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
INCA's forum :: 純聊天, 八卦, 資訊交流 :: 醫療康健
第1頁(共1頁)
「風濕」
一提起「風濕」,年輕讀者一定認為「唔關我事」、「只是長者的老毛病」、「翻風落雨才會發作」等。事實上,風濕病患者的年齡,由兩、三歲至七、八十歲不等,且一年四季也會發作,絕不能輕視。現在,我們便拆解有關「風濕病」的三大誤解。
第一,風濕病常被誤以為老人病,其實不然,舉例說,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於長者的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高峯期,則在 40至 60歲;較年輕患者會受紅斑狼瘡症或強直性脊椎炎的突襲;幼兒也可能患上幼年特發性關節炎。
第二,常有人以為「濕水」、「受潮」是主要病因,但這不過是以往醫學並未發達,對風濕病認知有限所產生的錯誤理解。現時,已知的風濕病超過 100種,病因各異,如退化性關節炎是由勞損、肥胖、創傷等引起;痛風則與尿酸和新陳代謝有關;骨質疏鬆的主因則是鈣質攝取及運動不足。此外,遺傳與個別風濕病或多或少也有連繫。
第三,必須澄清的是「風濕病無得醫」的錯誤觀念。隨着醫學進步,我們對病因及病理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現時已可從多方入手,治療不同的風濕病。近年,藥物和手術屢屢出現突破,不過這只是其中一環。要達致整全治療,運動、復康及病人教育和輔導是不可忽略,患者本身的積極參與更是成功關鍵。
撰文:香港風濕病基金會 李家榮醫生
網址:
第一,風濕病常被誤以為老人病,其實不然,舉例說,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於長者的風濕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高峯期,則在 40至 60歲;較年輕患者會受紅斑狼瘡症或強直性脊椎炎的突襲;幼兒也可能患上幼年特發性關節炎。
第二,常有人以為「濕水」、「受潮」是主要病因,但這不過是以往醫學並未發達,對風濕病認知有限所產生的錯誤理解。現時,已知的風濕病超過 100種,病因各異,如退化性關節炎是由勞損、肥胖、創傷等引起;痛風則與尿酸和新陳代謝有關;骨質疏鬆的主因則是鈣質攝取及運動不足。此外,遺傳與個別風濕病或多或少也有連繫。
第三,必須澄清的是「風濕病無得醫」的錯誤觀念。隨着醫學進步,我們對病因及病理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現時已可從多方入手,治療不同的風濕病。近年,藥物和手術屢屢出現突破,不過這只是其中一環。要達致整全治療,運動、復康及病人教育和輔導是不可忽略,患者本身的積極參與更是成功關鍵。
撰文:香港風濕病基金會 李家榮醫生
網址:
ryan.zho- 訪客
風濕病人須保持好心情
在診症室內,常聽到病人困惑地問醫生:「我真的有風濕病?甚麼是風濕病?為甚麼我總是疲累不堪?」作為風濕科護士的我,真的希望盡快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憂慮和不知所措,往往是剛被確診風濕病病人的心情。風濕病發病初期,病人通常有關節痛、疲倦和日常作息乏力等病徵;又因擔心病情對生活及工作有深遠影響,以致自我形象較低、欠缺自信,出現抑鬱的狀態。
要懂得自我管理
心情與病情是互相影響的。嘗試坦然面對自己的感受,找出適當的方法去紓緩焦慮的情緒,對改善病情至為重要。學懂讓心情好起來,壓力減少,痛楚和其他病徵也會大大得到改善。病情有進展,人自然開朗。
要征服反覆的病情與心情,懂得自我管理,重拾自信最為重要。以下是一些小貼士:
1.訂立生活目標,平衡對病情與治療的期望。
2.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尋求別人的幫助。
3.懂得分配作息,節省體力。
4.與家人及社區保持聯繫。
5.與醫護團隊合作,共同商討治療方向。
與其消極逃避,不如正面認識風濕病。更何況在治療過程中,有一個龐大醫護團隊及家人支持你,你並不孤單!請謹記:和風濕病這位「朋友」好好相處,才是最佳的心情良方。
有困難時,不妨致電香港風濕病基金會( 2346 6336)與我們傾傾。
撰文:香港風濕病基金會風濕科護士郭雪琪
憂慮和不知所措,往往是剛被確診風濕病病人的心情。風濕病發病初期,病人通常有關節痛、疲倦和日常作息乏力等病徵;又因擔心病情對生活及工作有深遠影響,以致自我形象較低、欠缺自信,出現抑鬱的狀態。
要懂得自我管理
心情與病情是互相影響的。嘗試坦然面對自己的感受,找出適當的方法去紓緩焦慮的情緒,對改善病情至為重要。學懂讓心情好起來,壓力減少,痛楚和其他病徵也會大大得到改善。病情有進展,人自然開朗。
要征服反覆的病情與心情,懂得自我管理,重拾自信最為重要。以下是一些小貼士:
1.訂立生活目標,平衡對病情與治療的期望。
2.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尋求別人的幫助。
3.懂得分配作息,節省體力。
4.與家人及社區保持聯繫。
5.與醫護團隊合作,共同商討治療方向。
與其消極逃避,不如正面認識風濕病。更何況在治療過程中,有一個龐大醫護團隊及家人支持你,你並不孤單!請謹記:和風濕病這位「朋友」好好相處,才是最佳的心情良方。
有困難時,不妨致電香港風濕病基金會( 2346 6336)與我們傾傾。
撰文:香港風濕病基金會風濕科護士郭雪琪
ryan.zho- 訪客
風濕病患者飲食貼士
關節問題也會影響飲食習慣?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關節變化引起的痛楚,可能出現吞嚥、咀嚼、甚至進食困難,而長期痛楚也會影響食慾。此外,關節炎引起的食物敏感,會增加食物種類的限制,關節炎的藥物也可影響患者對維生素 B12、鐵質等營養素的吸收;種種原因,長遠而言,都可導致病人營養不良。正因風濕病患者在飲食上遇到種種難題,以下為各位病友帶來一些飲食小貼士,希望可幫助大家。
少吃多餐易咀嚼為佳
首先,我們建議患者少吃多餐,縮短每餐用膳時間,間接減低進食時不適的情況。患者在選擇食品時,可以高蛋白質及適度熱量為原則,亦可挑一些較柔軟多汁,易於咀嚼及吞嚥的營養食物,如蒸蛋、魚塊、布甸、豆腐花及瓜類等,烹調方法亦以簡便為主,讓患者也可應付;如有需要,可使用營養補充劑。
風濕關節炎病患者需保持健康體重,以防超重增加身體關節的負荷及痛楚,故應避免過量進食高脂肪或高熱量食品,同時應留意自己對食物敏感的反應。
有研究指,亞米加 3脂肪酸有助增強免疫功能,改善發炎情況,但應遵照醫生指示,勿過量服用。另外,有報道指大量的維他命 C、鋅甚至禁食可改善風濕關節炎病情,均未有充份實證支持,患者宜維持均衡飲食。
隔周三刊出
撰文: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加拿大註冊營養師楊慧珍
少吃多餐易咀嚼為佳
首先,我們建議患者少吃多餐,縮短每餐用膳時間,間接減低進食時不適的情況。患者在選擇食品時,可以高蛋白質及適度熱量為原則,亦可挑一些較柔軟多汁,易於咀嚼及吞嚥的營養食物,如蒸蛋、魚塊、布甸、豆腐花及瓜類等,烹調方法亦以簡便為主,讓患者也可應付;如有需要,可使用營養補充劑。
風濕關節炎病患者需保持健康體重,以防超重增加身體關節的負荷及痛楚,故應避免過量進食高脂肪或高熱量食品,同時應留意自己對食物敏感的反應。
有研究指,亞米加 3脂肪酸有助增強免疫功能,改善發炎情況,但應遵照醫生指示,勿過量服用。另外,有報道指大量的維他命 C、鋅甚至禁食可改善風濕關節炎病情,均未有充份實證支持,患者宜維持均衡飲食。
隔周三刊出
撰文: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加拿大註冊營養師楊慧珍
ryan.zho- 訪客
小心分類「風濕病」
──「風濕不就是長期痛症嗎?」
肌肉關節痛症是醫生們最常遇見病徵之一,其中常見的包括運動創傷、因職業關係引起的肌肉勞損(如長期使用電腦引起的手部及肩頸痛楚)、腰背痛、痛風,以至在長者中經常出現的退化性關節炎,這些痛症常被大眾一併歸類為「風濕」。
勿混淆慢性炎症
雖同屬風濕病,但因自身免疫系統失調而引發的慢性炎性關節炎,其成因、症狀等均與一般痛症所指的「風濕」有差別,對健康的長遠影響,也較一般的痛症嚴重,大家切勿將兩者混淆。
較常見的慢性炎性關節炎類別,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及紅斑狼瘡症等。這類風濕疾病導致的關節發炎的持續時間較長(逾三至四周)、關節明顯紅腫及發熱,逐漸令病人的活動能力受影響(如無法伸直或屈曲手指);病人即使經過休息,症狀仍無減退迹象,在晚上更覺痛楚。
如出現上述與一般痛症相異的情況,應盡快求醫。醫生可根據患者的關節發炎情況、年紀及紅腫程度,再加上相關的檢驗(如 X光檢查、驗血及發炎指數)判別病人是否患上慢性炎性關節炎。
不少非常緊張自己健康的病人,一發現自己有關節不適情況,便心驚驚地認定自己患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這樣的擔憂似乎是過重了。但換個角度,如各位曾出現關節紅腫等症狀,不宜自行斷症,還是找醫生盡快檢查清楚吧!
