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A's foru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向下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Empty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發表 由 "?????"? 周日 五月 12, 2013 3:38 pm

【香港有空耕】系列報道之一
【本報訊】香港高度城市化,農產糧食全賴進口,農業被遺忘。曾幾何時,本地農業曾有過黃金歲月,元朗絲苗是米中名牌。世事循環,縱使農業生存空間狹小,近年陸續有都市人返璞歸真,重返田園務農。原來,本地農產品市場反應極佳,專業人士長途跋涉只為到耕地一圓兒時夢想,農友組織努力變革,為本地農作物打出生路。「香港有空耕」系列將一連三天報道。
記者:蔡建豪

元朗絲苗是老一輩港人心目中「米王」,然而隨本地農民放棄種米,元朗絲苗已在港消失40多年,港人轉食泰國米。元朗塱原部份耕地近年再次嘗試種植稻米,農作物收成漸見規模及成熟。打着「本地米」的招牌,重現的元朗絲苗年產量不足兩噸,十分搶手。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12la5p01
四月是元朗生態米的落秧時節。黃賢創攝

分糙米及珍珠米
元朗是昔日漁農處(現稱漁農自然護理署)設於新界的其中一個農業推廣區,禾田面積達5,100英畝,錦田一帶更是南中國盛產稻米的地區,放眼盡是水稻田。內銷之餘,港產稻米也出口,「元朗絲苗」象徵本地米的輝煌歲月。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刊物《香港農友》1974年的記載,本港至上世紀50年代末為止,主要農作收成為稻米,出產的稻米每年運往美國舊金山,供應當地華僑。

在塱原當農民數十年、暱稱「師公」的林泉,形容當年元朗絲苗是「有錢人先食得起嘅靚米」。據講元朗絲苗特點是較細粒及幼身,入口特別軟滑。師公憶述,自60年代後期出產最後一造米後,部份種米維生的原居民移民外地,「老嘅種唔到,後生嘅唔願耕田」,元朗絲苗成為絕響。

半退休的師公近年協助環保組織長春社管理塱原濕地,從前在內地務農的師公,熟悉種植稻米的技巧,數年前開始於這些水稻田上,嘗試復種元朗絲苗。種米一年有兩造,上月中正值今年第一造米的落秧時間,十多名義工親身落田插秧。預計這造米下月就成禾,7月底收成。

師公稱最初種米的原意是吸引雀鳥,過程非一帆風順,反覆試驗下,近兩年錄得成果,每塊田約可收成500至700公斤穀,打穀後每年總產量約噸半。新開發的元朗絲苗名為「塱原生態米」,分糙米及珍珠米兩款,售價分別為每公斤68元及88元,價錢遠高於一般泰國米,但十分受歡迎,大部份獲長春社米會會員訂購,僅小部份送到農墟出售。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12la5p07
■一年有兩造的塱原生態米,價錢雖高於一般泰國米,但仍大受歡迎。江俊豪攝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12la5p02
■小小的幼苗,收成後變成塱原生態米,重現停產已久的元朗絲苗風味。

纖維及營養較高
新元朗絲苗最初的苗來自台灣,與數十年前元朗絲苗比較,外形相若,由於糙米及珍珠米也不像市面售賣袋裝泰國米般精磨,口感較硬,有別於軟滑、較黏性的泰國米,珍珠米則介乎糙米與泰國米之間。由於昔日元朗絲苗失傳已久,新、舊元朗絲苗的味道、口感難以比較,長春社保育經理戚曉麗稱生態米以糙米為主,纖維及營養較高,故購買生態米的主要是較注重健康人士。

為達到可持續發展,現時每下一次秧,師公會為稻米留種,作為培植下一造米苗的種子。在新界急速發展下,元朗絲苗已不大可能再現昔日盛況,這一脈禾稻之香,更值得珍視。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12la5p04
■塱原種植的稻米,成功吸引被列入易危物種的禾花雀前來。長春社圖片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12la5p01
■四月是元朗生態米的落秧時節。黃賢創攝
avatar
"?????"?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Empty 原居民保育濕地 尋回童年回憶

發表 由 "?????"? 周日 五月 12, 2013 3:41 pm

【心靈滿足】
「係咪全部發展晒就一定好?」在上水土生土長的原居民簡偉康,內心不斷有這個疑問。在孩童年代,他家裏靠耕田維生,也有養豬及雞等禽畜。一直想盡力保留往昔新界風貌的他,機緣巧合由協助耕種的義工,成為保育塱原濕地的項目助理,每天落田也感到心靈滿足。

