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A's foru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向下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Empty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發表 由 George H 周一 10月 12, 2009 3:56 pm

中年略為發福原來是長壽的要訣之一,日本東北大學( Tohoku University)一項研究發現中年人的體重指標( BMI)略為超標,平均壽命會較長,而過瘦一族出現的健康問題比癡肥人士更多,故壽命也是所有人參與研究人士中最短,專家指太瘦的人普遍有營養不足問題,免疫力較差,容易感染嚴重肺炎等疾病死亡。

東北大學一項研究跟進了 44,000名年齡 40至 79歲宮城縣人的健康狀況長達 12年,分析體重指標的變化與長壽的關係,研究根據他們 40歲前後的體重指標,將他們分成四組,即體重指標在 18.5以下的「皮包骨」組,指標為 18.5至 24.9的體重正常組, 25至 29.9的過重組,以及 30或以上的癡肥組;再比較四組人餘下的預期壽命,研究發現過重組最長壽,男士餘下的平均壽命為 40.5年,女士則為 47年,其次是正常體重組,然後是癡肥組,壽命最短是皮包骨組,男士只有 33.8年,女士則為 41.1年,較過重組短命約六年。

過瘦令免疫力差
過度肥胖固然會影響健康,但過瘦卻會令人短壽,研究人員指不少女士也追求瘦身,長遠對健康也無好處。近年不少研究顯示瘦人因免疫力較差,出現呼吸道感染死亡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加上容易營養失調,均是導致他們短壽的原因。
avatar
George 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Empty 人體器官不斷更新

發表 由 hkinca38 周四 10月 15, 2009 1:07 am

人們對自己愈趨年老分外憂慮,但原來人體的部分器官,及身體某些部分會自己定期不斷更新,即使我們的外貌可能留下歲月的痕迹,但身體某些部分卻可在數天或數月重獲新生。英國《每日郵報》就仔細列出這些人體冷知識,例如負責排出體內毒素的肝臟,約五個月便會重生,而腸臟內的絨毛生長期更快,每兩至三日便會更新。

心臟
美國紐約醫學院的研究指,人體的幹細胞會令心臟在一生中至少再生3至4次。

肺部
英國肺部基金會副主席普勞斯表示,肺部細胞會不斷自我更新,如肺部表面的細胞會每2至3周更新一次,但不同細胞的更新速率並不一樣。

肝臟
由於有豐富的血液供應,肝臟的細胞約150日便會更新一次,協助人體排毒。英國萊斯特皇家醫院的肝臟顧問醫生勞埃德表示,一個人若切除7成肝臟,切除部分的9成肝臟可在2個月內再生。

腸臟
英國巴茲和倫敦醫學院的免疫學教授麥克唐納指,腸臟內的絨毛更新速度非常快,每2至3日便可,協助吸取營養。

腦部及眼睛
腦部約有1千億個腦細胞,但大部分不會更新,英國神經外科醫生瓦利指,腦細胞壽命與我們的年歲一樣。英國視光師學會主席霍根指,除角膜外,眼睛各部分亦不會重生。

味蕾
舌頭上約有9,000個味蕾,讓我們可感受甜、酸、苦、鹹。英國牙醫協會的科學顧問沃姆斯利指,每個味蕾有50個味覺細胞,每10日至2周就更新一次。

毛髮
毛髮再生醫生法爾喬指,毛髮的歲數視乎它們的長度,而一般毛髮每月會增長1厘米。女士的毛髮壽命為6年,男士則為3年。而眼眉及眼睫毛則每6至8周再生一次。

骨骼
英國曼徹斯特皇家醫院的骨質疏鬆專家塞爾比指,骨骼的完整重生周期約需10年,但速率會於中年開始減慢,因而出現骨質疏鬆症。

皮膚
皮膚的表皮會每2至4周再生,不過隨着歲月消逝,皮膚亦免不了出現皺紋,因為皮膚的膠原會隨年月流失。

指甲
指甲以豐富蛋白質的角質造成,手指甲比腳甲的生長速度快近1倍。要整塊腳甲重生約需10個月,而手甲則只需6個月。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Empty 凸肚男肥臀女較易血栓

