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A's forum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糖尿病人

4 posters

4頁(共6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步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糖尿病人

發表 由 hkinca38 周六 9月 12, 2009 1:57 pm

主題回顧 :

新界東是糖尿病重災區,估計每十人就有一人患糖尿病。新界東醫院聯網本年內將推出針對糖尿病病人優化慢性疾病管理計劃,透過電腦系統分析病人病歷。

網上分析病歷
新界東醫院聯網總監馮康昨表示,區內 120萬人口中,約一成即 12萬人患糖尿病,當中只有一半是已知病人,其中 4萬多人屬新界東聯網病人。他指出,很多糖尿病患者輪候診症時間太長,等候期間他們未必能從飲食及生活習慣中控制血糖及膽固醇指標,家庭醫生又缺乏病人完整的病歷,令患者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增加,「我哋同國際嘅糖尿病控制理想指標仲有距離。」

故此,新界東聯網會於 09至 10年度推出亞洲糖尿病評估計劃( JADE)及領袖同行計劃( PEARL)。 JADE是一個網上電子分析平台,透過輸入病人病歷及數據,分析病人五年內出現併發症,如腎衰竭、冠心病等風險;私家醫生參與計劃後,亦可於網上取得病人糖尿病分析資料,再跟進病況。馮康預計每年可有約 9,000名網內病人參加計劃。至於 PEARL同行計劃,則會邀請一些病情受控制的病人與其他患者分享心得,預計兩年內會有 300個病人受惠。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糖尿藥後遲進食 易低血糖增風險

發表 由 Liam 周四 4月 07, 2011 6:22 pm

目前本港糖尿病患者有多達70萬人,但有部分病人因用藥及進餐時間不配合等原因,導致血糖「減過龍」偏低,容易頭暈,嚴重者甚至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低血糖心血管病風險更高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去年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約四成半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曾出現低血糖症。研究又指出,有嚴重低血糖症的糖尿病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一般糖尿病人3.8倍。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內分泌及糖尿科臨床助理教授曹慧崐解釋,低血糖症即血糖指數跌至3.5度以下,患者會出現顫抖、心跳加速、冒冷汗等徵狀。

66歲的劉太,患糖尿病超過20年,08年開始接受胰島素注射,隨病情加劇由每日一針加到兩針,打針後卻經常冒汗及全身無力。她試過在住所樓下散步,僅10多分鐘便頭暈,「幾乎返唔到屋企」,要致電丈夫扶她回家。但她進餐後血糖又迅速飈升至十幾度,血糖時高時低,令她非常苦惱。

可盡快吃方糖果汁餅乾

曹慧崐表示,降糖藥物本來應緊貼用餐前服用。但有些病人服藥後兩三小時也未有進食,加上運動量突然增加、空腹飲酒等原因,令原本過高的血糖指數,反而跌穿正常水平(美國糖尿聯會訂出的理想水平,空腹血糖3.9至7.2度)。患者一旦出現低血糖症狀,應盡快進食方糖、果汁、餅乾等。此外,市面上有新一代的降糖藥物及胰島素針劑,能減少低血糖的機率。
avatar
Liam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學會12招一生不得糖尿病

發表 由 hkinca38 周五 五月 27, 2011 2:32 am

全世界得糖尿病的人越來越多,國際糖尿病協會去年10月宣布,這一數字已經達到2.85億,到了面臨失控的地步。中國的糖尿病患病率也在30年內翻了兩番,成為世界糖尿病第二大國。造成這种狀況的原因何在?美國《預防》雜志最近一篇文章指出,是因為大部分人沒有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控制血糖。

其實,只要做到以下
12點,你的一生就絕不會得糖尿病。

1.吃肉前喝兩勺醋。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研究發現,吃大魚大肉等高熱量食物前喝兩勺食醋,可大大降低血糖水平。如不習慣喝醋,最好飯前吃點放醋的涼拌菜。

2.減輕5%的体重。哪怕你非常肥胖,而且不鍛煉,但只要体重減輕5%,患糖尿病的危險就會降低70%。

3.每天走路35分鐘。芬蘭研究發現,走路可讓体內胰島素得到最大效果利用。每周走路4小時,每天35分鐘,可使糖尿病危險降低80%。

4.多喝咖啡。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發現,每天6杯咖啡,糖尿病危險降低29%—54%;每天4—5杯,降低約29%;但每天1—3杯則幾乎不起作用。

5.多吃高纖維食物買食物看清高纖維標志。有高纖維標誌的食物,能確保其中至少含有5克粗纖維,可降低乳腺癌、糖尿病、高血壓及中風危險。

6.一周吃快餐不超過2次。美國研究發現,每周吃快餐2次以上,身体器官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一倍。

