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A's foru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向下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Empty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發表 由 Admin 周二 8月 04, 2009 2:24 am

上海記憶似水流年,在那些九曲蜿蜒的深弄小巷之中,枝丫交錯的梧桐樹底下,紅漆斑駁的老虎天窗背後總是深藏著隻言片語的老故事,好似弄堂內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玩著「躲貓貓」遊戲,其樂無窮。清晨,輕慢搖曳在徐徐微風下的「萬國旗子」,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莫衷一是的表情,如同記載那些老事的史書頁冊,嚴守著老上海一方天井下訴說不盡的點滴往事。

  如今,這些舊事往憶卻只剩下張愛玲小說中提到的些許過眼雲煙,留作供人禱告、追憶、緬懷的憑據。隨著日益提速的生活節奏,伴著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這些「老古物」早已被人拋於九霄雲天之外。更何況,在這個金錢至上、唯「物質」主義的社會,這些佔據著市中心黃金地段的深苑老宅、石庫門弄堂早已淪為一些人眼中暗藏商機的盤中餐,不去之不快的眼中釘。

  誰還願意聆聽上海的老故事?誰還在訴說關於這座城市的海派記憶?

  中國記憶論壇由北京著名作家張金起發起,這個最民間的、最全國性的以保護文化遺產與記錄歷史變遷為己任的網站,卻為許多「沉迷」於老上海的繁華往事的都市人創造了一個交流平台。

  東海正是這個論壇上海版的斑竹(版主)。當然,東海是他的網名,他還有著許多類似的網名,但卻只在網路從事同一件事,那就是將許多有關老上海的建築記憶,不為人知的滄桑變遷,在他食指按弄快門的瞬間,變成永恆的紀念。

  在向《新民週刊》記者侃侃而談他鏡頭底下的上海遺跡之時,東海忍不住透露出自己對上海許多老宅現狀的擔憂,「住在這些老宅裡的人,生活狀況的確非常差,需要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但要如何解決呢?是拆遷,還是改善?我認為還是改善比較好,人是會寂寞,也會產生失落感的,一個陌生的環境難免讓人寂寞,更何況,如今的上海太缺少市井弄堂的人情世故了。有些東西是不可再生的,特別是弄堂的人文氣息,但現狀就是,我們缺少一套程序。在一些商業利益的驅使下,我們已經犧牲了太多更珍貴的人文氣息,直到最後才想到彌補,可是世間哪有後悔藥可吃。」

  東海的探尋充滿著執著和艱辛,也帶著尋獲的快樂和滿足……

  誰是張承裕?

  一幢老房子,沒有了文字記載,只有石碑上幾近磨滅的文字,卻讓人發掘出諸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東海遊走於上海老弄堂留住「記憶」時,曾在市中心繁華商業圈北京西路的一隅,看到一條狹窄到只能勉強容身一人通過的小弄堂,粗看之下這裡中西合璧式的石庫門宅院與上海千千萬萬的石庫門老房並無兩樣,在其貌不揚的「平俗」外表之下,這條沒有什麼名氣的小弄並不那麼起眼。

  可是,弄口的牆角邊鑲嵌著的一塊界碑吸引住了東海的眼球,這塊界碑足有半人高,比上海其他地方找到過的界碑都要高。儘管,表面被粉刷了一層塗料,可上面「張承裕堂牆界」幾個字還是清晰可見,而其側面同樣刻有文字:「牆外餘地二尺」。

  一個疑問不禁油然而生,誰是碑上文字所述的張承裕?正當東海悉心觀察這塊石碑,想從中瞭解它的來歷時,一旁的居民湊上來告訴東海:你知道嗎?這是張聾住宅的界碑,裡面的房子就是原來張聾的住宅和醫所。那個一直縈繞心頭的疑問也最終得到了解答:原來這裡就是當年張聾行醫和居住的宅院,顯然,界碑上「張承裕堂」正是張家的堂號了。