生於七十年代,成長於上水松柏塱,簡偉康是不折不扣的原居民。他沒有親歷元朗絲苗那個本地農業興旺的黃金歲月,指其中一個農民放棄種米的原因,是因為政府截了山上水源設置集水區。

感慨農田景貌漸模糊
不過,在孩童的歲月,簡偉康的家也有耕種,與傳統的新界農民無異,家裏也會兼養禽畜,其中一頭母豬,每年生產的小豬,會送到市集販賣。

過去鄉間生活的快樂光境,是簡偉康難忘的回憶,眼見新界發展越來越急,昔日遍地農田的景貌漸漸模糊,他不無感慨。當知悉長春社透過耕種保育塱原濕地時,他就跑到鄰近住所的農田當義工,協助管理農地,不時親身落田耕種。也是意料之外,由當義工開始,後來成為長春社項目助理,全天候投身塱原農地。簡偉康希望盡力留住新界農田的特式地貌,既留住香港歷史,也尋回自己的童年回憶。對於農地不斷被發展商打主意,他的答案簡單不過,「香港唔應該淨係睇呢啲嘢」。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12la5p05
■上水原居民簡偉康落田耕種,盡力保留新界農村風貌。
avatar
"?????"?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Empty 鶴藪白菜種子已失傳

發表 由 "?????"? 周日 五月 12, 2013 3:44 pm

元朗絲苗及鶴藪白菜,均是本港昔日著名農產品,但隨農夫退休或種子遺失等原因,這些農作物已失傳。馬寶寶社區農場成員卓佳佳表示,因為陽光、溫度、水源及微氣候等因素影響,不同地區的農作物各有特色。由於農作物依靠農夫保留種子傳承下去,這類地道農作物有人性的因素,也反映一個地方的社區生活。

卓佳佳指出,本地農夫在種植時會先行選擇不同品種的種子,部份本地農夫保留白菜、豬乸菜、冬瓜及青瓜種子種植。據她所知,正宗鶴藪白菜的種子已失傳,今天已難再種出昔日聞名的白菜。她強調不能將農作物視作一種品牌,今天她們嘗試種植馬屎埔菜心,是希望菜心背後,反映社區生活的元素。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12la5p06
■塱原稻米收成時,禾稻隨風飄揚。長春社圖片
avatar
"?????"?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Empty 回復: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發表 由 "?????"? 周日 五月 12, 2013 3:46 pm

【一舉兩得】
塱原的濕地生境,幾乎因港鐵興建落馬洲支線而蕩然無存。在政府新自然保育政策的「管理協議」下,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05年起,撥款長春社推行「塱原可持續發展計劃」,目標是保育這片由水耕農田及季節性荒廢農田形成的濕地生境,包括透過種植農作物吸引雀鳥。計劃成功重塑元朗絲苗,也成功吸引到近年被大量捕獵威脅的禾花雀。

近年被列易危物種
內地食野味風氣盛,禾花雀是熱門野味品種,在大肆圍捕下,南中國地區的禾花雀數目近年越來越少,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紅色名錄的「易危」物種。長春社與塱原當地農民合作種植稻米,期望吸引雀鳥前來,維持塱原雀鳥天堂的生境。在過去數年試驗期間,稻米收成時開始陸續發現禾花雀蹤影,其後錄得禾花雀數目漸增加,估計平均數目達30多隻。

本港有紀錄的一半鳥種,過去也曾於塱原發現。管理協議的宗旨是以保育為先,農作物收成只是次要的額外收穫,絕不介意雀鳥吃掉農作物影響收成。除禾花雀,在稻田秧苗間也可發現白腰文鳥及斑文鳥的蹤影,每當收成時節,這些雀鳥便聞風而至吃碎米。

【需求下跌】
稻米為港人主食,港人現時進食的米逾99%為進口米,本地米只佔不足1%。在農業缺乏發展誘因下,本港難望種米自給自足。政府數據顯示,每名港人的食米消耗量越來越少,06年時每個港人平均每月進食3.8公斤食米,較上世紀60年代大跌逾60%。

本地米僅佔市場1%
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本地的進口食米主要產自泰國,港人進食的白米90%是泰國米。其餘10%的進口食米,以內地或澳洲為主。