7.火腿香腸要少吃。每周吃5次以上火腿或香腸,糖尿病危險會增加43%,罪魁禍首是加工肉食中的添加劑。專家建議,應少吃肉,多吃蔬菜。

8.肉桂有助降血糖。德國科學家發現,肉桂有助于降血脂,進而防止糖尿病危險。肉桂粉可撒在咖啡裡,也可以和蜂蜜一起沖水喝。

9.做事前3次深呼吸。長期壓力會導致血糖升高。專家建議,做任何事情前最好都先做3次緩慢的深呼吸,以減小壓力。

10.睡眠在6—8小時之間。睡眠經常不足6小時的人,糖尿病危險翻番;而睡眠超過8小時的人,糖尿病危險增加3倍。

11.不要獨居。獨居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比其他人高2.5倍。專家建議,即使獨居也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12.45歲後多關注血糖。血糖指數為100—125毫克/分升的人,10年內最易發生糖尿病。專家建議,45歲後、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的人,應多關注血糖。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糖尿病感應差 身體損傷難察覺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六 6月 04, 2011 3:13 pm

糖尿病是由遺傳及生活習慣所引致的內分泌失調疾病。胰島素是胰臟分泌出來的賀爾蒙,主要把血液內的葡萄糖轉化為能量,由於患者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體內對胰島素產生抗拒性時,葡萄糖就不能有效地進入人體細胞發揮作用,只能積聚在血液中,導致血糖過高,過多的糖分不被吸收並且經尿液排出,這種情況便稱為糖尿病。

論及糖尿病的病徵,有病人會感到口渴,時常要飲水、進食、尿頻、經常感到疲倦、皮膚痕癢、容易受感染(女性的陰道和男性的下體都易發癢及發炎),視力模糊及頭暈等。

傷口成細菌溫床
鑑於高血糖會影響身體正常機能運作,若患者缺乏適當治療,極有可能會引起以下的慢性併發症。

在神經系統上,高血糖會使患者對觸覺、痛覺和溫度感應變差,所以病人較難察覺身體受損,特別是足部,因而延誤治療。

在視覺系統上,高血糖會損害眼球內的微絲血管,導致視網膜出血,嚴重時可引致失明。高血糖亦令傷口成為細菌溫床,令身體尤以泌尿系統及足部較易受細菌感染。此外,病人亦較容易患上高膽固醇、高血壓、血管硬化、心臟病、中風、腎臟組織受損,引致蛋白尿及腎衰竭。故此,糖尿病的危險是絕對不可忽視。無論患病與否,作為健康都市人,都應該要定期適量運動,均衡飲食,減少糖尿病的威脅。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地獄餐單治糖尿或不藥而愈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六 6月 25, 2011 12:06 pm

糖尿病也可以不藥而愈?英國一項研究顯示,在八星期內控制每日攝取熱量不多於六百卡路里,糖尿病患者可以毋須再靠藥物也可以痊愈,即使之後恢復正常飲食,糖尿病復發機會亦不大。但專家警告,有關的研究只在初步階段,不建議病人自行嘗試這種地獄餐單式的自我療法。

食不含澱粉質蔬菜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進行了一項糖尿病與飲食習慣的研究,有十一名患了二型糖尿病的男女參與,部分參與者更患有長達四年的糖尿病。在專家監察下,他們八個星期內只能進食減肥飲料和不含澱粉質的蔬菜,每天攝取的總熱量少於六百卡路里,約為正常成年人每天標準攝取總熱量的四分之一。一周後,他們的血糖讀數回復到正常水平;兩個月後,胰臟脂肪水平由偏高的百分之八,達至正常的百分之六,並恢復製造胰島素的功能。

糖尿病人 - 頁 4 0625-00176-023b2
英國研究指低熱量食物可收治療糖尿病之效。

經過三個月測試,十一人已全部回復正常飲食,並遵從良好飲食習慣,研究人員發現其中七人並沒有糖尿病復發的迹象。研究員表示,透過嚴格控制飲食,可溶解堵塞胰臟血管的脂肪,使它恢復正常功能。

領導研究的泰勒教授表示,雖然研究對象的病歷相對較淺,參與人數亦不多,但他相信這個方法在長期患者身上亦可能見效。他說:「過去一直認為糖尿病患者的情況只會愈來愈差,但我們證明可扭轉這觀念。」但由於研究只屬起步階段,他並不建議病人自行嘗試這極端餐單。

近年有年輕化趨勢
糖尿病按病源的發展過程而分為一型及二型兩大類。一型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分泌嚴重不足所致,原因可能與遺傳及自身免疫力失衡有關,患者須接受胰島素治療。二型糖尿病的病理是胰島素分泌過低或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拒,此型患者毋須注射胰島素,主要透過控制飲食、運動及藥物治療,目前香港有九成糖尿病患者都屬二型,通常在中年以後病發,但近年患者有年輕化趨勢。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糖尿病普遍化 30年翻逾倍

