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A's foru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怪獸家長vs港孩」

向下

「怪獸家長vs港孩」 Empty 「怪獸家長vs港孩」

發表 由 FCUK 周日 12月 26, 2010 3:57 pm

【明報專訊】究竟先有港孩還是先有怪獸家長?愈來愈覺得這問題跟有蛋先還是有鷄先一樣弔詭。

誰個家長第一時間振臂一呼叫香港政府搞「包機」送滯留英倫的孩子回家,我聽後心中直竊笑,一個月前才剛出了本叫《怪獸家長》的書,即時就有一場真實版之怪獸家長包機大龍鳳激烈上演為小書做勢。

「怪獸家長」一詞源於日本,是東瀛教育界的新現象,比起早前歐美流行說的「直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涵蓋範圍更廣,包括過度保護、重點栽培和事事投訴的特質。

有父母不滿學校年報上登出孩子的照片太少,要求再編重印。

有媽媽衝進學校運動場質問正在訓練足球隊的體育老師﹕「為什麼我家孩子一直當後備?」

有小學周年匯演《白雪公主》話劇,一齣經典在家長壓力下竟被逼改編成沒有惡毒母后、沒有小矮人、卻有幾十個白雪公主的鬧劇。

有小孩在公園玩耍時摔跛了腿不能上學,為免孩子學業落後於人,母親竟要求同班同學集體停課,老師要等到她家孩子復了課才能繼續施教,以示公允。

有頑皮學生因擲石打破學校窗子,被罰留堂兼見家長,姍姍來遲的在職媽媽除了跟校長老師了解狀况,還帶來一張清單,是她向學校追收請假半天的經濟損失。那塊砸破窗戶的石頭,也給當律師的父親拿回去檢驗指模,倘若找不到孩子擲石證據,回頭再來控告學校誹謗。

還有老師因昨天沒向孩子預警「明日會下大雨」,結果因有學生沒帶傘上學淋病了而備受攻訐;有女教師甚至因不堪怪獸家長的疲勞轟炸自殺避禍。

怪獸行為本源於溺愛,愛沒人會嫌多,只是大家漸漸看到過度溺愛的惡果。

港產怪獸家長可比日本

於是,東京市政府特別耗資1000萬日圓 出版了一本教戰手冊,給老師傍身,應付「怪獸家長」。我建議特區政府 盡早把這手冊的版權買下,自譯一本中文版,給當官的、為師的,廣傳細閱。

因為這場「風雪包機事件」,已證明我們家長的怪獸行為比日本的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邊廂,緊張阿媽一哭二鬧三上吊,能投訴的部門都投訴了;那邊廂,孩子在有遮有蓋的希斯魯機場用iPhone打電話給傳媒喊苦﹕「這裏變了難民營啊……」

從泰北回來的朋友說﹕「孩子們,可別隨便用上『難民營』三個字,你們還未見識過真正的難民營!」從柬埔寨垃圾山採訪回來的記者說﹕「孩子們,我們千萬別輕言沒飯吃,這裏的小孩天天都能從垃圾堆裏找到吃……」一年一度的春運快到了,每年單看那個廣州火車站,狀况就比希斯魯機場慘烈得多。當然,抓狂的母親會哭著告訴你﹕「怎同呢?那裏擠的是成年人,他們可都是小孩啊……」對囉,既然認定他們是小孩,承受不了如此風險這般折騰,為父為母的為什麼又狠心把他們送到外國去獨自生活?難道出國前大家都沒作過風險評估?風雪鎖路,已是最低程度的考驗了,還有地震海嘯恐怖襲擊擄人勒索……,誰敢輕言不遇上?誰敢擔保一路平安?

