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A's foru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諾獎選出三位最受尊崇得主

向下

諾獎選出三位最受尊崇得主 Empty 諾獎選出三位最受尊崇得主

發表 由 mmvk1 周日 10月 04, 2009 3:37 pm

(明報)2009年10月4日 星期日 10:50
在今年諾貝爾獎各獎項即將揭曉之際,諾貝爾基金會評出了諾貝爾獎百餘年歷史上,最受尊崇的三位獲獎者。

他們是1964年和平獎得主馬丁路德金、1921年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1979年和平獎得主德蘭修女。

馬丁路德金是著名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他於1963年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演說《我有一個夢想》,反對種族歧視、爭取平等的正義呼聲至今回蕩不絕。

他領導的民權運動迫使美國前總統約翰遜於1964年簽署了民權法案。1968年4月4日,馬丁路德金在支持田納西州孟菲斯市清潔工人罷工鬥爭中被種族主義分子暗殺,年僅39歲。他的遇害引發了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黑人抗暴鬥爭浪潮,席捲全美125個城市。

至於天才科學家愛因斯坦因,則其有關「光電效應」的論文,即狹義相對論而獲獎。相對論是人類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愛因斯坦不僅是一位有著傑出貢獻的偉大科學家,還是一位和平主義者。他目睹了兩次世界大戰對人類文明的摧殘,認為和平是人類的首要問題。1955年4月,彌留之際的愛因斯坦簽署了《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呼籲人們團結起來,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爆發。

德蘭修女是天主教仁愛傳教會創建人,畢生致力於慈善事業。她於1910年出生在阿爾巴尼亞,18歲時因受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的影響,來到印度投身慈善事業。

1949年,德蘭薩修女在加爾各答創立了慈善機構「仁愛會」,並以此為基地,在印度開展救助孤兒、窮人、老人和麻風病患者的慈善工作。她在印度和其他國家創辦了50餘所學校、醫院、濟貧所、青年中心和孤兒院。
avatar
mmvk1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諾獎選出三位最受尊崇得主 Empty 數碼影像先鋒 美加科學家瓜分諾獎

發表 由 hkinca38 周三 10月 07, 2009 11:35 am

與光纖之父高錕分享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殊榮的,是擁有美國和加拿大國籍的科學家博伊爾( Willard S. Boyle)和美國科學家史密斯( George E. Smith),兩人合作發明全球首個用於數碼影像技術的數碼感應器電荷耦合元件( Charge-Coupled Device, CCD),令攝影出現重大革命,人類進入全民數碼影像新時代。

我們現時可拿着數碼相機和手機,隨時隨地拍攝,即時欣賞照片,免卻了十多年前靠菲林相機冲曬的麻煩,實在拜兩位得獎者 1969年發明了半導體裝置 CCD。

諾獎選出三位最受尊崇得主 07la2p1new
CCD將光學影像轉化成數碼影像,為攝影技術帶來革命。

轉化光線 促成高效存儲
兩人當時在美國貝爾實驗室( Bell Labs)工作,應用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發現的光電效應( photoelectric effect),即光照射到某些物質上,能夠引起物質的電性質起變化。但從理論到實踐,道路並不平坦,兩人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很短時間內,採集並辨別因為光照而產生變化的大量電子訊號。

經過多次試驗,博伊爾和史密斯終於解決了這難題。他們採用一種高感光度的半導體材料製成 CCD感應器,將光線的電子訊號轉化成數碼訊號,促成高效存儲、編輯、傳輸。

評審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瑞典皇家科學院,形容 CCD是數碼相機的電子眼,為攝影帶來革命性影響,從此捕捉光線的方式由菲林變成數碼化。假如沒有 CCD,數碼相機的發展會緩慢得多,人類也無法看到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壯麗太空或火星的影像。

CCD技術可清楚顯示遙遠及極細微的物件,除了數碼攝影,還應用於在醫學上,方便醫生斷症和進行微創手術。仁安醫院婦產科部門主管余啟文醫生指, CCD主要藏在微創手術用的超迷你鏡頭內,醫生藉此看到病人體內情況,根據電視畫面來做手術,減低對病人的傷害。