  真是「弄堂雖小,五臟俱全」。20世紀初的上海灘流傳著一句盡人皆知的老古話:「得了傷寒病,去找張聾」。這句韻腳不甚和諧的古話卻飽含著一代名醫生平的點滴傳奇,在他的同時代,還有被稱之為「北丁南夏」的丁甘任和夏應堂坐鎮,卻沒有一人敵得過張某的傳奇,而這裡竟然正是這位江湖怪醫生前居住的宅院。張聾這個古怪的名字的由來本身就充滿著傳奇色彩。在27歲時的張聾還在使用張驤雲的本名四海行醫,一次在為某「爛喉痧」患者舌診時,病人突然嘔吐,穢物直噴其面,張回寓即染重病,漸至兩耳失聰。此後,他不得不依賴自製的「喇叭筒」作為助聽的工具幫病人看病,因此就有了張聾這個名號,「他失聰之後研究出了治療傷寒的特效藥,因此張聾也就逐漸成了上海灘鼎鼎大名的傷寒中醫。」東海說道。張還在醫療實踐中勇於變革創新,形成了獨特「張氏流派」,在傷寒病領域,以「張聾,一帖藥」而蜚聲江南,他的「張家膏」更是名噪一時。逐漸他的真名反而被人淡忘了。

  當時,在公共租界操辦私人診所的醫師並不少,掛號費也各有高低。而「張聾」的診所掛號費是最低的,只要2角2分銀洋。因此,張家門前求診者如雲,常常五更就有人排隊,都由家人用籐椅鋪板抬來的。早晨6時,滿屋子滿天井都是傷寒發熱的病人,每天早上還有許多小販行走其間,賣各式點心給病者和陪伴者。

  更有趣的是,在陳存仁的回憶錄中還提到,當時的醫師都是坐著轎車出診的,但張始終認為這是西醫的作派而堅持乘坐轎子出行,這在當時看來也是十分乖張出挑的舉止,也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張聾對傳統的秉持。


Admin 在 周六 6月 26, 2010 11:17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Admin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39
注冊日期 : 2009-08-02

http://inca.888ubb.net

回頂端 向下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Empty 回復: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發表 由 Admin 周二 8月 04, 2009 2:27 am

探秘張聾老宅

  根據資料記載,在歷史上張聾在愛文義路(現北京西路)上的宅院,規模非常大,是個前後五進深的大宅院,裡面的設施更是天井套天井,房間套房間,旁邊還有小花園,張聾的後人張存鈞的妻子童秀瑜也曾回憶自己嫁入張家時,猶如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般……可是,經過那麼多年歷史的滄桑變遷,東海走遍整條弄堂,沒有見到一座貌似傳說中大宅院的門樓。

  無奈之下便問了路人,才知石碑旁的那家名叫「國泰旅社」的小旅館就是昔日張聾的宅院。進入一探究竟,卻讓東海倍感失落,房屋的空間已被分割成數個房間,毫無半點大戶人家宅院的氣勢,房屋的原狀早已不復存在,讓人感慨萬分。

  一位老居民告訴東海,「國泰旅社」只是張宅最後一進房屋,前面還有其他宅院,隨後就帶他走到弄堂的2號,穿過一進有些年頭的小鐵門,轉過一個石框門洞後,裡面豁然開朗,一個大大的天井展現在面前,還是一個二層樓結構,三面有著漂亮的鐵藝欄杆迴廊的大院落,東海介紹說:「現在裡面已經被好幾家住戶所居住,裡面的空間也是後來重新分割的,顯得非常凌亂。但從房屋構造的細部,如木牆上的雕刻構件,還是能看出大宅院原有的氣派。」

  這進宅院最引人入勝的要數二樓三面迴廊的一圈精美的鐵藝欄杆,再仔細觀察這圈鐵藝欄杆每個圓圈中都鑄有四個篆字,不太好辨認。而且東、北、西三面的篆字是各不相同的,依稀是:「延年益壽」、「長生無極」、「高安萬世」,尚待考證。東海把照片貼上論壇後,有網友跟帖稱,這些鐵藝欄杆是西方傳入中國的建築技藝又融合了中國瓦當藝術特色,這在上海其他同類建築中可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舉。

  走進弄堂裡的另一扇不起眼的小門,便是張宅的另一進院落,這裡的天井比之前的院落小了不少,但非常精緻。東海介紹說,天井二樓四週窗戶下,都有做工精緻的木雕護板圍著,房子的樓梯也非常普通,精緻小巧是它最大的特點,或許是張家的晚輩居住的地方。東海還百般嘗試想找到當年張聾醫館的招牌,卻始終尋之不得。在廣泛詢問之下才得知,張聾的診所很特別,它的門口從來不掛招牌,病家只要隨便找輛黃包車,跟車伕說去「張聾」的診所,保證會準確無誤地把你送到這裡,不會出錯。可現在留下的這條只容一人通過的窄巷無論如何是過不了黃包車的,當時人又是如何來此就診的呢?

