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紀念香港重光64周年
INCA's forum :: 純聊天, 八卦, 資訊交流 :: 風土人情
第1頁(共1頁)
老兵紀念香港重光64周年
(明報)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12:50
今日是香港重光紀念64周年,60多名抗日老兵出席中環的悼念儀式,紀念二次大戰中為港捐軀的士兵。
香港戰俘協會和香港義勇軍協會,今天在中環大會堂紀念花園舉行紀念儀式,悼念戰爭期間保衛本港而殉難的軍人和居民。
除了當年參與抗日的老兵,民政事務局 副秘書長雷潔玉,印度、 英國和加拿大駐港領事,警隊代表以及各退伍軍人組織的代表,都有席儀式。
眾人首先默哀兩分鐘,基督教少年領袖團的樂隊奏出哀樂,隨後各代表向紀念龕獻上花圈。
今日是香港重光紀念64周年,60多名抗日老兵出席中環的悼念儀式,紀念二次大戰中為港捐軀的士兵。
香港戰俘協會和香港義勇軍協會,今天在中環大會堂紀念花園舉行紀念儀式,悼念戰爭期間保衛本港而殉難的軍人和居民。
除了當年參與抗日的老兵,民政事務局 副秘書長雷潔玉,印度、 英國和加拿大駐港領事,警隊代表以及各退伍軍人組織的代表,都有席儀式。
眾人首先默哀兩分鐘,基督教少年領袖團的樂隊奏出哀樂,隨後各代表向紀念龕獻上花圈。
momocha- 訪客
加國紀念香港保衛戰士兵
加拿大渥太華的「香港保衛戰參戰士兵紀念碑」昨日揭幕,紀念1941年為保衛香港犧牲的加拿大士兵。
昨日是日本投降64週年紀念日,花崗岩紀念碑上鐫刻著所有參戰的2000名加拿大士兵的名字。加拿大國際貿易部長斯托克韋爾·戴等政府官員以及一些仍健在的老兵參加了紀念儀式。
戴的祖父曾參加了香港保衛戰,後淪為日本戰俘。如今,這支部隊中還有91名士兵健在。
1941年11月,由2000名陸軍士兵組成的加拿大軍隊,在香港與日本侵略軍展開激戰,由於雙方力量懸殊,加軍在頑強抗擊17天後被迫投降。
戰鬥共導致加軍290人陣亡、483人受傷,其餘人淪為戰俘。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加軍俘虜中有300人死在日本人的殘酷折磨下。
(新華社)
昨日是日本投降64週年紀念日,花崗岩紀念碑上鐫刻著所有參戰的2000名加拿大士兵的名字。加拿大國際貿易部長斯托克韋爾·戴等政府官員以及一些仍健在的老兵參加了紀念儀式。
戴的祖父曾參加了香港保衛戰,後淪為日本戰俘。如今,這支部隊中還有91名士兵健在。
1941年11月,由2000名陸軍士兵組成的加拿大軍隊,在香港與日本侵略軍展開激戰,由於雙方力量懸殊,加軍在頑強抗擊17天後被迫投降。
戰鬥共導致加軍290人陣亡、483人受傷,其餘人淪為戰俘。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加軍俘虜中有300人死在日本人的殘酷折磨下。
(新華社)
mochacha- 訪客
百年古建築供奉147英靈