得獎感受:真的很興奮
85歲的博伊爾對獲獎感到難以置信,反問記者:「噢,真的很興奮。但這是真的嗎?」他現時在街上看見幾乎人人手上一部數碼相機,感到無比自豪,但他認為 CCD最重要之處,是令人類能首次目睹火星表面。他說:「沒有我們的發明,沒可能做得到。」

79歲的史密斯喜歡航海,花了 17年時間,最近才完成乘船環繞地球一周之旅。他對獲獎感到興奮,但被問到會如何用那筆獎金時,他說:「我 79歲了,生活不會有大改變,我甚至不需要一艘大一點的船。」兩人各得 1/4獎金,即 250萬瑞典克朗( 278萬港元)。
法新社/美聯社/本報記者

諾獎選出三位最受尊崇得主 07la2p2newa
史密斯(圖)及博伊爾(右圖)得獎後喜形於色。美聯社、路透社
諾獎選出三位最受尊崇得主 07la2p3newa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諾獎選出三位最受尊崇得主 Empty 3科學家分享諾貝爾化學獎

發表 由 hkinca38 周四 10月 08, 2009 12:49 am

(明報)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18:05
來自英國、美國及以色列3名科學家分享諾貝爾化學獎,以表揚他們對細胞核糖體結構及功能研究的貢獻。

3名科學家分別是英國的拉馬克裏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美國的施泰茨(Thomas Steitz)及以色列女科學家約納特(Ada Yonath)。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諾獎選出三位最受尊崇得主 Empty 3科學家研究核糖體獲諾獎

發表 由 hkinca38 周四 10月 08, 2009 12:51 am

(明報)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20:05
英國、美國及以色列3名科學家分享諾貝爾化學獎,以表揚他們對研究核糖體的貢獻。

典皇家科學院公布,英國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美國科學家托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女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共同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3人因「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獲獎,核糖體是進行蛋白質合成的重要細胞器,了解核糖體的工作機制對了解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拉馬克里希南1952年出生於印度金奈,目前持英國國籍,任職於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劍橋 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施泰茨1939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任職於美國耶魯大學和霍華休斯醫學研究所;約納特1939年出生於耶路撒冷,任職於以色列霍旺特·魏茨曼科學研究所。

他們將平分諾貝爾化學獎獎金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 )。

在阿達·約納特獲獎之前,諾貝爾化學獎只有3名女性得獎人,而且從1964年英國女生物化學家多羅西·克勞富特·霍奇金獲得該獎項之後,就再無女性上榜。

(中新社)
.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諾獎選出三位最受尊崇得主 Empty 核糖體研究開發新抗生素

發表 由 hkinca38 周四 10月 08, 2009 12:56 am

(明報)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22:40
核糖體能翻譯出細胞中DNA所攜帶的密碼,進而產生不同的蛋白質,分別控制人體內不同的化學過程。

三名科學家研究核糖體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說,三位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裏希南、托馬斯·施泰茨和阿達·約納特因「對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DNA(脫氧核糖核酸)是核酸的一類,因分子中含有脫氧核糖而得名。生物體中的每一個細胞裏,都有DNA分子,它們對於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棵植物或者一個細菌而言,都至關重要,因為這些DNA分子決定了生命體的外貌及功能。DNA是幾乎所有生物的遺傳物質基礎,它存儲了大量的「指令」信息,能引導生物的發育和生命機能的運作。但是在生命體中,DNA所含有的指令就像一張寫滿密碼的圖紙,只有經核糖體的翻譯,每條指令才能得到明確無誤的執行。

具體而言,核糖體的工作,就是將DNA所含有的各種指令翻譯出來,之後生成任務不同的蛋白質,例如用於輸送氧氣的血紅蛋白、免疫系統中的抗體、胰島素等激素、皮膚的膠原質或者分解糖的酶等等。人體內有成千上萬種蛋白質,它們各自擁有不同的形式與功能,在化學層面上構建並控制著生命體。

諾貝爾獎評委會介紹,三位科學家都採用了X射線蛋白質晶體學的技術,標識出了構成核糖體的成千上萬個原子。這些科學家們不僅讓我們知曉了核糖體的「外貌」,而且在原子層面上揭示了核糖體功能的機理。「認識核糖體內在工作的機理,對於科學理解生命非常重要。這些知識可以立刻應用於實際。」