  東海還想看張家老宅的其他院落,卻被告知此院通往其他院落的通道早已封閉。張聾1925年去世後,他的子孫繼續在張家老宅裡居住和行醫。前幾年,這個院子二樓的東廂房還住著「張聾」的曾孫、張家醫術的第十二代傳人、上海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教授張存鈞教授。隨著歲月的流逝,張家大宅早已物是人非,已成了「七十二家房客」般擁擠的「大雜院」,從前的廳堂、灶間都住進了大大小小許許多多的人家,裡面的陳設更是變化巨大。而根據張存鈞回憶,在「文革」期間張家老宅以及老宅內保存的許多醫書都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令人遺憾。

  柯靈先生推薦出版的李恩績《愛儷園夢影錄》曾記敘了當年英籍猶太人哈同興建愛儷園(今上海展覽中心處)時強行征地,張氏的五世祖墳正處園地當中,哈同自恃洋人勢力,威脅利誘,想要強購墓地。但張聾據理力爭,終於在整整抗爭了十餘年後,哈同敗訴,被判決不得侵犯張氏墳址,須另辟小路供張氏家族祭祀時出入,在當時亦被傳作佳話。

  可是,如今又有誰來拯救張聾遺留下的老宅呢?東海極力呼籲:「這次的第四次文物普查,張聾老宅完全可以上報到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我建議把張家大宅重新利用起來,整修成一個張聾傳統醫學博物館,裡面可以陳列張家前幾年捐贈給國家的那些珍貴的文物資料。」

  餘慶裡的真相

  「老照片上的『餘慶裡』找到了」這個帖子在中國記憶論壇上頗為熱鬧了一陣。餘慶裡的探尋從一開始就彷彿是由一場鬧劇一手締造的。此前在《LIFE》上刊登的外籍攝影者於1946年在中國拍攝的一組照片由於其敏感的歷史背景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特別是其中一張背景是「餘慶裡」的照片更是引起了大家的好奇。無人認領也無從識別,這張照片上的「餘慶裡」現在究竟還在不在,在哪裡?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張照片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謎團。

  許多人展開了尋找工作,卻始終沒有答案,直到前不久「鳳凰網」對這張照片註解「Location: Mukden,China」,即奉天(瀋陽),此說一出立即引起瀋陽方面人士的興趣,他們也著手找尋這個「餘慶裡」在瀋陽什麼地方,但這一新的說法也立刻引起上海方面的爭論,許多人紛紛對此表示懷疑,東海也是其中一個。

  從照片所隱含的訊息,例如門洞右側殘缺的佈告上分明寫著「上海……」幾字來看,東海堅持認為這張照片肯定是在上海拍的。於是他經過多方查證,竟發現上海名為「餘慶裡」的弄堂多如牛毛,保存至今的弄堂大大小小就有40來條。如果,照片上所指的餘慶裡已經由於拆遷,或改建得面目全非等原因而不復存在,那只能算是最大的不幸。若非如此,要尋找到這條具有特殊意義的餘慶裡,唯一的方法便是根據資料一條條馬路去實地排查。
Admin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39
注冊日期 : 2009-08-02

http://inca.888ubb.net

回頂端 向下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Empty 回復: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發表 由 Admin 周二 8月 04, 2009 2:27 am

根據手中現有的資料,其中一條位於長治路的「餘慶裡」引起了東海的注意,無論是弄堂縱深的造形,還是弄堂上方「餘慶裡」字樣的弄匾都保存完好,而且幾乎與照片上一模一樣,就在東海幾乎認定這就是老照片上的餘慶裡時,他卻發現了兩張照片的細處有很多的差別,特別是弄堂兩旁的商舖跟照片中完全不一樣。

  恰巧此時,一條位於雲南南路的「餘慶裡」又進入了東海的視野。乍看之下它如今的外觀同照片上的形象有著很大的出入——此處的餘慶裡沒有刻有漂亮字型的弄匾,也沒有漂亮的磚雕花紋,曾經的磚石結構也被修繕一新,但它圓拱形弄口上方那塊梯形飾物幾乎與照片上的一模一樣,兩邊店舖上方也都有外凸的陽台。