發表 由 Katebush 周日 6月 26, 2011 6:48 pm

法新社倫敦26日電) 根據英國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刊登的最新研究,自1980年至今,全世界罹患糖尿病的成人人數已成長逾倍,達到將近3億
5000萬人之多。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和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科學家分析了全球各地共270萬名25歲及25歲以上成人的血糖,並以此結果估
計糖尿病的普遍性。

根據昨天發表的研究,罹患糖尿病的成人人數從1980年的1億5300萬人,躍升到2008年的3億4700萬人,成長超過1倍。

研究人員表示,罹患糖尿病比率成長的原因中,最重要的2項是人們的壽命和體重都一起「節節攀升」,特別是女性。

來自倫敦帝國學院、共同領導研究的艾沙提(Majid Ezzati)表示:「我們的研究顯示,糖尿病幾乎在各國都是愈來愈常見。」

「與此相反,血壓和膽固醇在許多地區都下降了。糖尿病比這些疾病更難預防,也更難治療。」

其中,太平洋島國的糖尿病比率成長最多。當地人民罹患糖尿病的比率高於世界其他任何地方。

西歐各國的糖尿病罹患比率則相對成長較少。
(譯者:中央社楊盈)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患二型糖尿病港童大增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一 6月 27, 2011 10:54 am

小朋友只顧打機或上網,懶做運動兼嗜吃快餐及飲汽水,除慘變肥仔肥妹外,更隨時年紀小小便患二型糖尿病,要終身以藥物控制血糖。有糖尿科護士指,近年公立醫院的兒童二型糖尿病個案急增,最年輕患者只有八歲,肥胖、飲食不健康及拒做運動均是致病元凶。

糖尿科護士兼糖尿病血糖監測關注組委員莫碧虹表示,以往甚少兒童二型糖尿病個案,但近年確診病例顯著上升。她指現時公院跟進 15宗相關個案,患者普遍有肥胖問題,確診時糖化血紅素( A1C)多已達嚴重的 8%至 9%,餐後血糖值更高達 15至 20mmol/L(毫摩爾/升),遠超不高於 8的理想水平,患者治療後糖化血紅素一般能回落至 7%,但仍未能達 6.5%以下的理想水平。

莫指曾跟進年紀最小的二型糖尿病個案,確診時只有八歲,患者及母親均是肥胖型,喜打機及上網,常吃快餐及煎炸食物,又完全不愛運動。男童確診時糖化血紅素高達 9%,醫生擔心他提早出現嚴重併發症,故要求他自行「篤手指」驗血糖,不可依賴父母,希望患者能建立自我控制疾病的意識。

可併發腎衰竭心臟病
糖尿病血糖監測關注組召集人朱偉星醫生表示,患二型糖尿病兒童若血糖持續控制欠佳,最早可於診斷後約五年,出現周邊神經病變、心臟病、中風及腎衰竭等嚴重併發症。朱偉星建議用「監控血糖鐵三角」方式監察血糖變化,即平日要「篤手指」檢驗空腹及餐後血糖值,再每年檢查糖化血紅素一至兩次。

最新統計
全球 3.47億成人患糖尿
港童患二型糖尿病個案增,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近年也持續上升,一項由美國哈佛大學及世界 衞生組織等機構進行的研究發現,全球過去 30年患糖尿病成人增加逾一倍,總數達 3.47億人,當中 1.38億人住在中國及印度,美國及俄羅斯則佔 3,600萬人;增長最顯著則是太平洋島國,如馬紹爾群島有逾三成婦女患糖尿病。

去年全球用於治療糖尿病的藥物開支,高達約 2,730億港元。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一生不得糖尿病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二 6月 28, 2011 5:25 pm

(星島日報報道)身邊得糖尿病的人愈來愈多,美國《預防》雜誌最近一篇文章指出,是因為大部分人沒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控制血糖,並給了十二個一生不會得糖尿病貼士。
  一、吃肉前喝兩勺醋。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研究發現,吃大魚大肉等高熱量食物前,喝兩勺食醋,可大大降低血糖水平。
  二、減輕百分之五體重,哪怕你非常肥胖,只要體重減輕百分之五,患糖尿病的危險就會降低七成。
  三、每天走路三十五分鐘。芬蘭研究發現,每周走路四小時,每天三十五分鐘,可使糖尿病危險降低八成。
  四、多喝咖啡。哈佛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研究發現,每天六杯咖啡,糖尿病危險降低百分之二十九至五十四;每天四至五杯,降低約百分之二十九,但小心身體的接受程度。
  五、多吃高纖維食物,能確保其中至少含有五克粗纖維,可降低乳腺癌、糖尿病、高血壓及中風危險。
  六、一周吃快餐不超過兩次。美國研究發現,每周吃快餐兩次以上,身體器官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一倍。
  七、火腿、香腸要少吃。每周吃五次以上火腿或香腸,糖尿病風險會增加百分之四十三,罪魁禍首是加工肉食中的添加劑。
  八、玉桂有助降血糖。德國科學家發現,玉桂有助於降血脂,進而防止糖尿病危險。玉桂粉可撒在咖啡裏,也可以和蜂蜜一起沖水喝。
  九、做事前三次深呼吸,以減少壓力,長期壓力會導致血糖升高。十、睡眠控制在六至八小時之間。睡眠經常不足六小時的人,糖尿病危險增加五倍,而睡眠超過八小時的人,糖尿病危險增加三倍。
  十一、避免獨居。獨居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比其他人高二點五倍。十二、四十五歲後多關注血糖,尤其是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的人,血糖指數為一百至一百二十五毫克/分升的人,十年內最易發生糖尿病。
  (小宇宙 查小欣)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曬太陽吸維D 預防糖尿

