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A's foru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暑期遊學向牛津進發

向下

暑期遊學向牛津進發 Empty 暑期遊學向牛津進發

發表 由 Moon28 周四 五月 30, 2013 4:52 am

英國的名牌大學,最為人知當然是牛津與劍橋。可能有人覺得,要考進這類世界級名校,門檻太高,永遠可望而不可及;有見及此,一班畢業於牛津的舊生便舉辦暑期遊學團,安排中學生直接入住牛津的學院,在大學教學樓內上課,面對面與大學教授作交流,向理想大學生活進發。

舊生策劃活動
其實,市面不乏帶領學生到牛津、劍橋參觀的遊學團,不過,大多數這類英語班只會在大學以外的學院上課,要真正進入牛津校園學習,則非易事。為讓本地學生進入牛津校園體驗學習生活,由一群牛津、劍橋畢業的舊生組成的Senate House Education,聯絡牛津大學學院教職員單位,合作舉辦「牛津大學精英交流計劃2013」暑期遊學團。

牛津舊生兼活動負責人Samuel表示,此遊學團過往幾年只為學校而設,今年首次開放予一般學生參與,反應熱烈。他直言此團與坊間的遊學團有很大分別:「此團有不少參觀、訪問及活動細節,學生有機會與牛津的教職員面對面接觸,了解大學的校園及學習情況,而他們所上的課程,內容均由牛津大學教職員設計。」

入住牛津宿舍
要體驗這所歷史悠久的大學校園生活,豈可走馬看花?參加的學生會被安排入住牛津的學院宿舍,並接受學校現職教員的教導。遊學團為期兩星期,分成初中組和高中組,兩組一齊出發,但會分開接受教導,高中組的活動會有較多升學相關的主題。

Samuel解釋:「我們希望暑期活動不會太嚴肅,因此將交流與學習目標融入互動課堂、牛津物理系科學活動、參觀當地歷史科學博物館及領袖訓練等活動中,使學生於兩個星期內寓學習於娛樂。」除了課堂學習,親身感受英國傳統及大學生特色活動,是遊學團的另一亮點。同學有機會參與英國國會式辯論、撐平底船遊River Cam(康河/劍河)、出席傳統高桌晚宴、享受英式下午茶、學習英式板球等,活動極富英國傳統。

Samuel表示,牛津的教育傾向訓練學生的即時解難及批判性思維,因此活動內會着重向學生教授應用性強的英語,配合戶外遊歷、辯論、演講等活動鍛煉學生的即時應變能力。

獲第一手資訊
除了一般學術體驗,高中組的同學還會額外安排面試訓練、大學選科資訊,建立個人形象、撰寫專業個人陳述等環節,協助他們為未來升讀名校、選擇專業作準備。Samuel指:「學科介紹會圍繞科學、經濟金融、法律這幾個科目作詳細介紹,這3類學科較受港生歡迎,而在活動中,學生可直接向科目的教授了解詳情,取得第一手的升學資訊。」

他補充:「參與遊學團有助擴闊學生視野,激發其學習動力,我記得有參加者回港後,運用在牛津直接取經的優勢,積極裝備自己,目前已成功考入牛津就讀工程。另外,還有一位同學也拿到了劍橋經濟系的有條件取錄。」

遊學團資料
名  稱:牛津大學精英交流計劃2013暑期遊學團

舉辦機構:Senate House Education

日  期:8月1日~13日

參加資格:中一至中六學生;具備基本英語能力;成功通過面試

費  用:$39,800(不包括燃油附加費用)

查  詢:2972 2698

撰文:李潤康
avatar
Moon2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暑期遊學向牛津進發 Empty 公帑助基層子女遊學 合理嗎?

發表 由 newbie 周四 8月 08, 2013 1:56 am

【經濟日報專訊】學生參加遊學團,遊玩之餘也開心學習,但背後是父母付帳。昨日有團體指,部分綜援家庭節衣縮食或借貸讓子女參加遊學團,促擴闊關愛基金有關資助。扶助弱勢是社會共同責任,但遊學團應否由公帑埋單?這要求合理嗎?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在今年5至7月,訪問205個綜援家庭,調查結果指逾半綜援家庭子女過去3年內沒有外遊,有外遊家庭中大部分回鄉探親,近20%參加學校舉辦的遊學團,部分家長節衣縮食或向親友借錢,才能夠讓子女參加遊學團。

