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A's foru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馬登家族半世紀香港情

向下

馬登家族半世紀香港情 Empty 馬登家族半世紀香港情

發表 由 ??? 周日 3月 10, 2013 4:13 pm

石澳道十四號一個路口,白色小石柱寫着安妮馬登(Anne Marden)。

蜿蜒花徑,往斜坡走下,是馬登家族花園小屋。含蓄保安,沒有柵欄,沒有恐懼,沒有焦慮。一間屋的性格,是跟主人一樣的。

會德豐前主席約翰馬登(John Marden)一九九九年去世後,妻子安妮馬登一直守着小屋。花園空間比屋子地面面積大,小橋穿開兩池碧水,循環系統下淙淙淨水讓瑞蓮花葉四季生長。心在哪裏,錢花在哪裏。

橋外邊,墨綠蒼松針葉掩映着斜坡下的私人網球場。向海轉一個彎角,有一支最少兩層樓高的旗杆。香港英資盛世過去,女主人每個周日在花園旗杆升起香港區旗,英女皇壽辰當天轉一面英國旗,向海飄揚的是生活而非喧嘩政治宣言。

這所三十年代建成的小屋,原主Stafford Smith任職英美煙草公司,女主人是一位鋼琴家,橢圓形對海大廳曾放着一座三角琴。兩人原想把屋子留作退休之用,最後因緣際會由老佐治馬登(George Marden)五十年代末買下,略作加建,重新設計花園,讓兒子約翰馬登夫婦與三女一子也一起遷入,從白加道大宅搬到石澳,家族居此至今已經超過半世紀。

現在的飯廳裏,仍然掛着一幅「送子觀音」人手刺繡工藝品,是馬登夫人數十年前以八十元從上門兜售的石澳小販子買下的。入門位置,掛在約翰油畫像旁一幅中國清末民初人像畫,是當年在上海逃避紅色革命的俄國難民手筆。買畫買藝術品,看重別人的處境多於作品的名氣與實質水平,這是另一種收藏家風格。

馬登家族半世紀香港情 03102013_0
會德豐前主席夫人安妮馬登望着丈夫畫像,半分思念半分甜。

馬登家族半世紀香港情 03102013_1
馬登夫婦年幼時。

馬登家族半世紀香港情 03102013_2
少年英偉的約翰馬登與氣質動人的少女安妮。

馬登家族半世紀香港情 03102013_3
安妮被約翰馬登情書感動,認識一年多便嫁給他。

馬登家族半世紀香港情 03102013_4
一家六口兩隻狗,在太太眼裏,馬登是個很好的住家男人。

馬登家族半世紀香港情 03102013_5
九十年代馬登家族在石澳道大宅花園合照。Anne Marden提供圖片

賣掉會德豐後見真情
約在八十年代中,約翰馬登把會德豐所有業務賣掉,喜愛揚帆航海的兒子安東尼馬登(Antony Marden)繼續經營船運業務。四大洋行之一會德豐留着一個名字,主席由英國人變為華人吳光正。安妮馬登憶述當年轉變,「生活是改變了,有小部份我會懷念,整體上是更開心。」年輕時,她不抗拒令人目眩的商界巨人應酬生活,也意識自己是英資大行主席夫人,但從不感覺活在奢華裏。

退出商界後的某一天,熱愛家庭生活的約翰馬登跟安妮準備沿花園旁小徑走向石澳海灘散步,就失一步,約翰往後仰翻地上。

「你當時看着他跌倒?」

「是。救護車來了,用擔架床把他送往醫院。後來知道頸骨斷了,幸運是,他沒有因此而癱瘓。」Anne在花園跟記者下午茶,說起二十多年前的事。善事做過不少了,這位英國老太太,親切不拒人千里,也不會特意加添熱情,不冷不熱,英式溫水般談吐,不感情洋溢,對談雙方各有空間。

「當時真的是交上了噩運。」摔倒後的十年,約翰馬登健康情況日壞,很少再參與上流娛樂圈子活動。誰是持久朋友,誰是商業夥伴,很快就看清楚。財富與權力,形勢與行情,是相連的。

「你說得對,那美好時候,別人會更知道有你。」

「你看重這些嗎?」

「我一點不在意。」安妮馬登有時說話也不含糊的。要成功的,丈夫已經成功過。一條石澳道,住了幾多財富與權力的人物。她說,丈夫跟已故船王包玉剛曾經是很好的朋友,賣掉會德豐後,最終由船王女婿吳光正的九倉收購了所有業務,再下來,雙方關係也開始轉淡了。