發表 由 hkinca38 周四 10月 29, 2009 11:54 pm

腰圍過粗的男士或肥臀的女士要小心,因患上可致命的靜脈栓塞風險較一般人高。丹麥一項研究跟進了 56,000人的健康狀況超過 10年,其間有 641人患上靜脈栓塞,與無患病的參加者比較,肥胖固然會增加靜脈栓塞的風險;若詳細分析患者身形,男士的腰圍特粗及女士的坐圍特闊,較其他肥胖因素更易有靜脈栓塞。此病患者的靜脈會形成血塊,當血塊流至肺部時,就會引發可致命的肺栓塞。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Empty 了解自己的壓力

發表 由 Min Chun 周一 11月 16, 2009 3:39 pm

為何壓力會令我們感到喘不過氣、身心疲憊?壓力是指我們生活上所感受到的情緒壓力,而情緒壓力是指人面對加諸於自己的要求時,對威脅程度的認知評估,和隨後的反應形態。例如某甲和某乙同時被公司解僱,但二人對此問題的威脅程度卻可以有不一樣的評估。甲可能認為「我以後要怎樣維持家計」?乙則認為「反正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也可趁機放自己假」。由此可見,甲因此事而感到的威脅程度遠比乙高,所以甲亦會比乙更容易出現情緒危機。

面對壓力的威脅時,我們的即時心理會出現迎戰或逃走的現象,個性及環境因素會決定嘗試面對問題與否。不論我們決定迎戰或逃走,壓力問題大都不能於一朝一夕解決,於是日積月累的情緒壓力便會為我們的心理健康造成許多不良影響。情緒方面,可能會出現緊張焦慮、脾氣暴躁、容易驚恐、情緒低落或孤單感等。而精神及心理方面,則可能出現精神不能集中、很難做決定、懷疑自己的能力、對批評過分敏感及健忘等問題。

那麼,是否每個人於長期受壓的情況下,都會患上情緒病呢?根據心理學上的素質──壓力模式所指,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發展出情緒病的危機;有些人可能遺傳較脆弱的遺傳基因,在不利的環境下(即充滿壓力的環境),較其他人容易患上情緒病。要知道自己有否因壓力問題而患上情緒病,最好的方法當然是尋求專業意見了。

香港心理衞生會傅德枬輔導及發展中心:35831196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蔣君香
avatar
Min Chun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Empty 1/8中年男士死於心臟病

發表 由 mmvk1 周四 11月 19, 2009 6:34 pm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男士 40歲以上,心臟病突發死亡的風險遠高於女士。研究分析了近 5,000名成年人的健康資料,發現每八名 40歲以上男士,就有一人死於心臟病發,較女士 24人才有一人死亡為高;研究又發現男士因心臟病死亡的風險較患癌症高,如男士最常見的肺癌,終生患病率為每 12人有一人患病,腸癌則每 16人有一人患病,顯示心臟病是中年人的頭號疾病殺手。
avatar
mmvk1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Empty 適量脂肪助老人抗病

發表 由 Passer 周二 11月 24, 2009 2:22 pm

肥胖對健康當然不好,但身體儲存適量脂肪,有助年長人士抵禦疾病。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適當增加脂肪會降低早死風險。研究分析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四年進行的加拿大第三次全國健康和營養調查的數據,該項調查有四千四百三十七名男性和五千一百六十六名女性參與,收集他們的身高體重指數、腰圍、臀圍及腰與臀部比例數據。

研究發現,對十八歲至六十四歲的人來說,身體超重會增加早死風險,但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來說,體重低於平均水準反而會增加死亡風險,而且在女性身上尤為明顯。專家認為,身體脂肪可以儲存體能,幫助老年人抵抗疾病。
avatar
Passer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Empty 2%男士有更年期徵狀