撰文: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副主席陳德顯醫生
網址︰
肌肉關節痛症是醫生們最常遇見病徵之一,其中常見的包括運動創傷、因職業關係引起的肌肉勞損(如長期使用電腦引起的手部及肩頸痛楚)、腰背痛、痛風,以至在長者中經常出現的退化性關節炎,這些痛症常被大眾一併歸類為「風濕」。
勿混淆慢性炎症
雖同屬風濕病,但因自身免疫系統失調而引發的慢性炎性關節炎,其成因、症狀等均與一般痛症所指的「風濕」有差別,對健康的長遠影響,也較一般的痛症嚴重,大家切勿將兩者混淆。
較常見的慢性炎性關節炎類別,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及紅斑狼瘡症等。這類風濕疾病導致的關節發炎的持續時間較長(逾三至四周)、關節明顯紅腫及發熱,逐漸令病人的活動能力受影響(如無法伸直或屈曲手指);病人即使經過休息,症狀仍無減退迹象,在晚上更覺痛楚。
如出現上述與一般痛症相異的情況,應盡快求醫。醫生可根據患者的關節發炎情況、年紀及紅腫程度,再加上相關的檢驗(如 X光檢查、驗血及發炎指數)判別病人是否患上慢性炎性關節炎。
不少非常緊張自己健康的病人,一發現自己有關節不適情況,便心驚驚地認定自己患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這樣的擔憂似乎是過重了。但換個角度,如各位曾出現關節紅腫等症狀,不宜自行斷症,還是找醫生盡快檢查清楚吧!
撰文: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副主席陳德顯醫生
網址︰
KaeBush- 訪客
尋找「痛」的根源
我們知道「痛楚」原是身體給我們的警告訊號,提醒我們盡快遠離導致痛楚的東西,就像是大廈內的火警鐘,感應到有濃煙便立即響鳴,提醒住客逃離險境。但若我們身體的痛楚機能運作失調,在成因未明下引發長期痛症,就像火警鐘長期誤鳴,同樣使人困擾萬分,因此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是非常重要。
一般來說,痛楚可包括「急性痛楚」與「慢性痛症」,前者是指成因明顯(如創傷或炎症等)、有明顯症狀如傷口、炎症症狀的痛楚,通常可透過接受適當的手術或藥物治療,加上充足的休息及復康療程,痛楚便能逐漸消退。
誘發抑鬱 痛上加痛
但相比之下,慢性痛症的成因及症狀多不明顯,患者也不能像對付肌肉疲勞般,單靠休息便能令痛楚消失。在長期痛症纏擾下,不少患者因懼怕痛楚,索性減少活動,逐漸令肌肉繃緊,出現壓力、焦慮,以至各種睡眠問題,長遠甚至可誘發抑鬱症等情緒病,令身體痛楚加劇,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因此,如持續出現症狀不明的痛楚超過三個月,便應考慮尋求醫生協助。
風濕引發的痛症,其特點亦與上述的相似。由於各類關節炎與風濕病患者,即使已接受治療,但病情引起的痛楚屬長期性,病人應作好心理準備,以各種方式嘗試適應痛楚,學習「與痛共存」。
撰文:香港風濕病基金會何紫筠醫生
網址︰
一般來說,痛楚可包括「急性痛楚」與「慢性痛症」,前者是指成因明顯(如創傷或炎症等)、有明顯症狀如傷口、炎症症狀的痛楚,通常可透過接受適當的手術或藥物治療,加上充足的休息及復康療程,痛楚便能逐漸消退。
誘發抑鬱 痛上加痛
但相比之下,慢性痛症的成因及症狀多不明顯,患者也不能像對付肌肉疲勞般,單靠休息便能令痛楚消失。在長期痛症纏擾下,不少患者因懼怕痛楚,索性減少活動,逐漸令肌肉繃緊,出現壓力、焦慮,以至各種睡眠問題,長遠甚至可誘發抑鬱症等情緒病,令身體痛楚加劇,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因此,如持續出現症狀不明的痛楚超過三個月,便應考慮尋求醫生協助。
風濕引發的痛症,其特點亦與上述的相似。由於各類關節炎與風濕病患者,即使已接受治療,但病情引起的痛楚屬長期性,病人應作好心理準備,以各種方式嘗試適應痛楚,學習「與痛共存」。
撰文:香港風濕病基金會何紫筠醫生
網址︰
KateBush- 訪客
水中運動 減輕風濕痛
不幸患上風濕病,患者的關節可出現發炎、疼痛甚至變形等情況,影響日常活動能力。除了接受各項藥物療程外,近年醫學界亦鼓勵風濕病患者,透過適當的水中運動,減輕關節痛楚並改善活動能力。
借助浮力活動關節
「我患的是風濕病,你們還叫我去游水?」不少患者一聽到上述的建議,馬上向物理治療師「抗議」。其實,從西方醫學的角度來看,「風濕」疾病的病情並不會因患者沾水而加重,相反,患者定期參與水中運動,可借助水中浮力及較高水溫,改善關節的活動能力,減輕關節痛楚,並增加身體柔韌度及肌肉耐力,亦可改善心肺機能。
以一個直立於水池的風濕病患者為例,如水深至其胸口位置,他需要承受的身體重量,便已較在陸上少約 75%;除此之外,患者在水療池的合適暖水水溫(約攝氏 32至 34度),痛楚會減輕,而水中阻力亦有助患者做到在陸地上不能做到的動作。如有需要,患者可利用浮板等工具作輔助。
有研究指出,風濕病患者進行水中運動後,關節疼痛減少之餘,亦增加了他們持續運動的信心與恒心。現時,有需要的患者除可經醫生轉介至各醫院的物理治療部或香港風濕病基金會的水療練習計劃,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進行水中運動。此外,一些復康團體亦設有相關的暖水池設施,供患者預約使用,如香港復康會位於藍田的適健中心等。
要提醒各位風濕病患者,進行水中運動前,應先接受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評估,確保健康狀況合適。
撰文:物理治療師吳玉敏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網址︰
借助浮力活動關節
「我患的是風濕病,你們還叫我去游水?」不少患者一聽到上述的建議,馬上向物理治療師「抗議」。其實,從西方醫學的角度來看,「風濕」疾病的病情並不會因患者沾水而加重,相反,患者定期參與水中運動,可借助水中浮力及較高水溫,改善關節的活動能力,減輕關節痛楚,並增加身體柔韌度及肌肉耐力,亦可改善心肺機能。
以一個直立於水池的風濕病患者為例,如水深至其胸口位置,他需要承受的身體重量,便已較在陸上少約 75%;除此之外,患者在水療池的合適暖水水溫(約攝氏 32至 34度),痛楚會減輕,而水中阻力亦有助患者做到在陸地上不能做到的動作。如有需要,患者可利用浮板等工具作輔助。
有研究指出,風濕病患者進行水中運動後,關節疼痛減少之餘,亦增加了他們持續運動的信心與恒心。現時,有需要的患者除可經醫生轉介至各醫院的物理治療部或香港風濕病基金會的水療練習計劃,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進行水中運動。此外,一些復康團體亦設有相關的暖水池設施,供患者預約使用,如香港復康會位於藍田的適健中心等。
要提醒各位風濕病患者,進行水中運動前,應先接受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評估,確保健康狀況合適。
撰文:物理治療師吳玉敏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網址︰
hkinca38- 訪客
體質各異 祛濕法不同
坊間有不少老人家若自覺頭重重,便愛煲袪濕茶祛濕。究竟中醫所指的祛濕是甚麼呢?
