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丁堡廣場
INCA's forum :: 純聊天, 八卦, 資訊交流 :: 風土人情
第1頁(共1頁)
愛丁堡廣場
與皇后碼頭、鐘樓等 納一級歷史建築
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大鑼大鼓」說要保育中環,但對中環海旁愛丁堡廣場建築群卻鮮有着墨。文化傳承監察昨要求古物諮詢委員會一併將廣場、大會堂、皇后碼頭、天星鐘樓等建築群納為一級歷史建築,全力保育,將皇后碼頭原址重置,讓天星鐘聲再次在大會堂外的海濱迴盪。 記者:雷子樂
文化傳承監察建議將愛丁堡廣場、大會堂、皇后碼頭等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群(原貌見圖)。
文化傳承監察建議的歷史建築群,包括愛丁堡廣場、皇后碼頭、檢閱台、大會堂與紀念花園、舊天星碼頭、天星碼頭停車場。有關建築群落成於五、六十年代。假若古物諮詢委員會廣納民意,這將會是委員會首次「由下而上」為建築物作歷史評級,也是本港首次以整個建築群作單位,保護舊建築物。
保育就欠缺這一環
文化傳承監察成員、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助理教授司徒薇表示,殖民地皇室訪港、港督履新都在皇后碼頭登陸、天星是 50至 70年代多個社會運動的發源地。她指這建築群是中區內唯一能反映出五、六十年代香港歷史發展的完整土地,「整個保育中環,就係欠缺咗呢一個年代嘅建築」,若政府能完善中環保育工程,有助將整區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
若有關區域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即代表這建築群「具特別重要價值,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司徒薇指,當愛丁堡建築群成為歷史建築,政府有需要將皇后碼頭、天星鐘樓「原汁原味」保留,在原址重建。創建香港創會會員司馬文指出,根據政府文件,皇后碼頭原址重置只需約 3,000萬元,但政府決定將碼頭遷中環 9號與 10號碼頭間,花費高達 2.2億元。
歷史價值毋庸置疑
司徒薇認為,政府不理時間、公帑運用,堅持不能將皇后碼頭原址重置,可說是出於長官意志,要證明自己能「壓」得住香港人,完全是出於政治考慮。她並希望古物諮詢委員會開放讓公眾申請歷史建築的渠道。有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認為,愛丁堡廣場等建築群歷史價值毋庸置疑,而建於 1962年的香港大會堂,在今年初已獲評為最高的一級歷史建築物。
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大鑼大鼓」說要保育中環,但對中環海旁愛丁堡廣場建築群卻鮮有着墨。文化傳承監察昨要求古物諮詢委員會一併將廣場、大會堂、皇后碼頭、天星鐘樓等建築群納為一級歷史建築,全力保育,將皇后碼頭原址重置,讓天星鐘聲再次在大會堂外的海濱迴盪。 記者:雷子樂
文化傳承監察建議將愛丁堡廣場、大會堂、皇后碼頭等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群(原貌見圖)。
文化傳承監察建議的歷史建築群,包括愛丁堡廣場、皇后碼頭、檢閱台、大會堂與紀念花園、舊天星碼頭、天星碼頭停車場。有關建築群落成於五、六十年代。假若古物諮詢委員會廣納民意,這將會是委員會首次「由下而上」為建築物作歷史評級,也是本港首次以整個建築群作單位,保護舊建築物。