發表 由 Adult 周五 6月 18, 2010 2:40 pm

中年男士性生活力不從心,未必與疾病有關,可能是男性更年期的徵狀。英國及歐洲共同研究發現,百分之二的四十至七十九歲男士,曾受男性更年期困擾,最明顯與賀爾蒙分泌不足有關的三個徵狀,包括晨勃次數減少、性慾下降及不舉。本港泌尿外科專家指,男性更年期可透過服藥、打針、塗啫喱膏、貼藥貼等不同渠道補充男性賀爾蒙,有助重振雄風。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0618-00176-065b1
年紀大性能力未必下降,男性有性能力問題應及早求診。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倫敦帝國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及歐洲多個研究中心,招募來自八個歐洲國家的三千三百六十九名年齡四十至七十九歲男性,調查性生活、心理狀況及身體活動能力。

晨勃減少 性慾下降
研究分析參加者有否出現九種男性更年期徵狀,包括晨勃次數減少、性慾下降、不舉、無法做跑步或搬動重物等劇烈動作、無法行走多一公里、無法做跪下或彎腰等動作、精神疲累、傷心或沒有體力。研究發現有百分之二的中年男性有更年期徵狀,當中與男性賀爾蒙睾丸酮分泌減少關係最大的,是性生活力不從心。

本港泌尿外科專科醫生陳龍威指,不少人以為只有女性有更年期,其實男性都受更年期影響,男性賀爾蒙分泌不足,不但影響性能力,更會令人疲倦、肌肉變弱、骨質疏鬆等。他相信,不只百分之二的中年男性受更年期困擾,五十歲以上的更年期男士一定不止百分之二。他指,男士一樣可接受賀爾蒙補充療法,以重振雄風,如藥物及針劑,而外國更有男性賀爾蒙啫喱膏和藥貼。
avatar
Adult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Empty 唔做運動衰過癡肥

發表 由 Adult 周五 6月 18, 2010 2:41 pm

少做運動的人士,隨時比癡肥病人罹患更多疾病。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運動醫學專家表示,調查發現當地逾九成人沒有定期做運動的習慣,包括每周有五日、每日進行三十分鐘的運動,強調多做運動對心肺健康十分重要,有助預防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及精神病等,長遠更可減低死亡率。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0618-00176-066b1
多做運動對心肺健康有好處。

專家在《英國醫學期刊》建議當地政府改變公共衞生的策略,加強推廣多運動的好處,並批評局方花費太多在醫治癡肥病人的問題上,直指減肥藥及減肥手術的長遠成效不顯著,而且極具風險,認為多運動才是減少各種疾病的最佳良方,促請當局關注此問題。惟澳洲悉尼大學的專家卻有不同意見,認為公眾不能只專注做運動的重要,而忽視癡肥的問題,否則會令肥胖情況持續惡化。
avatar
Adult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Empty 中年發福 增糖尿病風險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五 7月 02, 2010 3:33 pm

肥胖與糖尿病有密切關係,美國最新研究指出,若在五十至六十五歲之間「中年發福」,患二型糖尿病風險會大幅提升三倍。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於最新一期《美國內科學會期刊》發表有關結果,他們指不論一個人在五十歲前的體重是多少,若他們其後增重二十磅或以上,他們患糖尿病的風險比沒有增重的人高出三倍;若五十歲前已屬於癡肥的人士,一旦增重二十磅,患上糖尿病的機會更會飆升五倍。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0702-00176-066b1
中年發福會增加二型糖尿病風險。

負責研究的學者指出,今次研究再次證實保持體重適中,對預防糖尿病十分重要,雖然有關結果仍需進一步研究核實,但亦呼籲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控制體重,以減低糖尿病風險。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Empty 代謝症候群中年發福響警號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一 7月 05, 2010 11:20 am