達德公所位於元朗屏山,建於清朝咸豐年間,迄今約一百六十年歷史,是逾百年前各路英雄共謀抗英戰略的大本營,公所內的英勇祠供奉了當年抗英犧牲的一百四十七名英靈。達德公所為二進三間式的傳統建築,左為慰寂祠,右為英勇祠,中間為公所大廳,古物諮詢委員會於一九九八年將之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早於一八九九年,清廷將新界租予英國,同年三月廿八日,屏山鄧族卅九條鄉村組成的「達德約」張貼「抗英揭貼」,包括錦田、元朗、廈村、十八鄉、青山等鄉村的村民,集資購買軍火及訓練鄉勇抵抗英人入侵,而位於古屏山巿東北角的達德公所,古時簡稱為「約所」,正是達德約各村代表的議事會所,是武裝抗英的指揮中心。
不過,當年抗英行動迅即被英軍鎮壓,鄉勇傷亡慘重,港英政府其後對事件採取封鎖政策,不讓民間流傳,直至日本侵華期間,鄉民才能趁機集資重修達德公所,期間在關公像後方的牆內暗格發現一批抗英義士名單,遂刻石立碑並加「忠義留芳」刻印,以紀念及供奉當年抗英犧牲的烈士。
達德公所積水問題嚴重,內裏一片澤國。
達德公所內原有「忠義留芳」烈士碑。 (照片由蘇萬興提供)
公所內烈士碑失蹤後怪事連連。
村民新設的抗戰英魂烈士塚。
早於一八九九年,清廷將新界租予英國,同年三月廿八日,屏山鄧族卅九條鄉村組成的「達德約」張貼「抗英揭貼」,包括錦田、元朗、廈村、十八鄉、青山等鄉村的村民,集資購買軍火及訓練鄉勇抵抗英人入侵,而位於古屏山巿東北角的達德公所,古時簡稱為「約所」,正是達德約各村代表的議事會所,是武裝抗英的指揮中心。
不過,當年抗英行動迅即被英軍鎮壓,鄉勇傷亡慘重,港英政府其後對事件採取封鎖政策,不讓民間流傳,直至日本侵華期間,鄉民才能趁機集資重修達德公所,期間在關公像後方的牆內暗格發現一批抗英義士名單,遂刻石立碑並加「忠義留芳」刻印,以紀念及供奉當年抗英犧牲的烈士。
達德公所積水問題嚴重,內裏一片澤國。
達德公所內原有「忠義留芳」烈士碑。 (照片由蘇萬興提供)
公所內烈士碑失蹤後怪事連連。
村民新設的抗戰英魂烈士塚。
mmvk1- 訪客
率先報道二戰爆發
旅港名記者 97歲仍想到戰地
這個婆婆真不簡單。她 97歲,眼又矇,耳又聾,記憶力大不如前。但住在香港的她,每日仍堅持到香港外國記者俱樂部,收聽英國廣播公司( BBC)的國際新聞節目。她不是臨老學做記者,而是 70年前率先報道二戰爆發、納粹德軍入侵波蘭的英國旅港記者霍林沃思( Clare Hollingworth)。
親歷德軍入侵波蘭
明日 9月 1日是二戰爆發 70周年,那時霍林沃思仍是年輕的 27歲,是英國《每日電訊報》駐波蘭記者,專責報道歐洲在納粹德國威脅下越來越嚴峻的局勢。 1939年 8月底,她抱着大無畏精神,借用英國駐卡托維茲總領事的專車,駛入德國境內,在路上赫然發現大批德軍、數百輛坦克、裝甲車、野戰炮,正朝向波蘭。這個發現意味納粹德軍要向波蘭展開閃電攻勢。霍林沃思趕回卡托維茲,將所見的通知總領事,總領事隨即將秘密消息經大使館通知英國外交部,她則通知《每日電訊報》。 9月 1日清晨,德軍果然入侵卡托維茲,她立即通報大使館,將電話筒伸出窗接收炮彈聲,證明戰事爆發。
二戰只是她作為戰地記者的首個經歷,霍林沃思之後跑遍越南、阿爾及利亞、中東、印度和巴基斯坦,親證了戰爭的殘酷。她現在旅港不再年輕,但仍不時致電舊同事查新聞,不時席地而睡考驗自己是否仍能抵受當年採訪的艱辛。「若爆發戰爭,這個世界不嫌棄的話,我仍樂意去採訪。」她說。
法新社
這個婆婆真不簡單。她 97歲,眼又矇,耳又聾,記憶力大不如前。但住在香港的她,每日仍堅持到香港外國記者俱樂部,收聽英國廣播公司( BBC)的國際新聞節目。她不是臨老學做記者,而是 70年前率先報道二戰爆發、納粹德軍入侵波蘭的英國旅港記者霍林沃思( Clare Hollingworth)。