保育就欠缺這一環
文化傳承監察成員、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助理教授司徒薇表示,殖民地皇室訪港、港督履新都在皇后碼頭登陸、天星是 50至 70年代多個社會運動的發源地。她指這建築群是中區內唯一能反映出五、六十年代香港歷史發展的完整土地,「整個保育中環,就係欠缺咗呢一個年代嘅建築」,若政府能完善中環保育工程,有助將整區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
若有關區域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即代表這建築群「具特別重要價值,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司徒薇指,當愛丁堡建築群成為歷史建築,政府有需要將皇后碼頭、天星鐘樓「原汁原味」保留,在原址重建。創建香港創會會員司馬文指出,根據政府文件,皇后碼頭原址重置只需約 3,000萬元,但政府決定將碼頭遷中環 9號與 10號碼頭間,花費高達 2.2億元。
歷史價值毋庸置疑
司徒薇認為,政府不理時間、公帑運用,堅持不能將皇后碼頭原址重置,可說是出於長官意志,要證明自己能「壓」得住香港人,完全是出於政治考慮。她並希望古物諮詢委員會開放讓公眾申請歷史建築的渠道。有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認為,愛丁堡廣場等建築群歷史價值毋庸置疑,而建於 1962年的香港大會堂,在今年初已獲評為最高的一級歷史建築物。
mmvk1- 訪客
廣場見證許多香港第一次
港英殖民地政府首次「還港於民」、火紅年代首場社會運動、民選議會首個開會場地、甚至是反映經濟起飛的首個多層停車場,全部都發源於中環愛丁堡廣場建築群。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助理教授司徒薇指出,愛丁堡廣場是殖民地政府施政的里程碑,因這裏跟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都是前港英政府首次將大型填海地劃作公共空間。廣場建成後、天星碼頭投入服務,中區海旁成為當時的交通樞紐,多場大型社會運動也在這裏發生。
1986年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訪港,在皇后碼頭登岸。
文化認同的搖籃
1966年, 25歲青年蘇守忠將西裝褸反轉,用中英文寫上「絕飲食、反加價潮」抗議小輪加價,觸發九龍的騷亂; 1970年,一群大學生到愛丁堡廣場發動中文運動,爭取將中文納為官方語言; 1971年,愛國青年在這裏展開保釣運動; 1986年英女皇訪港在皇后碼頭登岸,直至 2007年,本土行動成員在皇后碼頭絕食堅持「不遷不拆」……。
大會堂見證了首次市政局、立法局選舉點票、 1957年建成的天星碼頭停車場是全港首批公眾停車場。司徒薇表示,這裏滿載着香港許多個第一次,是政府改變管治心態、香港人建立文化認同的搖籃。
七十年代的保釣運動,在愛丁堡廣場起動。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助理教授司徒薇指出,愛丁堡廣場是殖民地政府施政的里程碑,因這裏跟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都是前港英政府首次將大型填海地劃作公共空間。廣場建成後、天星碼頭投入服務,中區海旁成為當時的交通樞紐,多場大型社會運動也在這裏發生。
1986年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訪港,在皇后碼頭登岸。
