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A's foru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糖尿病人

4 posters

3頁(共6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步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糖尿病人

發表 由 hkinca38 周六 9月 12, 2009 1:57 pm

主題回顧 :

新界東是糖尿病重災區,估計每十人就有一人患糖尿病。新界東醫院聯網本年內將推出針對糖尿病病人優化慢性疾病管理計劃,透過電腦系統分析病人病歷。

網上分析病歷
新界東醫院聯網總監馮康昨表示,區內 120萬人口中,約一成即 12萬人患糖尿病,當中只有一半是已知病人,其中 4萬多人屬新界東聯網病人。他指出,很多糖尿病患者輪候診症時間太長,等候期間他們未必能從飲食及生活習慣中控制血糖及膽固醇指標,家庭醫生又缺乏病人完整的病歷,令患者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增加,「我哋同國際嘅糖尿病控制理想指標仲有距離。」

故此,新界東聯網會於 09至 10年度推出亞洲糖尿病評估計劃( JADE)及領袖同行計劃( PEARL)。 JADE是一個網上電子分析平台,透過輸入病人病歷及數據,分析病人五年內出現併發症,如腎衰竭、冠心病等風險;私家醫生參與計劃後,亦可於網上取得病人糖尿病分析資料,再跟進病況。馮康預計每年可有約 9,000名網內病人參加計劃。至於 PEARL同行計劃,則會邀請一些病情受控制的病人與其他患者分享心得,預計兩年內會有 300個病人受惠。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糖尿藥安糖健 歐盟禁售 港逾四千病人受影響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六 9月 25, 2010 5:44 pm

本港有售的糖尿病藥物「安糖健」(Avandia)被指會增加心臟病風險,繼本月初英國藥物監管部門建議停售後,歐盟亦決定全面禁售安糖健。本港衞生署關注事件,藥劑師及毒藥管理局下月將開會商討。有藥劑師指本港約有四千多名糖尿病患者用安糖健,只佔整體患者少數,提醒病人切勿自行停藥,應先與醫生商討。

糖尿病人 - 頁 3 0925-00176-062b1
歐盟宣布全面禁售安糖健,指該藥可能增加心臟病風險。

歐洲藥物監管機構宣布,基於愈來愈多數據顯示安糖健會增加心血管病風險,故決定禁售,該藥會於未來數月完全撤出歐洲市場。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仍准許醫生處方安糖健,但只可處方予使用其他藥物無效的患者,醫生事前需詳細解釋風險;正服用該藥而效果良好的病人,可選擇繼續服用。

葛蘭素史克香港發言人指,會全面配合本港衞生署,稍後決定進一步行動。衞生署發言人指,安糖健於二○○○年十一月於本港註冊,市民必須有醫生處方及藥劑師監售下才可購買,藥物說明書已註明該藥可能增加心臟病風險。

藥管局下月開會商討
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將於下月商討事件,正服用該藥的病人,如有不適應向主診醫生查詢。醫管局回應指,公立醫院醫生會按病人臨床情況處方合適糖尿藥物,局方將召開專家小組會議制訂跟進行動。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副會長崔俊明指,本港公立及私家醫院分別約有一千五百人及三千人使用安糖健,只佔全港七十萬糖尿病患者的少數。他解釋,安糖健會致水腫及體重增加等副作用,或因此增加心血管負荷,公立醫院有一種藥理相同的藥物可作替代。他建議正服用安糖健的患者勿自行停藥,應與醫生商討是否轉藥及監察心血管狀況。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公立醫院停用安糖健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四 9月 30, 2010 11:39 am

醫院管理局跟從歐盟藥物監管部門決定,不再處方含有羅格列酮成分糖尿藥「安糖健」和Avandamet,並將兩種藥物從醫管局藥物名冊中剔除。估計目前公立醫院和門診約有二千名病人獲處方有關藥物,但病人應繼續服用,以控制血糖水平,直至下次覆診時接受醫生評估及安排轉藥。

糖尿病人 - 頁 3 0930-00176-020b1
本港公立醫院停止處方「安糖健」給糖尿病患者,約二千名病人下次覆診時安排轉藥。

醫管局表示,專家小組經討論和考慮後作出停藥決定,目前約有廿萬名糖尿病病人在公立醫院和門診治療,當中只有二千人服用羅格列酮糖尿藥。

籲勿停服 等待覆診
私人執業的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陳諾表示,以往多用安糖健控制病人的血糖,但過去兩年先後有報告指該藥或影響病人心臟,加上有其他更安全的藥物,故已減少處方該藥。

安糖健生產商葛蘭素史克發言人表示,尊重醫管局的決定,但強調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仍建議繼續使用,故該公司正等待衞生署對該藥註冊安排會否有進一步決定,建議病人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才能停藥。

安糖健和Avandamet含羅格列酮,可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使葡萄糖進入細胞,以降低血糖,歐盟早前因該藥增加病人心臟病發的風險,宣布全面禁用。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糖尿病的治療方法

發表 由 C9 ?? 周日 10月 03, 2010 1:34 pm

糖尿病人 - 頁 3 48f827a092c2d

請注意六角豆(Bhindi)的另一名稱為“秋葵”

上個月,在一個電視節目中我獲悉一種糖尿病的治療方法。由於我是個糖尿病患者,我嘗試了而它非常有效,我的血糖現在已得到了控制。實際上我已經減少了我的藥量。拿兩條六角豆並切除頭尾兩端部分,再沿長身中間界一小刀,然後將這兩條六角豆放入一杯清水﹝室温﹞中,蓋好並在室溫下放置過夜。清晨,在早餐前從水中取出丟掉兩條六角豆並飲用此水。

每日堅持如此。在兩個星期內,你將看到血糖降低的驚人效果。

我的妹妹已擺脫了她的糖尿病。她已注射了多年胰島素,但當每天早上服用六角豆並持續數月後,她已停用了胰島素而每天堅持服用六角豆。她每晚將六角豆切碎,加入水中並在第二天早晨將它喝光。