中醫學理論中的濕邪有外濕與內濕之分。由於濕有粘滯之特性,所以濕邪引起之疾病多起病緩慢,纏綿難愈,而且療程較長。另外,濕性重濁,故症狀多有重着的特徵,如頭重如裹,四肢沉重,嗜睡等,而且可見舌苔厚膩。
祛濕藥易耗傷陰津
因此,醫師若見病者有以上症狀,多會利用祛濕法以助病者祛除濕邪,解除水濕停蓄之患。祛濕法大致分為化濕、燥濕及利濕法。化濕法是指用芳香化濕藥物,利用其芳香的氣味宣化人體之濕邪,藥物如佩蘭、藿香、白豆蔻等。燥濕法是利用清熱燥濕之藥物來治療濕熱之證,藥物如茵陳蒿、黃連、黃柏、梔子等。利濕法是利用利水滲濕之藥物,以促進排尿以祛除體內之水濕,例如水腫、淋濁等症,藥物如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等。
但是使用祛濕法仍有其注意事項,例如因濕性重濁粘滯,容易阻礙人體氣機,故使用祛濕法時,常配伍行氣藥,取「氣行濕自化」之意。另外,祛濕藥多為辛溫香燥或甘淡滲利之品,容易耗傷陰津,故陰虛津虧者應慎用。而久病體虛或孕婦者也應慎用祛濕藥,或在使用時配伍健脾藥,藉以兼顧正氣。
由於中醫有多種祛濕方法,醫師經辨證論治之後,會選擇採用合適的祛濕法來治療患者,而且使用祛濕藥物也有其注意事項,因此當市民飲用祛濕茶或湯藥前應先詢問註冊中醫師的意見。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
中醫推廣小組
中醫學理論中的濕邪有外濕與內濕之分。由於濕有粘滯之特性,所以濕邪引起之疾病多起病緩慢,纏綿難愈,而且療程較長。另外,濕性重濁,故症狀多有重着的特徵,如頭重如裹,四肢沉重,嗜睡等,而且可見舌苔厚膩。
祛濕藥易耗傷陰津
因此,醫師若見病者有以上症狀,多會利用祛濕法以助病者祛除濕邪,解除水濕停蓄之患。祛濕法大致分為化濕、燥濕及利濕法。化濕法是指用芳香化濕藥物,利用其芳香的氣味宣化人體之濕邪,藥物如佩蘭、藿香、白豆蔻等。燥濕法是利用清熱燥濕之藥物來治療濕熱之證,藥物如茵陳蒿、黃連、黃柏、梔子等。利濕法是利用利水滲濕之藥物,以促進排尿以祛除體內之水濕,例如水腫、淋濁等症,藥物如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等。
但是使用祛濕法仍有其注意事項,例如因濕性重濁粘滯,容易阻礙人體氣機,故使用祛濕法時,常配伍行氣藥,取「氣行濕自化」之意。另外,祛濕藥多為辛溫香燥或甘淡滲利之品,容易耗傷陰津,故陰虛津虧者應慎用。而久病體虛或孕婦者也應慎用祛濕藥,或在使用時配伍健脾藥,藉以兼顧正氣。
由於中醫有多種祛濕方法,醫師經辨證論治之後,會選擇採用合適的祛濕法來治療患者,而且使用祛濕藥物也有其注意事項,因此當市民飲用祛濕茶或湯藥前應先詢問註冊中醫師的意見。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
中醫推廣小組
KateBush- 訪客
解讀背痛
背痛可說是都市人最常見的痛症之一,在醫學上又可分為急性與慢性。表面看來,慢性痛症的痛楚程度,似乎沒有前者來得強烈,但成因可能與腫瘤、強直性脊椎炎等嚴重疾病有關,患者應及早安排接受醫生檢查,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急性背痛的成因,常與創傷有關,包括以不當姿勢搬運重物時扭傷、運動創傷甚至意外等,患者通常在接受治療後,疼痛便會逐漸減少,最後停止。
慢性背痛或因腫瘤引起
慢性背痛多不會在「一朝一夕」間出現,患者通常感覺背部不適持續一至三個月以上,常見原因又可分為勞損性及疾病性。前者主要是患者年紀老化,或長期因工作導致腰部、背部勞損,繼而出現脊椎退化性關節炎所引起的背痛。
疾病性的慢性背痛問題,往往是醫生們最擔心的情況。患者如有脊椎感染、腫瘤,某種較嚴重的慢性風濕病如強直性脊椎炎等疾病時,背部亦可能受疾病波及,出現疼痛症狀。
然而,不少患者求診時向醫生提供的資料,往往僅是「個背脊好痛!」因此,為能準確斷症,醫生通常會向病人查詢其背痛持續時間、痛楚範圍,以至有否出現其他異常的健康狀況等。如病人除背痛外,還出現背痛程度及範圍增加、持續消瘦、發燒出汗,甚至各類神經系統受影響的病徵如下肢無力、麻痹及大小便失禁等,醫生便會懷疑其背痛起因屬疾病性,需安排進行詳細檢查。
網址︰ http://www.hkarf.org
隔周三刊出
撰文:香港風濕病基金會風濕病科專科吳錦鴻醫生
急性背痛的成因,常與創傷有關,包括以不當姿勢搬運重物時扭傷、運動創傷甚至意外等,患者通常在接受治療後,疼痛便會逐漸減少,最後停止。
慢性背痛或因腫瘤引起
慢性背痛多不會在「一朝一夕」間出現,患者通常感覺背部不適持續一至三個月以上,常見原因又可分為勞損性及疾病性。前者主要是患者年紀老化,或長期因工作導致腰部、背部勞損,繼而出現脊椎退化性關節炎所引起的背痛。
疾病性的慢性背痛問題,往往是醫生們最擔心的情況。患者如有脊椎感染、腫瘤,某種較嚴重的慢性風濕病如強直性脊椎炎等疾病時,背部亦可能受疾病波及,出現疼痛症狀。
然而,不少患者求診時向醫生提供的資料,往往僅是「個背脊好痛!」因此,為能準確斷症,醫生通常會向病人查詢其背痛持續時間、痛楚範圍,以至有否出現其他異常的健康狀況等。如病人除背痛外,還出現背痛程度及範圍增加、持續消瘦、發燒出汗,甚至各類神經系統受影響的病徵如下肢無力、麻痹及大小便失禁等,醫生便會懷疑其背痛起因屬疾病性,需安排進行詳細檢查。
網址︰ http://www.hkarf.org
隔周三刊出
撰文:香港風濕病基金會風濕病科專科吳錦鴻醫生
KateBush- 訪客
少女惡鬥硬皮症 11年
如果看着自己全身皮膚日漸變乾,硬邦邦如木板、關節因皮膚繃繃緊而變形、十指因潰爛而越縮越短,外表不但像燒傷病人一樣,更有可能因肺部纖維化致命,這正是硬皮症患者要打的一場仗。有 20歲少女發病,十年來容貌改變,仍堅毅地對抗病魔,嘗試不同療法,「我行得走得已幸運過好多人。」
記者:梁洵瑜
硬皮症( scleroderma)是風濕病的一種,病因不明,比率約每 10萬人出現 3至 5名患者,年輕女士較易罹患, 5名女病人才有 1名男患者。屯門醫院風濕科主任兼香港風濕病學會會長莫志超指,硬皮症是最罕有的風濕病,醫管局每年有 37宗新症,目前共有 449人由醫管局提供治療。患者往往因心肺併發症死亡,預期壽命只有 50歲。
嚴重者肺纖維化致命
他指出,硬皮症主要分局部性及全身瀰漫性兩種,前者只影響四肢,皮膚和關節因鈣化變硬;瀰漫性除四肢外,上身包括面部也會變硬,嘴部變得越來越小,形成「魚嘴」症狀;食道及腸胃蠕動也會變差,或需進食流質食物;血管易發炎波及心臟,嚴重者肺部會纖維化令肺衰竭,部份人因腎衰竭致命。九成患者初期都會呈現雷諾氏現象,即手指或腳趾容易因為溫度低而變白,再變紫色及粉紅色,「仲會因唔夠血變成紫藍色,手指因為無血到會爛,啲手指會越嚟越短。」
「我一出嚟做嘢,就有呢個病,初初只係背脊啲皮膚變白色,後嚟先至變硬。」現年 31歲的阿 May(假名) 20歲時發病,多年來與頑疾惡鬥,「塊面拉得好緊,牙都突咗出嚟,講嘢唔係好清楚,手肘伸唔直。」