既然放了手,就該繼續放下去,毛蟲包裹著繭,永遠化不了蝶。

送孩子出國的父母,或多或少希望他們多一點見識、多一點歷練,花大筆錢讓孩子去留學或者遊學,就是希望他們經歷不一樣的人生,旅途上一點小苦頭是蠻好的生活點綴,老來回望至少還有一些值得記下的故事,當年今日,我曾身處其中。

父母過分干預 孩子缺冒險精神

香港大學研究院總監李維榕博士說,父母的過分投入積極干預,只會不知不覺把孩子的能力廢掉,這類孩子會遠比其他孩子易生焦慮、自我中心、較難接受新事物,也缺乏冒險精神。

李維榕博士為家長列出了幾個問號,很值得為人父母的我們自我驗證一下,看看自己是否不知不覺墮進怪獸一族行列﹕

1. 你有沒有每天打電話找你寄宿在校舍的孩子?

2. 你有沒有不斷找學校職員交涉孩子在學校的活動?

3. 你有沒有為孩子準備功課或研究資料?

4. 你有沒有牽涉孩子與同學間所發生的糾紛?

5. 你有沒有當孩子的私人秘書,為他安排約會或撥電話叫他起床?

6. 你有沒有多過一次為孩子的分數向校方訴不平?

7. 你有沒有為孩子選擇課程?

8.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你是否感到十分不安?

我相信,作為家長的你我,總會「中」了幾個「是」,不打緊,這年頭,誰不是怪獸家長?道人家的錯易,時刻警醒別讓自己做得太過火才最重要。

作家黃明樂寫了一本叫《港孩》的書已再版了八回,從此社會上造就了一個獨有新詞叫「港孩」,「港孩」不單是現象也成了標籤,一個負面的名詞讓孩子頭上的光環變了緊箍咒,但我們在指摘的同時,可別忘了千夫所指的港孩其實背後都有操縱者,它的名字叫「怪獸家長」。

今周一灣仔會展聖誕書展場內,下午將有屈穎妍與黃明樂對談﹕「怪獸家長vs港孩」。

文 屈穎妍

編輯 曾祥泰
avatar
FCUK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怪獸家長vs港孩」 Empty 美籍港式怪獸媽媽的十大不准規條

發表 由 Yellow 周一 1月 17, 2011 10:20 am

教育兒女,東西方大不同;西方講自由發展,東方講嚴加管教。美國耶魯大學法律系女教授蔡美兒( Amy Chua),最近出書(小圖)大談以狠招管教令兩名女兒科科 A的心得,包括不准看電視、不准玩電腦遊戲、不准自選課餘活動、功課成績差罵她們是「垃圾」、不練琴就放火燒她們心愛的熊公仔等。西方媽媽指她接近虐兒,是「辣媽」、「老虎媽媽」引爆一場東西方媽媽戰爭。

蔡美兒本月 8日在《華爾街日報》,撰寫題為「為何中國媽媽較優越」(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的文章,介紹她的新書《老虎媽媽的戰曲》(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她與猶太裔丈夫魯本菲( Jeb Rubenfeld)育有 18歲長女索菲婭和 14歲幼女路易莎。兩女品學兼優,蔡美兒說這都是她嚴格管教的成果。

蔡美兒指,中國媽媽把「不准」掛在嘴邊,她編列一份「十大不准規條」:看電視、玩電腦遊戲是頭號罪行。她不准女兒參加學校話劇,連埋怨也不淮。女兒須科科拿 A,每晚練琴一個半小時,否則心愛泰迪熊就會被燒,玩偶也會送捐.....

