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鉤藤改善柏金遜症
2 posters
INCA's forum :: 純聊天, 八卦, 資訊交流 :: 醫療康健
第1頁(共1頁)
中藥鉤藤改善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可致動作遲緩、靜止性震顫、煩躁抑鬱等徵狀。浸大中醫藥學院研究發現,中藥鉤藤中的異鉤藤鹼能有效清除大腦中導致柏金遜症的異常蛋白,減輕患者服用西藥所帶來的副作用。研究團隊已為研究成果申請專利,並將進行第二階段臨床研究,有望能為柏金遜症患者帶來曙光。
李敏博士表示,鉤藤中的異鉤藤鹼能有效清除大腦中的異常蛋白。
柏金遜症是第二大神經退化性疾病,六十五歲以上患病率約為百分之五。此症無法根治,病人只能靠服用左旋多巴等西藥來減輕徵狀。浸大中醫藥學院副教授李敏表示,病人如長期服用左旋多巴,初期會精神些,但一段時間後精神會轉差,令服藥次數愈來愈頻密。病齡愈長,出現這類運動性副作用的情況愈嚴重。病人亦會出現噁心、幻覺、嗜睡等非運動性副作用。
減輕焦慮食欲不振
李敏指,鉤藤有平肝風,除心熱等特性,主要用來治療高血壓和頭痛等疾病,再配合黨參、茯苓、甘草、白朮等中藥使用,能減輕柏金遜症藥物的副作用。該院在0七至0九年進行臨床研究,比較四十七位柏金遜症病人服用含有鉤藤的中藥複方前後的療效反應。病人年齡由五十歲至七十四歲,病史一年半至十一年不等。研究人員在廿四星期治療後進行總結比較,發現服中藥複方沖劑患者的溝通能力、抑鬱、焦慮、睡眠障礙和食欲下降等情況亦有顯著改善。
鉤藤有平肝風,除心熱等特性,主治高血壓和頭痛。
李敏續稱,鉤藤藥性微涼,含鉤藤的中藥複方只適合脾虛型柏金遜症患者服用,對其他柏金遜症患者療效不大。今次研究使用鉤藤的分量較少,加上臨床試驗時間短,團隊未能確定鉤藤能否改善患者運動性副作用,故將進行第二階段為期四十星期的臨床研究,歡迎十八至八十歲的原發性柏金遜症患者參加。有興趣者可致電67008538與蔡先生聯絡。
拳王阿里患上柏金遜症。
浸大中醫藥學院研究中藥鉤藤治療柏金遜症成效,圖為病人接受醫師跟進病情情況。 (圖片由浸大提供)
李敏博士表示,鉤藤中的異鉤藤鹼能有效清除大腦中的異常蛋白。
柏金遜症是第二大神經退化性疾病,六十五歲以上患病率約為百分之五。此症無法根治,病人只能靠服用左旋多巴等西藥來減輕徵狀。浸大中醫藥學院副教授李敏表示,病人如長期服用左旋多巴,初期會精神些,但一段時間後精神會轉差,令服藥次數愈來愈頻密。病齡愈長,出現這類運動性副作用的情況愈嚴重。病人亦會出現噁心、幻覺、嗜睡等非運動性副作用。
減輕焦慮食欲不振
李敏指,鉤藤有平肝風,除心熱等特性,主要用來治療高血壓和頭痛等疾病,再配合黨參、茯苓、甘草、白朮等中藥使用,能減輕柏金遜症藥物的副作用。該院在0七至0九年進行臨床研究,比較四十七位柏金遜症病人服用含有鉤藤的中藥複方前後的療效反應。病人年齡由五十歲至七十四歲,病史一年半至十一年不等。研究人員在廿四星期治療後進行總結比較,發現服中藥複方沖劑患者的溝通能力、抑鬱、焦慮、睡眠障礙和食欲下降等情況亦有顯著改善。
鉤藤有平肝風,除心熱等特性,主治高血壓和頭痛。
李敏續稱,鉤藤藥性微涼,含鉤藤的中藥複方只適合脾虛型柏金遜症患者服用,對其他柏金遜症患者療效不大。今次研究使用鉤藤的分量較少,加上臨床試驗時間短,團隊未能確定鉤藤能否改善患者運動性副作用,故將進行第二階段為期四十星期的臨床研究,歡迎十八至八十歲的原發性柏金遜症患者參加。有興趣者可致電67008538與蔡先生聯絡。
拳王阿里患上柏金遜症。
浸大中醫藥學院研究中藥鉤藤治療柏金遜症成效,圖為病人接受醫師跟進病情情況。 (圖片由浸大提供)
Katebush- 訪客
柏金遜症猴子移植「萬能細胞」能步行
柏金遜症患者迎來好消息,日本京都大學科學家將人類幹細胞製成的神經元,移植到患有柏金遜症的猴子身上,結果猴子在一年內回復了顯著活動能力(圖),是重大技術突破。科學家下一步將研究能否用在人體上。
研究用於人體