  但這完全不足以說明兩處餘慶裡有著必然的聯繫,為此東海特地跑到雲南南路實地察看求證,「我帶著《LIFE》上的照片去詢問當地居住的居民,一些年輕時便居住於此的老居民看到照片,立馬反應說:就是我們這地方。」這些老居民戴上老花眼鏡,仔細辨認了照片中的細節,也帶出了陳舊往事。

  看到照片上那塊寫有「錢純卿寓」牌子時,老居民馬上指出原來就在弄內9號,錢某是行醫推拿的,一直到他的孫輩錢惠成還依然住在9號樓的西廂房,但現在已經搬走了。東海說,他們還辨認出弄口右側站立的那位嗑瓜子的婦人,是看弄堂的阿毛的老婆,以前他們都叫她阿毛嫂,門口的水果攤也是他們家的,他們家就住在弄堂口搭出來的半間房子裡,現在房子還在,但已不住人了;阿毛嫂前面的小孩是她的兒子,但幾年前已搬走了。真讓人情不自禁地感歎,這實在太富有傳奇性了。而在鳳凰網的註解中,阿毛嫂被訛傳作1946年瀋陽妓院的窯姐兒,實在可笑。而老照片右側未被全部攝入的店舖也有了歸屬,居民告訴東海那個店舖叫做「大陞晉」,是個雜貨鋪,有兩開間門面。

  東海回家後查了一下《百業指南》上記載的雲南南路346的餘慶裡,上面不但有「餘慶裡」,還有「錢純卿醫寓」和「大陞晉號」,一點不差。「居民說弄堂門口原來是5路有軌電車掉頭的線路,指的是照片上部的幾根電線;原來弄堂兩邊商舖上方的陽台欄杆都是鑄鐵的,只是後來為了增加住房面積,把陽台封了後才把鐵欄杆全部拆掉的。」

  東海的好友清籟同樣對上海老弄堂文化有著深厚興趣。曾在哈爾濱就學的他,針對鳳凰網的誤解給予了自己的看發,「《夜幕下的哈爾濱》這部老電影,裡面拍攝到的一些老房子同上海弄堂十分相似,我想瀋陽也會有類似的建築。加上照片上的人穿戴的衣物比較厚實,我想可能是冬天的緣故吧,但這也可能被鳳凰網誤認為是在北方的瀋陽的原因之一。」

  別具一格的錫克教堂

  虹口區東寶興路326號的那座印度錫克教堂應該是上海遺存下來的最著名的錫克教堂了,一些資料甚至將其記述為上海乃至國內僅存的唯一一座錫克教堂。

  19世紀40年代上海被西方殖民者強迫開闢為通商口岸,伴隨著英租界的建立,英國從他們的直屬殖民地印度拉來了很大一批印度廉價勞工為其打工,「很巧合的是,當時來上海的一批印度人都是錫克族人」,東海說道,「他們在上海主要是在英租界做巡捕和門衛的工作。」由於錫克族人有頭戴紅巾的風俗,上海人便戲稱他們為「紅頭阿三」。

  那麼,上海的印度錫克教堂除了這座遺存下來之外,還有沒有其他不為人知的印度錫克教堂呢?隨著東海的調查工作逐步展開,答案也逐漸浮出了水面:就像上海其他的外國宗教建築如猶太教堂、東正教堂都有多處遺存下來的一樣,還有多所錫克教堂存在。

  一天,東海恰巧在線上看到了一篇介紹舊上海英租界印度錫克族巡捕的文章,其中一段文字引起了他的注意,上面寫道:「殖民者為了利用『紅頭阿三』為其忠實賣命,發給他們的薪金比華捕高一倍,還配給住房等,並在當時的戈登路巡捕房內(解放後為江寧路公安分局)建造了一座三層樓的印度教堂。」

  文中所指的戈登路正是現在位於靜安區市中心的江寧路,但顯然,戈登路巡捕房所已經蕩然無存了。經過百般查探,東海才得知原來巡捕房的所在地就是現在位於江寧路511號的「靜安財貿中專學校」。果然,校門的右側的一幢三層樓的紅磚大樓煞有介事地聳立在那裡,那麼這幢三層的紅磚大樓會不會是傳說中的上海另一座印度錫克教堂呢?