發表 由 hkinca38 周六 7月 16, 2011 3:30 pm

世界衞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有超過二點二億人患有糖尿病,當中九成是二型糖尿病人。美國塔夫斯大學找來逾二千名血糖高於正常的人士進行比較,發現體內維他命D含量最高的人士,患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較體內維他命D含量最低者減少兩成半。

該研究在美國糖尿病協會周年大會上發表,研究人員認為攝取維他命D有助預防患上二型糖尿病。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指,人類攝取維他命D有助體內產生胰島素,將血糖轉化為能量。不少美國人透過進食牛奶、三文魚、吞拿魚及曬太陽等方法攝取維他命D。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日日食紅肉招二型糖尿

發表 由 p-ma 周五 8月 12, 2011 6:31 pm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每日食五十克加工紅肉,即等於兩片煙肉、一條香腸或一個小漢堡包,便會增加患二型糖尿病風險逾五成;若每日食一百克無加工紅肉,即半塊牛扒,亦會增加患病風險一成九。研究人員建議改吃家禽、魚類或豆類食物。是項研究報告刊登於《美國臨床營養期刊》。

糖尿病人 - 頁 4 0812-00176-066b1
研究指食加工紅肉會增加糖尿風險。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分析逾四十四萬人的健康紀錄及膳食,年期由十四至二十八年不等,發現無論吃有加工或無加工紅肉均會增加患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但若改吃其他蛋白質食物如白肉、糙米或低脂芝士,則可減低患病風險五分之一。另外,紅肉亦被指會增加中風、心臟病或致癌風險,專家建議成人每周不應吃超過五百克紅肉,相等於三條香腸、一小塊牛扒或三塊羊片。全球有近三億五千萬成人患糖尿病,而二型糖尿病主要與肥胖、缺乏運動及不良飲食習慣有關。
p-ma
p-ma

文章數 : 956
注冊日期 : 2009-12-02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基因變異引發糖尿病

發表 由 p-ma 周五 8月 19, 2011 6:00 pm

日本科學家破解了二型糖尿病成因。日本熊本大學的專家在老鼠實驗中,發現一種名為「 CDKAL1」的特定基因,能促進氨基酸在胰腺正常組合,有助胰島素正常運作。若此基因出現變異,異常的胰島素水平增加並阻礙正常的胰島素分泌,令胰島素未能發揮降血糖作用,增加患二型糖尿病風險。

研究證明若此基因變異,即使實驗老鼠並不肥胖,也會患上二型糖尿病。另一調查則證實每四名亞洲人便有一人的「 CDKAL1」基因出現變異,但僅一成歐美人士出現此基因變異。研究員期望醫學界日後可針對此問題,研發更有效醫治二型糖尿病的藥物。
p-ma
p-ma

文章數 : 956
注冊日期 : 2009-12-02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中大闢糖尿病藥物新路向

發表 由 Oscar 周一 9月 12, 2011 5:59 pm

(星島日報報道)纖體瘦身風氣大盛,令愛美女士聞脂肪色變,但從醫學角度而言,適當的脂肪對身體大有裨益。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脂肪細胞會釋放對身體有益的脂聯素,並在血管內發揮作用,增加一氧化氮,從而抑制血管收縮,對控制糖尿病引起的血管併發症十分有效。此發現為未來研發糖尿病藥物開闢新路向,可更有效地治療糖尿病及肥胖症引起的併發血管疾病。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心腦血管醫學研究所所長黃聿指,脂肪細胞會分泌多種不同的生物活性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有好有壞,脂聯素則是其中一種對身體有益的蛋白質。研究團隊發現,脂聯素可改善血管功能,增加血管內的一氧化氮,令游離基減少,從而抑制血管收縮和血管硬化,對於預防糖尿病引起的血管併發症十分有效。研究又發現,不同部位的脂肪會產生不同數量的脂聯素,皮下脂肪比內臟的脂肪釋放更大量的脂聯素。

  脂聯素可治療癌症反應在醫學界早已知道,但脂聯素對血管功能的保護作用則屬首次發現,黃聿坦言新發現對未來研發治療糖尿病的藥物有指標性作用,「以往用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治療糖尿病,但可能會引起心血管疾病,近年已改用其他藥物代替,但效用較弱」。