「老虎媽媽」還有更驚心動魄的戰曲:一次教幼女苦練一首獨奏樂章,她用上所有武器和戰略,「由晚飯時間一直教到深夜,不准她站起來、不准她喝水、也不准去洗手間。家裏變成戰場,我叫喊至失聲。」她自己不懂說普通話,但強迫兩名女兒學。她認為,管教嚴格,甚至女兒英文不好罵她們「垃圾」,不是損害她們自尊心,反而是激發她們上進心,因為父母對她們有期望。

美國學生成績越來越差,蔡美兒新書大受歡迎,登上亞馬遜網站暢銷書第六位。她到處宣傳時,批評西方媽媽管教寬鬆得「令亞洲父母覺得可怕」,令孩子軟弱。

她在《華爾街日報》的文章,有 25萬讀者按「喜歡」鍵,但 6,000個留言中大部份都批評她。有認同的網友留言:「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她那幾條我做過,但一條都沒能做到。」另一網友也指:「認同作者,對子女的自尊心來說,父母最大的失敗就讓他們放棄。」

育有三名兒女的女作家瓦爾德曼指,美國 15至 24歲的亞裔少女自殺率較高,可能源出家長逼得太緊;她自己准子女上網、玩遊戲,但長女依然拿到五科 A,幼女更自行克服誦讀困難症。第二代美籍華人王凱華也指蔡美兒管教法「太殘忍」,用侮辱方法逼讀書,「只會令孩子們終身聽到羞辱的聲音」。

「怪獸家長vs港孩」 17wg2pnew

禁睇電視玩電腦  10狠招教女被轟虐兒
華裔老虎媽媽掀東西媽媽大戰

英國《獨立報》/美國《華爾街日報》

「老虎媽媽」介紹

「老虎媽媽」蔡美兒,爸爸是菲律賓華人蔡少棠,是柏克萊加大電機系教授。她自己是哈佛法學院榮譽畢業生,在校時更是哈佛著名的《哈佛評論》主編,現是耶魯講座教授,丈夫魯本菲也是耶魯法學院教授。連同《老虎媽媽的戰曲》,她發表了三部著作。

《蘋果》資料室

東方老虎媽媽的十大不准規條

1.不准到同學或朋友家中過夜
2.不准約同學或朋友一起去玩耍
3.不准參加學校話劇活動
4.不准抱怨不獲准參加學校話劇
5.不准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
6.不准自行選擇課外活動
7.不准在任何學科拿到低於 A的成績
8.不准在體育和話劇以外的科目拿不到第一名
9.不准彈奏鋼琴或小提琴以外的樂器
10.不准不練習鋼琴和小提琴

西方媽媽女作家瓦爾德曼的寬鬆政策

1.可放棄學習鋼琴和小提琴,也可以放棄參加表演
2.可到朋友或同學家中過夜,因為可省去請保母的費用
3.可以玩電腦遊戲和上網,但要用自己的零用錢玩遊戲
4.可參加任何喜歡的課外活動
5.可以放棄參加以上的課外活動

美國《華爾街日報》

avatar
Yellow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怪獸家長vs港孩」 Empty 華裔「虎媽」新書震撼美國

發表 由 Billie 周五 1月 21, 2011 7:00 pm

(明報)2011年1月21日 星期五 10:05
美國一名華裔「虎媽」出書談東西方育兒的差異,自述如何高壓管教兩個女兒,引起熱議,更收到死亡恐嚇。

這本名為《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的新書,在11日出版當日,就登上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書榜的第6位。作者是美國耶魯大學的法學院教授蔡美兒(Amy Chua)。

她之前曾以預測強國命運的著作《帝國時代》而揚名海外。她說,新書不是教養指南,而是她為人母十餘年的回憶錄,她說「本書開頭的我和結尾的我已不是同一人」,「我已從這種嚴格華人管教方式得到報應」。

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以《為什麼中國媽媽更勝一籌?》為題,刊出新書的書摘,節錄她如何高壓管教兩個女兒、罵女兒垃圾、要求除體育與戲劇外每科都須拿第一等。