文化認同的搖籃
1966年, 25歲青年蘇守忠將西裝褸反轉,用中英文寫上「絕飲食、反加價潮」抗議小輪加價,觸發九龍的騷亂; 1970年,一群大學生到愛丁堡廣場發動中文運動,爭取將中文納為官方語言; 1971年,愛國青年在這裏展開保釣運動; 1986年英女皇訪港在皇后碼頭登岸,直至 2007年,本土行動成員在皇后碼頭絕食堅持「不遷不拆」……。
大會堂見證了首次市政局、立法局選舉點票、 1957年建成的天星碼頭停車場是全港首批公眾停車場。司徒薇表示,這裏滿載着香港許多個第一次,是政府改變管治心態、香港人建立文化認同的搖籃。
七十年代的保釣運動,在愛丁堡廣場起動。
mmvk1- 訪客
土木署出書 介紹香港奇岩
近期因水警「到訪」而熱爆的蒲台島,除海鮮出名外,其「海螺石」和「佛手岩」等奇形怪狀,也吸引不少遊客慕名而來。土木工程拓展署集結過去 27年研究香港地質及岩石資料結果,編寫《香港地質──四億年的旅程》一書,介紹香港地質歷史、岩石、礦產業等,並推介國家地質公園以外四個具地質特色的景點。
土木工程拓展署地質師鄧麗君表示,蒲台島的地質以花崗岩為主,由地底慢慢形成至浮出水面成為島嶼,估計約有一億四千萬年歷史,與灣仔、九龍半島的地質相同。在蒲台島沿岸,可看到深灰色的火山岩夾在淺啡色花崗岩裂縫中間形成岩牆,稱為入侵岩。
這塊在蒲台島岸邊高聳而立的「海螺石」,看似搖搖欲墜。
岩石「係華南嘅縮影」
她指出,香港擁有整個華南都能找到的岩石,「係華南嘅縮影」;如遊覽蒲台島,她推介岸邊的佛手岩及高聳懸崖的海螺石,同時又推介昂坪的流紋狀火山岩、平洲的沉積岩、糧船灣近萬宜水庫的石柱形岩石四個景點,是國家地質公園以外值得探究地質的好地方。
該署轄下的香港地質調查組集過去 27年來調查山泥傾瀉及地質資源所累積的岩石資料,去年與教統局合作,編寫一套自然災害及地球科學的新高中課程教材,今年更把教材編成首本中英對照的《香港地質──四億年的旅程》,售價 118元,增市民對岩石的認識及探索岩石的興趣。
部份花崗岩平滑如鏡,是岩石經壓縮、風化、膨脹後,一層層剝落的結果。孔慶初攝
土木工程拓展署地質師鄧麗君表示,蒲台島的地質以花崗岩為主,由地底慢慢形成至浮出水面成為島嶼,估計約有一億四千萬年歷史,與灣仔、九龍半島的地質相同。在蒲台島沿岸,可看到深灰色的火山岩夾在淺啡色花崗岩裂縫中間形成岩牆,稱為入侵岩。
這塊在蒲台島岸邊高聳而立的「海螺石」,看似搖搖欲墜。
岩石「係華南嘅縮影」
她指出,香港擁有整個華南都能找到的岩石,「係華南嘅縮影」;如遊覽蒲台島,她推介岸邊的佛手岩及高聳懸崖的海螺石,同時又推介昂坪的流紋狀火山岩、平洲的沉積岩、糧船灣近萬宜水庫的石柱形岩石四個景點,是國家地質公園以外值得探究地質的好地方。
該署轄下的香港地質調查組集過去 27年來調查山泥傾瀉及地質資源所累積的岩石資料,去年與教統局合作,編寫一套自然災害及地球科學的新高中課程教材,今年更把教材編成首本中英對照的《香港地質──四億年的旅程》,售價 118元,增市民對岩石的認識及探索岩石的興趣。
部份花崗岩平滑如鏡,是岩石經壓縮、風化、膨脹後,一層層剝落的結果。孔慶初攝
Passer- 訪客
「街頭文物」- 殖民地時代郵筒
今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日,不過本港的文化遺產買少見少。有團體指,被稱為「街頭文物」的殖民地時代郵筒,數量由一九九七年的一百四十四個銳減近六成,減至僅五十七個仍「堅守崗位」,兼且更有多個古董郵筒被發現丟棄在政府停車場一角,團體狠批郵政署不懂珍惜保育。香港郵政解釋指囤積在停車場的舊郵筒日後將用作展覽,承認郵筒若損壞不能再用或體積過小,一般都會被換走。