阿 May回憶患病初期自己無法接受,「有諗過跳樓,住廿幾樓又唔夠膽跳,既然唔夠膽跳,惟有積極啲。」
「最驚唔行得唔食得」
除接受專科治療外,她也曾到內地求醫練氣功,現接受中醫治療,期望病情穩定,「我最驚係唔行得、唔食得。」莫志超指阿 May已算好彩,心肺未受影響。其實現時也有不同藥物紓緩病情,如免疫抑制劑減慢發炎及纖維化、血管擴張藥物及新藥治療心肺併發症,「外國研究緊十幾種生物製劑,希望幾年內為病人帶來好消息。」他呼籲病人不要灰心,積極面對。
(風濕病系列五之一,逢周五刊出)
患有硬皮症的阿 May,雙手已變形。
王子俊攝
記者:梁洵瑜
硬皮症( scleroderma)是風濕病的一種,病因不明,比率約每 10萬人出現 3至 5名患者,年輕女士較易罹患, 5名女病人才有 1名男患者。屯門醫院風濕科主任兼香港風濕病學會會長莫志超指,硬皮症是最罕有的風濕病,醫管局每年有 37宗新症,目前共有 449人由醫管局提供治療。患者往往因心肺併發症死亡,預期壽命只有 50歲。
嚴重者肺纖維化致命
他指出,硬皮症主要分局部性及全身瀰漫性兩種,前者只影響四肢,皮膚和關節因鈣化變硬;瀰漫性除四肢外,上身包括面部也會變硬,嘴部變得越來越小,形成「魚嘴」症狀;食道及腸胃蠕動也會變差,或需進食流質食物;血管易發炎波及心臟,嚴重者肺部會纖維化令肺衰竭,部份人因腎衰竭致命。九成患者初期都會呈現雷諾氏現象,即手指或腳趾容易因為溫度低而變白,再變紫色及粉紅色,「仲會因唔夠血變成紫藍色,手指因為無血到會爛,啲手指會越嚟越短。」
「我一出嚟做嘢,就有呢個病,初初只係背脊啲皮膚變白色,後嚟先至變硬。」現年 31歲的阿 May(假名) 20歲時發病,多年來與頑疾惡鬥,「塊面拉得好緊,牙都突咗出嚟,講嘢唔係好清楚,手肘伸唔直。」
阿 May回憶患病初期自己無法接受,「有諗過跳樓,住廿幾樓又唔夠膽跳,既然唔夠膽跳,惟有積極啲。」
「最驚唔行得唔食得」
除接受專科治療外,她也曾到內地求醫練氣功,現接受中醫治療,期望病情穩定,「我最驚係唔行得、唔食得。」莫志超指阿 May已算好彩,心肺未受影響。其實現時也有不同藥物紓緩病情,如免疫抑制劑減慢發炎及纖維化、血管擴張藥物及新藥治療心肺併發症,「外國研究緊十幾種生物製劑,希望幾年內為病人帶來好消息。」他呼籲病人不要灰心,積極面對。
(風濕病系列五之一,逢周五刊出)
患有硬皮症的阿 May,雙手已變形。
王子俊攝
KateBush- 訪客
風濕病也可致命
(星島日報 報道)文:Chris 圖:星島圖片庫
大多數人均誤以為,風濕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症、硬皮症、強直性脊椎炎等,多只會造成疼痛或生活上不便,未必會危及生命。但風濕科醫生指,據醫管局資料顯示,每年約有二百多人直接或間接因風濕病致命。
患者多因病情控制不佳,導致感染其他併發症。如使用類固醇消炎時,會同時壓抑免疫力,增加出現嚴重感染的機會。由於風濕病成因仍然未明,故應及早進行檢查,了解自身患風濕痛的風險。一般可以透過類風濕關節炎因子或尿酸含量,判斷是否屬於風濕病高危族。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定時服藥控制病情。
大多數人均誤以為,風濕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症、硬皮症、強直性脊椎炎等,多只會造成疼痛或生活上不便,未必會危及生命。但風濕科醫生指,據醫管局資料顯示,每年約有二百多人直接或間接因風濕病致命。
患者多因病情控制不佳,導致感染其他併發症。如使用類固醇消炎時,會同時壓抑免疫力,增加出現嚴重感染的機會。由於風濕病成因仍然未明,故應及早進行檢查,了解自身患風濕痛的風險。一般可以透過類風濕關節炎因子或尿酸含量,判斷是否屬於風濕病高危族。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定時服藥控制病情。
KateBush- 訪客
新針劑醫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可導致關節腫痛、變形甚至肢體殘障,發病的首一至兩年更是治療的黃金時期。有外國研究發現有近七成病人使用新的生物製劑「第六型介白質受體」抑制劑Tocilizumab治療半年後,可令病情改善兩成,相反只使用傳統口服抗風濕藥「甲氨喋呤」,只有五成二患者達到相同成效。三成三病人利用新藥治療更可達無病徵、發炎指數正常的緩解狀況,服用傳統藥物則只得一成二人能達致緩解。
全港約有二萬名患者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德顯估計,本港約有二萬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患病人數暫未見有上升趨勢。他指,發病高峰期主要於三十至五十歲之間,一成多患者可「斷尾」,其餘約八成人則需持續服藥。一項由多國進行的大型國際研究,向六百七十三名患有中度至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逾三個月病人,以不同藥物進行治療,發現使用「第六型介白質受體」抑制劑治療半年的患者,有兩成八人的病情可有七成改善,但使用「甲氨喋呤」的只有一成半人。
類風濕性關節炎有機會導致關節變形。
三十五歲陳小姐患此症六年多,單靠使用「甲氨喋呤」未能控制病情,轉用「甲氨喋呤」及傳統生物製劑的混合治療後,情況一度有改善,但效用逐步減低,四個月前再轉用「第六型介白質受體」抑制劑,打完第一針後,她肩膊及腳跟的關節發炎已受到控制,病情亦有好轉。
全港約有二萬名患者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德顯估計,本港約有二萬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患病人數暫未見有上升趨勢。他指,發病高峰期主要於三十至五十歲之間,一成多患者可「斷尾」,其餘約八成人則需持續服藥。一項由多國進行的大型國際研究,向六百七十三名患有中度至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逾三個月病人,以不同藥物進行治療,發現使用「第六型介白質受體」抑制劑治療半年的患者,有兩成八人的病情可有七成改善,但使用「甲氨喋呤」的只有一成半人。
類風濕性關節炎有機會導致關節變形。
三十五歲陳小姐患此症六年多,單靠使用「甲氨喋呤」未能控制病情,轉用「甲氨喋呤」及傳統生物製劑的混合治療後,情況一度有改善,但效用逐步減低,四個月前再轉用「第六型介白質受體」抑制劑,打完第一針後,她肩膊及腳跟的關節發炎已受到控制,病情亦有好轉。
KateBush- 訪客
風濕重症可折壽34年