親歷德軍入侵波蘭
明日 9月 1日是二戰爆發 70周年,那時霍林沃思仍是年輕的 27歲,是英國《每日電訊報》駐波蘭記者,專責報道歐洲在納粹德國威脅下越來越嚴峻的局勢。 1939年 8月底,她抱着大無畏精神,借用英國駐卡托維茲總領事的專車,駛入德國境內,在路上赫然發現大批德軍、數百輛坦克、裝甲車、野戰炮,正朝向波蘭。這個發現意味納粹德軍要向波蘭展開閃電攻勢。霍林沃思趕回卡托維茲,將所見的通知總領事,總領事隨即將秘密消息經大使館通知英國外交部,她則通知《每日電訊報》。 9月 1日清晨,德軍果然入侵卡托維茲,她立即通報大使館,將電話筒伸出窗接收炮彈聲,證明戰事爆發。
二戰只是她作為戰地記者的首個經歷,霍林沃思之後跑遍越南、阿爾及利亞、中東、印度和巴基斯坦,親證了戰爭的殘酷。她現在旅港不再年輕,但仍不時致電舊同事查新聞,不時席地而睡考驗自己是否仍能抵受當年採訪的艱辛。「若爆發戰爭,這個世界不嫌棄的話,我仍樂意去採訪。」她說。
法新社
momocha- 訪客
守護英靈獲 MBE
從昂船洲軍營到西灣軍人墳場,張汝強半生都離不開軍事生涯。這位退伍英兵十多年來一直悉心守護陣亡軍人的淨土,贏得英女皇授勳嘉許,獲頒 MBE勳銜。英國駐港總領事奚安竹高度評價張汝強,說他的工作有助眾人紀念戰爭中喪生的戰士。
張汝強以英聯邦國殤紀念墳場管理委員會經理的身份,今年在英女皇壽辰授勳名單中,獲頒發 MBE勳銜,表揚他對香港軍人墳場的服務。英國駐港總領事奚安竹( Mr. Andrew Seaton)表示,張汝強多年來對墳場管理貢獻良多,有助眾人紀念在戰爭中喪生的將士。
土生土長曾當英軍
根據英國駐港領事資料,張汝強自 1994年起,主管英聯邦國殤紀念墳場管理委員會。過去 16年,張汝強致力維持委員會的高水平運作。本港的英聯邦國殤墳場,包括位於港島東區的西灣墳場及位於南區的赤柱軍人墳場,張汝強的辦公室在西灣。
洋名 Derek的張汝強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港英時期投身駐港英軍行列,最高職位是特級上士( Staff Sergeant),隸屬陸軍服務團,負責軍需補給,包括軍事裝備及儀器的供應及保養等。張汝強當時駐守昂船洲英軍基地,雖然太平盛世,但始終是軍營,體能及紀律要求仍很嚴格,工作刻苦。
接近回歸,駐港英軍逐步撤走,華裔英兵也陸續被遣散。張汝強於 1994年退役,獲聘任職英聯邦墳場經理,從前與生龍活虎的軍人為伍,如今跟壯烈犧牲的戰士為鄰。昔日的同袍林秉惠說,張汝強一直悉心打理軍人墳場,凡事親力親為,這麼多年來,墳場依然整潔莊嚴。
西灣軍人墳場的一名職員昨向本報說,張汝強目前不在香港,未知是否前往英國接受勳銜。他說張汝強獲勳實至名歸,戥他高興:「佢一路好用心管理個墳場,花草都親自修剪,為人隨和,對下屬好好,上班又準時。」西灣軍人墳場建於 1946年,安葬的亡靈大都死於 1941年日軍入侵香港的戰事,部份是被日軍送往台灣後死亡的戰俘,共埋葬 1,505人。
赤柱軍人墳場
赤柱軍人墳場是香港開埠初期,為安葬香港駐軍及其家屬而設。墳場曾關閉達七十年,在一九四二年重開,以便安葬在香港逝世的戰俘或在拘留營中死去的平民。在一九四一年抗戰身亡而在戰場上殮葬的屍骸,特別是香港義勇軍人的骸骨,亦遷葬於此。