長春社保育經理戚曉麗指,本地生產的稻米市佔率不足1%,香港要做到在食米方面自給自足,非常困難。

統計處數字也顯示,本港減去轉口後的食米留用進口量,1967年時為412,650公噸,到2006年時已跌至312,510公噸;若以人均每月消耗食米量計算,2006年時每個港人平均每月進食3.8公斤食米,相對1967年時,每名港人平均每月進食9.2公斤食米,是2006年進食量的2.4倍,反映港人對食米的需求,在過去40多年間明顯下跌。香港越吃越少米,主因是新一代港人飲食習慣轉變,白米飯已非主糧。
avatar
"?????"?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Empty 【香港有空耕】系列報道之二 - 工程師執鋤頭種上癮

發表 由 ??? 周一 五月 13, 2013 3:17 pm

鄉郊青葱,於都市人而言似遠還近。若你願意踏出石屎森林,卻是另一番風景。兩代工程師,退休前輩手執鋤頭開拓事業第二春,更闢出農莊一角租予同道人,助年輕人圓農耕夢;當紮後輩機緣巧合走進田園,打滾八年後頓成半個專家,哪棵是雜草,哪棵是正牌菜苗,他雙眼就是證據。可惜,本港農地越來越少,其中棄耕地更多過菜田10倍。
記者:袁樂婷

尋夢需要勇氣,圓夢更需要機緣。維修工程師廖顯亮(Oliver)八年前與朋友遠足經過流水響,無意中發現粉嶺鶴藪有片農耕樂土,立刻「扑槌」與朋友同租兩小塊田地。一種八年,試過被大雨沖散農坑,也試過炎夏落田嚐到「汗滴禾下土」的艱苦滋味,卻越種越上癮。城市發展往往要犧牲農地,他說:「菜心賣到24蚊斤,點解?因為香港冇人種。」

Oliver每個周日專程開車到鶴藪,享受半日悠閒。他憧憬農耕生活已久,卻一直沒找到合適農地,「有啲要喺元朗、大帽山先有,遠得滯」。

難忘風雨沖散大坑
他指向隔壁一塊數月未有人料理的農坑,「啱啱開始好多雜草要自己清,最辛苦呢吓」。尤其是夏天,「拎起鋤頭已經流晒汗,嘩!好想走啊即刻」。但吃苦頭竟有無法解釋的吸引力,「辛苦得嚟又好想繼續辛苦落去」。

6年前的八號風球曾將他的農坑沖散,「諗過不如算啦,但隔籬咁啱有另一條坑,咪畀多次機會自己,所有嘢其實都係睇彩數,冇得勉強」。上月突如其來的大雨同樣殺他措手不及,「呢度(地勢)低咗,啲水喺上面流落嚟,種嘅嘢就算冇沖走都浸死晒」。像他種的粟米,不少枝葉發霉,「冇得救,生命力強嗰啲咪好啲囉,可以試吓過一排會唔會變番青綠」。他邊說邊蹲下,指向其中一棵明顯發黃的粟米葉,「呢棵唔得喇」。

「最驚險係見到青竹蛇喺隔籬草叢唞涼,突然又有田雞跳出嚟嚇你」,口講驚險,說時卻絲毫不覺懼意,「以前連蜜蜂都驚,耐咗已經當佢哋係朋友,你唔搞佢佢唔會理你。你有你生活,我有我忙碌」。以前常被蚊咬得手腫腳腫,現在連蚊怕水也用不着。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13la5p1
■有8年農耕經驗的Oliver(中),是新丁Alex(右)及Zero(左)的活字典。黃賢創攝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13la5p5
阻嚇雀鳥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1
樂在其中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2
■農業能否持續發展,取決於有沒有新血加入。

變專家辨菜苗雜草
八年來拍檔換過不少,最新夥伴是同事袁志強(Zero)和甄志恆(Alex)。訪問當天他們正要除草,兩位新丁疑惑如何分辨菜苗與雜草,經驗老到的Oliver化身活字典,「呢棵係莧菜……有啲(雜草)好乞人憎會扮蘿蔔葉,見得多就識分」。

城市發展,農地總被犧牲,「
avatar
???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Empty 不知薑花吸養份

發表 由 ??? 周一 五月 13, 2013 3:25 pm

歸園田居,是郭瑞和(Paul)縈繞一生的夢。走過30年世俗眼中的標準人生路,他毅然放下量尺,忘掉工程師的亮麗身份,反璞歸真,在錦田四排石村建築理想中的閒適農莊。「行事在人,成事在天」,拿起鋤頭的他不再執着,豁然面對不測風雲。