嘗試一下,即使並沒有對你起多大作用也不會帶來任何傷害,但由於多數案例是慢性作用的,在看到效果之前你需要堅持服用數月。

糖尿病人 - 頁 3 20091031125035
avatar
C9 ??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當局限制使用含羅格列酮糖尿藥

發表 由 hkinca38 周二 10月 05, 2010 12:43 am

(商台)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21:43
藥劑及毒藥管理局決定限制使用含「羅格列酮」的糖尿藥。局方指,海外衛生當局已指出服用含「羅格列酮」的「安糖健」,會增加心臟病及中風等心血管毛病的風險,因此,決定禁止藥物用於患心臟衰竭的病人,只可以向服用其他藥物而未能控制糖尿病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處方。

衛生署表示,正在服用「羅格列酮」的病人不應自行停藥,應諮詢醫護人員的意見。現時,本港有17款註冊藥劑產品含有「羅格列酮」,產品須由醫生處方及在藥劑師監督下才可售賣。

當局限制使用糖尿藥安糖健
(明報)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21:15
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轄下註冊委員會今日開會,決議限制使用含羅格列酮的糖尿藥。

委員會的決定是謹慎考慮有關產品的研究資料及最近美國、歐盟、澳洲及新加坡等海外衛生當局採取的監管行動,指服用「安糖健」(rosiglitazone;羅格列酮)而增加心臟病及中風等心血管毛病的風險。

委員會決定此藥不可給予患心臟衰竭或曾患心臟衰竭的病人使用,而此藥亦只可向服用其他藥物而未能控制糖尿病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處方。

此外,委員會亦要求在「羅格列酮」產品包裝上列載以上更新的資料,及有關心血管毛病風險副作用的額外警告字眼。

「羅格列酮」是治療二型糖尿病的Thiazolidinedione類藥物。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安糖健須加警告字句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二 10月 05, 2010 3:40 pm

本港公立醫院雖然已停用可增加心臟病風險的糖尿病藥物「安糖健」(羅格列酮),但衞生署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轄下註冊委員會經討論後,昨日公佈只會限制此藥的使用,包括不可用於心臟衰竭或曾患心臟衰竭的病人,藥物包裝又需加上相關警告字句,但不會全面禁用。

註冊委員會開會討論安糖健在本港的使用,考慮有關產品的研究資料及最近美國、歐盟、澳洲及新加坡等衞生部門採取的監管行動後,因應安糖健會增加心臟病及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決定此藥不可給予心臟衰竭或曾患心臟衰竭的病人使用,並只能向服用其他藥物又未能控制血糖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處方。

有心血管疾病風險
委員會也要求在相關產品包裝上,加上心血管疾病風險副作用的額外警告字句。

本港共有 17款註冊藥劑產品含有「羅格列酮」,這些產品須有醫生處方及在藥劑師監督下方可售賣。

衞生署發言人提醒正服用「羅格列酮」的病人不應自行停藥,需先諮詢醫護人員的意見,醫護人員也要向病人清楚解釋使用相關藥物引發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糖尿上眼致盲 早期無徵狀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五 10月 08, 2010 1:49 pm

糖尿上眼是本港第二號致盲殺手,每年導致兩百人失明。本港有研究顯示,兩成二患者確診糖尿病時已惡化至糖尿上眼。港大李嘉誠醫學院眼科研究所所長黃世雄指出,糖尿上眼早期沒有徵狀,一旦視網膜出現病變已是中、後期,難以阻止視力迅速退化甚至致盲,提醒糖尿病患者盡早進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檢查。

本月十四日是世界視覺日,黃世雄昨指,現時本港估計有七十萬名糖尿病人,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兩成新症為四十歲或以下人士。港大早前有研究顯示,兩成二患者確診糖尿病時已惡化至糖尿上眼;國際糖尿聯盟估計,七成四患病十年或以上患者有視網膜病變問題。

黃解釋,糖尿病會導致視網膜微血管受到破壞,微血管有可能滲出血蛋白或因血管壁破損而滲血,逐漸破壞視覺;如未能及早發現,會導致視網膜血管增生及嚴重視網膜併發症,如黃斑水腫、視網膜脫落及玻璃體纖化等,最終變成失明。

知得太遲 四旬漢幾近失明
四十六歲的陳世明,年輕時喜歡吃甜及肥膩食物,每天會喝一公升汽水,身體一直無恙。他三十三歲時突然視力模糊,求診後驚覺患上糖尿上眼,曾兩次接受激光手術仍無阻視力迅速退化,至今已損失九成五視力,「基本上我已經完全睇唔到。」他表示,醫生估計他在廿三歲已患有糖尿病,不過一直無糖尿病及糖尿上眼徵狀。

黃世雄指出,因糖尿上眼早期無徵狀,預防才是最佳良方。他提醒市民,一旦確診患糖尿病,應盡早進行定期糖尿病視網膜檢查,如證實患糖尿上眼,應按醫生及眼科視光師指示控制血壓及血糖,減低出現併發症機會。醫院管理局今年六月推展為期兩年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檢查」計劃,轄下部分門診免費替糖尿病患者作視網膜病變檢查。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秋葵治療糖尿病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一 10月 11, 2010 7:36 pm