該聯盟建議港府擴闊關愛基金境外學習活動的資助範圍,又要求每年向學童提供不少於2,000元的課外發展津貼。

其所持的理由,總括而言,就是令綜援家庭的子女,亦可透過外遊學習擴闊視野,以及有全人發展。

「人有我有」 是否扶貧共識?
近年遊學團大為風行,被視為可讓學生增廣見聞,對學習及生活體驗有良好影響云云。不少中產或經濟富裕的父母,每年暑假也會為子女張羅安排報團,但政府應否為經濟能力未能應付團費、又想子女有外遊學習機會的基層或綜援家庭,再額外幫忙呢?

這情況令人聯想起,今年曾有基層團體為要求港府保障低收入人士,其中一名住板間房小六女生指自己開始學彈琴,希望再學中國舞,但學費逾千,冀政府津貼。此事當時亦掀起爭議,家境富裕的孩子參加多項課外活動,基層小朋友因家貧卻未能多參加,但「人有我有」是否社會對扶貧的共識?正如遊學團是否學童的必需品?當基層家庭付不起錢時,是否應由公帑資助?

關愛基金2011年已宣布預算用1.6億元,資助每名基層中小學生3,000元參加遊學團,為期三年,至明年6月為止。基層固然拍掌,當時亦有批評指遊學團是奢侈品,並諷刺是「溺愛基金」。如今再有基層團體要求擴闊資助範圍,社會公眾是否接受?

中產族報團 也要「諗過度過」
事實上,中產家庭的子女參加遊學團,父母要自掏腰包,他們也要衡量本身的經濟能力。

聖公會聖雅各小學校長張勇邦指,該校有不少中產家庭的學生,兩年前曾想開辦往英國的遊學團,因報名人數少未能成團,他說:「中產都要諗過度過。」

換一個說法,遊學團本來就不是人人應付得來,考慮經濟認為不合適,要量力而為,若基層認為自己經濟負擔不來,是否有必要與付得起的家庭看齊呢?

或者,再問一個問題:是否缺了遊學經驗就會令基層學生「蝕底」?究竟遊學團經驗會否對學生的競爭力造成很大差異?

遊學十多天 學生獲益成疑
遊學團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有多大,一直有爭論。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梁兆棠認同,遊學團可為學生增加歷練、學會照顧自己、刺激對學習語文的興趣等。誠然,有更多體驗總是好事,但另一邊廂,亦有人質疑,學生「遊學」十多天,對外語及獨立能力可起多大明顯效益?

近年遊學團的對象愈來愈細,從針對10多歲的中學生至小學生,甚至幼稚園學生也興起遊學團,年紀小小,即使有機會接觸異地文化,又可領略多少?

如今遊學團主題五花八門,包括不少遊玩項目如去英國睇曼聯主場、韓國東大門購物等,亦有逾5萬元的牛津劍橋遊學團,行程之一是參觀當地的士高,一方面說讓學生多體驗不同事物,但是否「遊」多於「學」?張勇邦指,未聽過有遊學經驗會有助升中。

有出身基層的優等生也大唱反調,一名中五會考獲5A的女生,兩年前獲贊助參加北京遊學團,才首次坐飛機,她直指吸收知識渠道多,遊學非必需,寧願關愛基金的3,000元遊學資助她修讀語言課程。

有家長在網上分享,不會對遊學團提升子女成績有很大期望,只是抱「不想輸在起跑綫」想法,若能力許可便不妨讓孩子多點體驗。

美國哲學家、已故哈佛大學教授Robert Nozick曾指,社會利益的極大化,是要尋求平等的機會,而非平等的結果。

我們不忍心看見有些孩子因出生貧窮,就被困在永不能翻身的世代貧窮循環,但他們需要的扶助,是一個可改變貧窮命運的機會,授之以漁,而不是事事要向富裕家庭的生活水平「看齊」。

有聲音要求社會及政府對貧窮家庭孩子有更多關注,無可厚非,但資源有限,不可能滿足所有心願。扶貧的理念,是解決生活基本所需以及平等教育機會,遊學團是否必需?人有我有,是否就是平等?資助外遊或其他課外活動是否幫得太多?

暑期遊學向牛津進發 HKET20130807OP01ATL
公帑助基層子女遊學 合理嗎?
avatar
newbie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