蔡美兒對中國、韓國、日本等東方媽媽與西方白人媽媽進行了比較。她公開了以中國傳統方式嚴厲教育自己的兩個女兒,使她們成為模範生的秘訣。

蔡美兒的父母是祖籍福建的菲律賓移民,她曾在對母親不敬時遭父責罵「垃圾」,深覺有效,因此也在自己女兒不敬時罵女兒是「垃圾」。

她自稱對孩子們進行嚴厲教育,每天規定鋼琴和小提琴的練習時間,同時嚴格禁止看電視、養寵物、玩電腦遊戲、參加課外活動和通宵派對,不准有科目低於A。

她說,如果孩子沒有練好鋼琴,就不許孩子吃飯,也不讓她上廁所,一直練習到深夜。同時,她不准學鋼琴與小提琴以外的樂器。

她還曾在兩女送她生日卡時,將卡片丟掉,說:「妳們應該更努力。」長女蘇菲亞(蔡思慧)服從於嚴格管教,但次女璐璐(蔡思珊)曾在餐廳摔杯,大喊:「我討厭我的生活,我討厭妳!」

最具爭議的內容是,她指中國媽媽儼如「虎媽」(tiger mom),不斷敦促孩子向目標邁進。蔡美兒警告說:「中國媽媽具有極高的教育熱情,再這麼下去,不久後美國將被中國趕超。」

蔡美兒說,現在已覺得東西方合璧的教養方式較佳,「但我犯了很多錯才知道」。

文章登報後,數以千計的人在《華爾街日報》網站發表回應。其中有支持她的人,但大部分人批評她為「虐待兒童的人」。

有分析家指,事件折射出美國的另一場文化戰爭。有人擔心引發美國社會仇視華人,蔡美兒甚至接獲死亡威脅。

《紐約時報》發表題為《蔡美兒是膽小鬼嗎》的文章,對她的理論提出異議。文章稱:「蔡美兒主張的教育模式不能給孩子們帶來幸福,會剝奪他們的創造力。儘管對提高音樂水平有幫助,但會破壞孩子們對音樂的熱愛。」此外,該報還批評說,因為這種教育,15至24歲亞裔美國人的自殺率居高不下。

蔡美兒就此回應說,傳媒的報道只擷取書中前半部,沒有閱讀後半部,才會造成這麼大的「風暴」。

而她的大女兒蘇菲亞亦於18日特別在《紐約郵報》以發表公開信的方式,為母親辯護,指「問題在於有些人無法體會妳的幽默,以為你說的一切都是真的,推測我和妹妹受到一位邪惡母親的壓迫,但那絕非事實」。

蘇菲亞又說:「我認為你的嚴格作風讓我們更獨立……每個人似乎認為藝術屬於天分,但你卻教育我們,即使是創意亦需努力。」

「妳和父親教導我為求知而求知,不附帶其他條件或目的……假如我明天就離世,我會感覺我已把我的生命活出110%。為此我感謝妳,虎媽。」

avatar
Billie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怪獸家長vs港孩」 Empty 虎媽蔡美兒成美國「惹火尤物」

發表 由 New User 周一 1月 24, 2011 10:22 am

最近在美國出盡風頭的中國人,並非大家必然以為的胡錦濤(胡錦濤與國會領袖會面當天,收視率最高之一的NBC晚間新聞,主持人威廉斯連胡錦濤三個字提都沒提過),而是一個名叫蔡美兒的華裔女子。她最近寫了一本書,名字叫《虎媽的戰歌》,內容是她的養育女兒之道,由於她的育兒方法接近所謂的亞洲價值,即棒頭出孝子,又語帶譏諷美國父母育兒之道過於注重孩子內心感情及自尊,只會調教出次等的人才。

  如果這位虎媽蔡美兒是個唐人街製衣廠的縫紉女工或茶樓的端菜服務員,相信不會引起如此的軒然大波,但她卻是耶魯大學的法律教授,因此她挑戰美國社會價值的育兒之道,特別受到美國社會的重視和引發激辯:該書的節錄文章,高據《華爾街日報》網站最多點擊率兩個多星期、一月十一日出書當天,就登上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書榜第六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斯也加入批評虎媽的行列;蔡美兒甚至還收到死亡恐嚇。