港人飲食西化兼缺乏運動,「大肚腩」愈趨普遍,增加患代謝症候群風險。聖母醫院去年推行代謝症候群篩選計劃,發現四十歲以上的過重人士中,近六成有代謝症候群,其中一成人的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情況更處於警戒邊緣。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表示,代謝症候群長遠會增加糖尿病及中風風險,呼籲肥胖人士盡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聖母醫院家庭醫學統籌陳韻宜醫生指,該院綜合社區健康促進中心去年推行代謝症候群篩選計劃,由去年九月至今年一月期間,招募了近一百名四十歲以上的過重人士接受驗血檢查,量度膽固醇、血脂、血壓及血糖水平,若其中兩項不達標,加上有中央肥胖,便屬代謝症候群。

結果發現,近六成參加者有代謝症候群,其中一成人更有明顯風險因素,包括血壓、血糖或血脂已接近危險水平,須轉介予家庭醫生跟進。

該計劃健康輔導員兼註冊護士黎珍指,代謝症候群患者長遠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正常人高二至三倍,中風風險高二至六倍,糖尿病風險更高六至十倍,故應盡早減肥。輔導員會為參加者講解篩查結果,如有需要會邀約他們定期到中心接受健康指導。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0705-00176-064b1
陳韻宜指代謝症候群會增加血管硬化及阻塞風險,長遠患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亦會上升。

調節飲食 五個月減14磅

五十歲的吳女士剛參加時,體重約一百四十五磅,血糖及血脂等正常,但有中央肥胖,血壓亦偏高。她指以往沒時間做運動,且愛吃朱古力等零食,故未能減磅。參加計劃後,她掌握如何調節飲食,如多吃全穀類食物,以全麥包取代白麵包,於白飯中混入糙米,每月只吃一小包零食,每星期至少做兩次帶氧運動,每次四十五分鐘,過去半年成功減去約十一磅,血壓亦回落至正常水平。

五十七歲的干女士亦指,接受輔導後學懂多吃青菜及麥皮,亦戒吃最愛的牛腩,以魚類取代,成功於五個月減去十四磅。

聖母醫院本年度再獲黃大仙區議會資助約五萬元,於今年八至十二月再推行篩選計劃,名額為一百人。計劃開展後三個月,會再安排所有參加者接受驗血及身體檢查,比較輔導前後的減肥進展及健康變化。有興趣人士可於八月十五日前致電23542254查詢。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Empty 大肚腩不會令血壓上升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四 7月 22, 2010 5:20 pm

日本一項研究發現男士大肚腩,未必會增加代謝綜合症風險。研究將 1,271名平均年齡為 51歲的男士分成兩組,一組人是腰圍在 102厘米( 40吋)或以上,另一組腰圍則在 102厘米以下。兩組人分別量度體重、血壓、血糖、脂肪及膽固醇等可反映代謝綜合症的指標,結果發現血壓、血糖及膽固醇隨着體重增加而上升,但並未隨腰圍增加而上升。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Empty 餐前飲兩杯水 無懼中年發福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三 8月 25, 2010 1:25 pm

還在食昂貴減肥藥控制體重嗎?不妨每天多飲水。美國研究人員發現,每次餐前飲兩杯水,有助於中老年人減肥,因為不含卡路里的水佔據胃部空間,人們自然就吃得更少。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在美國化學學會年會上公布這一結果。他們將48名55至75歲中老年人分成兩組,讓其中一組正常進食,另一組每日3餐前都喝兩杯水。3個月後,餐前飲水者平均每人體重減輕15.5磅,餐前不飲水者則平均每人體重減輕11磅。

3月平均減15.5磅

該校高級研究員戴維(Brenda Davy)表示,用水減肥的奧秘非常簡單:如果胃被水填滿,人們就會覺得飽,自然會吃得更少。而水又是零卡路里、觸手可及的東西。他告誡人們要多飲水,少喝含糖和高卡路里的飲品。「這是促進體重管理的簡單方法。」

飲水增飽肚感減食量

之前亦有研究發現,飯前飲兩杯水的中老年人會少攝入75至90卡路里食物,堅持整天就會減少300卡路里。

肥胖專家、格拉斯哥大學教授利恩(Mike Lean)稱,經常建議計劃節食減肥患者每餐前都飲1杯水。「它不會有巨大影響,但代價不高。」但利恩警告,若短時間裏飲用大量水可導致痙攣、腦腫脹甚至死亡。