這裏有一個老番用的糖尿病偏方,應該是起源於印度,古老的印度也有很多偏方。這個偏方超級簡單:秋葵泡水。秋葵在香港的超市和街市都有賣,外文叫「 Bhindi」,又叫「 Okra」,又叫「 Lady Finger」。方法:新鮮秋葵(不要煮)兩隻,去頭去尾,切片,室溫開水一杯(不要熱水,不要冰水,把沸騰後的水涼至室溫),將秋葵放入開水中泡一個晚上,第二天早晨,濾渣後空腹飲用,兩個星期後血糖開始下降。有服用胰島素好幾年的患者,飲用秋葵水幾個月後就停止了服用胰島素,但仍然堅持飲用秋葵水。這個過程,請在醫生的監督下進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糖尿病第一大國,預防勝於治療,老番有以下的研究結果,原載美國《預防》雜誌:吃肉之前多吃醋拌涼菜;即使超重二十磅,只要減掉體重的百分之五,患糖尿病的風險就會降低百分之七十;每天走路三十五分鐘,減低患糖尿病風險百分之八十;多吃粗纖維(即高纖維)食物;一周吃快餐食物不超過兩次,否則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會降低一倍;火腿及香腸一周不可進食超過五次,否則危險增加百分之四十三,罪魁禍首是食物添加劑;少肉多菜;肉桂有防治糖尿病的功效,肉桂粉可以混在咖啡或蜂蜜裏飲用;睡眠不足六小時,糖尿病犯病的風險增加一倍,但超過八小時,危險增加三倍;工作前先進行三次緩慢的深呼吸以減少壓力,長期壓力過大會導致血糖升高。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糖尿+心血管病死亡率倍增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二 10月 12, 2010 5:10 pm

本港約一成糖尿病患者同時患有慢性腎病和心血管疾病,專科醫生指,同時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尿患者,死亡率較一般糖尿病人高兩倍,建議及早服食他汀類降膽固醇藥物,以減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另針對過半糖尿患者血糖控制未達理想水平,香港糖尿聯會呼籲患者及早考慮注射胰島素。
記者:林潔華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唐俊業指,糖尿病人的血糖、血壓和膽固醇偏高,對血管造成破壞,容易出現血管硬化,患者如出現蛋白尿,患上心血管疾病風險較一般人高兩至四倍;若同時患糖尿及心血管病,死亡率更較一般糖尿病人高兩倍。

不定時服藥後果嚴重
現年 68歲的黃先生患糖尿 20多年,一直忽視病情,未有定時服藥控制血糖,心血管也逐漸收窄。 01年因胸口不適才驚覺三條冠狀動脈均已收窄,過去 8年做了 3次心臟手術,腎功能也漸差,現時每天需注射胰島素,服用心臟病、血壓、血小板藥及他汀類抗膽固醇等藥物,才可穩定病情。

唐俊業建議,糖尿病人應每年進行併發症檢查,包括視網膜病變檢查、心電圖和檢查蛋白尿情況。他引述中文大學早前一項研究,跟進 5,264名二型糖尿病患者,發現有 13%人腎功能出問題,但服用他汀類藥物控制膽固醇後,可降低腎病風險達 36%。

去年也有研究顯示,約 34%參與研究的糖尿病患者腎功能已有問題,但服食阿托伐他汀降低心臟病風險 42%,對腎功能也有輕微改善,尤其對已有蛋白尿的患者,改善較明顯。惟部份人服後出現肌肉發炎和肝炎,故患者服用前應徵詢醫生意見。

另外,香港糖尿聯會主席馬青雲醫生昨日表示,逾半糖尿病人的血糖水平未能達標,即未能把糖化血紅素水平控制於 7%或以下,增加各類併發症危機。雖然近年歐美研究發現及早注射胰島素,對血糖持續不受控的患者有好處,但本港患者普遍抗拒注射。

他解釋,臨床觀察發現三大抗拒理由,包括誤會打針是最後的治療方案、怕痛及擔心被歧視。有患者當聽到醫生建議打胰島素,便以為自己病情已達末期,而採取放棄態度。

馬青雲醫生表示為了令病情穩定,可早於剛發現糖尿病的階段便選擇注射基礎胰島素。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打胰島素直接簡單痛楚有限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二 10月 12, 2010 5:12 pm

不少糖尿病患者誤以為注射胰島素是最後一步,又擔心打針會很痛、麻煩及價錢昂貴,往往不願接受注射治療。香港糖尿聯會主席馬青雲指出,病者有這些誤解及存在恐懼,影響治療及康復。他強調除口服藥物控制血糖水平外,按醫生指示每日自行注射合適分量的胰島素,能更有效改善病情。

六十五歲的湯先生兩年前開始間中出現頭暈,求醫後確診患糖尿病,糖化血紅素水平高達百分之七點六,並因此引致血管閉塞,需進行通波仔手術。自他對胰島素有更多認識後,他由拒絕注射轉為接受,並配合口服藥物,三個月後已將糖化血紅素水平減低至百分之六以下,亦無任何副作用,精神比以前佳。

糖化血紅素可降低3.5%
馬青雲指,糖尿病成因是體內分泌胰島素不足,未能抗阻過量血糖,故注射胰島素是最直接方法,過程簡單,痛楚有限,價錢跟部分口服藥相若。他說,口服藥可降低糖化血紅素百分之一點五,打針則可降低百分之三點五。

前香港游泳隊成員蔡曉慧表示,曾有隊友是糖尿病患者,感覺治療糖尿病如同運動員挑戰自己,每降一度血糖指數如同要游快一秒,面對困難和挑戰要身邊人支持。聯會舉行「胰島素關注大行動」,在社交網站facebook發布教育動畫《控糖路上有你、我和他》,網民每次觀看後再分享給朋友,贊助機構會捐五元給聯會,支持教育市民認識糖尿病。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患糖尿須年年驗眼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五 10月 15, 2010 11:20 am

本港糖尿病患者不斷增加,醫學界估計每十人就有一人患病,惟病人對可致盲的糖尿上眼欠缺防範意識。理工大學一項研究指,逾千名糖尿病長者經視網膜檢查後,有多達三成人有不同程度糖尿上眼,其中小部分人已達嚴重程度;同時,近六成三人過去一年並沒有驗眼。視光師提醒糖尿病人至少每年須驗眼一次,以便及早發現問題及治療,以延緩病情惡化。

糖尿病人 - 頁 3 1015-00176-064b1
視光師建議患糖尿病的長者每年驗眼一次,包括檢查視網膜。視網膜滲血(左上)是糖尿病上眼的徵兆。 (理大提供圖片)