多個珍貴的古董郵筒,被擱於東九龍政府合署停車場一角。 (蕭毅攝)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指,本港兩個最古舊郵筒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鑄造,有逾百年歷史,現用作展覽;至於仍使用的最古老郵筒,鑄造於喬治五世時期即一九一○至一九三六年,全嵌有GR V徽章,全港僅餘八個,但當局今年初將南丫島一個GR V郵筒移走,令總數只剩七個。
香港歷史消失得好快
另外,本港最後一個橢圓形郵筒擺放於中環遮打道,但另一個橢圓形郵筒,竟與多個古董郵筒被丟在東九龍郵政派遞局的停車場。至於最後兩個愛德華七世即一九○一至一九一○年的郵筒,亦已在○一至○五年期間被悄悄移除。
曾任教師的冼偉文,去年與四十學生組織搜索隊走遍大街小巷找尋舊郵筒,並在Google maps自製香港舊郵筒地圖。他指根據資料,本港九七年共有一百四十四個舊式郵筒,但到現時只剩五十多個,其他已被移除。他說「香港歷史消失得好快」,質疑:「點解啲郵筒仲有用,又唔阻住發展都要拆走?」李少文亦說,一些年代久遠但狀況良好的郵筒值得原址保存,希望當局可為它們髹上原有的紅色,並在郵筒附加說明,讓市民了解它們的故事。
香港郵政回覆,現時香港供使用的郵筒有一千零一十六個,其中五十七個屬殖民地時代,有些更是戰前設置,但部門沒有完整的歷史年份資料。一般來說,郵筒若損壞致不能再用或體積過小均會被替換或遷移,南丫島上的喬治五世時期郵筒是於一九八二年設置,由於內部生銹致結構損毀,故決定替換,而存放於東九龍派遞局的郵筒是保存作日後展覽。發言人指,中環郵政總局展出了部分具歷史價值的郵品,本港歷史最悠久的赤柱郵局亦進行了修葺,保留舊有建築特色,暫無計劃建郵政博物館。
位於皇后像廣場外的橢圓形郵筒,全港只得一個。冼偉文組織搜索隊,搜尋全港的殖民地時代舊郵筒。 (冼偉文提供圖片)
全港最後一個喬治六世郵筒在元朗加州花園。 (長春社提供圖片)
有逾百年歷史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郵筒,已被用作展覽。
長洲一個喬治五世嵌牆型郵筒。(長春社提供圖片)
多個珍貴的古董郵筒,被擱於東九龍政府合署停車場一角。 (蕭毅攝)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指,本港兩個最古舊郵筒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鑄造,有逾百年歷史,現用作展覽;至於仍使用的最古老郵筒,鑄造於喬治五世時期即一九一○至一九三六年,全嵌有GR V徽章,全港僅餘八個,但當局今年初將南丫島一個GR V郵筒移走,令總數只剩七個。
香港歷史消失得好快
另外,本港最後一個橢圓形郵筒擺放於中環遮打道,但另一個橢圓形郵筒,竟與多個古董郵筒被丟在東九龍郵政派遞局的停車場。至於最後兩個愛德華七世即一九○一至一九一○年的郵筒,亦已在○一至○五年期間被悄悄移除。
曾任教師的冼偉文,去年與四十學生組織搜索隊走遍大街小巷找尋舊郵筒,並在Google maps自製香港舊郵筒地圖。他指根據資料,本港九七年共有一百四十四個舊式郵筒,但到現時只剩五十多個,其他已被移除。他說「香港歷史消失得好快」,質疑:「點解啲郵筒仲有用,又唔阻住發展都要拆走?」李少文亦說,一些年代久遠但狀況良好的郵筒值得原址保存,希望當局可為它們髹上原有的紅色,並在郵筒附加說明,讓市民了解它們的故事。
香港郵政回覆,現時香港供使用的郵筒有一千零一十六個,其中五十七個屬殖民地時代,有些更是戰前設置,但部門沒有完整的歷史年份資料。一般來說,郵筒若損壞致不能再用或體積過小均會被替換或遷移,南丫島上的喬治五世時期郵筒是於一九八二年設置,由於內部生銹致結構損毀,故決定替換,而存放於東九龍派遞局的郵筒是保存作日後展覽。發言人指,中環郵政總局展出了部分具歷史價值的郵品,本港歷史最悠久的赤柱郵局亦進行了修葺,保留舊有建築特色,暫無計劃建郵政博物館。