葬於這墳場的死難者,包括英軍服務團成員。該團曾僱用大批文職人員,在中國的淪陷區工作,協助戰俘營內的戰俘逃走,及為這些戰俘營供應藥物;收集軍事情報;為在淪陷區內飛機被擊落的美國空軍,提供避難所和協助他們逃走。葬於這墳場的英軍服務團成員,都是從事這些活動時被捕而其後被殺死的。
這墳場葬下 691名戰爭死難者,其中有 37名海軍、 467名陸軍、 3名空軍、 23名商船隊隊員、 98名被扣留的平民,和 41名其他平民(包括 39名英軍服務團團員),及 22名身分不明的死難者。他們有 488名是英國人、 20名加拿大人、 5名印度人、 157名香港人、 11名盟軍人員,及 10名完全無法辨明身分的死者。
以上簡介取材自赤柱軍人墳場紀念碑上之說明牌匾
www.kinhang.org.hk/pic/grave.htm
西灣墳場
香港保衛戰與西灣國殤紀念墳場
【星星生活-星网讯】 (星星生活專稿/捷克佳)應中國總理溫家寶的邀請﹐加拿大總理哈珀終于展開其執政近四年來首次對中國的正式訪問。12月2日至6日﹐哈珀總理將分別前往北京﹑上海和香港與中國政要和商界領袖會談。其中在香港期間﹐哈珀將專程前往1941年香港保衛戰期間加拿大陣亡將士墓地憑吊。
香港保衛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自1941年12月8日日本進攻英屬香港至同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期間的戰役。這是香港歷史上一段慘烈異常的攻防戰。由來自英國﹑加拿大﹑印度的正規軍和皇家香港兵團組成的盟軍多國部隊兵力總數為15000人﹐日本的兵力則高達5萬人。
這場攻防戰以時任香港總督楊慕琦(Sir Mark Aitchison Young)率眾英國殖民地官員投降而告終。據統計﹐在香港保衛戰中﹐盟軍傷亡4500人﹐其中陣亡2113人﹐8500人被俘。日軍陣亡706人﹐1534人負傷。由于受降當日為聖誕節﹐因而香港市民稱之為“黑色聖誕”。自此﹐香港人口中的“三年零八個月”香港日治時期從此展開。
據加拿大戰史資料﹐在香港保衛戰中有約290名加軍官兵在戰斗中陣亡﹐戰役後期﹐他們拒絕投降直至部隊被打垮﹐戰場上的幸存者則淪為戰俘﹐其後飽受日軍的摧殘﹐以至于被俘後有超過264名官兵死亡。據有關數據﹐戰場和戰後有據可查的加軍死亡總數為554人。
加拿大戰俘主要集中在香港北角戰俘營(North Point Camp)﹐這個戰俘營十分擁擠且不衛生﹐戰俘面臨的兩大主要威脅是疾病和食物短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香港重新由英國管治﹐被囚的加拿大士兵也獲得釋放。生還的加拿大援港士兵其後成立了香港退伍軍人會。其中包括羅遜准將(John K. Lawson)的280名陣亡加軍葬于位于香港島東區柴灣的西灣國殤紀念墳場(Sai Wan War Cemetery)。這裡主要安葬香港保衛戰中在香港陣亡的盟軍士兵﹐墳場內亦葬有本地抗戰軍人及平民。
羅遜准將是加拿大高級指揮官﹐在香港保衛戰中任英軍西區指揮總部司令官。他是在這場戰斗中喪生的最高級別的指揮官﹐也是二戰中陣亡的加拿大官兵中官階最高的將領。1941年12月19日﹐位于港島黃泥涌峽的西區指揮總部遭日軍包圍﹐羅遜用電話向馬爾比司令(Christopher M. Maltby)告別﹐然後下令部下全體人員一律持槍應戰﹐他跳出碉堡﹐手持雙搶與日軍激戰﹐最後﹐羅遜准將與其殘部20多人戰死沙場。