「Peter Woo(吳光正)的太太與我女兒同年,我們碰到時都很好,但不會相約見面。」石澳道鄰人富豪相見歡,最奢華的木屋鄰居李澤楷,她說彼此都不認識。至於首富爸爸李嘉誠,她只記得年輕時的他,不是現在的他。

「為甚麼?」

「我想他有很重要的事情忙着。」Anne笑了,像笑記者為何要問。誰曉得誰,是時移世易的問題。「在商業圈子裏,他會知道我是誰,他是做膠花(生意)的。」做膠花年代的李嘉誠,她記不起是怎個模樣,只知道他年輕、前途無限。

英資四大行的人,從上海外灘那片國際租界開始,一直在借來的空間賺取幾許商機利益,中國轉移至共產政權後,遷來香港,與不少華裔大族一樣,設想香港是個暫借的地方,沒想最終卻又留下來生根。

「我們想只能留在香港幾年,中國便會收回香港。但五至六年後,我們決定留下來,當時有韓戰,又搞大躍進。」連綿不斷的政治運動,直至一九七六年文革以前,英國人都不能再回到中國。香港這片和平地方,讓遠航亞洲找大時代機會的英資商人,在另一個借來的時空,競逐爭鋒。安妮說她不太跟其他三大洋行太太們一塊的,「她們都比我老。」

在上海已開始與安妮為鄰的老馬登,是英國人而非猶太裔英國人,從小她叫他Uncle George,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少數能駕駛空軍飛機的軍人。安妮九歲從上海出生地回英讀書成長,在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大學第二年,因為到訪老馬登夫婦,巧遇剛從軍中休假回來的兒子約翰,「他從巴士走下來那一刻,穿着軍人服裝,看起來很英氣。」之後一年,約翰在軍中寫了不少情書給她,一九四六年送給安妮一枚琺瑯彩訂婚戒指,「那是我人生中擁有的第一顆珠寶。」舊婚照裏,安妮精緻純淨的天使臉孔,誰會不相信她是幸福故事主角?

九十年代後期約翰馬登逝世前,Anne寫了一部關於馬登家族的書《Letters to My Grand Children》,而《南華早報》的Robin Hutcheon在《Shanghai Customs》也詳述老馬登與另一商人Wheelock在上海創業的經過,和與華人始於一世紀前的交往歷史。去年深秋,馬登夫人在香港會跟記者親切交流寫日記的樂趣。年輕時日記有很多感情,日子多了,感情少了,可記的也少了。她的書,不關商業不關政治,純然是一個女性對家族的記述與感情。

約翰馬登是家中獨子,對三女一子,視如珍寶。以往他跟老爸愛到英軍曾進駐的威海衞度假,他自己則愛帶子女到瑞士滑雪,奧地利至今還留着老屋子。現在女兒們在峇里島及布吉島都有自己的度假屋,老媽媽聖誕、復活假不愁寂寞。

安妮馬登在鏡頭前撥好丈夫肖像畫的一刻,有種時光倒流、時空穿越的感覺,她彷彿跟畫中馬登四目交投,搞不清是她回到過去,還是馬登走到未來,現實是,老太太已踏入八十七歲,畫中丈夫還是六十歲上下的年紀。年少時候,誰會想到身邊的人,一個留在定格裏,一個繼續優雅地老去?若說愛情是屬於一個人的,即使沒有一起老去再老去,還是會有半分思念半分甜,「他心地很好,有時可能是太仁慈,因為在商業上,有時你要很強悍,他可能不太想這樣。」

在退休司機李昌女兒Alice眼中,馬登夫婦給她一家幫助,不是單純施予,而是提升。李昌又名「Ah Gun」,英國人把他的昌叫成Gun(槍)。五十年代末,安妮馬登讓Ah Gun由雜工受訓成為家庭司機,又全費資助他兩個兒子一個孫兒到加拿大攻讀大學,各人回港後任職銀行,事業有很好的發展。當年Alice夜中畢業,也是馬登夫人親自帶到旗下連卡佛人事部面試,職位是辦公室助理。後來她升了職,轉工到中環一間珠寶行任經理,馬登先生還親身去探班。由上環板間房到筲箕灣公屋,馬登在鰂魚涌給司機夫婦買了一個私人住宅小單位。李太病重,出入聖保祿醫院長期治病至去世,均由馬登付賬。時至今天,每年聖誕,馬登夫人除招待弱勢社群到石澳家開花園派對,也會跟與她同齡的「Ah Gun」下午茶敍舊。