位於皇后像廣場外的橢圓形郵筒,全港只得一個。冼偉文組織搜索隊,搜尋全港的殖民地時代舊郵筒。 (冼偉文提供圖片)
全港最後一個喬治六世郵筒在元朗加州花園。 (長春社提供圖片)
有逾百年歷史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郵筒,已被用作展覽。
長洲一個喬治五世嵌牆型郵筒。(長春社提供圖片)
Patrick- 訪客
尋山覓水 拍出不一樣香港 澳洲攝影師盼港人認識大自然
晨光熹微,雲海染紫;波光粼粼,映照嶠嶼;遊山入谷,抱紅擁綠;遠眺筆岫,直指藍天……翻開Edward Stokes的攝影集 Hong Kong Nature Landscapes ,從一幅幅「風景畫」,看到不一樣的香港。Edward讚歎香港人只需數小時便可從石屎森林走進大自然,「就算每周去一次郊外,每次都可看到不一樣美景」。
「Landscapes的中文翻譯是山水,這詞完美地形容香港」,愛研究地理史的Edward在香港長大,隨父親回到澳洲老家後,於1993年重回香港,自此醉心研究香港地勢,蒐集資料後,便背上20公斤重的攝影裝備攀山越嶺,於1993年至2003年從攝影角度尋覓香港「自然美」。
500相片精選80張
他早年出版 Hong Kong Wild Places 攝影集後,決心在500張相片中精選80張,以遊記形式重新書寫走訪新界東北、港島及離島等的第一身經歷,由天氣、怎樣攀上高峰、植物四季的變化,以至眼前的日夜影像,讀者從字裏行間恍如跟隨Edward的步伐看山海雲樹,跟他一起流汗和疲累︰「在七月中的炎夏,腳下都是濕的……我曾在這裏迷路……」,文中加插鄉郊歷史及生態資料,結集成 Hong Kong Nature Landscapes ,於今年4月由香港保育攝影基金(The Photographic Heritage Foundation)及香港大學 出版社出版。
談到他印象最深刻的地方,Edward興奮地翻開拍下印州塘的一頁,「我記得用了一整天攀上這裏,已累透了,於是鋪了一張蓆便躺下,怎料突然聽到兩聲……『哼哼』﹗」,原來是赤麂(黃猄)的叫聲,「那一刻我真的感到自己融入了大自然」。他驚嘆如此人煙稠密之地,優美的大自然卻近在咫尺,「從中環跑到郊外,乘巴士或小巴不足一小時便可,乘鐵路亦很快抵達大埔……這是香港獨特之處,短距離間可看盡兩個最美的世界(城市及郊外)」。
除了容易到達,Edward指香港的郊野公園佔全港四成用地,「這是非常罕有,即使在美國,郊野公園或只佔3%或4%﹗我計劃過若一周去一次郊外,走盡52周,每次都可走訪不同的地方」。
中文版或11月推出
Edward認為,最重要是讓港人認識,從而尊重大自然,因此正透過香港保育攝影基金籌款翻譯中文版,「若一切順利,中文版可於11月出版,但在香港籌款實在很困難」。基金於2008年成立,一個月後便發生汶川大地震,加上本港社福慈善機構甚多,「你問我,善款用來救一個患癌症的兒童還是出書記錄香港面貌,我也會選擇前者」。
不過,他仍希望透過書本告訴港人,香港的自然美、政府仍有空間保護鄉郊環境(見另稿)及透過書末的拍攝「貼士」,分享攝影大自然的樂趣,「有人跟我說香港『無咩好影』?這不是真的!」。
多年研究香港鄉郊歷史、地理及生態的他,究竟是歷史學家、地理學家還是攝影家?62歲的Edward笑說︰「我只是一個說故事的人,透過鏡頭向世界說說香港的故事」。
明報記者何嘉敏
Edward Stokes(圖)希望透過Hong Kong Nature Landscapes(定價275元),用鏡頭向世界訴說香港大自然之美的故事,亦提醒政府還有更多工作可做,去保護香港鄉郊。(尹錦恩攝)