「細個住何文田山谷石屋,附近有人種田,綠油油好靚,不如我第時都種田啦」。農業無出路,中五畢業時他對父親道出理想,換來一盆冷水照頭淋。父親堅持社會發展傾向工商業,他最終報讀理工學院工科繼續進修,「之後一路做嘢,
avatar
???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Empty 農地等收購 40年萎縮60%

發表 由 ??? 周一 五月 13, 2013 3:28 pm

【浪費資源】
本土農業快速衰落,40年間農地萎縮六成,由70年代的1.4萬公頃,暴跌至2010年只餘不足6,000公頃;其中菜田僅餘450公頃,棄耕地卻多達4,094公頃,幾乎是菜田面積的10倍。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指,絕大部份棄耕地被四大發展商囤積,尤其恒基近年大手買地,名下新界農地由08年的340公頃大幅增至現時420公頃。部份地主為等發展商收購,不惜大幅加租逼走農民,甚至寧荒廢也不願租出,導致「有田不能耕」,白白浪費珍貴的農地資源。

捐農地建樓是魔鬼陷阱
陳劍青指發展商於市區買地,呎價最少數千元;但在新界買地,呎價可低至數十元:「賺成百倍,咁化算嘅事點會唔做?」政府又大開方便之門,發展商只須經城規會審批申請及補地價,便可輕鬆將農地轉為住宅地,「連補咗幾多錢都唔知,成件事好黑箱,縱容緊發展商」。

最近恒基主席李兆基稱會捐出農地,興建廉價房屋助年輕人上樓,陳劍青指是「魔鬼陷阱」,是四叔欲大舉開發當區農地的手段,「呢塊地發展咗,變相附近其他農地都會得,造就更大型嘅地產發展」。四叔不蝕反賺,本土農業和生態卻輸得一敗塗地。「農地就應該用嚟種嘢。市區唔係冇地,如果要捐,應該捐啲滿足到市民需要,又唔會破壞環境嘅地方,咁先係真正嘅慈善」。

浸大社會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陳允中認為,缺乏農業政策是本土農業的致命傷,建議政府效法內地設保護農地條例,「優質農田直頭圈起佢,規定唔可以改做其他用途」,堵塞發展商藉此賺錢。陳劍青則建議政府研究徵收囤地稅,增加發展商囤地成本,或有助改善新界「有田不能耕」的困局。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Img0000070_a04
avatar
???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Empty 蔬菜自給率低 隨時冇菜食

發表 由 ??? 周一 五月 13, 2013 3:30 pm

【買少見少】
本地菜田買少見少,近年本地菜佔整體蔬菜供應的比例暴跌至2.3%,遠遜於深圳、台灣等地。學者稱本港長期依賴內地菜,蔬菜自給率極低,已低於「安全線」,一旦內地出現毒菜或遇天災,港人要捱貴菜甚至「冇菜食」。

80年代前,本港仍有約4,000公頃菜田,足以支撐30%的本地需求。但自90年代起急速下滑,1997年勉強維持13.9%,2000年跌破雙位數字至6.6%,2011年更跌至僅餘2.3%。

浸會大學社會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陳允中指,本港蔬菜自給率極低,幾乎完全依賴內地供應,「全世界冇一個城市會好似香港咁」。深圳的城市化程度與香港相若,自給率亦能企硬30%。他指30%自給率是安全底線,否則當供應地不幸遇上天災或蔬菜驗出有毒,港人隨時「冇菜食」。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則指,本地生產蔬菜不只是保障供應和食物安全,更關係到城市與農村的聯繫,「呢個城市係屬於我哋嘅城市,會關心種嘢嘅地方,生產食物嘅人同食嘢嘅人有linkage(聯繫),呢樣先係最重要」。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Img0000086_a04
avatar
???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Empty 【香港有空耕】系列報道之三 - 港有機靚菜 內地爭住要