馬登家族半世紀香港情 03102013_6
李昌為馬登家族任司機近五十年,去年聖誕仍跟長情僱主敍舊。李昌女兒Alice提供圖片

馬登家族半世紀香港情 03102013_7
安妮馬登每天都帶前爆炸品搜索犬Wyn從家裏散步到石澳海灘。

兒子經營船運沒壓力
這樣的父親母親會有怎樣的兒子?「做兒子的,永遠不想跟着父親。」曾擁有包括紅磡海底隧道等眾多大型公司的會德豐,最終家業沒有傳子。馬登夫人口中,兒子Antony Marden是個遲熟的孩子。

「起初,他到加勒比海小島居住,曾經從那裏揚帆出海到紐約,後來回港,他很喜歡船務,當我們賣了會德豐,他繼續經營船運,那是他唯一有興趣的項目。」

「我很好奇,為何你要把船運生意留下來?因為愛航海?」電話訪問裏,記者聽不出安東尼是個六十三歲的人。

「這與航海無關,因為,我的祖父是船主,我的父親也是船主,這是我所知,其他的,我都不知道了。」當年父親決定把生意賣掉,他記不起有沒有失望。

「因為太年輕?」記者問。

「當時我不是很年輕了,但這是生命的一部份,你不能向後望,你必須向前望,為自己生命找出路。」

「你是馬登家族成員,會德豐曾是英資四大行,你怎麼看自己?有壓力嗎?」

「不會,在船運巿場裏,沒有人知道我是誰,也沒有人關心,而且我是一個很小的船運商人,沒有人知道我的歷史。」

他跟媽媽一樣,在香港生活,妻子是前巿政局議員霍士傑(Hugh Moss Gerald Forsgate)的女兒,兩家人是世交好友。也跟媽媽想法一樣,今後香港,都看民主與法治。安東尼在大學是主修中文及政治的,能跟記者說幾句普通話,可惜,說到香港的未來,他就笑了。「甚麼是『未來』?」記者也笑:「Future」。

Future,在他眼中會很好,因為,「所有人都勤力工作,政府仍然不好,但所有政府都是不好啊。」他與媽媽每一次選舉都投票。但選特首原來對他也是很陌生的。

「我想沒有人有機會投票選特首啊。」

「但你是商界的。」英資四大洋行之一的馬登家族後人,即使石澳家宅在選過特首的吳光正大宅附近,但他們沒有投票權。曾經站在權力那一方的人,特權與優勢,突然都遙遠得好像被遺忘了。對這種小圈子選舉,前英資大行的下一代,像突然才想起無緣投票的事實。「Ah, I don't have the ability to... my company is not registered to vote.」

安東尼是個在香港長大的本地人,與兩個姐姐一個妹妹,小時候愛在石澳小店賣話梅吃,小妹Debbie至今還津津樂道。但說到不能選特首,似是有種聽不到的不是味兒,可以想像,絕大部份香港人感受如何。但安東尼不認為香港人需要恐共,他也將在珠海發展油污處理廠。

「因為你不是中國人。」記者故意跟他劃一條界線。「但我與所有人一樣受影響啊。」但他是擁有英國護照的,「你有第二個選擇。」他認為不足為奇:「這都與很多很多有錢人一樣。」有錢有選擇,沒錢沒選擇,不一定對,沒錢也有沒錢的選擇。修讀政治的安東尼說出普通人心裏的想法:「每一個人都應該爭取自由,要走出來遊行抗爭。」記者又問:「你有參與七一遊行?」

「現在沒有,但五十萬那一次大遊行,我參與了。還有關於天安門那一次。」六四與七一,已經成為很多在香港成長的本地人的溝通密碼,要打通、登入,不分華洋,一定知道這個密碼,這是個用腳投票的大圈子。

馬登寓所花園旁邊,有一所圓柱形小堡壘。上面百多呎空間,髹了橄欖綠的圓形牆壁,圍着兩張小床,假日是小男孩們的異域空間。睡前看窗外海上繁星,睡醒看晨曦破浪,最小的地方,最有探險的想像。從上海到香港,英國人家族,面向大海,習慣在不穩定中找機會,等待永遠無人知曉的未來。

記者:冼麗婷 攝影:陳奕釗
avatar
???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