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眼科視光師馮敏欣表示,糖尿病會導致視網膜微絲血管受損,令視網膜微絲血管出現滲血等情況,影響視力甚至令人失明,更可造成各種併發症。該學院○六至○七年進行研究,在理大社區保健中心為逾千名糖尿病長者驗眼,包括「驗眼底」檢查視網膜有否出血,結果發現多達三成病者有糖尿上眼,其中百分之三更已達中度至嚴重程度。另外,近六成三人表示過去一年沒有驗眼,反映他們對糖尿上眼的防範意識不足。

病人唔信 堅稱睇嘢好清
該學院○八年再為二千三百名糖尿病長者檢查近視度數及老花等問題,發現一成一人有視力問題,經佩戴合適眼鏡後,只剩下百分之四證實有糖尿上眼或白內障等眼疾,需要繼續治療,反映長者定期進行一般視力檢查,也有助矯正視力及發現眼疾,改善生活質素。

馮敏欣估計,每五十名往驗眼的糖尿病人中,至少一人有嚴重糖尿上眼,隨時失明。她警告糖尿上眼並無病徵,有些病人也不相信自己有問題,堅稱「睇嘢好清」。她說定期驗眼有助及時發現病人糖尿上眼,視光師能即時轉介病人到眼科醫生治療,延緩病情惡化。

她指出,糖尿上眼與患糖尿病年期無關,但年紀愈大,糖尿上眼引致失明的機會則愈高。她建議所有年紀的糖尿病人都應跟隨衞生署指引,每年至少驗眼一次跟進病情。

另外,她亦促請政府檢討長者醫療券政策時,將視光服務也納入醫療券適用範圍,讓長者有更多選擇。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視力變矇 或糖尿上眼

發表 由 hkinca38 周一 11月 01, 2010 12:20 am

糖尿上眼是指糖尿病令視網膜病變,眼科研究所最近檢查了二千一百八十二名糖尿病人的視網膜,發現百分之二十二出現病變,百分之三點七六更嚴重至影響視力。一型及二型糖尿患者皆有機會出現這併發症,但以一型患者出現嚴重視網膜病變風險較高,糖尿病患者懷孕期間發病風險也會增加。

血管外皮壞死 黃斑點水腫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分為「非增殖性」和「增殖性」。前者會影響視網膜外壁的微絲血管,因血管的外皮細胞壞死,會生長細小的血管瘤並滲出血清,令視網膜上的黃斑點出現水腫,影響視力。後者則因為眼球缺血而導致不正常血管在視網膜前增生。增生的血管較脆弱,一些用力的動作如搬重物或嚴重嘔吐,都可能令血管破裂,出現飛蚊症和視力模糊,還可能導致玻璃體收縮,牽扯視網膜令其脫落,造成永久嚴重視力受損。激光治療可醫治以上兩種視網膜病變,將激光打在血管瘤減少滲漏或打在視網膜周邊的細胞,抑制血管增生。

視力衰退是視網膜病變徵狀之一,但很多糖尿病人都是長者,他們以為這是年老必然現象,因而容易忽略糖尿上眼的危機。視力一旦受損,便無法復原,因此糖尿病人須定期檢查眼睛及控制血糖水平穩定。

為向公眾推廣醫學知識,醫學院將於下月十三日於中央圖書館舉辦《糖尿病:都市生活的健康威脅》健康講座,詳情請登入www.med.hku.hk/publiclecture或致電28199994查詢。

賴維均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眼科研究所臨床副教授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專家警告1/4港人最終患糖尿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一 11月 15, 2010 5:48 pm

糖尿病對市民健康構成嚴重威脅,香港糖尿聯會警告,本港四分之一人口最終患糖尿病,發病年齡亦日趨年輕,約兩成患者四十歲前發病,情況令人憂慮。現時約兩成糖尿病患者需每日注射胰島素針劑,但部分患者的血糖水平仍起伏不定,有內分泌科專科醫生指出,近年於外國日漸普及的胰島素泵,可全天候監察血糖並自動調校胰島素劑量,有助糖尿病患者維持血糖穩定。

為響應「世界糖尿病日」,香港糖尿聯會昨舉辦「糖尿健步行」活動,以喚起公眾對該症的警覺性。聯會主席馬青雲醫生指,本港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四分之一患糖尿。隨着人口老化,最終本港可能有兩成半人口成糖尿病患者。

年輕化 兩成人40歲前發病
糖尿病發病年齡持續下降,約兩成患者四十歲前患病。據「香港糖尿病註冊登記」數據,逾七千已登記的糖尿病患者在平均六年跟進期內,一成因糖尿病併發症死,一成一患末期腎病,次為冠心病、中風及癌症等。他籲市民保持良好飲食及運動習慣,糖尿病患者應按醫生指示覆診及服藥,減併發症風險。

此外,目前約兩成糖尿病患者需每日注射胰島素以穩定血糖,私人執業內分泌科專科醫生陳諾指出,患者需每三個月監察一次醣化血紅素(HbA1C)平均值,理想水平為低於百分之六點五。

糖尿病人 - 頁 3 1115-00176-064b3
胰島素泵(左)與連續血糖檢測儀(右)採用輕巧易攜設計,兩者可相輔相成,令胰島素劑量盡量切合患者血糖波動。

每天記錄288次監察走勢
但不少研究發現,即使患者血糖平均值達標,每日不同時段的血糖仍起伏不定,即使每日「篤手指」檢查仍可能「走漏」血糖過高或過低情況,令醫生無法判斷真實病情,血糖長期波動亦會增加心血管病等併發症風險。

陳諾又指,近年歐美等地的糖尿病患者中,愈來愈多人使用連續血糖檢測儀監控血糖,每天記錄二百八十八次血糖值,可準確監察血糖走勢,再配合胰島素泵預設胰島素劑量,透過皮下軟管持續注入患者體內,能更準確模擬正常胰臟分泌胰島素、維持空腹及餐後血糖的功能。

外國研究顯示,兒童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泵半年後,醣化血紅素平均值可降低一度。新一代胰島素泵同時具備連續血糖檢測儀功能,可自動因應血糖波動調節劑量,預計一至兩年可引入本港。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胰島素注射 治一型糖尿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六 11月 27, 2010 1:36 pm