(香港保衛戰中的加拿大士兵)
(香港保衛戰中﹐指揮官馬爾比少將(左)與羅遜准將交談)
(在日軍佔領香港時受害的加拿大軍人的遺骨)
加拿大軍隊在香港保衛戰中傷亡慘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官兵大多未完成訓練﹐且未裝備重武器。1941年10月﹐加西的溫尼伯榴彈兵部隊和加東魁北克的加拿大皇家來福槍團受命准備前往太平洋戰場﹐同年11月﹐兩只部隊共1,975人組成的加拿大特遣隊從溫哥華啟程前往香港。此時的加軍並沒有意識到戰爭的迫近﹐其期望的任務只是衛戍香港。
在當時﹐英國在遠東的防衛重心是印度﹐前線的重點則是新加坡﹐而且英國並沒有向日本直接宣戰﹐因此﹐刻意維持中立地位的香港盡管採取諸多防守措施。但由于沒有戰略縱深﹐以及防守兵力的不足﹐香港的防御仍然十分薄弱。
形勢在日本海軍偷襲美國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當地時間)後數小時發生巨變﹐12月8日香港時間早8時﹐虎視眈眈的日軍從寶安縣(今深圳市)分3組進攻香港。經過數日激戰﹐以日軍的勝利告終。其實早在11月6日﹐積極籌備太平洋戰爭的東條英機便下令擬訂攻擊香港的計劃。東條英機是在1941年10月18日出任日本首相的。
加拿大總理哈珀此次訪問香港將前往西灣國殤紀念墳場憑吊為保衛香港而捐軀的陣亡將士﹐在此前的2005年1月23日﹐時任加拿大總理的馬田訪港期間亦前往該處出席當地的紀念活動。
張汝強以英聯邦國殤紀念墳場管理委員會經理的身份,今年在英女皇壽辰授勳名單中,獲頒發 MBE勳銜,表揚他對香港軍人墳場的服務。英國駐港總領事奚安竹( Mr. Andrew Seaton)表示,張汝強多年來對墳場管理貢獻良多,有助眾人紀念在戰爭中喪生的將士。
土生土長曾當英軍
根據英國駐港領事資料,張汝強自 1994年起,主管英聯邦國殤紀念墳場管理委員會。過去 16年,張汝強致力維持委員會的高水平運作。本港的英聯邦國殤墳場,包括位於港島東區的西灣墳場及位於南區的赤柱軍人墳場,張汝強的辦公室在西灣。
洋名 Derek的張汝強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港英時期投身駐港英軍行列,最高職位是特級上士( Staff Sergeant),隸屬陸軍服務團,負責軍需補給,包括軍事裝備及儀器的供應及保養等。張汝強當時駐守昂船洲英軍基地,雖然太平盛世,但始終是軍營,體能及紀律要求仍很嚴格,工作刻苦。
接近回歸,駐港英軍逐步撤走,華裔英兵也陸續被遣散。張汝強於 1994年退役,獲聘任職英聯邦墳場經理,從前與生龍活虎的軍人為伍,如今跟壯烈犧牲的戰士為鄰。昔日的同袍林秉惠說,張汝強一直悉心打理軍人墳場,凡事親力親為,這麼多年來,墳場依然整潔莊嚴。
西灣軍人墳場的一名職員昨向本報說,張汝強目前不在香港,未知是否前往英國接受勳銜。他說張汝強獲勳實至名歸,戥他高興:「佢一路好用心管理個墳場,花草都親自修剪,為人隨和,對下屬好好,上班又準時。」西灣軍人墳場建於 1946年,安葬的亡靈大都死於 1941年日軍入侵香港的戰事,部份是被日軍送往台灣後死亡的戰俘,共埋葬 1,505人。
赤柱軍人墳場
赤柱軍人墳場是香港開埠初期,為安葬香港駐軍及其家屬而設。墳場曾關閉達七十年,在一九四二年重開,以便安葬在香港逝世的戰俘或在拘留營中死去的平民。在一九四一年抗戰身亡而在戰場上殮葬的屍骸,特別是香港義勇軍人的骸骨,亦遷葬於此。