  這本書出書的時刻也非常敏感。正在此際,中國剛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最大經濟體系,美國人不禁會問何時會追上自己;中國的殲二十隱形戰機面世讓美國感到軍事競賽的壓力;上海學生考試成績遠遠超越美國學童,更讓美國人質疑本身的教育制度。正在此際,虎媽寫了這本書。

  身為美國華裔第二代的蔡美兒在書中說,她絕對不會讓她的兩個女兒到同學家裏過夜,儘管這是美國女孩長大過程中的一個習俗「儀式」,她也不會接受女兒的成績低於A,除了體操堂可以例外。

  除了鋼琴和小提琴,她絕對不讓女兒學其他的樂器,而且練琴一練就是三個小時。虎媽然後很自豪的說,她的女兒現在功課統統拿A,彈琴拉琴都得到獎項。她說,這才是正確的養育之道。

  虎媽除了自誇,還不忘批評美國的父母親:子女明明已經很胖但卻不敢當面說小孩肥,更沒有勇氣叫他們去減肥,到頭來子女因為患了進食不正常症或自我形象負面而還是要去看醫生;子女考試拿了一個B回家,父母還高興得很,如果子女成績不好,父母還會到學校跟校長理論,將責任怪罪校方;西方家長唯恐傷害子女的自尊而往往對子女平庸的表現視若無睹,甚至還用諸多的讚美之詞褒獎子女。

  東、西方養育之道還有一個很大的分野,蔡美兒說,這就是中國家長普遍認為兒女欠了他們一輩子,箇中道理不很清楚,但有可能出於孔子的孝悌觀念,事實確是中國家長為了子女往往做了很多犧牲。她說,西方家長卻沒有這種概念,子女一點都沒欠父母。

  毋庸置疑,蔡美兒這番論著讓她成為美國近期一個「惹火尤物」,有些家長認為可以從她身上學習教子之方,有些則罵她是個魔鬼,有人還在網上留言「如果有一天她的女兒瘋了,希望她也能告訴我們」。

  蔡美兒Amy是個第二代美國華裔,同樣也叫Amy的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在其早期的一本著作《喜福會》中,也觸及到美國華裔家庭兩代之間因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所產生的代溝和衝突,當中有一段情節寫到有個小女兒因為下棋出色經常拿獎而讓媽媽自豪於朋友圈子。有一天母女吵架,女兒一怒之下說她以後都不會再碰棋盤,「我做不成你希望我做到的那個女兒」。

  Amy蔡大概看過Amy譚的書,如果前者的女兒有一天說她一輩子都不再碰鋼琴了,女兒後果不堪設想。


時事評論員 鄭漢良
avatar
New User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怪獸家長vs港孩」 Empty 通識,港孩與教育制度

發表 由 New User 周一 1月 24, 2011 10:27 am

通識是把各種資訊融會貫通,再透過批判思維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包括對錯、是非判斷和利害分析。

  教育局在通識表明是着重創意思維,但歷史、地理卻不是必修科,甚至有些學校在初中已放棄那些學科。又沒有文化、藝術等學科,學生根本沒有足夠的學識素養、文化知識作根基,又怎通識呢?最後只會流於思而不學。

  教評局卻表明通識科的考試評分標準不包含創意思維,這等於打了教育局兩巴掌。教評局不肯把創意思維納入考試評分標準,相信是因為創意思維難以判斷優劣,為免麻煩和爭端,便索性不理會創意元素。但這不如不搞通識吧,沒有創意思維,哪來獨立思考,哪來通識?最後只會變成老師和學生揣摩教評局的給分標準和要點,變成是揣摩標準答案,淪為學而不思。