  同樣負責研究的田小雨博士補充,糖尿病患者經常出現血管併發症,以往糖尿病的治療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為病人增加胰島素,或增加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但這兩個方法皆可謂「治標不治本」,隨着病人患病時間愈長,需要注射的胰島素可能愈來愈多。新發現突顯脂肪細胞的作用,未來可研發藥物增加脂聯素,從而加強血管舒張,預防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疾病。

  黃聿與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研究肥胖症與糖尿病中,脂肪細胞對心血管功能的影響。田小雨補充,肥胖症患者或其他因肥胖而患上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的人士,其脂肪體積增加,但脂聯素卻減少,引起他們留意脂聯素,經兩年半時間努力研究,終發現脂聯素對血管的作用。今次研究獲研究資助局資助約八十萬元,有關研究成果更已發表於七月的《細胞代謝》期刊上。
avatar
Oscar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糖尿病人宜飯後才吃水果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二 9月 13, 2011 4:26 pm

水果水分高,而且含豐富膳食纖維、多種礦物質和維他命,可提高身體抵抗力和腸臟健康。可是水果含大量天然果糖,天然果糖並不是零熱量的,因此進食過量天然果糖,也可影響體重和血糖,患糖尿病人士更需多加注意。

另外,有不少人會問甚麼時候進食水果會較好。假設大家沒有患糖尿病,餐前、餐後、或者兩餐之間進食水果其實都可以的。

避食榴槤香蕉杧果等
可是患糖尿病人士應盡量將水果安排在正餐後進食,與其他食物一同消化,有助減慢水果的消化過程和血糖上升的速度。

還有,愈熟的水果果糖含量會變得愈高,故此,糖尿病人士應避免進食一些太熟的水果,同時盡量避免進食榴槤、香蕉、提子、杧果、荔枝、龍眼等果糖較高的水果。

分量方面,太多或太少都不適宜,一般人士每天食用兩份水果就剛好了。

西柚影響薄血藥功效
以新鮮水果來說,一份水果大約是女士的拳頭大小或半碗的分量。可是由於在製作乾果的過程中,水果中的水分會被提取,所以一盒小小(淨重14克)的提子乾已相等於半碗新鮮提子的分量,進食時要額外小心。

有些水果俱有特別療效,例如紅莓汁可有效減低患尿道炎的機會,香蕉含豐富鉀質,有助平衡血壓。不過,西柚則可影響薄血藥的功效,需長期服用薄血藥的人士應避免進食。

香港中文大學營養研究中心

http://www.sph.cuhk.edu.hk/cns/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中西醫治療減糖尿足截肢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四 9月 29, 2011 3:11 pm

【記者黃巧君報道】本港約有70萬人患上糖尿病,部分病人或會受到糖尿足的困擾,為了提升治療糖尿足疾病的效果,廣華醫院為病人提供中西醫結合服務,結果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下,可減少糖尿足患者大範圍截肢的數目。有病者接受此治療後,認為足部傷口結合生長得較快,生長出來的肌肉,感覺較只服用西藥時實在。

  東華三院王澤森中西醫治療中心李捍東教授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中西醫分別屬於兩個不同的倫理體系,兩者各有優勢,可以互補。而中西醫結合治療,產生很多顯著的成效。例如王榮祥醫生和中文大學中藥臨床研究服務中心教授熊曼琪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足、針灸治療兒童鼻敏感等。

  東華三院榮譽顧問醫生王榮祥昨日稱,他15年來致力研究糖尿足,目標要減少糖尿足患者,因病患而要截肢的百分率。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服務下和2006年熊曼琪教授開始研究的糖尿足治療方案。結果發現中西醫結合治療下,可避免糖尿病足患者大範圍截肢。現時中醫治療方面,他們都採用內治法主要氣虛及血脈瘀塞,這有別於西醫療法。

傷口結合生長較快

  糖尿足患者的施先生,於10歲時患上糖尿病,因病情轉差,他之前入住廣華醫院已達1年時間,最近半年開始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亦即同時接受中醫的內治法,半年來每日一劑內服法的劑量,他昨日表示成效顯著,服用中醫治療法後,足部傷口結合生長得較快,生長出來的肉,感覺較只服用西藥時實在。

  而王先生2007知道患上糖尿病,未接受任何治療前,因糖尿病惡化,而要切去一隻右腳腳趾,及後他接受中西醫的治療法後,不用再因糖尿病而切去任何肢體。他亦表示,同時接受西醫和中醫的內治法後,令他較開朗,腳痹的情況亦減少。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青少睡眠足減糖尿風險