每日郵報/英國廣播公司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Empty 中央肥胖患癌機會更高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四 9月 23, 2010 3:35 pm

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綜合多項研究發現,腰圍在標準之上每增加一吋,便相對增患腸癌風險百分之三,中央肥胖人士患癌機會更高。專家提醒,即使體重屬中等的人士,亦應留意腰圍及腰部的脂肪含量。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0923-00176-063b1
英研究指大肚腩人士腰圍愈大,患腸癌風險愈大。

一般而言,女性健康腰圍準則是少於三十一點五吋,白皮膚和黑皮膚的男性健康腰圍準則為少於三十七吋,而亞洲男性則少於三十五吋,但隨着身高的變化,體重指數(BMI)準則有所不同。

資助是次研究的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的醫學及科學顧問指,最新研究證明,擁有過多脂肪會增加患癌風險。負責是次研究的專家指,研究結果確定超重會增加腸癌的風險,中等體重者亦應留意腰部的脂肪含量。雖然暫未確定腰部脂肪特別高危的原因,但部分科學家相信腰部脂肪會瓦解用以燃燒腸癌的賀爾蒙。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Empty 中央肥胖糖尿易脂肪肝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四 10月 07, 2010 10:38 am

港人生活飲食西化及缺乏運動,易造成中央肥胖及糖尿病等問題,更可導致脂肪肝,如不加理會,可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一項調查發現,三成受訪市民自認屬中央肥胖,近三成人屬高血壓,一成三人患有糖尿病及高血脂。調查又發現,近半數受訪者不知有否患脂肪肝,八成二人不知診斷方法。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1007-00176-071b1
中央肥胖是脂肪肝四大風險因素之一。

市民認知不足 忽略病情
調查訪問六百三十名十八歲以上市民,五十一歲或以上佔六成六。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許睿指出,本港約有兩成半人患脂肪肝,脂肪肝分為酒精性及非酒精性,前者因酗酒等造成,後者與中央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等四大風險因素有關,患者可能有一至兩項因素已患上。由於脂肪肝並沒有明顯病徵,市民容易忽略病情,調查正反映市民對脂肪肝的認知不足。

他說,非酒精性脂肪肝與肥胖及缺乏運動等生活方式有關,雖然藥物可治療糖尿或高血壓,但脂肪肝出現後並沒有特效藥物治療,但患者控制體重、糖尿及血壓可改善脂肪肝情況。高危人士可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診斷有否患脂肪肝,而驗血則可診斷肝臟有否發炎。

要預防患上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需戒酒,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危人士則應保持均衡健康飲食,及適量運動,以維持正常體重。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Empty 避免中年肥胖 注意飲食+多做運動

發表 由 hkinca38 周一 2月 28, 2011 11:17 pm

人到中年,好易發福,逐漸出現肚腩。中年肥胖、中央肥胖症是健康的重要警號,為健康着想,要養成均衡的飲食習慣,遵守飲食金字塔的守則,多做帶氧運動,令體重得以控制在理想水平。由少年開始,好好地保持身心健康,到了中年,日子有功,肚腩自然No Way啦!

可導致糖尿病
踏入中年後,新陳代謝速度減慢,容易出現中年發福的問題。聽過中央肥胖嗎?假如男性腰圍超過90厘米(即34吋半),而女性腰圍超過80厘米(即31吋半),便屬中央肥胖。患者有機會增加高血壓、心肌梗塞、中風、心臟病、高膽固醇、胰島素敏感度下降而導致糖尿病等。

糖尿病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型,分別是第一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及第二型糖尿病(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前者最常見於孩童以及年齡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致病原因仍未明,可能是由於胰臟內製造胰島素的細胞被破壞、胰島素的分泌缺乏或衰竭,部分更是因遺傳、自體免疫系統出現毛病所致。

至於第二型糖尿病者通常年齡超過30歲,多發生在肥胖者或老人家身上,其致病成因是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身體器官(尤其肌肉)對胰島素敏感度降低所致,發病速度慢,且大部分沒有徵狀,可透過飲食、運動及藥物改善問題。