平常人以為長者才有風濕,其實風濕患者多屬三十至五十歲壯年人士,最常見三種風濕病估計在本港有近四萬名患者。有風濕科專科醫生警告,風濕病除引致關節發炎及畸形,更會增加心肌梗塞及中風的風險,患者死亡風險較正常人高最多廿三倍,最嚴重可「折壽」達三十四年,呼籲患者切勿諱疾忌醫,若及早確診和治療,很大機會完全控制病情甚至停藥。
第十四屆亞太區抗風濕聯盟學術會議籌委會常務秘書兼風濕科專科醫生李家榮指,風濕病有多達一百多種,最常見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及牛皮癬關節炎,推算本港有近四萬名患者,普遍發病年齡介乎二十至五十歲。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譚麗珊指,調查發現逾半風濕患者均沒有工作,每名患者每年造成約四萬至七萬元的社會經濟損失,包括醫療費用及損失勞動力等。
香港風濕病學會會長莫志超指,風濕病是因免疫系統失調,錯誤攻擊正常的關節組織所致,除了令關節發炎,亦可致骨骼變形甚至傷殘,七成半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會於兩年內出現關節侵蝕。長期炎症反應更會增加骨質疏鬆甚至心血管病等併發症風險。據推算,風濕病患者死亡風險較常人高六至廿三倍。患類風濕關節炎及牛皮癬關節炎的女性,預期壽命較常人短約五年,但硬皮症患者則可「折壽」近三十四年,預期壽命只有五十多歲。最常見死因包括細菌感染、心腦血管病及腎衰竭等。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關節會變形。
牛皮癬關節炎屬於常見風濕病。
生物製劑延緩惡化
醫學界近年逐漸應用生物製劑治療風濕病,莫志超早前於博愛醫院進行研究,十五名牛皮癬關節炎患者,使用生物製劑廿二周後,體內造骨細胞平均增加兩成三,破骨細胞減少一成,顯示生物製劑有效減慢骨質流失。
另外,中大早前研究發現,中度至嚴重牛皮癬關節炎患者使用生物製劑兩年後,頸動脈血管內壁厚度減少一成一,而沒用生物製劑患者反增厚約百分之三點六。譚麗珊指,頸動脈血管內壁每增厚零點一毫米,心肌梗塞風險便增加一成一,研究指生物製劑有延緩動脈粥樣硬化及栓塞的效用。
第十四屆亞太區抗風濕聯盟學術會議籌委會常務秘書兼風濕科專科醫生李家榮指,風濕病有多達一百多種,最常見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及牛皮癬關節炎,推算本港有近四萬名患者,普遍發病年齡介乎二十至五十歲。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譚麗珊指,調查發現逾半風濕患者均沒有工作,每名患者每年造成約四萬至七萬元的社會經濟損失,包括醫療費用及損失勞動力等。
香港風濕病學會會長莫志超指,風濕病是因免疫系統失調,錯誤攻擊正常的關節組織所致,除了令關節發炎,亦可致骨骼變形甚至傷殘,七成半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會於兩年內出現關節侵蝕。長期炎症反應更會增加骨質疏鬆甚至心血管病等併發症風險。據推算,風濕病患者死亡風險較常人高六至廿三倍。患類風濕關節炎及牛皮癬關節炎的女性,預期壽命較常人短約五年,但硬皮症患者則可「折壽」近三十四年,預期壽命只有五十多歲。最常見死因包括細菌感染、心腦血管病及腎衰竭等。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關節會變形。
牛皮癬關節炎屬於常見風濕病。
生物製劑延緩惡化
醫學界近年逐漸應用生物製劑治療風濕病,莫志超早前於博愛醫院進行研究,十五名牛皮癬關節炎患者,使用生物製劑廿二周後,體內造骨細胞平均增加兩成三,破骨細胞減少一成,顯示生物製劑有效減慢骨質流失。
另外,中大早前研究發現,中度至嚴重牛皮癬關節炎患者使用生物製劑兩年後,頸動脈血管內壁厚度減少一成一,而沒用生物製劑患者反增厚約百分之三點六。譚麗珊指,頸動脈血管內壁每增厚零點一毫米,心肌梗塞風險便增加一成一,研究指生物製劑有延緩動脈粥樣硬化及栓塞的效用。
KateBush- 訪客
類風濕關節炎隨時致殘
類風濕關節炎並非「小兒科」,可導致關節腫痛、變形,甚至肢體殘障。有風濕病專科醫生指出,部分病人對治療方法存謬誤,以為不能沾水。亞太風濕病學會聯盟首設網上資訊渠道,助患者自控病情。
誤會治療法 以為不能沾水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郭文亮指,不少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受傳統觀念影響治病,「拎隻黃蜂針患處,或者以為患病唔可以浸水,係大錯特錯兼危險!」水療其實是治療方法之一;有外國研究指若不正確控制關節炎者,患上心、腦血管病的機會高出四倍,壽命亦會短七年。醫生診症時會留意病者有否晨僵,即早上醒來有否關節硬化及疼痛,另會抽血檢驗病者的類風濕因子及血沉降數字,才選擇處方口服藥或針劑生物製劑。
41歲周小姐不能轉身起床
四十一歲周小姐於○七年中手指及手腕痛,兩至三個月後情況惡化,晨僵嚴重,不能轉身起床,經家庭醫生檢驗後,證實血沉降數字超出常人十倍,手指骨被輕微侵蝕及尾指變形。轉介至專科醫生後,日服十八粒止痛藥無效,轉每月注射四次生物製劑,病情穩定,現定期做運動防關節硬化。
亞太風濕病學會聯盟前主席劉澤星指,為推動患者重視病症並用正確方法控制病情,聯盟舉辦「認識類風濕關節炎─由今天開始」活動,首設網上資訊渠道www.MyDayforRAinAsia.com。
誤會治療法 以為不能沾水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郭文亮指,不少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受傳統觀念影響治病,「拎隻黃蜂針患處,或者以為患病唔可以浸水,係大錯特錯兼危險!」水療其實是治療方法之一;有外國研究指若不正確控制關節炎者,患上心、腦血管病的機會高出四倍,壽命亦會短七年。醫生診症時會留意病者有否晨僵,即早上醒來有否關節硬化及疼痛,另會抽血檢驗病者的類風濕因子及血沉降數字,才選擇處方口服藥或針劑生物製劑。
41歲周小姐不能轉身起床
四十一歲周小姐於○七年中手指及手腕痛,兩至三個月後情況惡化,晨僵嚴重,不能轉身起床,經家庭醫生檢驗後,證實血沉降數字超出常人十倍,手指骨被輕微侵蝕及尾指變形。轉介至專科醫生後,日服十八粒止痛藥無效,轉每月注射四次生物製劑,病情穩定,現定期做運動防關節硬化。
亞太風濕病學會聯盟前主席劉澤星指,為推動患者重視病症並用正確方法控制病情,聯盟舉辦「認識類風濕關節炎─由今天開始」活動,首設網上資訊渠道www.MyDayforRAinAsia.com。
KateBush- 訪客
血管也患風濕?