「Landscapes的中文翻譯是山水,這詞完美地形容香港」,愛研究地理史的Edward在香港長大,隨父親回到澳洲老家後,於1993年重回香港,自此醉心研究香港地勢,蒐集資料後,便背上20公斤重的攝影裝備攀山越嶺,於1993年至2003年從攝影角度尋覓香港「自然美」。
500相片精選80張
他早年出版 Hong Kong Wild Places 攝影集後,決心在500張相片中精選80張,以遊記形式重新書寫走訪新界東北、港島及離島等的第一身經歷,由天氣、怎樣攀上高峰、植物四季的變化,以至眼前的日夜影像,讀者從字裏行間恍如跟隨Edward的步伐看山海雲樹,跟他一起流汗和疲累︰「在七月中的炎夏,腳下都是濕的……我曾在這裏迷路……」,文中加插鄉郊歷史及生態資料,結集成 Hong Kong Nature Landscapes ,於今年4月由香港保育攝影基金(The Photographic Heritage Foundation)及香港大學 出版社出版。
談到他印象最深刻的地方,Edward興奮地翻開拍下印州塘的一頁,「我記得用了一整天攀上這裏,已累透了,於是鋪了一張蓆便躺下,怎料突然聽到兩聲……『哼哼』﹗」,原來是赤麂(黃猄)的叫聲,「那一刻我真的感到自己融入了大自然」。他驚嘆如此人煙稠密之地,優美的大自然卻近在咫尺,「從中環跑到郊外,乘巴士或小巴不足一小時便可,乘鐵路亦很快抵達大埔……這是香港獨特之處,短距離間可看盡兩個最美的世界(城市及郊外)」。
除了容易到達,Edward指香港的郊野公園佔全港四成用地,「這是非常罕有,即使在美國,郊野公園或只佔3%或4%﹗我計劃過若一周去一次郊外,走盡52周,每次都可走訪不同的地方」。
中文版或11月推出
Edward認為,最重要是讓港人認識,從而尊重大自然,因此正透過香港保育攝影基金籌款翻譯中文版,「若一切順利,中文版可於11月出版,但在香港籌款實在很困難」。基金於2008年成立,一個月後便發生汶川大地震,加上本港社福慈善機構甚多,「你問我,善款用來救一個患癌症的兒童還是出書記錄香港面貌,我也會選擇前者」。
不過,他仍希望透過書本告訴港人,香港的自然美、政府仍有空間保護鄉郊環境(見另稿)及透過書末的拍攝「貼士」,分享攝影大自然的樂趣,「有人跟我說香港『無咩好影』?這不是真的!」。
多年研究香港鄉郊歷史、地理及生態的他,究竟是歷史學家、地理學家還是攝影家?62歲的Edward笑說︰「我只是一個說故事的人,透過鏡頭向世界說說香港的故事」。
明報記者何嘉敏
Edward Stokes(圖)希望透過Hong Kong Nature Landscapes(定價275元),用鏡頭向世界訴說香港大自然之美的故事,亦提醒政府還有更多工作可做,去保護香港鄉郊。(尹錦恩攝)
Passer- 訪客
九龍百年風貌重現眼前
本來彌敦道原意是由九龍直通內地,本來這條九龍命脈的街道名叫羅便臣道。滙豐銀行及長江實業合辦的「九龍百年風貌」展覽,重溫 1881至 1981年的九龍歷史;當中有港府為興建九廣鐵路而發行的債券,還有今日變得面目全非的九龍半島街道圖。
1911年剛通車不久的尖沙嘴九廣鐵路總站。主辦機構提供圖片
彌敦道原名羅便臣道
1909年,港英政府成立了一個委員會,為街道重新命名,原因是當年港島和九龍有不少街道的名字完全相同。例如第一街、第二街和德輔道,當時港九各有一條,容易造成混亂。重新命名後,九龍出現了彌敦道、廣東道和漆咸道等,其中彌敦道從前名為羅便臣道。
「九龍百年風貌」展示了一張 1880年的九龍半島街道圖副本,顯示「羅便臣道」的位置,就是現在的彌敦道。說起彌敦道,新名來自 1904至 07年的港督馬修.彌敦( Matthew Nathan),這位港督當年志向遠大,力議延伸彌敦道,把這條大街直通中國內地。但計劃被輿論斥為浪費公帑,甚至揶揄為「彌敦的愚行」,最終泡湯。
1903年的明信片,展示了原名羅便臣道的彌敦道樣貌。主辦機構提供圖片
發行債券建九廣鐵路