三低一高守則
兩年前,芬蘭奧盧大學針對赫爾辛基市的居民進行了長達35年的調查,發現在40歲時,較肥胖的受訪者日後壽命較短,年老時並會較易出現衰弱綜合症的徵狀,包括瘦弱、疲勞及遲鈍等。當局估計,當地65歲的長者中,有超過4成人出現衰弱徵狀。

要解決中央肥胖,首要任務當然是減肥。飲食方面,要遵守三低(低糖、低鹽、低油)一高(高纖維)的守則。有營養師指出,由於不少食物本身含有糖分,如額外落糖的話,每天不可超過4至6茶匙。低鹽即每天不可超過1茶匙。低油,植物油(除棕櫚油及椰子油外),每天不可超過10至13茶匙。高纖維即每天進食25克。

出外進食,應避免煎炸、快餐等模式,食菜的話,應以走油、上湯浸菜等較理想。本港衞生署提倡每人每天最少進食兩份水果和三份蔬菜。一份水果約等於兩個小型水果或一個中型水果,而一份蔬菜約等於一碗未經烹調的葉菜或半碗煮熟的蔬菜、芽菜、瓜類或菇類。

多做帶氧運動
減肥要達致理想效果,必須飲食控制及運動雙管齊下。做運動有助燃燒體內脂肪、加強心肺功能等,究竟患有中央肥胖的人士應如何選擇?仰臥起坐(Sit-up)運動只針對肌肉鍛煉,對減去肚腩脂肪作用不大。帶氧運動才可達致較佳效果。

由於患有肥胖問題的人士身體重量分布不均,為免腰部過分受壓,剛起步做運動時,不宜進行劇烈的運動,必須循序漸進。此外,近年中央肥胖亦有年輕化趨勢,港童肥胖問題日益嚴重。防患未然永遠是健康之道,切勿等到體重出現問題才着手解決。

撰文:黎雅麗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Empty 58歲血管退化如81歲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一 7月 11, 2011 11:19 am

港人生活壓力大,加上飲食不均和缺乏運動,令血管加速硬化,增加患心臟病及中風機會。有五十八歲的高血壓患者,血管的健康情況如八十一歲高齡老人般,與正常情況相差多達廿三年,被醫生稱為「V老伯」。醫生建議,市民減少每餐進食分量,或在飯後急步行十五至二十分鐘,都能有效減慢血管老化速度。

五十八歲的阿耀從事建築行業,不煙不酒,身體尚算健康。但兩星期前,他洗澡期間突然暈倒失去知覺。經檢查後,發現他原來小中風,血管「年齡」高達八十一歲,其中一條腦血管更出現嚴重阻塞,需要透過藥物控制病情。

逾半受訪者 血管未老先衰
阿耀昨表示,為家計只顧賺錢,忽略身體檢查的重要性,根本不知道自己已患上高血壓:「現時情況已慢慢改善,要靠藥物控制病情。」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0711-00176-064b4

心血管聯盟昨發表市民血管年齡研究調查,在接受檢查的一百六十人,年齡介乎十八歲至八十四歲,整體上過半數受訪者的血管未老先衰,血管年齡高於受訪者的實際年齡,若按不同年齡組別,血管老化的比率最高逾六成。接近三成人的「V指數」(即血管年齡減去實際年齡)超過十年,屬於「V老伯」。

糖尿及內分泌科專科醫生唐俊業表示,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三高因數)是引致血管老化的主因。根據衞生防護中心的數字,去年共有六十八萬人患有高血壓,佔整體人口超過一成。高血壓患者屬於「V老伯」的機會比普通人高四倍。

唐俊業說,接近六成患者不知道自己患高血壓,情況需要正視:「如果發現自己腰圍愈來愈緊,就要留意血壓有沒有升高。」他建議市民不要進食過鹹或過甜的食物,並在飯後急步行十五至二十分鐘,維持血糖、血壓和血脂在健康水平,改善血管健康。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Empty 大肚腩恐增患心血管病風險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四 7月 14, 2011 11:53 am