有研究指,本港十五歲以下兒童一型糖尿病的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情況令人關注。本文將簡介何謂一型糖尿病以及其治療的留意事項。

胖童問題更嚴重
糖尿病可分為一型和二型,一型糖尿病是兒童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一型糖尿病的病人通常因免疫系統出現問題而導致胰臟無法分泌胰島素來調節血糖。由於過多的糖分會隨尿液排出體外,所以病人通常會出現口渴和尿頻等症狀。有學說指出,兒童肥胖與其相關的胰島素阻抗性和發炎情況,可能會加快胰臟細胞的死亡,進一步加劇糖尿病的問題。

胰島素注射是治療一型糖尿病最常用的方法。醫生和藥劑師通常會按兒童的年齡、生活習慣和低血糖的病歷史訂立胰島素的劑量和血糖目標,兒童應跟從指示每天自我檢測血糖。兒童也應定期覆診檢測血糖控制和有否出現併發症。若血糖過高,病人可能會出現糖尿病的併發症,包括酮酸脧血症、腎病變和視網膜病變。相反,血糖過低可能會影響兒童的認知功能。因此兒童及其家長應留意兒童低血糖的症狀,例如出汗、心悸、震顫和頭痛。此外,由於長期注射同一部位會影響該部位的脂肪組織,所以病人應轉換同一部位的不同點來注射。

最後,一型糖尿病的兒童(特別是肥胖的兒童)應保持每天至少半小時的適量運動,和在飲食上跟從營養餐單。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糖尿病人聖誕「有啖好食」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一 12月 13, 2010 10:36 am

聖誕佳節將至,不少人與親友吃聖誕大餐慶祝。糖尿病患者要控制飲食,常誤以為「冇啖好食」。營養師表示,糖尿病人的飲食是有助控制體重的健康飲食模式,只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亦可享受火雞、甜品等美味食物。

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
養和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病中心營養師余思行昨表示,糖尿病患者飲食習慣與一般人分別不大,只是碳水化合物會轉化為糖,故需留意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以控制血糖。

糖類、含澱粉質及纖維食物均含碳水化合物,但纖維不會被吸收,故蔬菜類可多吃;肉類亦可適量進食;澱粉質食物如飯、麵、麵包、薯仔等則需控制食量。

香港營養師協會主席林思為指出,不少患者以為吃自助餐時不能吃甜品,水果則可多吃。其實西瓜、蜜瓜及哈密瓜糖分吸收快,故亦要控制分量;甜品可淺嘗半份。她建議,患者吃自助餐可先吃蔬菜及海鮮,肉類可選擇「少汁」的燒牛肉、火雞等。如要連日進食大餐,早餐及午餐可吃麥皮、米粉等清淡食物,為聖誕大餐「預留」攝取量,並多做運動。

五十七歲的盧蓮坤三年前證實患糖尿病後,開始控制飲食,但仍會吃自助餐,最喜歡吃三文魚、蝦及牛肉,每餐都會吃一碗菜及只吃半碗飯,亦戒吃有汁及煎炸食物。

香港營養學會、香港營養師協會及香港執業營養師公會訪問三百三十六名糖尿病患者,發現只有四成一的患者能夠利用食物營養標籤協助管理糖尿病飲食,僅兩成七懂碳水化合物的換算,另有五成八曾接受營養師服務。

糖尿病人 - 頁 3 1213-00176-066b1
糖尿病患者盧蓮坤注意飲食,吃自助餐亦無問題。 (袁志豪攝)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精原細胞變身治糖尿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二 12月 14, 2010 1:18 pm

美國華盛頓喬治城大學( Georgetown University)一項新研究,為每日要注射胰島素針劑的一型糖尿病患帶來喜訊。有關研究發現,睾丸內尚未變成精子的「精原細胞」,能「變身」成為製造胰島素的細胞,在患有糖尿病的老鼠身上,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倘技術應用在人體身上,料可減患者每日打針之苦。

減少每日打針之苦
糖尿病可分為一型及二型,前者因先天免疫系統問題,製造胰島素的細胞受破壞,不能製造胰島素供應身體所需,導致血糖上升;後者則是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拒,多數與肥胖及缺乏運動有關。

一型糖尿病患者,要透過每日注射胰島素針劑才能控制血糖水平,但負責上述研究的專家,從器官捐贈者屍體的睾丸內抽取尚未變成精子的精原細胞後,發現它們是「多功能幹細胞」,可「變身」成與精原細胞特性相近的細胞,負責製造胰臟素。

研究人員將「變身」後的細胞,放入患有糖尿病的實驗老鼠體內,證實能持續一周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研究人員相信,技術應用在人體身上時,能減低患者每日打針之苦外,也由於精原細胞可直接從男患者身上抽取,變成製造胰島素的細胞後再植回患者體內,出現排斥的風險可大大減少。

研究人員認為,相同技術也可應用在卵巢內尚未變成卵子的細胞,讓女性一型糖尿病患者同樣受惠。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番茄紅素 有助預防糖尿病

發表 由 hkinca38 周三 12月 15, 2010 1:07 am

2010年12月14日 (12:22 pm)
存在於番茄及西瓜等紅色果蔬中的番茄紅素,除證實具有抗氧化功效,現時更發現有助預防二型糖尿病等與肥胖有關的疾病。

法國研究指出,番茄紅素可幫助人類降低體內脂肪含量,又番茄紅素具有脂溶性特點,可被大量儲藏在脂肪組織中,抑制脂肪細胞分泌蛋白質。

此外,番茄紅素即使經過烹調,其營養價值不會受損。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糖尿同時患冠心病高三倍

發表 由 hkinca38 周五 12月 17, 2010 12:24 am

本港約有七十萬人患糖尿病,他們很大機會同時患上心血管疾病。歐洲心臟協會的報告指出,糖尿病病人患冠心病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二至三倍,但若能把血糖指數每降低百分之一,便可減少出現周邊血管疾病及微血管疾病,分別達四成三及三成七。專家指出,糖尿病人盡早接受強化胰島素治療,可令血糖水平保持於百分之七以下,令患者出現心肌梗塞及心血管疾病等引致的死亡率降低五成七。