  通識要有一定的學識根底,以及獨立創意思維才有成效。通識的目的是要根治以往填鴨教育的弊端。可是由於考試成績決定一切,學校為了學生能考取好成績,便不斷透過功課和測驗去催谷學生。學生由小學起,每天也應付十多樣的功課、默書和測驗,連吃飯、睡覺、洗澡的時間也不夠,更遑論玩耍散心、多做運動、閱讀課外書和多培養對藝術文化的興趣,令學識不能多元化。

  教師方面,政府在功利思維下,不肯推行小班教學,卻大力實行殺校政策。中學則要為招生煩惱免被殺校和資助被削。教師們被迫要花大量精力和時間於與教學無相干的宣傳工作、推廣活動。加上教改後,教師的行政工作大增,教師工作只約三分一是在教育學生身上,其餘的是要應付無數的行政工作、和開無數的會和不斷作推廣工作。而開會不是單單一次會議那麼簡單,有會前準備的paper work、會後的minute、跟進報告、寫會後建議proposal、然後向校方高層推銷,行政工作之繁多令人咋舌。教師連休息的時間也不夠,遑論撥出私人時間來教化學生,以及吸收更多知識作持續進修。教師們根本難以專注於「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天職,又怎能把學生培育成德智體群美兼備的樑木呢?當教育淪為求學等於求分數,公開試代表一切時,教育只求對IQ的訓練。那麼自然欠缺對學生們的EQ和AQ訓練,完全欠缺解決困難能力problem solving ability。令他們的教育不是全面教育,不是教育學生作IQ、EQ、AQ兼備的全人,以致遇到困難便不知所措或放棄。

  當我們因新一代孩童缺乏獨立和應變能力而貶稱他們為「港孩」時,我們有否想過,除了部分家長過分溺愛子女,扭曲變形的教育制度也是一大主因呢?


香港青年智庫社區參與部部長 林匡正
avatar
New User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怪獸家長vs港孩」 Empty 港童大改造 中學禁家長「陪食」

發表 由 C9 ?? 周三 12月 07, 2011 11:21 am

【經濟日報專訊】時刻守衞子女的「直升機家長」湧現,即使升中後,父母仍未放手。

有中學擔心此現象會削弱學生抗逆力,堅決禁止父母為孩子「補鑊」及進校內「陪食」,又苦勸家長「大愛不愛」,應讓孩子嘗嘗苦頭;亦有學校向所有新生送贈珍珠蚌,勉勵他們如沙粒般磨練成珍珠。

《中學概覽》出籠 重視生命教育
《中學概覽》昨出籠,逾百間學校都以重視生命教育作招徠,當中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校長陳玉光坦言,社會日趨富裕,加上每個家庭的子女數目減少,令整天在子女頭頂盤旋的「直升機家長」日增:「同學有問題時,家長就立刻幫他們解決,這樣孩子便失去解難和抗逆能力。」他稱,不少學生帶漏東西,都愛致電要求父母帶回學校,但校方禁止家長做「救兵」,「告訴家長,就讓子女被記名、作為警剔,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每到午膳,該校亦禁絕家長陪子女吃飯:「我們會在門口擋住,不讓送飯的家長進來,免孩子依賴,要別人照顧飲食。」若有父母為子女拿書包,校方亦會勸止。陳坦言要令家長「放手」非一朝一夕成事,該校會辦講座,苦口婆心講道理:「中國古語有云『大愛不愛』,讓孩子鍛練、受些苦,看似不愛他們,但這才是大愛!」

贈水晶蚌 寓沙粒歷練變珍珠
這一代學生的挑戰多的是,衛理中學校長羅世光指,新高中學制下,學生不用經歷會考洗禮,全部直接競爭大學學位,部分其實「陪太子讀書」,增加其挫敗感;不少中學於教學語言微調政策下重開英文班,但並非所有學生都有能力應付,亦容易令他們洩氣,故該校近年加強生命教育課程,教學生積極面對逆境。