由京都大學醫學教授高橋淳領導的團隊,將人體有「萬能細胞」之稱的iPS細胞所產生的神經元,移植到猴子身上。結果部份本來難以站起來的猴子,一年內行動能力大幅改善,「牠們重新變得活躍,可以敏捷和流暢地移動」。而實驗至今兩年,細胞都沒有出現病變化為腫瘤。
柏金遜症是由於大腦內欠缺多巴胺神經元所致,至今並無方法治癒。有醫學界人士認為,今次研究發現可用重製的多巴胺,取代患者失去的多巴胺,可說是「開創性」。高橋淳表示,將會申請在明年進行臨床實驗,看看技術是否能應用在人體。
今次實驗所用的細胞,有的來自健康的人,有的來自柏金遜症患者,猴子身上的反應也各有不同。研究者初步相信,捐贈者的細胞質量會影響治療效果,須再深入研究當中的關係。
法新社/路透社
研究用於人體
由京都大學醫學教授高橋淳領導的團隊,將人體有「萬能細胞」之稱的iPS細胞所產生的神經元,移植到猴子身上。結果部份本來難以站起來的猴子,一年內行動能力大幅改善,「牠們重新變得活躍,可以敏捷和流暢地移動」。而實驗至今兩年,細胞都沒有出現病變化為腫瘤。
柏金遜症是由於大腦內欠缺多巴胺神經元所致,至今並無方法治癒。有醫學界人士認為,今次研究發現可用重製的多巴胺,取代患者失去的多巴胺,可說是「開創性」。高橋淳表示,將會申請在明年進行臨床實驗,看看技術是否能應用在人體。
今次實驗所用的細胞,有的來自健康的人,有的來自柏金遜症患者,猴子身上的反應也各有不同。研究者初步相信,捐贈者的細胞質量會影響治療效果,須再深入研究當中的關係。
法新社/路透社
p-ma- 文章數 : 956
注冊日期 : 2009-12-02
自體神經幹細胞治腦退化
腦退化症、柏金遜症等神經退化疾病至今仍是不治之症,香港浸會大學有教授研究全球首創的「自體神經幹細胞分離技術」,有望可治療神經退化疾病。技術主要透過納米粒子鎖定大腦內神經幹細胞的位置並抽取幹細胞,將其培植為神經細胞,再重新注入腦內,取代受損細胞。此項新技術預料最快可於兩至三年內臨床測試,將於「創新科技嘉年華2017」率先亮相。
張大健團隊的「便攜式步態分析儀」繫於測試者腰上,評估測試者的步姿。(何駿軒攝)
浸大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翁建霖早於一三年發表有關「自體神經幹細胞分離技術」的論文,近年與國際藥廠合作,於美國申請臨床審批,並預計技術可於五年內推出市場。翁建霖指出,神經幹細胞只佔腦內神經細胞極少數,要準確定位是很困難,因此這項新技術是科學上一大突破。
步態分析儀正研作預警中風
「創新科技嘉年華2017」亦會展出浸大物理系客席教授張大健及其團隊發明的「便攜式步態分析儀」,分析儀可繫於測試者腰上,測試者走十數步後可產生數據,以評估測試者的步行或跑步姿態,找出步姿不正常的問題。團隊成員徐宏元指出,中風等疾病的先兆包括病人步履不穩,團隊正研究將分析儀用作提早預警中風等疾病。
徐宏元表示,研究將分析儀用於預警中風等疾病。
創新科技嘉年華本月舉行
「創新科技嘉年華2017」是創新科技署主辦「創新科技月」之重點項目,將於本月廿一日至廿九日於香港科學園舉行,以提高市民對創新科技的認識。屆時除了展示創新科技外,並有多個講座和科技工作坊。
記者黃金棋報道
張大健團隊的「便攜式步態分析儀」繫於測試者腰上,評估測試者的步姿。(何駿軒攝)
浸大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翁建霖早於一三年發表有關「自體神經幹細胞分離技術」的論文,近年與國際藥廠合作,於美國申請臨床審批,並預計技術可於五年內推出市場。翁建霖指出,神經幹細胞只佔腦內神經細胞極少數,要準確定位是很困難,因此這項新技術是科學上一大突破。
步態分析儀正研作預警中風
「創新科技嘉年華2017」亦會展出浸大物理系客席教授張大健及其團隊發明的「便攜式步態分析儀」,分析儀可繫於測試者腰上,測試者走十數步後可產生數據,以評估測試者的步行或跑步姿態,找出步姿不正常的問題。團隊成員徐宏元指出,中風等疾病的先兆包括病人步履不穩,團隊正研究將分析儀用作提早預警中風等疾病。
徐宏元表示,研究將分析儀用於預警中風等疾病。
創新科技嘉年華本月舉行