  現在從外表來看,這幢建築已無絲毫宗教特色,僅像一幢辦公建築,而拱形門門內側掛著的「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的金色牌子也一下子推翻了東海的猜測。這樁小洋樓的身份昭然若揭,正是當年名噪一時的巡捕房大樓。

  那傳說中的那座三層樓印度教堂又在哪呢?環顧四週,學校東面是學校大門,南面是一幢近年所建的樓房,西面不遠處也是一幢近年所建的毫無特點的二層樓坡頂樓房,竟找不到一幢看上去類似教堂的建築!

  莫非這座三層樓的印度教堂已經早就不存在了?正當東海萬念俱灰,沿著康定路慢慢折返之際,一座隱匿在建材市場後面,具有奇怪的坡頂的建築猛地引起了他的興趣。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座古怪風格的建築渾身上下散發著宗教的氣息,東海連忙穿過建材市場,眼前的視野豁然開朗,這幢幾乎被埋沒在周圍雜亂無章的建築群內的紅磚樓房躍然眼前。在它朝南的門口樹立著四根西式圓柱,這四根西式立柱的上面托著一個三層樓高的類似天主教堂後部神龕那樣的半圓柱體樓面,半圓柱體樓面的頂端覆蓋著半個穹頂,大坡頂兩邊各有兩個小的人字型老虎窗,這兩扇老虎窗留有明顯的後人認為鑿頂添加的痕跡,種種跡象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東寶興路的錫克教堂造型。
Admin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39
注冊日期 : 2009-08-02

http://inca.888ubb.net

回頂端 向下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Empty 回復: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發表 由 Admin 周二 8月 04, 2009 2:28 am

東海再回頭打探了一番,便更堅信它便是自己要找的那幢錫克教堂,「我問了這幢樓房周圍的人,打聽這幢建築的來歷,可他們都說不出所以然來。後來我又觀察了這幢建築周圍的地形,猛然發現它與原戈登路巡捕房的大樓就只隔了一幢樓房。而這隔開它們的這幢樓房也明顯是近年建造的。」由這一證據也足以推理出這樣的結論:這兩幢建築本來就是建在一個院子裡的。

  當年,來上海的錫克人仗著自己主人的淫威向來欺壓中國人,有時甚至棍棒相加,因此中國老百姓對他們也是恨之入骨,才有了「紅頭阿三」這樣的蔑稱。而這些印度錫克人內部卻也不太平,以「廝混」和「巡捕」這兩種職業之分結為兩個幫派,成天聚眾打鬥,攪得英租界永無寧日,為了平息這場紛爭,英國人便在戈登路造了這座錫克教堂,從此聚居在東寶興路的印度「廝混」往來甚少,爭端也就此平息。

  此外,東海還挖掘了馬霍路和舟山路的另兩處印度錫克教堂,無論錫克人在老上海的所作所為如何,他們所留下的教堂建築對於我們後世卻是一樁寶貴的財富。並且,上海的錫克教堂尤為出眾,東海解釋道:「錫克教的建築風格,受伊斯蘭教的影響比較大,他們的教堂大都是圓頂洋蔥頭的,在琅勃拉邦和香港的都是如此。但是上海的幾座教堂都不是這種風格的,他們因地制宜,受英國人的建築風格影響,偏英式的風格,這也許是上海錫克教堂獨立於全世界之外的特點。」

  重籬深圍的宋家花園

  多年來,上海的陝西北路南陽路西北轉角處,一幢半高的小洋房深圍著黑色的竹槍籬,只有繁盛的枝蔓從籬笆的縫隙和頭頂肆意地攀爬,增添了些許童話色彩。「透過籬笆想看到院內的景色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此處的老宅所保留的神秘勾起了東海無限遐想,「有一次我到對面恆隆廣場的高層俯瞰,終於還是看到些裡面的景致,無奈恆隆的深色玻璃阻擋了觀察的最佳視角。」

  如今這幢被世人稱作是影響了半個世紀中國的花園已經早己沒有了往日的景象,高聳的院牆和笆門,讓外面來往的路人望而卻步。然而,歷史上出入其間的卻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它的前身正是宋氏家族的舊居,也被稱為「宋家花園」。