歐洲心臟協會上月分析超過四十份有關糖尿病及冠心病的醫學研究,發現已知患糖尿病人因心血管病引致的死亡率較一般人高二點六倍,新發現的糖尿病人的死亡率亦高一點八倍。有研究指出,本港一成四的糖尿病人在十二年內會同時患上心血管病。

早打強化胰島素 減致命機會
不過,病人如可將血糖水平維持低於百分之七,並有效控制膽固醇及血壓水平,可減低一半患上冠心病的風險。報告亦指出,初期糖尿病患者盡早接受強化胰島素治療,可減少兩成因心血管病導致的死亡率。

心臟醫生協會主席譚劍明解釋,當身體長期處於高血糖水平,會令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形成粥樣血管硬化。體內血糖過高,亦會損害血管的擴張能力,持續高血糖亦會令心臟發炎,從而導致出現心血管疾病。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內分泌及糖尿科臨床助理教授曹慧崐指出,不少病人誤以為注射胰島素會令身體產生倚賴及「打純咗」,但其實可保護胰臟功能。

她表示,當糖尿病人未出現病徵,但透過控制飲食及運動都未能見效,應盡早接受胰島素注射,控制血糖水平,以免日後惡化至出現心血管病。

五十六歲的黃先生○二年確診患糖尿病,以為「食少半碗糖水就冇事」,但○六年突然呼吸困難入院,確診心肌梗塞,更一度昏迷,最後需進行心臟搭橋手術。他表示,現時需服糖尿藥物,每晚只吃三匙飯,多菜少肉,嚴格控制血糖水平。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全脂奶可防糖尿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六 12月 25, 2010 1:23 pm

天然奶製品含豐富脂肪,近年不少人會選擇低脂奶或脫脂奶,認為較健康。然而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全脂奶內含一種脂肪酸,或有助減低患二型糖尿病風險。美國哈佛公共衞生學院於最新一期《內科學年鑑》指出,奶製品含有一種名為「反式棕櫚烯酸」的物質,奶製品脂肪含量愈高,反式棕櫚烯酸水平亦愈高。以往的動物實驗顯示,這種物質有助降低胰島素抗阻性,從而預防糖尿病。

研究人員調查了三千七百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發現進食最多全脂奶製品的人士,患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較進食最少全脂奶製品人士低六成二,他們血液內的反式棕櫚烯酸水平亦較高。此外,反式棕櫚烯酸亦有助控制膽固醇及血脂水平。然而,專家強調現階段未能就全脂奶製品的每日最佳攝取量作出建議,需再作深入研究。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中國人糖尿基因揪出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六 1月 22, 2011 2:22 pm

糖尿病對全球醫療系統造成沉重負擔,及早識別高風險人士有助採取針對性治療。中文大學醫學院收集近一萬名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的基因樣本,近日發現一個與中國人二型糖尿病有關的基因,可令糖尿病風險增加近五成,估計近七成患者均帶有該遺傳基因。中大期望兩年後發展出基因診斷名單,可望早在青少年時期識別糖尿病風險,甚至可預測各類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副教授蘇詠儀解釋,西方約兩成糖尿病個案為一型,即先天性糖尿病,但中國人個案卻多達九成半屬後天的二型糖尿病。

此外,近三成中國人患者於四十歲前便發病,但西方平均發病年齡則為五十至六十歲。故有理由相信中國人與西方人各自的基因特性,是造成兩者糖尿病流行病學不同的原因之一。全球至今已經發現四十多個糖尿病基因,但是,研究對象多為西方人,未必適用於中國人患者。

患病風險增五成
中大由一九九五年起透過「香港糖尿註冊計劃」,收集近一萬名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的基因樣本。最近終發現一個位於第一號染色體,名為「POU2F1」的基因,與中國人糖尿病有獨特關連。研究人員分析一千三百多名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基因排序,並與近六百名非糖尿患者及約七百名來自糖尿病家庭的家族成員作比較。

該項研究發現結果發現,約七成糖尿病患者帶有「POU2F1」基因,比率高於一般人群,該基因會令患糖尿病風險增加五成。研究亦發現此類患者的先天性胰臟功能較差,意味他們應及早考慮接受胰島素治療。

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臨床副教授馬青雲表示,現階段仍未能利用基因測試診斷糖尿病,因為並非所有糖尿病患者均帶有該基因,故仍需尋找其他糖尿病基因,「如果搵到十幾個呢類基因,效果就會好明顯,甚至喺兒童階段就識別到邊啲人風險較高,及早作預防。」

基因測試的另一優點,是能夠分析糖尿病患者出現腎病、冠心病及視網膜病變等不同併發症的風險,有助採取針對性治療。

中大早前已發現四個突變基因,會令糖尿病患者併發末期腎衰竭的風險增加六倍。馬青雲指研究團隊已發現各三十多個與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相關的基因,下一步是找出最有效的測試組合,相關研究項目獲得創新科技署資助,相信兩年後可制訂初步基因測試名單,並於臨床應用。

■記者陳紹恒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糖尿睇嘢唔清 戴眼鏡搞掂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一 1月 31, 2011 2:04 pm

「糖尿眼」是最廣為人知的糖尿病併發症之一,故糖尿病患者一旦察覺視力衰退,必須加倍關注。理工大學調查二千三百多名糖尿病患者後發現,一成一人有視力問題,但當中近七成只屬屈光不正(包括近視遠視),戴眼鏡即可矯正,病人卻一直未有處理。調查報告建議,醫護人員除監察糖尿病患者的視網膜健康外,亦應留意其他視力問題,以免影響患者生活。

糖尿病人 - 頁 3 0131-00176-064b2
糖尿病患者須定期監測血糖水平,有助預防包括糖尿眼的各種併發症。

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於○七年十一月至○八年四月期間,調查約二千三百名二型糖尿病患者,年齡介乎廿三至九十二歲。有二百五十九人被界定為視力受損,經進一步檢查後,發現當中一百六十八人其實只是屈光不正,驗配眼鏡後視力可回復正常。另外,兩成一有視力問題的患者為白內障,接受白內障手術可令他們的視力大幅改善。