港人生活節奏急促,浸會大學一項調查發現, 25至 39歲的年輕港人,生活方式最不健康,既缺乏運動,三餐食無定時,不少人從不吃早餐之餘,更又煙又酒。整體上更有近兩成港人有大肚腩,當中以長者最為嚴重,有機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記者:譚靜雯

浸會大學以隨機抽樣方式,透過電話訪問了 3,024名年齡介乎 5至 74歲的港人,藉此分析港人的生活習慣、體重、職業、健康及睡眠時間等情況。結果發現, 17.5%受訪者身高體重指數( BMI、註一)超過 25或以上; 19.9%受訪者腰圍身高指數( WI、註二)更達 0.5或以上,即屬於肥胖,其中以 60至 74歲長者有大肚腩情況最為嚴重,佔 39.8%。

根據國際標準,健康生活方式應每周最少運動一次,但調查發現, 29.5%男性和 40.4%女性受訪者從來不做運動,只有約 24.2%受訪者有每天運動的習慣。而眾多受訪年齡組別中, 25至 29歲受訪者「食無定時」, 13.1%受訪男性和 10.4%受訪女性每天三餐進食時間均不規律。


25至 39歲港人最不健康
港人除缺乏運動,連睡眠時間也不足。結果發現, 8.9%男性和 11.4%女性受訪者,每日睡眠時間少於 6小時,當中 1.3%及 2%每天睡眠時間更加少於 4小時,遠低於國際標準每天應有多於 6小時的睡眠時間。調查也發現, 4.8%年齡介乎 25至 39歲的男性受訪者,每周飲酒 2至 3次,另有 2.2%受訪男性更有每天飲酒的習慣。

負責調查的浸大體育學系講座教授傅浩堅表示, 25至 39歲港人生活方式最不健康,「一日三餐都唔定時,唔食早餐,又唔做運動,加上又煙又酒,好多方面都唔合格」。他指隨着年齡增長,長者肥胖、大肚腩情況有上升趨勢,啤梨形身材的人會越來越多,有機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他建議港人應多注重健康,增加睡眠時間,配合適當運動,最重要是改善飲食習慣,少吃零食,以及每天定時定候吃三餐。

註一: BMI計算方法為體重(公斤)/身高(米) 2
註二: WI計算方法為肩膊闊度(厘米)/腰圍(厘米)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Empty 代謝症候群減肥自救

發表 由 hkinca38 周六 7月 16, 2011 3:10 pm

港人飲食西化兼缺乏運動,大肚腩愈趨普遍,若加上高血壓等因素,易出現代謝症候群。聖母醫院去年推行篩選計劃,發現半數過重人士有代謝症候群,其中兩成一人有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情況亦多。有家庭專科醫生及護士均指,代謝症候群長遠會增患糖尿病及中風風險,肥胖人士勿忽視。一百九十磅婦人因超重及「三高」,令膝頭關節磨蝕需做更換關節手術,參加計劃後成功減去廿磅,手術可暫緩。

聖母醫院綜合社區健康促進中心去年推行第二期代謝症候群篩選計劃,分析參加者健康變化及跟進減肥進程。該院家庭醫學統籌陳韻宜醫生指,去年下半年招募近一百名四十歲以上過重人士接受驗血檢查,量度血脂、血壓、膽固醇及血糖水平。結果五成二參加者有代謝症候群,其中約一成人有明顯風險因素,須轉介予家庭醫生跟進,最後有近四成人可減低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膝關節磨蝕 減20磅紓緩
該計劃健康輔導員兼註冊護士黎珍提醒,代謝症候群患者長遠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較平常人高二至三倍,中風風險則高二至六倍,故應盡早減肥。計劃向參加者講解健康之道,如良好飲食習慣與運動的重要。