校方整理宗教、班主任課及通識的「自我認識」部分,成為6年的正規課程,教導學生肯定自己、培養正面價值觀等;每年亦會為中一新生舉行祝福禮,送他們每人一個「水晶蚌」,並放入家長、自己及校長寫下的期望,以「沙粒經過歷練終能成為珍珠」鼓勵他們。

元朗東華三院馬振玉紀念中學亦要求學生體驗一下「苦」,早於03年開始讓學生到內地山區探訪學童,並要求在探訪前先完成最少80小時服務,到山區後擔任小老師教當地兒童英語;目的希望學生放眼世界,並反思生命,完善自我。

助尋人生意義 鼓勵追求健康
金巴崙長老會耀道中學則透過校本課程,讓學生談論生死、尋找生命意義:「學生說將來要做醫生,我當然會支持,但也會問他們,入大學是滿足媽媽?還是滿足自己?怎樣生活才快樂、有意義?」校長柳子權稱,這比談自殺風氣更根本、更重要。

心靈要強化,身體亦然;衛理中學校長羅世光稱,校方為學生制定了健康目標,如體重達BMI標準、於完成初中前游畢最少25米距離等。他笑言,近9成學生可游畢25米,但非所有人都能符合BMI標準,因此能改善1成同學已可獲校方嘉許。

「怪獸家長vs港孩」 HKET20111207LB01AP
avatar
C9 ??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怪獸家長vs港孩」 Empty 沉迷科技產品 港童易變「宅孩」

發表 由 C9 ?? 周三 12月 07, 2011 11:22 am

(星島日報報道)「宅孩」風氣或蔓延至本港。有調查發現,本港有五成四人擁有七部或以上的電子設備,如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和相機等,但七成四港人在家中沒有設定使用科技產品的規定。幼兒組織擔心長遠會導致「宅小孩」現象,不擅面對面溝通,長大後或成沉迷網絡宅世代一分子。

  微軟香港首次進行亞太區「家庭關係與科技應用調查」,於上兩個月訪問八個地區包括新加坡、印尼、中國及香港等三千多名由十八歲至逾六十五歲的居民,其中港人佔百分之四。結果發現,有五成四受訪港人擁七個或以上的個人電子科技產品,包括平板電腦、手機、手提遊戲機等,排名僅次於新加坡的六成四。

  五成四人擁七部或以上
  調查指出,有七成四受訪港人表示家中不設技術使用規定,如限制互聯網或社交網站的使用時間,或飯桌上不得使用手機等,為亞太區之冠。

  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兒童身心成長中心主任廖佩琪表示,沒有規限容易令小朋友不懂分配時間玩電子設備,或減低與同學溝通的機會,如長久過於放縱,會引致「宅孩」現象,即大部分時間留在家中玩遊戲,「如果持續下去,會影響與人溝通。」廖呼籲家長可為子女使用電腦和瀏覽網頁設定明確規則,如時間分配,並將電腦安置於視綫範圍內。

  調查又發現九成九受訪港人傾向使用SMS、社交網站及網上交談與親人溝通,六十五歲或以上者則用傳統打電話聯繫。

  經營生意的祝嘉俊表示,五歲仔仔祝令軒的成長離不開科技產品,「其他玩具都不及拿着一部智能電話好玩」,但他常會吩咐兒子先完成功課或練琴後玩耍,故不擔心兒子沉迷。
avatar
C9 ??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怪獸家長vs港孩」 Empty 三成幼童上逾3個興趣班 學者:活動宜互動為主助成長

發表 由 C9 ?? 周二 2月 14, 2012 11:51 am

本港充斥「怪獸家長」,他們不惜在學前階段便催谷子女以助升學。教院早前訪問逾千名幼稚園家長有關幼兒參與興趣班情况,發現三成人會為子女報讀3個或以上興趣班,部分人更要月花5000元報班。四成家長指出,報班是為學童升小鋪路。學者擔心,情况窒礙學童健康及學習發展。