  這幢英國式的花園洋房的原主人是一名為伊索的外國富商。1918年5月,宋氏三姐妹的父親宋耀如在上海去世,倪太夫人便置辦了這座花園洋房,攜還未成家的宋美齡、宋子安和宋子良,搬到這裡居住。

  「宋家花園」作為上世紀20-30年代宋氏家族的一個重要的居住和活動場所,在民國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是關於宋家花園的老照片似乎並不多見,民間流傳的也就是一張宋慶齡和宋美齡兩姐妹在家中花園裡的合影。

  由於「宋家花園」解放後很長時間是由中福會在使用,現在又成為一家高級會所,一直沒有對外開放過,所以外人很難有機會一睹「宋家花園」的芳容。東海卻是有幸步入緊閉了幾十年的黑漆鐵門,一睹了宋家花園的真實面貌。在那道緊閉的大鐵門打開後,一幢西歐鄉村別墅風格的建築印入眼簾,這幢小樓連機瓦都與眾不同,全部是綠色的鐵皮瓦,一條甬道通向內門的石階,沿石階可進入一個拱形外廊,這裡便是聞名遐邇的宋慶齡愛心會所。

  穿過外廊,門內的客廳鑲滿了彩色玻璃,老式的嵌木地板如今依舊散發著彌久的芳香。據傳蔣介石和宋美齡兩人當年就是在宋家老宅底樓客廳內先舉行基督教的西式婚禮,然後到戈登路大華飯店再舉行一次世俗婚禮的。倪太夫人的臥室在二樓正中,屋外有一寬敞的陽台,是整座小樓最好的房間,這裡不僅陽光充足,而且冬暖夏涼,滿園春色盡收眼底。在倪太夫人臥室的左隔壁的西廂房便是宋美齡的閨房,朝東也有一個小陽台,正對著的就是陝西北路。

  半個多世紀前,倪太夫人在青島病逝,遺體運回上海宋家花園,並在花園中舉行了隆重的宗教告別儀式,前來致祭的親友、國民政府政要和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絡繹不絕。

  宋家花園歷經一個世紀的風雨,裡面的陳設已經相當地老舊。令人可喜的是,東海向記者介紹說,據他所瞭解到的訊息,有關方面已經做了相應的修繕,恢復了老宅中一些具有紀念性人文景觀的原有風貌,如二樓宋美齡的臥室和當年蔣和宋舉行宗教婚禮的大廳等都原樣恢復,還保存了花園中原有的大樹和古井。

  如今,我們期待的便是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之一的老房子,何日能揭開其神秘的面紗,讓更多人一睹宋家花園的真容。
Admin
Admin
Admin

文章數 : 239
注冊日期 : 2009-08-02

http://inca.888ubb.net

回頂端 向下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Empty 孔祥熙舊居擬二億出售

發表 由 momocha 周二 10月 20, 2009 12:06 am

(明報)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20:45
上海多家房地產中介網站上出現孔祥熙舊居出售廣告,女戶主索價二億元人民幣。

青年報稱,洋房毗鄰南京西路、靜安寺,隔著青石鋪就的寬闊庭院。三層高白色的歐式洋房具有明顯的巴洛克風格。

據女戶人稱,2003年買下這幢房屋時,並非是因為它是傳說中某位名人的舊居,只是喜歡鬧中取靜的位置,還有開闊大氣的格局,所以買下,並按自己喜歡的風格進行了裝修,拆除了原先對老洋房的違章搭建,露出它的廬山真面目,還對整個地下給排水管道系統進行了改造,鋪設了整個花園的自動澆灌系統。

至於網站稱其房子為孔祥熙舊居,這位女士表示賣房是真,但自己未曾有過這樣的介紹。對於其他問題,她委婉地表示不方便透露更多。

據志遠地產的房產經紀人楊先生透露,由於老洋房交易有許多規定與限制,因此看過房子的客戶由於種種原因都未能成交。相關部門要嚴格審核買家的個人資料,包括他曾經從事的職業,做過什麼工作,去過什麼國家,他的家族直系親屬的個人資料等等。這種房子,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的。(中通社)
avatar
momocha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Empty 經紀打名人牌推法式洋房