「創新科技嘉年華2017」是創新科技署主辦「創新科技月」之重點項目,將於本月廿一日至廿九日於香港科學園舉行,以提高市民對創新科技的認識。屆時除了展示創新科技外,並有多個講座和科技工作坊。
記者黃金棋報道
Dino- 文章數 : 951
注冊日期 : 2009-12-02
研究發現前期患者血清素減少 助及早治療柏金遜症
醫學界對柏金遜病的成因暫時未有定論,但普遍認為基因遺傳是其中之一。英國有科學家早前研究帶有柏金遜病遺傳基因的患者,結果發現他們在病發前好一段時間,其腦部血清素分泌已逐漸減少,此發現或有助及早介入治療柏金遜病。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威爾遜(Heather Wilson)及其團隊,在意大利及希臘找來14名志願者,他們均帶有已知與柏金遜病有關的SNCA遺傳基因。研究人員同時找來25名非基因遺傳的柏金遜病患者,以及25名健康人士作對照。在帶有SNCA的人當中,7人患有柏金遜病並出現非運動性症狀,另外7人則未有。
研究人員透過腦掃描了解對象的腦部結構、比較其腦內的多巴胺和血清素,並就他們的非運動性症狀進行臨床測試。結果發現,未出現運動性症狀的SNCA帶因者,其腦內的血清素分泌較健康人士少;而多巴胺則維持正常。由此推論,血清素分泌的轉變是柏金遜病症狀浮現前的預兆;發現也有助研發柏金遜病藥物。
圖左至右分別為健康人士、柏金遜症前期患者及已出現病徵患者的腦掃描圖,可見三者腦內血清素(紅色)的差別。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威爾遜(Heather Wilson)及其團隊,在意大利及希臘找來14名志願者,他們均帶有已知與柏金遜病有關的SNCA遺傳基因。研究人員同時找來25名非基因遺傳的柏金遜病患者,以及25名健康人士作對照。在帶有SNCA的人當中,7人患有柏金遜病並出現非運動性症狀,另外7人則未有。
研究人員透過腦掃描了解對象的腦部結構、比較其腦內的多巴胺和血清素,並就他們的非運動性症狀進行臨床測試。結果發現,未出現運動性症狀的SNCA帶因者,其腦內的血清素分泌較健康人士少;而多巴胺則維持正常。由此推論,血清素分泌的轉變是柏金遜病症狀浮現前的預兆;發現也有助研發柏金遜病藥物。
圖左至右分別為健康人士、柏金遜症前期患者及已出現病徵患者的腦掃描圖,可見三者腦內血清素(紅色)的差別。
Dino- 文章數 : 951
注冊日期 : 2009-12-02
INCA's forum :: 純聊天, 八卦, 資訊交流 :: 醫療康健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您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周一 8月 05, 2019 1:22 pm 由 Dino
» 【特寫】踢拖抗暴 — 當催淚彈蔓延至長者社區.黃大仙黑夜
周一 8月 05, 2019 12:01 pm 由 Dino
» 【8.4 將軍澳遊行】寶琳站黑衣人潮湧現 有商場謝絕警方內進
周一 8月 05, 2019 12:54 am 由 Dino
» 【8.4 港島示威 ‧ 不斷更新】警石塘咀放催淚彈 示威者轉戰銅鑼灣 快閃封紅隧
周日 8月 04, 2019 11:17 pm 由 Dino
» 【8-3 旺角遊行】歷幾許衝突士多照開舖 老闆:佔旺時無破壞有幫襯
周日 8月 04, 2019 10:35 pm 由 Dino
» 香港青年對英殖時期的「懷念」從何而來?
周日 8月 04, 2019 5:26 pm 由 Dino
» 【暴動罪審訊】譴責暴動罪檢控 民權觀察促政府回應訴求 (12:49)
周日 8月 04, 2019 5:20 pm 由 Dino
» 【CBD】大麻萃取物產品層出不窮 是神奇草藥抑或要有更多監管
周日 8月 04, 2019 4:56 pm 由 p-ma
» 點解八月五號要罷工?
周日 8月 04, 2019 2:51 pm 由 D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