葬於這墳場的死難者,包括英軍服務團成員。該團曾僱用大批文職人員,在中國的淪陷區工作,協助戰俘營內的戰俘逃走,及為這些戰俘營供應藥物;收集軍事情報;為在淪陷區內飛機被擊落的美國空軍,提供避難所和協助他們逃走。葬於這墳場的英軍服務團成員,都是從事這些活動時被捕而其後被殺死的。
這墳場葬下 691名戰爭死難者,其中有 37名海軍、 467名陸軍、 3名空軍、 23名商船隊隊員、 98名被扣留的平民,和 41名其他平民(包括 39名英軍服務團團員),及 22名身分不明的死難者。他們有 488名是英國人、 20名加拿大人、 5名印度人、 157名香港人、 11名盟軍人員,及 10名完全無法辨明身分的死者。
以上簡介取材自赤柱軍人墳場紀念碑上之說明牌匾
www.kinhang.org.hk/pic/grave.htm
西灣墳場
香港保衛戰與西灣國殤紀念墳場
【星星生活-星网讯】 (星星生活專稿/捷克佳)應中國總理溫家寶的邀請﹐加拿大總理哈珀終于展開其執政近四年來首次對中國的正式訪問。12月2日至6日﹐哈珀總理將分別前往北京﹑上海和香港與中國政要和商界領袖會談。其中在香港期間﹐哈珀將專程前往1941年香港保衛戰期間加拿大陣亡將士墓地憑吊。
香港保衛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自1941年12月8日日本進攻英屬香港至同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期間的戰役。這是香港歷史上一段慘烈異常的攻防戰。由來自英國﹑加拿大﹑印度的正規軍和皇家香港兵團組成的盟軍多國部隊兵力總數為15000人﹐日本的兵力則高達5萬人。
這場攻防戰以時任香港總督楊慕琦(Sir Mark Aitchison Young)率眾英國殖民地官員投降而告終。據統計﹐在香港保衛戰中﹐盟軍傷亡4500人﹐其中陣亡2113人﹐8500人被俘。日軍陣亡706人﹐1534人負傷。由于受降當日為聖誕節﹐因而香港市民稱之為“黑色聖誕”。自此﹐香港人口中的“三年零八個月”香港日治時期從此展開。
據加拿大戰史資料﹐在香港保衛戰中有約290名加軍官兵在戰斗中陣亡﹐戰役後期﹐他們拒絕投降直至部隊被打垮﹐戰場上的幸存者則淪為戰俘﹐其後飽受日軍的摧殘﹐以至于被俘後有超過264名官兵死亡。據有關數據﹐戰場和戰後有據可查的加軍死亡總數為554人。
加拿大戰俘主要集中在香港北角戰俘營(North Point Camp)﹐這個戰俘營十分擁擠且不衛生﹐戰俘面臨的兩大主要威脅是疾病和食物短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香港重新由英國管治﹐被囚的加拿大士兵也獲得釋放。生還的加拿大援港士兵其後成立了香港退伍軍人會。其中包括羅遜准將(John K. Lawson)的280名陣亡加軍葬于位于香港島東區柴灣的西灣國殤紀念墳場(Sai Wan War Cemetery)。這裡主要安葬香港保衛戰中在香港陣亡的盟軍士兵﹐墳場內亦葬有本地抗戰軍人及平民。
羅遜准將是加拿大高級指揮官﹐在香港保衛戰中任英軍西區指揮總部司令官。他是在這場戰斗中喪生的最高級別的指揮官﹐也是二戰中陣亡的加拿大官兵中官階最高的將領。1941年12月19日﹐位于港島黃泥涌峽的西區指揮總部遭日軍包圍﹐羅遜用電話向馬爾比司令(Christopher M. Maltby)告別﹐然後下令部下全體人員一律持槍應戰﹐他跳出碉堡﹐手持雙搶與日軍激戰﹐最後﹐羅遜准將與其殘部20多人戰死沙場。