發表 由 ??? 周二 五月 14, 2013 1:06 pm

老一輩常說「讀唔好書要返鄉下耕田」,但大學畢業、曾任總經理的黃如榮卻念念不忘兒時田園生活。3年前他毅然放棄高薪厚職,回到老家的農場種菜,將20多年管理經驗融入農場,打造香港有機蔬菜品牌,同時又推出Apps吸引忙碌中產訂菜,現時農場產品有價有市,吸引內地機構主動以天價求菜,為港農殺出新血路。
記者:潘柏林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14lp1p05
■黃如榮的歐羅有機農場佔地18萬平方呎,生產逾30種有機蔬菜,吸引大批中產和內地機構求購。何家達攝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1368461329_1740
■本港有機農場產品除吸引中產光顧,近期有內地機構主動接洽,希望輸入新界靚菜。

黃如榮父母50年代走難來港,在元朗錦田大江埔村建立農場種菜,九兄弟姐妹童年記憶都是連綿阡陌的菜田,黃如榮的姐姐更直接在農田邊出生。他笑言:「媽媽做嘢做到咁上下穿羊水,就喺田邊接生。」那時一、兩歲幼兒便放在菜田旁的搖籃,方便務農的雙親照顧,孩子稍長至3歲便要幫忙拔雜草,5、6歲可淋水和摘菜。
一家11口種菜產量驚人,高峯期每日出售100籮菜,每籮30斤計算,日銷3,000斤蔬菜。黃如榮感嘆當時本港菜多價賤,菜農不懂經營之道,每斤菜僅售一、兩仙,勉強足夠餬口,其後大陸平價蔬菜供港,農夫收入大跌。當時父母均不願意子女接手農場,「父母想仔女做銀行、文職,唔使日曬雨淋,返去農田係最差嘅選擇」。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Img0000027_a14

務農符合本性
黃如榮城大畢業後在台資音響公司工作,其後晉升月入幾萬元的總經理,管理工廠近千名員工。但他在2010年終毅然離職,回到大江埔村做一個平凡的菜農,他認為務農工作才符合本性:「管理公司用商人心態,壓低供應商來貨價,又抬高商品價錢,音響產品不停想人哋換,每次轉小小嘢賣錢,究竟有乜嘢畀到個客?」

45歲的黃如榮放下高薪厚職,卻沒有忘掉幾十年管理公司的經驗,他藉着近年內地屢次傳出化學菜食壞人,看中港人日益重視食品健康,銳意打造新界有機菜品牌:「
avatar
???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Empty 前賓架一耕上癮16年

發表 由 ??? 周二 五月 14, 2013 1:11 pm

【假日農夫】
近年白領流行假日放下西裝,捲起衣袖做農夫。但第一代的假日農夫早於回歸前已出現,城規會副主席黃遠輝在1996年已在綠田園租田耕作,至今逾16年。他憶述當年銀行在綠田園舉辦短期耕種活動,一試便上癮。

年輕人耕田易放棄
黃遠輝除了在城規會擔任公職,也是工銀(亞洲)前董事兼副總經理,他笑言耕田16年已上癮,不論炎夏寒冬,每逢假日都要耕田才愜意。他又將分散投資應用在耕作上,小小農地種植農作物繁多,避免因風災或蟲害導致「一鋪清」。已退休的黃遠輝自言從耕作領會中國傳統道理,「中國人講幾分耕耘幾分收穫,種過嘢就明道理一啲都唔假,你畀幾多心機幾多汗水,就會收番幾多」。

近年社會雖掀起假日農夫熱潮,在綠田園擔任種植導師的陳先生指,農莊不乏白領租田種植,但能堅持長時間做農夫並不多,大部份人最難熬過炎夏,每年夏天都有二、三成流失率。他解釋夏天瓜、豆和菜的種類較少,又易遇上雨天和颱風,農作物一旦失收,容易令假日農夫放棄耕作,「(夏天)10點到4點呢段時間,熱到冇可能喺田度做嘢,加上雨天、風季又多,熱心就會慢慢消退」。他坦言港人對農業仍停留在閒餘興趣,推廣復耕道路依然漫長。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14lp1p06
■城規會副主席黃遠輝稱荒廢農地仍有保留價值。張志華攝
avatar
???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Empty 復耕價值

發表 由 ??? 周二 五月 14, 2013 1:21 pm

【農地建樓】
外界盛傳政府多次接觸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推動捐農地建樓,一旦成功改變荒廢農地的土地用途,意味農地將逐步消失。城規會副主席黃遠輝開腔,指城規會不是橡皮圖章,會依照法定《分區計劃大綱圖》對土地用途劃分,不會輕易改變劃作農業用途的土地,「(城規會)絕對唔會係橡皮圖章,唔會你捐出嚟就必定通過」。