提起風濕病,不少讀者可能想起各類關節炎或皮肌炎,但人體的血管其實也會患風濕病。一旦人體出現自體免疫毛病,可引發出血管炎。一旦血管受到傷害,會減低血液流量,甚至因血管壁出現裂痕,而令血液滲漏至皮膚或身體其他部位,造成長遠影響。
血管炎有大中小之分
血管炎的分類,可分為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及小血管炎。「高安氏動脈炎」( Takayasu's Arteritis)是大血管炎的一種,可見於成年人或小孩身上。患者可能因股動脈發炎,在運動、行走時突感腳痛,嚴重者無法走路。
中血管炎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前者如川崎症,患者出現突發性的症狀如高燒、皮膚紅疹、淋巴腺脹大、眼睛變紅及關節痛等,部份個案因心臟冠狀血管炎而併發心臟病。至於慢性中血管炎,包括較為罕見但後果非常嚴重的「多發性結節性動脈炎」,此症會影響人體較大的血管如腎動脈、腸動脈等,血管因發炎阻塞,如處理不當,可致腎衰竭及腸子壞疽等嚴重併發症。
至於小血管炎如紫癜綜合症,大部份患者病徵較輕微,臨床表現主要為皮膚出血點、紫癜和瘀斑,多見於下肢。另患者出現多發及遊走性關節炎(以下肢多見)和消化道症狀(多為腹絞痛,少數可併發小腸炎)。紫癜綜合症患者只要經適當治療,通常不會有嚴重後遺症,但約 1%會併發腎炎。
隔周三刊出
資料來源:兒科專科醫生 李子良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arf.org
血管炎有大中小之分
血管炎的分類,可分為大血管炎、中血管炎及小血管炎。「高安氏動脈炎」( Takayasu's Arteritis)是大血管炎的一種,可見於成年人或小孩身上。患者可能因股動脈發炎,在運動、行走時突感腳痛,嚴重者無法走路。
中血管炎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前者如川崎症,患者出現突發性的症狀如高燒、皮膚紅疹、淋巴腺脹大、眼睛變紅及關節痛等,部份個案因心臟冠狀血管炎而併發心臟病。至於慢性中血管炎,包括較為罕見但後果非常嚴重的「多發性結節性動脈炎」,此症會影響人體較大的血管如腎動脈、腸動脈等,血管因發炎阻塞,如處理不當,可致腎衰竭及腸子壞疽等嚴重併發症。
至於小血管炎如紫癜綜合症,大部份患者病徵較輕微,臨床表現主要為皮膚出血點、紫癜和瘀斑,多見於下肢。另患者出現多發及遊走性關節炎(以下肢多見)和消化道症狀(多為腹絞痛,少數可併發小腸炎)。紫癜綜合症患者只要經適當治療,通常不會有嚴重後遺症,但約 1%會併發腎炎。
隔周三刊出
資料來源:兒科專科醫生 李子良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arf.org
KateBush- 訪客
小孩風濕病遲醫可殘障致命
兒童風濕病種類多達逾百種,大多與遺傳基因有關,每一千名兒童就有一名患上此免疫系統失調疾病,因自行攻擊身體各器官導致發炎,部分更需終生服藥控制病情,延誤診治可導致殘障,甚至死亡。曾有關節炎患兒因家人不相信年紀小會患風濕病,錯誤向泰國巫師及坊間「神醫」求診,導致關節嚴重退化,身形矮小,廿多歲便要用拐杖走路。
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系主任劉宇隆指,瑪麗醫院現有逾五百六十名風濕病患兒求診,近年更有上升趨勢,以幼年突發性關節炎為例,一九八八至二○○○年有四十五宗求診,至今年中已累積至一百卅八宗。該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李子良呼籲家長留意,若子女出現關節腫痛、肌肉無力、出現不癢的紅疹及持續發燒一周不退,應立即求診。
29歲男7歲起屢遭折磨
廿九歲的馮國成七歲起開始不斷發燒、關節及肌肉腫痛,至九歲入住瑪麗醫院才確診患幼年突發性全身型關節炎,更併發心積水,入院半年服類固醇及打金針等都無甚進展,加上家人不相信年紀小會患風濕病,遂帶他到泰國找巫師治療,亦曾在港飲符水、看跌打、推拿、針灸,結果五年間病情惡化至要臥床由家人照顧。他輾轉至十四歲再到瑪麗求診,但部分關節已破壞至不可修復,更換了兩邊髖關節及固定移位的頸椎,現時要以拐杖協助走路,但可照顧自己。
十二歲的黃琛曜患幼年皮肌炎,七歲開始容易累及無力行樓梯,不想上學,手腳及面部出紅疹但不癢,父母以為他在學校被欺凌,經數周檢驗才確診,留院三周及服兩年類固醇,現已復元,但要每半年覆診。港大將在書展推出新書介紹兒童風濕病,探討其治療及護理方法。
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系主任劉宇隆指,瑪麗醫院現有逾五百六十名風濕病患兒求診,近年更有上升趨勢,以幼年突發性關節炎為例,一九八八至二○○○年有四十五宗求診,至今年中已累積至一百卅八宗。該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李子良呼籲家長留意,若子女出現關節腫痛、肌肉無力、出現不癢的紅疹及持續發燒一周不退,應立即求診。
29歲男7歲起屢遭折磨
廿九歲的馮國成七歲起開始不斷發燒、關節及肌肉腫痛,至九歲入住瑪麗醫院才確診患幼年突發性全身型關節炎,更併發心積水,入院半年服類固醇及打金針等都無甚進展,加上家人不相信年紀小會患風濕病,遂帶他到泰國找巫師治療,亦曾在港飲符水、看跌打、推拿、針灸,結果五年間病情惡化至要臥床由家人照顧。他輾轉至十四歲再到瑪麗求診,但部分關節已破壞至不可修復,更換了兩邊髖關節及固定移位的頸椎,現時要以拐杖協助走路,但可照顧自己。
十二歲的黃琛曜患幼年皮肌炎,七歲開始容易累及無力行樓梯,不想上學,手腳及面部出紅疹但不癢,父母以為他在學校被欺凌,經數周檢驗才確診,留院三周及服兩年類固醇,現已復元,但要每半年覆診。港大將在書展推出新書介紹兒童風濕病,探討其治療及護理方法。
KateBush- 訪客
兒童風濕病的「蛛絲馬迹」
在本港,平均每一千名兒童便有一人患上風濕病,但經常有家長對此感到疑惑︰「子女有任何『頭暈身㷫』也好,父母通常都不會聯想到與風濕病有關吧?」要留意兒童患風濕病的「蛛絲馬迹」,可參考以下資訊。
多數情況下,兒童的風濕病問題與免疫系統失調有關,但當中的常見症狀,卻與一般疾病的症狀相近,例如︰持續發燒、關節疼痛及肌肉疲勞等。其實只要細心留意,會發現兒童風濕病症狀都有其特點。
關節疼痛會持續六周
以最常見的少年突發性關節炎為例,患者的關節疼痛會持續六星期或以上,病情可波及全身不同關節,另一方面,患者皮膚亦可能長出紅疹;至於紅斑狼瘡症,除了脫髮及皮膚紅疹外,患者的腎臟會逐漸受損,可能出現小便有泡的情況。
及早發現兒童風濕病的關鍵,是在孩子出現上述看似普遍的症狀時,馬上求醫,當排除了這些問題是由感冒或一般兒童傳染病引起後,便需作進一步的風濕診斷,如血液檢驗、 X光或磁力共振等,或抽取細胞作病理性檢查。
臨床上,醫生發現兒童風濕病患者較成年病人,在情緒及自我價值上容易因病情而出現負面影響。因此,及早確診並讓兒童患者接受適當治療,可望將風濕病帶給他們身心的痛苦,減至最低。
隔周三刊出
撰文:兒科專科醫生 朱蔚波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arf.org
多數情況下,兒童的風濕病問題與免疫系統失調有關,但當中的常見症狀,卻與一般疾病的症狀相近,例如︰持續發燒、關節疼痛及肌肉疲勞等。其實只要細心留意,會發現兒童風濕病症狀都有其特點。