發表 由 Tango 周五 9月 30, 2011 2:39 pm

充足睡眠對兒童及青少年成長十分重要,英國有研究發現,如果每晚睡得好,在青少年期可減低患糖尿病的風險,專家建議最好每晚睡六至八點五小時,有利製造胰島素和維持血糖水平。專家解釋,睡眠不足會影響賀爾蒙分泌,賀爾蒙水平不穩可致肥胖,因而易患上糖尿病。

英國坎特伯里的糖尿專家研究指,有充足的睡眠,可避免擾亂胰島素分泌及血糖水平,青少年期則可避免患糖尿病。專家解釋,睡眠分不同階段,如睡得不足夠或睡眠被打斷,會影響賀爾蒙如皮質醇的分泌,皮質醇水平高會引致糖尿病。由於青少年常有缺乏睡眠特性,專家因此作出有關建議,並提醒其他生活習慣也可引致肥胖,如進食不當、不做運動等,都可增患糖尿的風險。有關研究刊於《糖尿護理》期刊。

瞓得少 血糖濃度高
另外,美國糖尿協會早前為六十二名平均十四歲的肥胖青少年進行連續三十六小時的觀察,透過口服葡萄糖耐受測試、體位測量等測試,發現睡眠時間愈少,血糖濃度愈高;睡眠充足可穩定血糖,建議每天睡七點五至八點五小時。專家稱肥胖者體內胰島素敏感度下降,可能令胰島素未能發揮抑壓血糖作用,因而易患糖尿病。
avatar
Tango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年輕男士難逃糖尿

發表 由 hkinca38 周三 10月 05, 2011 2:13 am

年輕男士即使身材較標準,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也較女士高。英國一項研究分析近 10萬名糖尿病患者的各項健康數據,發現男性患者的平均體重指標( BMI)為 31.8,低於女性患者的 33.6,此情況在年輕病人組別最明顯;研究估計男女的脂肪分佈有別是影響病發的關鍵。

研究人員指出男士一般到中年,在腹部及肝臟儲存的脂肪比女性多,相信是導致男士即使體重較輕,也會比女士早罹患糖尿病。此外,男士較多出外用膳、飲酒及食煙等因素,也會增加糖尿病風險,故呼籲男士要更注意體重超標的問題,不論男女若能及早糾正不良飲食習慣,並多做運動也可減低中年患糖尿病的危機。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蜈蚣咬糖尿婦療傷突爛肉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五 10月 07, 2011 2:27 pm

本港兩間公立醫院急症室在四年間共接獲四十六宗蜈蚣咬傷人個案,發現大多發生在九月及十月的晚上,因秋季清涼天氣最宜蜈蚣出沒,被咬地點主要為鄉村屋內,傷者主要是腳趾及下肢被咬。全部傷者無生命危險,其中一名六十六歲女病人手指被咬傷後原已逐漸康復,但突然傷口組織壞死,結果兩次施手術切除壞死組織。另有五名病人亦在出院後,再發現傷口復發腫脹及痕癢需再入院治療。

糖尿病人 - 頁 4 1007-00176-079b1
檢獲其中一條咬人的蜈蚣長十五厘米。(香港醫學雜誌)

屯門醫院急症室醫生馮顯達等人在《香港醫學雜誌》發表報告指出,蜈蚣喜歡又黑又暖的環境,故此所有咬人個案發生於五月至十一月期間,七成發生於戶內。蜈蚣喜躲在建築物罅縫,亦藏身鞋內及被鋪中間。大部分傷者為居於鄉村的村民,平均年齡五十一歲。

糖尿病人 - 頁 4 1007-00176-079b2
六旬病人拇指被咬(左)後爛肉(中),手術後康復(右)。

大部分傷者下肢中招,有兩人連續被咬兩處,有一名病人在睡夢中被咬三處。該名六十六歲女病人本身有糖尿及高血壓,左手拇指被咬傷後一個半小時已送到急症室治療,住院兩日後紅腫消退出院。豈料四日後覆診時,發現拇指傷口附近組織壞死,需要切除爛肉。但個多星期後,傷口爛肉情況持續,需再做手術切除始康復。

報告指,大部分傷者感痛楚獲處方止痛劑、抗組織胺及抗生素,病例一般並不複雜,但可能引致組織壞死或延遲性過敏性反應,提醒醫護人員注意。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微蛋白尿偏高 糖尿患者傷腎

發表 由 Darek 周一 10月 31, 2011 11:49 am

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除要忍口外,也需留意微蛋白尿排出量,若發現水平過高,有機會引致連串心血管疾病及腎衰竭,甚至死亡。有調查發現,三成三受訪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樣本驗出有微蛋白尿(即介乎30至300毫克),當中三成六人僅有五年或以下糖尿病史。內分泌及糖尿專科醫生建議患者控制好血壓,每半年至一年驗尿。