發表 由 Min Chun 周二 10月 20, 2009 2:31 pm

上海多家地產中介網站近日出現一則放盤廣告,聲稱物業是民國名人孔祥熙舊居,建築面積約 1,073平方米( 11,549平方呎),連 1,600平方米花園( 17,222平方呎),開價兩億元(人民幣.下同)。由於孔祥熙的名氣,吸引不少準買家現場看樓。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20cc3p
叫價 2億元人民幣的孔祥熙故居外貌。

「孔祥熙和宋藹齡的愛巢!」「宋慶齡姐姐的婚房!」「舊上海四大家族著名老洋房!」這些吸引目光的字句,成為近日上海多家地產中介網最火爆的廣告宣傳,大家推銷的均是位於靜安區愚園路 469號一處花園洋樓,聲稱孔祥熙上海舊居,而兩億元的售價為迄今上海單幢花園洋房售盤中最高價。

它靠近南京西路及靜安寺,堪稱旺中帶靜。高大圍牆和厚重鐵門,隔開馬路的喧囂;前後花園面積超過 1,600平方米,綠草茵茵,沿牆高大的香樟樹香味撲鼻;主樓是三層巴洛克風格洋樓,共有九房四廳五個衞生間,全屋裝飾既古典又氣派,彰顯高雅品位。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20cc112p
花園洋樓的正門,莊重古樸。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20cc7pnewa
客廳寬敞典雅。

經紀:比香港天價樓平
該洋房打着孔祥熙故居放售,但門前並無官方用來標識歷史文物建築的銅牌。上海文管委處長譚玉峰指,該宅「肯定不是文物保護建築」,並指官方收錄孔祥熙舊居在上海有四處,分別位於現虹口區多倫路 250號的具有濃厚伊斯蘭情調的阿拉伯風格建築;位於永嘉路 389號的西方城堡式建築;位於東平路 9號的一幢德國式建築;虹橋路 1472號的一幢西班牙式建築,但沒提到愚園路這一處。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20cc77p
花園內有古典的噴水池。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20cc113p
逾 1,600平方米的花園,寬闊開陽。

擁有該物業的女主人說,她在 6年前買下上址,去年底放盤時並未冠名人舊居,中介近日來突然打出孔祥熙招牌,她對此不願置評。放盤之一的上海德佑地產陸家嘴分行楊姓經紀昨對本報稱,官方認可的孔祥熙故居有四處,但「官方沒列入的,起碼有十幾處!有些名人故居太破舊,當局不想保護而已!」該花園洋樓建於 1936年,現由外籍人士租住,租金約 3萬元。

楊姓經紀還透露,近期有不少公司和人士現場看樓,「聽說你們香港剛成交的天價樓盤每平方米 70萬港元,我們這幢洋樓只賣 18萬,還有前後花園,又是名人舊居,有錢未必買到!」孔祥熙生於 1880年,曾任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也是一名銀行家及富商,在 1967年逝世。他的妻子為宋靄齡。本報記者/東方網

民國四大家族控政治經濟
四大家族指上世紀民國時期控制中國政治、經濟命脈的四個家族,即蔣介石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陳果夫、陳立夫家族。四大家族原為中共挑起社會對國民黨時代憎恨,而提出帶有敵意的概念。中共建政後被廣泛用於宣傳教育,用來代指摘國民黨。但鄧小平改革開放後,這一概念已很少使用。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20cc4pnewa
宋靄齡和孔祥熙。

孔家是昔日上海財閥
有內地學術界人士認為,四大家族概念並不正確,蔣、陳家產在經濟上微不足道,政治影響力是歷史發展使然;孔、宋家族是大財團,財富積累雖不免有侵吞國資之嫌,但本質上仍屬個人資本主義範疇,遠未達到國家壟斷資本地步。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20cc9p
後排左起宋子良、蔣介石、孔祥熙;前排左起宋美齡、宋母倪桂珍和宋靄齡。
avatar
Min Chun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Empty 歷史建築滿載老上海風情

發表 由 Saint 周二 五月 11, 2010 2:52 pm

到上海,除了參觀世博,穿梭百年老街亦已成為遊客遊滬的新選。上海徐匯區政府於世博期間力推名人故居雲集的武康路,讓遊客緬懷老上海的歐陸風情。當中,位於武康路 113號、中國一代文壇巨匠巴金的故居,據悉日後將以巴金故居紀念館的形式,向公眾開放。

