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A's foru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新掃瞄器省時12倍

向下

新掃瞄器省時12倍 Empty 新掃瞄器省時12倍

發表 由 hkinca38 周四 10月 29, 2009 6:16 pm

【記者廖國柱報道】養和醫院引進全亞洲首部分子正電子電腦掃描器「Biograph」,不但可提升影像的解像度和質素,更可大大減省掃描時間達12 倍,令全身檢查時間只需5 至10 分鐘,並可減低幅射量約兩成。該院指,質素有所提升,希望更多市民能夠受惠。機器三個月前已投入服務。

  養和醫院昨日舉行發報會。該院的同位素及正電子掃描部主任何志禮在會上指,該院自十年前已引用首部正電子電腦掃描器,可是解像度不足及需較長的時間收集數據。故他們一直都有搜尋及更換新的掃描器。至去年正式購買有關的儀器。

  他解釋,正電子掃描是一核子藥物造影技術,能夠提供三維影像,清晰呈現人體生理活動。原理是將會釋放正電子的放射性核素和生物活動性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或游離分子合併,再注射入人體。正電子掃描器會偵察放射性藥物在人體組織釋放的正電子的濃度,經過電腦分析,以重塑掃描影像。濃度愈高,活躍程度愈高。

  何志禮又謂,新的掃描器不但可提升影像的解像度和質素,更可大大減省掃描時間達12 倍,「為讓更多市民受惠,醫院方面決定不加任何費用。維持原價。」而現時全身掃描的收費約一萬元。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新掃瞄器省時12倍 Empty 無創肝纖掃描準確度 97%

發表 由 hkinca38 周二 1月 19, 2010 12:14 pm

本港約 15%市民患有脂肪肝,若不及早治療可惡化至肝纖維化,繼而導致肝硬化。中文大學引入無創性肝纖維化掃描儀器,準確度達 97%,較傳統的「肝活檢」需用針刺入體內抽取組織,可能引致內出血更安全;新檢查技術更令 60%只有輕微肝纖維化的病人,可免受肝活檢之苦。
記者:陳沛冰

新掃瞄器省時12倍 19ls2p1a
醫生利用肝纖維化掃描器進行體外掃描得出數據,知道病人有否纖維化問題。病人梅先生(右)透過此檢查發現肝臟有問題。陳亮華攝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黃煒燊表示,脂肪肝病徵不明顯,需透過驗血或超聲波檢查才能發現,但脂肪肝最終可惡化至肝硬化,若能及時診斷早期肝纖維化,有助防止病情惡化。

抽組織 0.3%內出血
黃煒燊指,傳統診斷肝纖維化的肝活檢,需以一支幼針由右邊胸部插入肝臟,抽取約兩厘米長的肝活組織檢驗。病人檢查後要留院八小時觀察,每一千人中會有三人因檢查導致內出血,另外,每三名病人中有一人需服食止痛藥。

中大 07年引入無創性肝纖維化掃描儀器,只需將掃描器放在病人體外的肝臟位置,進行 10次測試後,再計算肝硬度的中位數;若肝硬度指數少於 7.9度,屬輕微肝纖維化,若高於此數便屬嚴重肝纖維化。

該系與法國波爾多大學進行研究,為 246名脂肪肝病人先進行肝纖維化掃描,發現當中 148人屬輕微肝纖維化,然後再做肝活檢,證實其中 143人病情輕微,只有 5人屬嚴重纖維化,即準確度達 97%;而肝纖維化掃描估計可令六成症狀輕微的病人,不用進行肝活檢。

黃煒燊又指,雖然研究顯示有小部份輕微肝纖維化病人在掃描時被界定為嚴重,做了不必要的肝活檢,但隨着脂肪肝病人越來越多,相信肝纖維化掃描仍能有效篩查出病情輕微的患者。

脂肪肝與糖尿病及肥胖有關係,暫時也沒有藥物治療肝纖維化,但黃煒燊表示患者可透過控制飲食及體重,減少肝臟的脂肪及發炎情況,令肝臟的疤痕退減。中大醫學院每周可為 90名病人進行肝纖維化掃描,每次收費 1,200元,但需醫生轉介。

控制飲食改善肝功能
今年 58歲的梅先生 04年證實患糖尿病及高血壓, 06年發現肝酵素上升, 07年超聲波檢查證實有嚴重脂肪肝,更於接受肝纖維化掃描及肝活檢後,發現已屬嚴重纖維化,幸好及時控制飲食及體重,現時肝功能已有改善。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新掃瞄器省時12倍 Empty 無創測量肺動脈高血壓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五 6月 11, 2010 2:07 pm

肺動脈高血壓可增加心臟負荷,嚴重可致心臟衰竭甚至死亡。現時要診斷這種難以察覺的慢性疾病,右心導管是最準確的測量方法,惟對人體創傷性大。教育學院研發了一套技術,透過電腦軟件分析心跳聲音,便能預測出病患,準確度達八成六。這項無創傷性的肺動脈血壓測量方法上月獲頒國際發明獎項,教院擬與廠商合作生產測量儀器,令診斷普及化。

新掃瞄器省時12倍 0611-00176-066b1
鍾慧儀(右)與陳靜涵(左)合力研發的無創性肺動脈高血壓測量法,上月獲頒國際發明獎。

教育學院健康與體育學系系主任鍾慧儀指,肺動脈將血液由心臟傳送至肺部以提供氧氣,如肺動脈的血壓上升,會加重心臟的負荷,引致心臟衰竭甚至死亡。常見症狀包括呼吸急促、疲倦、胸痛、暈厥及心悸,病情嚴重會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

傳統測量需心臟插導管
鍾慧儀綜合多個國際研究指,患者確診後的五年存活率介乎四成七至五成五之間,但察覺及診斷,往往至末期也未必能確診,加上現時被視為診斷黃金標準的右心導管,需在心臟插入測量導管,創傷性極大且費用昂貴,令患者卻步而延誤治療。

鍾慧儀與該學系助理教授陳靜涵自四年前起,研究透過分析人體心音訊號預測該病症。陳解釋,人體的第二心音會因肺動脈血壓上升而改變,分析心跳聲可測量肺動脈血壓值。她們跟美國一間大學合作研究了五十八名肺動脈高血壓患者及非患者,錄下他們的心音訊號,再輸入電腦利用軟件分析,以辨認心音頻率及預測肺動脈血壓值,結果顯示,預測準確度達八成六。

鍾補充,此診斷法省卻到醫院排期的麻煩及無創傷性,透過簡單設備及電腦軟件便能快速得出結果,整個過程只需約兩分鐘,且費用便宜,減輕基層患者的負擔。

該項研究於上月在韓國舉行的國際女性發明博覽中展出,並從全球三十個國家逾五百名女發明家中脫穎而出獲頒銀獎。鍾表示,正為此研究申請專利,下階段會設計一項方便易攜的測量儀器,再找廠商生產,將此診斷法平民化,「患者可自行測量,上門為病人服務嘅基層護理工作者亦可檢測。」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