全港有七十萬人患糖尿病,預料患者隨人口老化不斷增加。內分泌及糖尿病專科醫生陳諾表示,外國有研究發現,微蛋白尿與糖尿病及高血壓相互影響,六年半內更有四成嚴重蛋白尿病人因心血管病死亡。陳諾解釋,病人患高血壓及糖尿引發的炎症,破壞腎小球組織,令白蛋白排出體外,形成微蛋白尿。若沒適當治療及控制好血壓及糖尿指數,會增加腎衰竭風險,甚至需要換腎。

患者年輕化 28歲中招
二十五名社區醫生早前收集二百二十七名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樣本化驗,病人年齡由二十八至八十八歲。結果發現,三成三人驗出有微蛋白尿,最年輕一名是僅得兩年糖尿及高血壓病史的二十八歲患者。此外,患高血壓者出現微蛋白尿較常人高一倍。

參與調查的陳念德醫生建議,糖尿病人半年至一年接受廿四小時尿液樣本測試,監測微蛋白尿排出量,若發現排出量多於30毫克白蛋白尿,可服藥物控制,高血壓患者亦應長期控制血壓水平於130/80mmHg以下。

四十五歲的黎女士患高血壓及糖尿病分別九年及十八年,需定期服降血壓藥及注射胰島素,早前她做體檢驗尿時驚見微蛋白尿,連腎功能也轉差,目前需靠服藥及保持良好飲食習慣來控制病情。
avatar
Darek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糖尿併發症一站式跟進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四 11月 10, 2011 11:50 am

糖尿病患者常會併發糖尿足、糖尿眼或腎衰竭等疾病,患者需穿梭多個專科門診及「排長龍」輪候接受治療。瑪麗醫院今年八月成立綜合糖尿病治理中心,已為近四百名病人進行糖尿病併發症檢查,結果發現半數病人的血糖指數不達標,亦分別有近五成人已併發冠心病及視網膜病變。中心提供「一站式」跟進治療,期望兩年內為聯網內六千個糖尿病者檢查,及早發現及針對治療併發症。

糖尿病人 - 頁 4 1110-00176-070b1
醫護人員示範糖尿足診斷測試,右為患者陳志飛。

全港約有七十萬人患糖尿病,即每十人便有一人「中招」。患者同時患有中風的機會較常人增二點五倍,冠心病更增二至四倍,亦有機會引起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及末期腎衰竭等。瑪麗醫院內科副顧問醫生楊俊業表示,糖尿病併發症在初期並不明顯,只能靠抽血檢驗才發現問題,再重新排隊轉介到各專科跟進治療。

近半併發冠心病糖尿眼
有見及此,瑪麗醫院成立綜合糖尿病治理中心,由眼科及內科醫護人員提供「一站式」糖尿病跟進治療,更可縮短病人輪候時間,嚴重者兩周內已可展開療程。由八月尾至上月尾已為三百九十八名病人進行糖尿病併發症檢查,包括驗血糖、血壓、檢查足部、眼部及周邊的神經與血管。

結果發現,有五成一病人的血糖指數不達標,且分別有四成九及四成八人併發冠心病及糖尿眼,三成三人有三期或以上的慢性腎病,有二成六人產生如糖尿足的神經病變。而確診有糖尿眼病人中,有一成二人患黃斑點病變。

篩出高危病者轉介治療
內科副顧問醫生周榮新指,從前病人告知「隻眼好矇」也只能寫轉介信到眼科輪候,「的確要等好耐」。該院眼科部門主管黃世雄亦認為,透過中心「一站式」檢查後,可盡快篩選出高危病者作出治療,從而減少病人因併發症入院及殘障的風險,若高危者應可兩周內獲轉介治療,輕微患者需等約半年:「唔使人人都放去龍尾!」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患者年輕化 10歲女受苦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四 11月 10, 2011 11:52 am

近年糖尿病患者漸趨年輕化,港大內科學系主任林小玲表示,去年七月至今年六月,港島西聯網轄下醫院及診所跟進了約二萬二千多名糖尿病者,由於生活電腦化、快餐文化及物質豐富,患者漸趨年輕化。曾有十歲女童嗜甜食及少運動,確診患糖尿病,建議市民定期檢查。

糖尿病人 - 頁 4 1110-00176-071b1
兒童保持適量運動,可減低肥胖機會及患糖尿風險。

有遺傳風險應定期檢查
林小玲表示,該名十歲女孩嗜甜食又運動少,因癡肥到兒科求診後,發現患上糖尿病需接受胰島素治療。

如今她已十八歲,曾驗出有微蛋白尿,但暫未影響腎功能。林建議,有家族遺傳風險的人更應定期抽血檢查。

另一方面,林小玲又提醒患者要注意併發症的問題。七十二歲的陳志飛二○○七年因心臟病發入醫院接受治療,竟同時被發現血糖指數高達十幾度,轉介至眼科及糖尿專科門診檢查後,確診患有二型糖尿病,而且有輕微糖尿眼及腎功能受損。