忽略視力問題 影響糖尿眼評估
整體而言,九成糖尿病患者的視力問題可透過矯視鏡及簡單手術處理,患者生活質素可因此提升,以免視力模糊引致跌倒骨折甚至死亡等。

報告指,糖尿病患者理應較一般人更常接受眼科檢查及護理服務,但今次調查顯示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視力問題其實可以簡單處理,惟一直未被發現及處理,情況令人意外。

病人的視力是否正常,是評估他們有否出現糖尿眼的重要指標之一,若病人忽略屈光不正導致的視力問題,可能影響糖尿眼評估的準確性。報告建議眼科醫護人員除了需密切監察糖尿病患者的視網膜病變風險,亦應同時留意他們有否其他視力問題,以及時提供支援。

眼科專科醫生陳偉民指,每十名糖尿病患者中,有三人「糖尿上眼」,可致視網膜及黃斑點等出現水腫及出血,若未能及時治理,可致失明,糖尿病患者應至少每年驗眼一次。他認為公眾必須十分謹慎看待上述研究,「糖尿病確有機會令屈光不平衡,但患者千祈唔好以為配咗眼鏡就一勞永逸,唔使做眼底檢查,糖尿眼係會致盲,到時就無法返轉頭。」

記者陳紹恒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糖尿藥減類鼻疽患者死率

發表 由 katebush 周日 2月 27, 2011 3:27 pm

糖尿病藥物「格列本脲」可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該藥物對治療流行於東南亞的傳染病類鼻疽也有療效。英國劍橋大學研究發現,患有糖尿病的類鼻疽患者利用該藥治療,死亡率可大幅減低近半。

研究人員與泰國及新加坡等國家研究人員,在泰國東北部調查了一千一百六十名類鼻疽患者,其中許多人還患有糖尿病,並服用糖尿病藥物格列本脲。服食該藥的患者,死亡率只有百分之廿八,但沒有服該藥的類鼻疽患者死亡率高達一半。

類鼻疽是東南亞流行的傳染病,可引致敗血症和肺炎,死亡率高,糖尿病患者較易感染,死亡率也較高。專家指出,格列本脲雖不能抗菌,但能通過調節免疫系統發揮抗菌功效,相信對其他細菌也有類似功效,但強調非糖尿病患者不宜服食該藥。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糖尿手激增隨時截肢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六 3月 05, 2011 2:21 pm

糖尿病人若不好好控制病情及適當護理,隨時出現糖尿足、糖尿手併發症。瑪麗醫院過去五年接獲糖尿手個案激增至每月一宗。港大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副教授葉永玉表示,糖尿手較罕見,與人口老化及病齡增加,令糖尿併發症飆升有關。另一方面,該院急症室去年底接獲一名三十三歲男子因右腳板底「爛至穿窿」求診,始知自己患上糖尿病,因潰爛傷口有多種細菌感染,要截除部分腳趾保命,個案反映糖尿病年輕化問題加劇。

瑪麗醫院過去五年(○六至一○年)接獲四十一宗糖尿手個案,由過往每一至兩年有一宗,增至去年每月一宗,併發宗數顯著上升,常見為指尖或指甲邊有傷口,如一般損傷或被魚鰭刺傷,引致細菌感染發炎,個別病人要做局部截肢手術,如切去第一節手指。糖尿手雖比糖尿足較罕見,但近年增幅明顯,葉永玉估計,與人口老化及糖尿病人數上升有關,加上患者無適當護理傷口,糖尿手併發便相繼激增。

神經線病變 四肢易變形
葉續稱,糖尿病人會出現神經線病變,觸感神經敏感度低,包括對壓力、溫度無感覺,加上四肢易變形,增加肌肉或皮膚磨損的機會。一旦有傷口,如鞋子太窄或有異物,令腳底或腳背受損,更易受細菌感染,致組織潰爛。

本港現時約七十萬名糖尿病人中,一成病人有糖尿足,年齡愈大風險愈大,其中六十五歲或以上患者,每四人有一人患此併發症。若清創或放膿手術,無法阻止潰瘍惡化,便需截肢,否則細菌入血隨時喪命。

腳爛到穿窿 始知患糖尿
葉永玉亦指,年輕糖尿足病人雖然較罕見,但情況反映糖尿病年輕化問題加劇,導致併發症亦上升。該名三十三歲男病人並不肥胖,亦沒有患糖尿病家族史,由於無定期量度血糖,不知道罹患糖尿病。他入急症室時,右腳底嚴重潰爛,接受清創手術去除爛肉後,還需切去右腳的腳趾公及二趾公,才能控制潰爛情況,並需服抗生素醫治細菌感染,病人現已康復出院。她估計,現代人少做運動、多吃高糖高鹽食物有關,令年輕一輩病發率提高。她警告,糖尿足的傷口可致嚴重的多種細菌感染,包括金黃葡萄球菌等,細菌一旦入血,更可喪命,無論年長或年輕的患者均絕不容輕視。

記者梁麗兒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糖尿病人護理手部及腳部注意事項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六 3月 05, 2011 2:23 pm

使用護膚膏,保持皮膚柔軟性,避免皮膚乾燥而致損傷

佩戴手套後,才接觸污水或尖利物件

穿着寬鬆襪子及舒適鞋子,不應赤腳行走

不應穿着高跟鞋,防止腳底局部受壓

每天清理及檢查鞋子,以免被藏有的異物弄傷腳部

每天檢查腳部有否水泡及被割傷,並用鏡子檢查腳底

如發現腳部有雞眼、厚繭及潰瘍,應及時求診,不要自行處理

小心護理傷口,阻止細菌感染

使用毛氈保暖,不應使用暖爐或暖水袋

資料來源:港大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副教授葉永玉

觸感遲鈍 開暖爐燙傷腳
糖尿病人觸感神經敏感度較低,皮膚受損亦不自覺。瑪麗醫院早前便接獲一名患糖尿病的印度男子,因天氣寒冷,持續一周開暖爐睡覺,由於其下肢神經線的敏感度低,雙腳受燙傷至形成水泡才求醫。