教院的兒童研究與創新中心總監鄭佩華認為,本港家長期望子女「贏在起跑線上」,忽略了對幼兒的觀察,以及他們親子與人際發展。而坊間興趣班多似正規課堂,反減低學童學習動機,影響幼兒全人成長(見另稿)。

四成家長報班為升小
調查於上月以問卷訪問全港20間幼稚園,共1260名幼兒班至高班的學童家長,發現近三成人會為子女報讀3個或以上興趣班。約38%家長認為,報班可提升學童適應小學能力、爭取入讀心儀小學及配合社會需要。

另外,有61%及55%家長表示,報班會因應子女興趣及注重他們的體能健康發展,不過最終家長多報讀英文和普通話等,佔為幼兒報班的受訪者65%,而報體能項目者只有15%。

調查又顯示,社經地位愈高的家長,愈會為子女報讀更多興趣班。在為學童報3個或以上項目的家長中,約45%人士月入逾4萬元,而月入1萬元以下家長只佔約6%。

家長黃太自一年前起,月花約1500元為5歲半的獨女黃塏珵報讀游水、跳舞、畫畫、網球及英文等興趣班。她強調非為一紙證書,也不是想她入名校,只望入讀黃大仙本區內的小學。

家長間報班鬥多
她表示,身邊不少家長朋友慣以興趣班多寡作競爭,她認為會予子女太大壓力,並笑言自己也曾在塏珵9個月大時讓她到遊戲小組上課,但發現效用不大也令她感疲累,遂往後只依其意願報班。而且每次女兒提出要求,也會先觀察半年才讓她上課。

教院幼兒教育學系講師劉怡虹說,調查中兩成家長月入低於1萬元,但認為毋須為子女報讀任何興趣班的只有4%,反映基層家長也希望依賴課外教育,以助升學。她認為現象並不健康,尤其幼兒是孩子學習的最初階段,必須有更多機會與同輩及父母溝通,縱是參與興趣班也應以互動為主,包括戲劇、朗誦等非學術項目,助他們在遊戲中學習及成長。

「怪獸家長vs港孩」 _14gf001__new_02_2012
教院內的幼兒發展中心,着重讓幼童以探索及體驗為本的課程,負責幼兒教育的講師劉怡虹認為,家長毋須為幼童報讀過多興趣班,應予他們空間發展及體驗興趣,才有助發展個人潛能。(錢瑋琪攝)

「怪獸家長vs港孩」 14gf201_new_02_2012
avatar
C9 ??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怪獸家長vs港孩」 Empty 似正規課堂 減學習動機

發表 由 C9 ?? 周二 2月 14, 2012 11:52 am

教院兒童研究與創新中心總監鄭佩華指出,學前幼兒學習應該着重於動機而非其內容,惟現在坊間流行的興趣班多以目標為本,儼如正規課堂,有礙幼兒體驗及發展興趣,反而會減低他們的主動性。她建議應透過研究,了解參與課外興趣班對兒童發展的長遠影響,以教導家長正確的幼兒教育方向。

英研究:愈多學前課愈有害
鄭佩華表示,家長必須予空間子女發展興趣,「並非看到他踢了個波一腳,就認定他有足球天分,讓他學足球」。過分密集的興趣班時間,也影響子女全人發展。她說,英國有研究顯示,幼童愈早接受愈多學前正規課程,對未來發展愈見有害,遂不贊成報讀太多興趣班。

對於目前本港教育現象,香港家庭教育學院主席狄志遠指出,本港部分學校為競爭,會在招生時為有參加興趣班的學生加分,這種不健康的現象也令家長變得功利,結果「將成人世界的競爭反射在幼孩身上」,但提醒報讀過多的課外班,只會增加學童壓力,令他們對學習厭倦以致適得其反。

他強調家長為「孩子第一位老師」,應多抽時間親子教育,以身教培育子女。他又舉例,即使是學游水等運動,也可由父親任教練,毋須每每參與坊間的課外活動班。
avatar
C9 ??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