關節疼痛會持續六周
以最常見的少年突發性關節炎為例,患者的關節疼痛會持續六星期或以上,病情可波及全身不同關節,另一方面,患者皮膚亦可能長出紅疹;至於紅斑狼瘡症,除了脫髮及皮膚紅疹外,患者的腎臟會逐漸受損,可能出現小便有泡的情況。
及早發現兒童風濕病的關鍵,是在孩子出現上述看似普遍的症狀時,馬上求醫,當排除了這些問題是由感冒或一般兒童傳染病引起後,便需作進一步的風濕診斷,如血液檢驗、 X光或磁力共振等,或抽取細胞作病理性檢查。
臨床上,醫生發現兒童風濕病患者較成年病人,在情緒及自我價值上容易因病情而出現負面影響。因此,及早確診並讓兒童患者接受適當治療,可望將風濕病帶給他們身心的痛苦,減至最低。
隔周三刊出
撰文:兒科專科醫生 朱蔚波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arf.org
KateBush- 訪客
小朋友也有風濕關節病
風濕病並不只是局限於成年人才會有,小朋友也會有風濕關節病,兩者所患的關節炎並不一樣。成年患者大多患上骨關節炎,主要成因是關節長期勞損和關節不正確地自我修補;小朋友患者則多數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正確名稱為「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免疫系統的疾病。當免疫系統攻擊關節間的滑膜時,關節便會產生脹痛,原因不明。
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發生在16歲或以下的兒童身上。它會導致關節長期腫脹、僵硬,有時甚至會減少兒童的活動能力。
需運動保存成長活動力
此症是可以治療的,藥物和物理療法都可以幫助保持活動能力和減輕腫脹和疼痛,治療目標是控制症狀,防止關節損傷和保存兒童的活動能力。
現時用作治療的藥物有非類固醇消炎劑(NSAID)、緩解疾病的抗風濕性藥物(DMARD)、類固醇和生物製劑。患者在服用這些藥物時,由於免疫功能下降,必須要避免身體受病菌感染。此外,患者需要做適量的運動,以保存兒童長大後的活動能力。
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並不容易察覺,其病徵包括: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不願使用一隻手臂或腿、持續發燒、關節腫脹等。為防止病情惡化,家長必須及早帶小朋友接受專業診治。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發生在16歲或以下的兒童身上。它會導致關節長期腫脹、僵硬,有時甚至會減少兒童的活動能力。
需運動保存成長活動力
此症是可以治療的,藥物和物理療法都可以幫助保持活動能力和減輕腫脹和疼痛,治療目標是控制症狀,防止關節損傷和保存兒童的活動能力。
現時用作治療的藥物有非類固醇消炎劑(NSAID)、緩解疾病的抗風濕性藥物(DMARD)、類固醇和生物製劑。患者在服用這些藥物時,由於免疫功能下降,必須要避免身體受病菌感染。此外,患者需要做適量的運動,以保存兒童長大後的活動能力。
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並不容易察覺,其病徵包括: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不願使用一隻手臂或腿、持續發燒、關節腫脹等。為防止病情惡化,家長必須及早帶小朋友接受專業診治。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KateBush- 訪客
風濕病的皮膚症狀
各類常見的風濕病,病徵大多可分為關節性症狀與皮膚性症狀。不同種類的風濕病,皮膚症狀出現的性質及病灶位置也有所差異;要特別注意的是,臨床上不少風濕病患者將這類皮膚性的症狀,與一般皮膚病混淆,延誤了及早治療風濕病的時機。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能會在前臂手肘附近,出現一些皮下結節,部份嚴重個案,更可能會併發「壞死性皮膚化膿病」,在短時間內下肢皮膚化膿、潰爛,需即時作治療。
銀屑病關節炎(俗稱牛皮癬關節炎)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在四肢及軀幹等出現鱗狀的皮膚斑塊和指甲增厚、變色。
至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症,更是皮膚病徵最明顯的風濕病之一。患者經常會出現面部皮疹、對陽光過敏、四肢出現丘疹或因脈管炎症而出現皮膚潰瘍等;在天氣轉冷時,患者的手腳毛細血管出現收縮異常,四肢皮膚更可能會變白變藍,嚴重時更可因血液循環變差,導致手腳潰爛。
皮肌炎患者除了會有肌肉疼痛和乏力等病徵外,面部、手部及四肢也會出現發癢皮疹。
醫生需分清是否併發症
針對以上的皮膚病變,醫生需分清這些病變究竟是受風濕病本身病情影響的繼發性併發症,或只屬一般皮膚問題。透過臨床診斷、配合血液及皮膚組織病理檢查等,準確找出導致有關皮膚病變的原因。
撰文:香港風濕病基金會港大皮膚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楊志強醫生
「風知己」熱線: 234 62 999
網址︰ http://www.hkarf.org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能會在前臂手肘附近,出現一些皮下結節,部份嚴重個案,更可能會併發「壞死性皮膚化膿病」,在短時間內下肢皮膚化膿、潰爛,需即時作治療。
銀屑病關節炎(俗稱牛皮癬關節炎)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在四肢及軀幹等出現鱗狀的皮膚斑塊和指甲增厚、變色。
至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症,更是皮膚病徵最明顯的風濕病之一。患者經常會出現面部皮疹、對陽光過敏、四肢出現丘疹或因脈管炎症而出現皮膚潰瘍等;在天氣轉冷時,患者的手腳毛細血管出現收縮異常,四肢皮膚更可能會變白變藍,嚴重時更可因血液循環變差,導致手腳潰爛。
皮肌炎患者除了會有肌肉疼痛和乏力等病徵外,面部、手部及四肢也會出現發癢皮疹。
醫生需分清是否併發症
針對以上的皮膚病變,醫生需分清這些病變究竟是受風濕病本身病情影響的繼發性併發症,或只屬一般皮膚問題。透過臨床診斷、配合血液及皮膚組織病理檢查等,準確找出導致有關皮膚病變的原因。
撰文:香港風濕病基金會港大皮膚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楊志強醫生
「風知己」熱線: 234 62 999
網址︰ http://www.hkarf.org
hkinca38- 訪客
善用 DAS28評估風濕
評估類風濕關節炎病情一向缺乏客觀標準,病人容易錯過轉用更有效藥物良機,導致關節變形無法逆轉。香港風濕病學學會建議風濕科醫生廣泛應用名為「 DAS28指數」的標準,評估病人病情是否已達臨床緩解,即關節腫痛已獲有效控制,病人可及早改用其他藥物,以防惡化。記者:陳凱迎