(香港保衛戰中的加拿大士兵)
(香港保衛戰中﹐指揮官馬爾比少將(左)與羅遜准將交談)
(在日軍佔領香港時受害的加拿大軍人的遺骨)
加拿大軍隊在香港保衛戰中傷亡慘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官兵大多未完成訓練﹐且未裝備重武器。1941年10月﹐加西的溫尼伯榴彈兵部隊和加東魁北克的加拿大皇家來福槍團受命准備前往太平洋戰場﹐同年11月﹐兩只部隊共1,975人組成的加拿大特遣隊從溫哥華啟程前往香港。此時的加軍並沒有意識到戰爭的迫近﹐其期望的任務只是衛戍香港。
在當時﹐英國在遠東的防衛重心是印度﹐前線的重點則是新加坡﹐而且英國並沒有向日本直接宣戰﹐因此﹐刻意維持中立地位的香港盡管採取諸多防守措施。但由于沒有戰略縱深﹐以及防守兵力的不足﹐香港的防御仍然十分薄弱。
形勢在日本海軍偷襲美國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當地時間)後數小時發生巨變﹐12月8日香港時間早8時﹐虎視眈眈的日軍從寶安縣(今深圳市)分3組進攻香港。經過數日激戰﹐以日軍的勝利告終。其實早在11月6日﹐積極籌備太平洋戰爭的東條英機便下令擬訂攻擊香港的計劃。東條英機是在1941年10月18日出任日本首相的。
加拿大總理哈珀此次訪問香港將前往西灣國殤紀念墳場憑吊為保衛香港而捐軀的陣亡將士﹐在此前的2005年1月23日﹐時任加拿大總理的馬田訪港期間亦前往該處出席當地的紀念活動。
Keane- 訪客
INCA's forum :: 純聊天, 八卦, 資訊交流 :: 風土人情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您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周一 8月 05, 2019 1:22 pm 由 Dino
» 【特寫】踢拖抗暴 — 當催淚彈蔓延至長者社區.黃大仙黑夜
周一 8月 05, 2019 12:01 pm 由 Dino
» 【8.4 將軍澳遊行】寶琳站黑衣人潮湧現 有商場謝絕警方內進
周一 8月 05, 2019 12:54 am 由 Dino
» 【8.4 港島示威 ‧ 不斷更新】警石塘咀放催淚彈 示威者轉戰銅鑼灣 快閃封紅隧
周日 8月 04, 2019 11:17 pm 由 Dino
» 【8-3 旺角遊行】歷幾許衝突士多照開舖 老闆:佔旺時無破壞有幫襯
周日 8月 04, 2019 10:35 pm 由 Dino
» 香港青年對英殖時期的「懷念」從何而來?
周日 8月 04, 2019 5:26 pm 由 Dino
» 【暴動罪審訊】譴責暴動罪檢控 民權觀察促政府回應訴求 (12:49)
周日 8月 04, 2019 5:20 pm 由 Dino
» 【CBD】大麻萃取物產品層出不窮 是神奇草藥抑或要有更多監管
周日 8月 04, 2019 4:56 pm 由 p-ma
» 點解八月五號要罷工?
周日 8月 04, 2019 2:51 pm 由 D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