港大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副教授葉永玉指,該院今年一月接獲一名患糖尿病印度男子,持續一周、每晚平均七個小時開暖爐睡覺,將暖爐擺放距離雙腳五呎的位置,致腳部受燙傷。葉解釋,病人腳部神經線受糖尿病影響,敏感度極低,未能感受痛楚及火燙感覺,令他受傷初期亦不知,至出現水泡才發現受傷。病人腳部已做清創手術,左腳五隻腳趾因嚴重潰瘍要截肢。

腳部變形 度身訂造鞋墊
葉永玉提醒糖尿病人,除靠藥物治療、改善生活及飲食習慣,控制病情,另針對神經線問題,應避免冬天用暖爐、暖水袋等可燙傷皮膚的高危物品。

糖尿病人 - 頁 3 0305-00176-062b2
糖尿病人腳部容易變形,要靠矯形腳架,重新糾正腳形。

港島西聯網義肢及矯形部副部門主管鄺永祥稱,該部門○一年起,在瑪麗醫院為糖尿病人設立工作坊,教導他們治理或預防糖尿足、糖尿手的問題,包括已接受截肢手術病人。「糖尿病人因腳部變形,走路會拗埋一邊,令腳底局部受壓,容易腫脹、發炎,甚至潰爛」,義肢矯形師會為腳部變形的病人,度身訂造鞋墊,重新分布雙腳壓力,避免糖尿足併發。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怕「拮手指」糖尿病人搵命博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三 3月 30, 2011 6:18 pm

本港現有七十萬名糖尿病患者,他們雖可定時透過「拮手指」監察血糖,以控制病情,但多以怕痛、太忙為由,沒有持之以恒。曾有本地研究指,僅二成半受訪糖尿病人有自我監測血糖,醫生警告,忽視血糖上升嚴重會致盲或心臟病發。七旬患者兩度忽視監測血糖,終引發心臟病,要「通波仔」保命。香港糖尿病聯會將印製指引,內附國際糖尿病聯盟○九年訂定的國際認可自我監測血糖指引,將派發予市民及醫護人員參考。

常吃高熱量食物、作息時間不定、肥胖或缺乏運動均是糖尿病致病原因。香港糖尿病聯會主席兼內分泌及糖尿病專科醫生馬青雲指,近年患者年齡日趨年輕,不少患者發病年齡僅四十歲以下。

數值每降1% 助減低併發症
患者需每三個月到診所監察一次醣化血紅素平均值,理想水平為百分之六點五。外國亦有研究指,數值每下降百分之一均有助減低併發症,如心肌梗塞、中風風險也分別下降一成四及一成二。

若果病人能定期「拮手指」記錄數據,更有助醫生掌握餐前、後血糖升降,但病人常存謬誤,因怕痛、抽不到時間或經濟負擔太重拒絕定期「拮手指」。

本港有糖尿中心曾訪問五百多位糖尿病患者,當中僅二成五人有「拮手指」,而他們的醣化血紅素較沒有「拮手指」者低約百分之一。

患病30年女 堅持定時監測
他建議,初期糖尿病患者可以低密集式量血糖,如於餐前後、或針對空腹時間量度血糖指數;若曾出現感染或進行藥物調整的患者,則採用高密集方法量血糖。

他又強調,量度儀的價錢介乎四百至八百元,長期使用不算太昂貴。

七十四歲的羅先生患糖尿病廿年,退休前從事管理行業,平均每月乘飛機到外地公幹,從沒認真記錄血糖:「成日覺得帶部機好麻煩,又易冇電。」

羅先生分別於九一年及○九年心臟病發,接受「通波仔」後才領略監察血糖的重要性,現時血糖指數回落至六點三度。

另外,五十九歲的前巴士司機李女士患糖尿病三十年,患病以來即使工作繁忙也堅持定時記錄血糖及注射胰島素,至今血糖維持標準水平。

自我監測血糖建議方案
低密集式建議方案

‧適合初期或病情輕微病人

‧每周進行兩天測試,一次於周一至五,一次於周末;每天進行三次測試,可於空腹血糖及分量最大的用餐前後進行,為時數星期

‧於睡前和早上空腹時進行自我監測

高密集式建議方案

‧適合進行藥物調整或手術後的病人

‧每周三天,每天量度七次記錄

‧「交錯式」記錄,如每逢周一、四、日在早餐前後量度;周二、四在午餐前後量度;周三、周六在晚餐前後量度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以醫生建議作準

資料來源:香港糖尿病聯會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3 Empty 糖尿病人肝病死亡率高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三 4月 06, 2011 5:55 pm

糖尿病人若未有好好控制病情,隨時出現併發症。愛丁堡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糖尿病人因肝病死亡的機會,比一般人高七成。專家進行了一個大型調查,分析受訪者的病歷紀錄,他們的年齡介乎三十五歲至八十四歲,追蹤期長達六年。

糖尿病人 - 頁 3 0406-00176-068b1

研究將一萬一千多名死於肝病人士作進一步分析,其中一千二百多人本身患糖尿病,其餘人士無糖尿病紀錄。結果發現,每四名糖尿病人便有一人死於肝癌、即有關風險高達百分之廿四,非糖尿病患者死於肝癌的機會則相對較低、為百分之九。

須定期測血糖防治
由於糖尿病人一向被建議減少飲酒,以免引致肥胖及血糖水平過高,故他們死於與酗酒有關的肝病風險比正常人低。但整體來說,糖尿病人死於肝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七成。專家解釋,糖尿病人若未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容易出現由非酒精脂肪肝引致的肝病,長遠增加患肝硬化及肝癌死亡的風險,故藥物治療、控制飲食及定期「篤手指」測血糖等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3頁(共6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