類風濕關節炎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會錯誤地攻擊關節組織,引致發炎疼痛腫脹,嚴重者更會關節變形。香港風濕病學學會會長莫志超醫生指出,類風濕關節炎傳統治療較保守,病人病發初期先接受物理治療,一至兩年後病情無改善才用傳統藥物,繼續無改善者才會使用較有效但昂貴的新藥,例如生物製劑。
但在評估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是否需要轉用更有效藥物上,一直缺乏客觀標準。他指病人因此有可能錯過轉用更有效藥物的良機,「惡化到關節變形就用新藥都冇用」。故學會參考歐洲抗風濕聯盟的國際診治建議,呼籲本港風濕科醫護人員利用一套名為「 DAS28指數」的標準,評估病人病情。
病發首兩年 治療黃金期
莫解釋, DAS28指數是按三項因素計算,包括病人分佈於四肢的 28個關節觸痛及腫脹程度、反映病人發炎程度的紅血球沉降速率,和患者對自己整體健康狀態的評分。分數越高病情越差,如指數超過 2.6即病情活躍,應及早轉藥;若指數在 2.6或以下,反映患者關節腫痛問題受控。
香港風濕病學學會常務秘書譚麗珊教授,有信心本港風濕科醫護可廣泛應用此標準。她提醒類風濕關節炎病發首兩年是治療黃金期,倘持續出現早上關節僵硬或呼吸時胸口刺痛等,應及早求醫。但學會在今年 2至 3月問卷訪問 179名患者後,發現四成患者不知道有治療黃金期。
今年 30多歲的 Shirley, 18歲確診類風濕關節炎,「試過全身冇一個關節唔痛」,被迫放棄熱愛的球類運動,更曾因病情惡化要做頸椎手術。術後轉用較新藥物,但 DAS28指數仍高踞 6以上,四年多前轉用生物製劑後,關節痛楚才減輕,可打羽毛球或乒乓球。兩年多前確診的何女士則形容關節曾像骨頭被拗斷般痛,洗澡及吃飯也要家人協助,轉用生物製劑後才見好轉。
類風濕關節炎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會錯誤地攻擊關節組織,引致發炎疼痛腫脹,嚴重者更會關節變形。香港風濕病學學會會長莫志超醫生指出,類風濕關節炎傳統治療較保守,病人病發初期先接受物理治療,一至兩年後病情無改善才用傳統藥物,繼續無改善者才會使用較有效但昂貴的新藥,例如生物製劑。
但在評估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是否需要轉用更有效藥物上,一直缺乏客觀標準。他指病人因此有可能錯過轉用更有效藥物的良機,「惡化到關節變形就用新藥都冇用」。故學會參考歐洲抗風濕聯盟的國際診治建議,呼籲本港風濕科醫護人員利用一套名為「 DAS28指數」的標準,評估病人病情。
病發首兩年 治療黃金期
莫解釋, DAS28指數是按三項因素計算,包括病人分佈於四肢的 28個關節觸痛及腫脹程度、反映病人發炎程度的紅血球沉降速率,和患者對自己整體健康狀態的評分。分數越高病情越差,如指數超過 2.6即病情活躍,應及早轉藥;若指數在 2.6或以下,反映患者關節腫痛問題受控。
香港風濕病學學會常務秘書譚麗珊教授,有信心本港風濕科醫護可廣泛應用此標準。她提醒類風濕關節炎病發首兩年是治療黃金期,倘持續出現早上關節僵硬或呼吸時胸口刺痛等,應及早求醫。但學會在今年 2至 3月問卷訪問 179名患者後,發現四成患者不知道有治療黃金期。
今年 30多歲的 Shirley, 18歲確診類風濕關節炎,「試過全身冇一個關節唔痛」,被迫放棄熱愛的球類運動,更曾因病情惡化要做頸椎手術。術後轉用較新藥物,但 DAS28指數仍高踞 6以上,四年多前轉用生物製劑後,關節痛楚才減輕,可打羽毛球或乒乓球。兩年多前確診的何女士則形容關節曾像骨頭被拗斷般痛,洗澡及吃飯也要家人協助,轉用生物製劑後才見好轉。
KateBush- 訪客
死亡率最高的風濕病
目前有超過 6,000名紅斑狼瘡病人在公立醫院覆診,每年新症約有近 500宗,病發率為每千人有一人確診。紅斑狼瘡病人死亡率為 5.25%,比普通人的死亡風險高出四倍多,為死亡率最高的風濕病。
博愛醫院風濕病評估及治療中心主管莫志超表示,紅斑狼瘡症屬免疫系統疾病,患者多為女性,平均發病年齡為 30多歲。惟醫學界未能剖析病因,估計遺傳因素佔 30%,其餘為環境因素,如紫外光敏感、荷爾蒙變化等,暫未發現有上升趨勢。
嚴重可致腦中風
紅斑狼瘡症病人因發炎反應,致身體出現發燒及關節炎等症狀,其中面頰出紅疹的典型症狀,如同被狼咬過一樣,故醫學界以「狼瘡」命名。若無適當治理,病人嚴重可致急性腎衰竭,或影響腦部,導致痙攣或腦中風等。
一般病人靠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控制輕微的關節炎或肌肉痛,若果腎臟或其他器官受損,便要服用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莫稱,由於紅斑狼瘡病人初期症狀不明顯,與感冒情況相似,呼籲市民持續一至兩個月出現低燒或無胃口等症狀,應盡快求醫。
博愛醫院風濕病評估及治療中心主管莫志超表示,紅斑狼瘡症屬免疫系統疾病,患者多為女性,平均發病年齡為 30多歲。惟醫學界未能剖析病因,估計遺傳因素佔 30%,其餘為環境因素,如紫外光敏感、荷爾蒙變化等,暫未發現有上升趨勢。
嚴重可致腦中風
紅斑狼瘡症病人因發炎反應,致身體出現發燒及關節炎等症狀,其中面頰出紅疹的典型症狀,如同被狼咬過一樣,故醫學界以「狼瘡」命名。若無適當治理,病人嚴重可致急性腎衰竭,或影響腦部,導致痙攣或腦中風等。
一般病人靠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控制輕微的關節炎或肌肉痛,若果腎臟或其他器官受損,便要服用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莫稱,由於紅斑狼瘡病人初期症狀不明顯,與感冒情況相似,呼籲市民持續一至兩個月出現低燒或無胃口等症狀,應盡快求醫。
KateBush- 訪客
INCA's forum :: 純聊天, 八卦, 資訊交流 :: 醫療康健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您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周一 8月 05, 2019 1:22 pm 由 Dino
» 【特寫】踢拖抗暴 — 當催淚彈蔓延至長者社區.黃大仙黑夜
周一 8月 05, 2019 12:01 pm 由 Dino
» 【8.4 將軍澳遊行】寶琳站黑衣人潮湧現 有商場謝絕警方內進
周一 8月 05, 2019 12:54 am 由 Dino
» 【8.4 港島示威 ‧ 不斷更新】警石塘咀放催淚彈 示威者轉戰銅鑼灣 快閃封紅隧
周日 8月 04, 2019 11:17 pm 由 Dino
» 【8-3 旺角遊行】歷幾許衝突士多照開舖 老闆:佔旺時無破壞有幫襯
周日 8月 04, 2019 10:35 pm 由 Dino
» 香港青年對英殖時期的「懷念」從何而來?
周日 8月 04, 2019 5:26 pm 由 Dino
» 【暴動罪審訊】譴責暴動罪檢控 民權觀察促政府回應訴求 (12:49)
周日 8月 04, 2019 5:20 pm 由 Dino
» 【CBD】大麻萃取物產品層出不窮 是神奇草藥抑或要有更多監管
周日 8月 04, 2019 4:56 pm 由 p-ma
» 點解八月五號要罷工?
周日 8月 04, 2019 2:51 pm 由 D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