基於核糖體研究的有關成果,可以很容易理解,如果細菌的核糖體功能得到抑制,那麼細菌就無法存活。在醫學上,人們正是利用抗生素來抑制細菌的核糖體從而治療疾病的。評委會說,三位科學家構築了三維模型來顯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體功能的,「這些模型已被用於研發新的抗生素,直接幫助減輕人類的病痛,拯救生命」。

(新華社 )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諾獎選出三位最受尊崇得主 Empty 德國詩人贏諾貝爾文學獎

發表 由 sidekick 周五 10月 09, 2009 12:20 am

(明報)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21:55
諾貝爾評審委員會宣布,德國籍詩人馬勒(Herta Mueller)贏得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

馬勒1953年出生於羅馬尼亞,她獲得一千萬瑞典克朗(相當於1085萬港元)的獎金。獎金將於十二月十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頒發。

瑞典學院表示,讚揚米勒,透過濃縮的詩辭及直率的散文,描繪無依無靠人士的面目。

56歲的馬勒同時是一位作家,她的著作很多描述共黨領袖齊奧塞斯庫統治羅馬尼亞期間的難苦歲月。馬勒1982年開始寫作,她所撰寫的短篇遭當時的羅馬尼亞共黨政府所查禁,但她的作品偷運到德國。

米勒在七十年代曾拒絕為羅馬尼亞政府擔當線人,她在1987年逃離羅馬尼亞到了德國,並在西柏林居住。
avatar
sidekick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諾獎選出三位最受尊崇得主 Empty 德女作家奪諾貝爾文學獎

發表 由 p-ma 周五 10月 09, 2009 11:25 am

瑞典文學院宣布,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由羅馬尼亞裔的德國女作家赫塔‧米勒奪得。瑞典文學院指米勒作品兼具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一無所有、無所寄託者的境況。這位作家早年因批評鐵幕政權而遭到迫害,她今次奪得諾獎,反映評審的政治取向。

諾獎選出三位最受尊崇得主 1009-00176-005b1
德國女作家米勒榮獲今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美聯社圖片)

拒當秘密警察線人遭革職
「我很震驚,現在仍難以置信。我目前不能再說甚麼。」五十六歲的米勒昨日透過出版社,發表了簡短的得獎感受。米勒生於羅馬尼亞巴納特的德語小鎮,畢業後於機械工廠任翻譯,但後來因為拒絕當上秘密警察的線人而遭革職,之後更受盡當局滋擾。她在一九八二年寫下短篇小說集《低地》,但在羅馬尼亞遭審查。這部處女作的無刪減原裝版被偷運到德國,兩年後於當地出版。

米勒同年亦在羅馬尼亞發表《暴虐的探戈》,在這兩部作品中,她描寫了一個德語小鎮的腐敗和壓迫。羅馬尼亞很多出版社不敢碰這些作品,反而德國出版社很歡迎。米勒亦因公開批評政府而被禁止出版。一九八七年,即壽西斯古政權倒台前兩年,她與丈夫移居德國,現居柏林。

評審之一的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恩隆德盛讚米勒風格突出:「她寫的東西都有股不可思議的力量,有種十分獨特的風格。」雖然他否認將今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米勒,是刻意「紀念」鐵幕政權倒台二十周年,但連米勒的出版社亦表示:「這顯示大會認同米勒這位作家,拒絕讓共產主義非人性一面被遺忘。」

米勒前年曾經在報章專欄直指壽西斯古是「只有四年級學歷的暴戾者」、「史太林之後最邪惡的獨裁者」、「個人崇拜可與北韓匹敵」。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資料
米勒(Herta Muller)

國籍 德國

出生年份 1953年

出生地點 羅馬尼亞巴納特

經歷 1973至1976年於羅馬尼亞的大學就讀德文和羅馬尼亞文

1977至1979年於機械工廠任職翻譯,因拒絕做秘密警察線人遭革職

1982年寫成處女作《低地》

1987年與丈夫移居德國

1995年起成為德國語言和詩歌科學院成員

米勒部分主要作品
《低地》(Niederungen,1984年)

《暴虐的探戈》(Drueckender Tango,1984年)

《風中綠李》(The Land of Green Plums,1996年)

《呼吸擺動》(Atemschaukel,2009年)
avatar
p-ma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