五十七歲的周展合剛參加計劃時,體重約有一百九十磅,血糖、血脂、脂肪量都超標,血壓亦偏高。她曾做倉務員經常搬運,令雙膝關節嚴重磨蝕,又愛吃肉類及煎炸食物,體重增加令關節受壓,疼痛無比。

參加計劃後,她掌握了如何調節飲食,如以糙米代替白米,每周至少游泳兩次,一年後成功減去廿磅,血壓也回復穩定水平,可暫緩更換膝關節手術。她笑言:「我仲擔心要做大手術有排都唔行得!好彩!」

該院再獲區議會資助於下月至十二月再推行篩選計劃,名額為一百人。參加者三個月後獲安排接受驗血及身體檢查,以作比較。詳情可致電23542254查詢。

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風險因素

1 中央肥胖,男性腰圍相等或超過35.4吋,女性的相等或超過31.5吋

2 高密度膽固醇濃度低,男性少於1.03mmol/1,女性少於1.29mmol/1

3 三酸甘油脂濃度相等於或超過1.7mmol/1

4 血壓相等於或超過130/85mmHg

5 血糖濃度相等於或高於5.6mmol/1

代謝症候群定義

中央肥胖人士同時具有第2-5項風險因素兩項或以上,屬代謝症候群患者。

資料來源:聖母醫院綜合社區健康促進中心

記者戴碧怡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Empty 早餐食雞蛋 減磅效果更佳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三 12月 14, 2011 12:23 pm

現代人怕膽固醇超標,減少吃雞蛋,不過,英國薩里大學研究發現,早餐進食雞蛋,因飽肚感較強烈,午餐及晚餐會吃得少,期間更不必吃小食,因此,整日的卡路里攝取量減少,達到減磅的效果。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1214-00176-081b1

可延長飽肚感
薩里大學學者邀請一批參加者進食三類常見的早餐,包括雞蛋連多士、牛奶加粟米片及多士,以及新月形麵包加橙汁,三種早餐的卡路里都相同。研究學者指,與後兩個早餐比較,吃雞蛋早餐的參加者飽肚感更長,下午更能堅持不吃餅乾、蛋糕及朱古力等小吃。學者指雞蛋是減磅餐的重要材料,可延長飽肚感,對午餐及晚餐的食欲下降。

學者指,一隻中型雞蛋只有八十卡路里,並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只要平衡進食蔬菜及水果,便可減少攝取膽固醇。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中年略發福更長壽 Empty 中女減肥反彈 脂肪更多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一 12月 19, 2011 11:53 am

不少女士也視減肥為終身目標,但體重不斷反覆升降,隨時令更多肥肉積存。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在減肥後一年體重大幅反彈的中年女性,身體的脂肪比率較減肥前高,減肥時積聚的瘦肌肉( lean tissue)不但消失不見蹤影,一來一回身體的整體肌肉比率更有下降趨勢,研究估計尤其中女的新陳代謝減慢,或是導致體重反彈時脂肪更多的原因。

威克森林大學( Wake Forest University)醫學院一項研究,邀請 78名過重及不活躍的中年婦女參加,她們接受健康檢查後,開始為期五個月的減肥計劃,透過食用低卡路里餐及增加運動量達到減磅目標,雖然各人平均減去 12%體重,但體重反彈的速度也快,在半年後逾六成人已出現體重反彈情況,到一年後比率更高達七成半,其中 11人的比減肥前更重。

少女反彈肥瘦比率相若
研究跟進了體重反彈 4.4磅或以上的減肥者,進行脂肪與肌肉比例分析。結果顯示若與減肥完成時比較,一年後她們重新積聚的脂肪,較肌肉多四倍,脂肪量遠較減肥時去掉的多;與減肥前比較,整體的瘦肌肉的比率也下降,即肥膏取代了瘦肉,意味着即使是體重反彈至與減肥前一樣,因脂肪增加,實際上肥胖問題已惡化。

研究人員比較另一個分析年輕女士體重反彈問題的研究數據,發現少女減肥後反彈,積聚的脂肪與瘦肌肉比率相若,整體瘦肌肉也未見減少,顯示有關問題在中年女士較明顯。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