荒廢農地有復耕價值
李兆基早前曾透露,特首梁振英和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聯手處理捐農地事宜,黃遠輝認為不會因政府介入而妥協,城規會將繼承以往審批的理據和標準,一切按法定的程序審批,不會有個別酌情的情況,「唔可能話今次酌情權同以前唔同,每一次批准都有充足嘅理據喺背後,唔係會受到法律挑戰」。他強調無論捐地還是收購,若地皮屬於農業用途,必定要經城規會批准,才能建築任何非農業的構建物。

黃遠輝指城規會會全盤考慮交通等配套,過往有農地申請建丁屋不獲批准,他直言在農地興建單棟住宅十分困難:「突然之間起樓,冇交通配套、冇其他設施配套,基本上適唔適合作為單棟住宅出現呢?」他又指本港農地過去因經濟因素而荒廢,但仍有保留作復耕價值,「到今日為止仍然保留咁多地作農業用途,因為有機農產品價錢到達某一水平,經濟利益會令原來有興趣嘅人復耕」。
avatar
???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Empty 路燈光污染影響生長

發表 由 ??? 周二 五月 14, 2013 1:23 pm

【政策無理】
行政長官梁振英一年前曾到訪黃如榮的歐羅有機農場,更連吃幾支粟米以示支持本地農業。事隔一年,黃如榮指政府未見扶助農業政策,供港蔬菜和肉類由內地壟斷,本地農夫仍然是單打獨鬥,甚至面對政府部門無理政策。他舉例指路政署上月中在農場小路安裝十幾支路燈提供「照明」,製造光污染影響蔬菜生長。

「政府好心做壞事」
黃如榮身兼有機農友會副主席,他指政府一直沒有農業政策,農夫惟有互助自救。兩年前一班農夫成立有機農友會,互相交流種植經驗。現時本地有機農場由2000年約100間,增加至去年200間,但本港農業復興道路仍然艱辛。他直言政府部門根本不了解農夫需要,上月安裝在農場的路燈便是實證,「佢好心做壞事,裝燈射住農場,啲菜點生啊?」

他指本地農夫一直希望將蔬菜自給率由不足4%提高至兩成,除了奪回糧食生產的自主權,也有助壓抑供港食品價格上升,無奈政府忽視本地農業政策,令壟斷食品供應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如果蔬菜自給率可以有兩成,最起碼可以同內地講價」。大部份有機農場亦普遍面對瘋狂加租問題,成為本地農業復興的致命傷,歐羅有機農場過去3年租金已上升三倍。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14lp1p07
■農田邊新豎立的路燈令黃如榮怒氣沖沖,大罵政府欠缺常識。
avatar
???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香港有空耕」系列一 Empty 害蟲令龍眼嚴重失收

發表 由 ??? 周二 五月 14, 2013 1:25 pm

【廣翅蠟蟬】
農夫除要睇天做人外,也要面對不少害蟲,其中在新界農地出現的廣翅蠟蟬,更是農作物天敵,去年曾令果園的龍眼及荔枝嚴重失收。有農夫指廣翅蠟蟬幼蟲一般在5月出現,但今年提前於4月來襲,務必加強防範。漁護署指廣翅蠟蟬是普遍的昆蟲,呼籲農夫替植物做足保護措施。

上月初已散佈樹上
青協有機農莊主任黃天生表示,傳統的果蠅會侵擾果實,但今年未見大幅度的破壞,反而廣翅蠟蟬對農作物的威脅更大。此害蟲專門吸食植物、樹木、果實汁液,能令植物因失去汁液而枯死。單是去年,青協有機農莊的龍眼、荔枝,收成大減八、九成;今年更發現廣翅蠟蟬幼蟲提早於上月初,已散佈在樹木身上,估計和全球氣候轉變有關。

昆蟲學會會長饒戈指,廣翅蠟蟬一般在入春時孵化,約6、7月發育至成蟲,牠們的繁殖數量大,容易摧毀大量植物。隨着氣溫升高,廣翅蠟蟬孵化量提升,蟲害更嚴重。

漁護署稱每年均接獲農夫就廣翅蠟蟬侵襲的求助,由於廣翅蠟蟬能跳躍,建議用電蚊拍對付;廣翅蠟蟬喜歡黃色東西,建議用黃色貼紙捕捉。
avatar
???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