彌敦道直通內地不成,但 1910年通車的九廣鐵路間接實現了彌敦的宏願。港英政府當年為了興建這條跨境鐵路,罕有地發行債券,在 1907年舉債 150萬英鎊,每張 100鎊,在當時來說是一筆很可觀的集資金額。估計買債券的都不是尋常百姓,而是洋行大賈。其中一張債券的副本,可在展覽中看到。
本報記者
1907年為興建九廣鐵路而發行的債券,每張面額 100英鎊。
九龍百年風貌展覽
時間:即日至 9月 14日,上午 10時至下午 10時
地點:尖沙嘴廣東道 2號 A、 1881古蹟酒店
展品:約 60張九龍歷史圖片及文物、電腦互動遊戲
主辦:滙豐銀行、長江實業
資料來源﹕主辦機構
1911年剛通車不久的尖沙嘴九廣鐵路總站。主辦機構提供圖片
彌敦道原名羅便臣道
1909年,港英政府成立了一個委員會,為街道重新命名,原因是當年港島和九龍有不少街道的名字完全相同。例如第一街、第二街和德輔道,當時港九各有一條,容易造成混亂。重新命名後,九龍出現了彌敦道、廣東道和漆咸道等,其中彌敦道從前名為羅便臣道。
「九龍百年風貌」展示了一張 1880年的九龍半島街道圖副本,顯示「羅便臣道」的位置,就是現在的彌敦道。說起彌敦道,新名來自 1904至 07年的港督馬修.彌敦( Matthew Nathan),這位港督當年志向遠大,力議延伸彌敦道,把這條大街直通中國內地。但計劃被輿論斥為浪費公帑,甚至揶揄為「彌敦的愚行」,最終泡湯。
1903年的明信片,展示了原名羅便臣道的彌敦道樣貌。主辦機構提供圖片
發行債券建九廣鐵路
彌敦道直通內地不成,但 1910年通車的九廣鐵路間接實現了彌敦的宏願。港英政府當年為了興建這條跨境鐵路,罕有地發行債券,在 1907年舉債 150萬英鎊,每張 100鎊,在當時來說是一筆很可觀的集資金額。估計買債券的都不是尋常百姓,而是洋行大賈。其中一張債券的副本,可在展覽中看到。
本報記者
1907年為興建九廣鐵路而發行的債券,每張面額 100英鎊。
九龍百年風貌展覽
時間:即日至 9月 14日,上午 10時至下午 10時
地點:尖沙嘴廣東道 2號 A、 1881古蹟酒店
展品:約 60張九龍歷史圖片及文物、電腦互動遊戲
主辦:滙豐銀行、長江實業
資料來源﹕主辦機構
SideKick- 訪客
INCA's forum :: 純聊天, 八卦, 資訊交流 :: 風土人情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您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周一 8月 05, 2019 1:22 pm 由 Dino
» 【特寫】踢拖抗暴 — 當催淚彈蔓延至長者社區.黃大仙黑夜
周一 8月 05, 2019 12:01 pm 由 Dino
» 【8.4 將軍澳遊行】寶琳站黑衣人潮湧現 有商場謝絕警方內進
周一 8月 05, 2019 12:54 am 由 Dino
» 【8.4 港島示威 ‧ 不斷更新】警石塘咀放催淚彈 示威者轉戰銅鑼灣 快閃封紅隧
周日 8月 04, 2019 11:17 pm 由 Dino
» 【8-3 旺角遊行】歷幾許衝突士多照開舖 老闆:佔旺時無破壞有幫襯
周日 8月 04, 2019 10:35 pm 由 Dino
» 香港青年對英殖時期的「懷念」從何而來?
周日 8月 04, 2019 5:26 pm 由 Dino
» 【暴動罪審訊】譴責暴動罪檢控 民權觀察促政府回應訴求 (12:49)
周日 8月 04, 2019 5:20 pm 由 Dino
» 【CBD】大麻萃取物產品層出不窮 是神奇草藥抑或要有更多監管
周日 8月 04, 2019 4:56 pm 由 p-ma
» 點解八月五號要罷工?
周日 8月 04, 2019 2:51 pm 由 D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