巴金( 1904年- 2005年)的故居是一幢三層高的獨立西式花園洋房。它建於 1924年, 1950年代初曾是蘇聯駐華商務代表處, 1955年巴金遷入該處。這是他在上海定居最久之所,交織着他後半生的悲歡。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11cx10pa
武康路 113號的巴金故居建築風格樸實而敦厚,在花草樹木的包圍下顯得寧靜而富詩意。

完成「說真話」的《隨想錄》
上世紀很長一段時間,原名李堯棠的巴金被視為中國文壇的代表,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後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和很多知識分子一樣,他在上世紀文化大革命中同樣受到衝擊,住所被佔用。一切回復平靜後,他才回到武康路 113號,在這幢寧靜又充滿文學氣息的別墅裏,寫成了被海內外文學界公認為「說真話的大書」的《隨想錄》,同時完成了《創作回憶錄》、《往事與隨想》、《長夜》、《一雙美麗的眼睛》等譯作及小說。

從外表看,這幢別墅簡樸、敦厚,外牆久經風雨剝蝕,呈暗棕色,平緩的雙坡紅瓦屋頂。別墅後門對着武康路,鐵門旁掛着一塊「優秀歷史建築」牌子。正門前的大花園種滿玉蘭花及桂花樹,四季常飄着清香。屋內則保存壁爐、天花線腳、寬大百葉門等傳統洋房的細節。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11cg35pa
當年巴金一家在書房內的合照。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11cg41pa
巴金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11cg47pa
巴金故居外掛着「優秀歷史建築」的牌子。

找到珍貴手稿 名人來信
2005年 101歲的巴金去世,他創辦的《收穫》雜誌,主編一職由女兒李小林接任。現時故居為雜誌的辦事處。

上海巴金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周立民表示,巴金的手稿和書信從不輕易丟棄,他們在此「發掘」出大量珍貴的巴金手稿,也曾在故居的一個幽暗角落,發現巴金 1928年繙譯《薇娜》的中文手稿。他說:「巴老在這住了 45年,你可以想像,這裏是一個多麼驚人的寶庫。往往在一些不起眼的信封裏,泠不防就藏着葉聖陶、茅盾、老舍等人的來信。」

目前巴金文學研究會正進行巴金文獻資料整理,下一步會將在該別墅設立巴金故居紀念館,以圖片、實物及聲像向觀眾展示這位文學大師的生平事迹。
本報記者/振華文化網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11cg1pa
花園內種滿白玉蘭及桂花等,院子內四季常飄香。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11cx18pa
巴金故居創作《隨想錄》時使用的桌椅。
avatar
Saint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Empty 名人故居處處 《色,戒》曾取景

發表 由 Saint 周二 五月 11, 2010 2:55 pm

武康路原名福開森路,建於公元 1907年,全長 1.17公里,是上海現今保存最好、最具歐陸風情的法租界百年街道。街道兩旁梧桐樹影婆娑,名人故居處處,融合了歷史烙印和時尚潮流,充滿小資韻味。電影《色,戒》中,老易(梁朝偉飾演)與王佳芝(湯唯飾演)的幽會別墅也位於此。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A22_01_a

具歐陸風情 小資韻味
武康路的街口是八層高的武康大樓,典型的法國文藝復興建築,也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中國著名電影藝術家孫道臨曾居住於此。相隔不遠,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黃興的故居。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11cx11pa
武康路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11cx9pa
羅密歐陽台

而位於湖南路武康路交界的「湖南別墅」,先後有汪精衞偽政府財政部部長周佛海、中國已故元帥陳毅、中共已故領導人鄧小平等住過。往內走還有國民黨已故元老陳立夫的花園別墅、民國首任總理唐紹儀的故居等。

電影《色,戒》裏,老易與王佳芝幽會的地點就是武康路 99號─英商正廣和汽水公司大班舊居,房子為英式鄉村別墅,現時洋房大門緊閉。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11cx13pa
黃興故居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11cx8pa
英商大班舊居
avatar
Saint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Empty 民國時代的上海

發表 由 ??? 周五 9月 17, 2010 1:18 am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234528e2k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234531FwV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234533zrU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234539bbt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234545r5Q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234549XWZ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234551ffq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234555YTv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234557Slp

尋覓上海記憶 - 誰是張承裕? 23460117Y
avatar
???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