他指該類人士未能使用新藥。
五十歲的病人梁豔貞患房顫廿八年,曾一周內連續五日入院,又曾三次中風,「突然心跳好亂、又想暈,好怕一睡不起,但有時去到醫院又回復正常。」她更因病而放棄全職工作,近廿年只從事兼職工,現時她正服用傳統抗房顫藥物及其他抗中風藥物,副作用包括手震及反胃等。
katebush- 訪客
新藥治心房纖顫減住院
國際權威歐洲心臟協會月前公布全新心房纖顫治療指引,首次把減低住院風險列為治療的重要指標, 又把新藥決奈達隆(Dronedarone)列為一線治療藥物,以控制心律不齊及減少病人的住院需要,心臟專科醫生認為,有助改善患者目前經常入院及面對嚴重藥物副作用的問題。
記者葉志賢報道
心房纖顫為心律不齊主要疾病。估計受影響人數達總人口1%至2%,40歲以上人士,每4人有1人於一生中有機會患上房顫,隨着香港人口持續老化,估計數字將不斷攀升。研究顯示,八成心房纖顫患者仍受病徵困擾,死亡風險上升兩倍,中風風險增加五倍,四成患者於確診後首年再次因心血管疾病而入院,大大增加醫療成本。此外,現有的抗房顫藥物副作用嚴重,可引致甲狀腺中毒、肺纖維化、肝酵素上升及對眼、皮膚有不良影響等。
歐公布有關新藥指引
歐洲心臟協會於周年會議於月前公布全新心房纖顫治療指引,並首次加入減低住院風險對治療房顫的重要性。指引又基於藥效及安全性理由,把新藥決奈達隆列為一線治療藥物,建議偶發性及持續性房顫病人使用,以控制心律不齊和減少病人入院。
協會又更新房顫患者中風風險評估,加入新的風險指標,鼓勵醫學界更廣泛處方抗凝血藥,以減少房顫患者中風的風險。另外,指引再次確認導管消融術對因藥物無效而受病徵困擾的病人之功效。
減少入院為治療指標
心臟病友組織「關心您的心」顧問醫生劉育港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新指引為治療心房纖顫展開新一頁。他說,「中風及住院為房顫患者經常面對的問題,新指引不單更嚴格審查患者可能出現的中風風險,更為醫學界提供新的藥物選擇,藉以協助病人減低中風、入院,甚至死亡的風險」。
梁豔貞患有心房顫28年,期間經常受病情困擾,她昨日稱,除了因為身體健康理由,不能正常工作外,更因心跳過快及中風而需要出入醫院。由於病情未能有效控制,曾經一度一個星期連續五日電召救護車入院。至於問及會否服用有關藥物,她稱,需先諮詢醫生意見才可決定。
過去20年,美國FDA從未批准任何一種抗心律不齊藥物;直至去年7月,新藥決奈達隆率先獲美國FDA批准,繼而於12月獲歐洲藥品評價局(EMEA)批准。今年4月,新藥成功於香港衞生署註冊,並於7月份正式推出市場。醫學研究證實決奈達隆有效減低心房纖顫患者,因心血管疾病而入院26%、心血管引至死亡風險29%,並有效縮短住院日子35%,大大減輕房顫對社會經濟的負擔。
記者葉志賢報道
心房纖顫為心律不齊主要疾病。估計受影響人數達總人口1%至2%,40歲以上人士,每4人有1人於一生中有機會患上房顫,隨着香港人口持續老化,估計數字將不斷攀升。研究顯示,八成心房纖顫患者仍受病徵困擾,死亡風險上升兩倍,中風風險增加五倍,四成患者於確診後首年再次因心血管疾病而入院,大大增加醫療成本。此外,現有的抗房顫藥物副作用嚴重,可引致甲狀腺中毒、肺纖維化、肝酵素上升及對眼、皮膚有不良影響等。
歐公布有關新藥指引
歐洲心臟協會於周年會議於月前公布全新心房纖顫治療指引,並首次加入減低住院風險對治療房顫的重要性。指引又基於藥效及安全性理由,把新藥決奈達隆列為一線治療藥物,建議偶發性及持續性房顫病人使用,以控制心律不齊和減少病人入院。
協會又更新房顫患者中風風險評估,加入新的風險指標,鼓勵醫學界更廣泛處方抗凝血藥,以減少房顫患者中風的風險。另外,指引再次確認導管消融術對因藥物無效而受病徵困擾的病人之功效。
減少入院為治療指標
心臟病友組織「關心您的心」顧問醫生劉育港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新指引為治療心房纖顫展開新一頁。他說,「中風及住院為房顫患者經常面對的問題,新指引不單更嚴格審查患者可能出現的中風風險,更為醫學界提供新的藥物選擇,藉以協助病人減低中風、入院,甚至死亡的風險」。
梁豔貞患有心房顫28年,期間經常受病情困擾,她昨日稱,除了因為身體健康理由,不能正常工作外,更因心跳過快及中風而需要出入醫院。由於病情未能有效控制,曾經一度一個星期連續五日電召救護車入院。至於問及會否服用有關藥物,她稱,需先諮詢醫生意見才可決定。
過去20年,美國FDA從未批准任何一種抗心律不齊藥物;直至去年7月,新藥決奈達隆率先獲美國FDA批准,繼而於12月獲歐洲藥品評價局(EMEA)批准。今年4月,新藥成功於香港衞生署註冊,並於7月份正式推出市場。醫學研究證實決奈達隆有效減低心房纖顫患者,因心血管疾病而入院26%、心血管引至死亡風險29%,並有效縮短住院日子35%,大大減輕房顫對社會經濟的負擔。
katebush- 訪客
INCA's forum :: 純聊天, 八卦, 資訊交流 :: 醫療康健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您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周一 8月 05, 2019 1:22 pm 由 Dino
» 【特寫】踢拖抗暴 — 當催淚彈蔓延至長者社區.黃大仙黑夜
周一 8月 05, 2019 12:01 pm 由 Dino
» 【8.4 將軍澳遊行】寶琳站黑衣人潮湧現 有商場謝絕警方內進
周一 8月 05, 2019 12:54 am 由 Dino
» 【8.4 港島示威 ‧ 不斷更新】警石塘咀放催淚彈 示威者轉戰銅鑼灣 快閃封紅隧
周日 8月 04, 2019 11:17 pm 由 Dino
» 【8-3 旺角遊行】歷幾許衝突士多照開舖 老闆:佔旺時無破壞有幫襯
周日 8月 04, 2019 10:35 pm 由 Dino
» 香港青年對英殖時期的「懷念」從何而來?
周日 8月 04, 2019 5:26 pm 由 Dino
» 【暴動罪審訊】譴責暴動罪檢控 民權觀察促政府回應訴求 (12:49)
周日 8月 04, 2019 5:20 pm 由 Dino
» 【CBD】大麻萃取物產品層出不窮 是神奇草藥抑或要有更多監管
周日 8月 04, 2019 4:56 pm 由 p-ma
» 點解八月五號要罷工?
周日 8月 04, 2019 2:51 pm 由 D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