陳伯獲轉介綜合糖尿病治理中心跟進病情,醫護人員教導他如何保持健康飲食及自行量度血糖指數,如今血糖指數已降至七至八度。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胰島素宜每日打三次

發表 由 Darek 周二 11月 15, 2011 2:24 am

糖尿病人中約一成為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不能分泌胰島素,故須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患者以年輕人居多。如血糖控制不理想,腎臟會提早報廢。美國華盛頓大學一項研究證實,接受進取治療方案的患者,如每天打三次胰島素,務求血糖接近正常水平的患者,較傳統治療的病人,出現腎病併發症的風險低近一半。

研究人員在美國腎科學會周年會議上發表該報告,研究跟進 1,375名 13至 39歲一型糖尿病人,於 83至 89年的數據,接受進取療的人每天注射胰島素三次,對照組只每天注射一至兩次。 10年後前者只有 24人出現腎功能衰退,較傳統治療組 46人少近一半,嚴重至腎衰竭的患者只有 16人,也較傳統治療有 24人少逾三成。
avatar
Darek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豬細胞治療糖尿病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三 11月 16, 2011 12:04 am

一型糖尿病患者要靠長期服藥及注射胰島素控制病情,澳洲有專家從豬隻身上提煉出胰島素細胞,初步證實能為病人提升胰島素水平,幫助控制血糖。專家指,一型糖尿病患者因胰臟未能分泌足夠胰島素,無法控制血糖水平,令血糖過高或偏低,對生命構成威脅。

研究顯示其中有兩成一型糖尿病患者,因血糖嚴重偏低,導致神志迷糊及昏迷,估計有 4至 8%的病人因而死亡。今次研究共有 54名一型糖尿病患者注射豬隻胰島素細胞,其中 40歲男病人過往每周都因血糖過低暈倒 5次,須每半小時量血糖一次。他注射有關細胞後,兩年內無出現此情況。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植物多糖 防繼發糖尿病

發表 由 KateBush 周五 11月 25, 2011 12:11 pm

中國科研人員近日發現一種特種植物多糖,可以有效控制餐後血糖,防止繼發糖尿病。項目負責人蘇為平是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副研究員。他稱,這種植物多糖在結構上有兩大特點,包括一是分子量約40萬;二是凝膠濃度可以低至萬分之五濃度。

蘇為平指出,這種多糖的結構特點,可以改變食物的消化動力學,在餐前服用,可顯著降低餐後血糖峰值。降低餐後血糖峰值,可以減少血糖峰值期的胰島素需求量,減輕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負荷,達到保護胰島細胞的作用。長期服用,還有降低空腹血糖的作用。

中國進入糖尿病高發期

他表示,這種植物多糖對肝、腎無不良作用,具有長期服用無副作用等安全性特性,適用前景相當廣泛。據了解,這項研究前期進行了大量動物實驗和人體試驗。人體試驗表明無論對正常人還是對糖耐量降低的人,都可以降低餐後血糖峰值。對正常人可降低0.5mmol值,對糖耐量降低的人可降低1至3mmol值。

世界衞生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糖尿病患者數量當前約為3.46億,其中超過80%的死亡病例出現在發展中國家。中國也已進入糖尿病高發期,全國當前約有9000萬糖尿病患者。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適量飲酒降糖尿風險

發表 由 KateBush 周日 11月 27, 2011 3:51 pm

小飲怡情,更有指可以降低糖尿病風險。一項研究發現,中老年婦女如經常進食高碳水化合物食品,並加上飲用適量的酒精飲料,或有助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根據美國疾病控管中心統計,當地有26萬人罹患糖尿病,其中約半數人是婦女。而經過八萬名婦女及26年的長期調查,研究人員發現,常吃如白麵包、薯仔、含糖飲料等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者,假如每天平均攝取15克酒精飲料的人,卻比沒喝酒者更不易罹患糖尿病,但如果沒有適度攝取酒精飲料,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最高,會比攝取酒精飲料者增加30%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少吃高碳水化合食物

  帶領研究團隊的Frank Hu博士推測,酒精可能會影響飲食者飯後胰島素和其他物質的釋放,才因此得出該研究結果。但他強調,並不鼓勵人們將喝酒作為預防糖尿病的方法,研究只是探討碳水化合物與酒精的相互作用。他又謂,仍然主張人們減少吃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也必須適度的飲酒。糖尿病患者在全球都有增加的趨勢,嚴重者可能導致如中風、神經損傷等症狀。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杏仁豆漿控制血糖見效

發表 由 hkinca38 周日 12月 04, 2011 9:51 pm

對於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高危人士,控制血糖非常重要,要血糖不高又吃得有營養,杏仁及豆漿是不錯選擇。國際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每星期吃一百五十克杏仁等堅果,女性患糖尿病風險會下降兩成七,以大杏仁配搭白麵包更有效控制血糖,日本研究則顯示,米飯和豆腐一起吃,降低餐後血糖反應效果顯著。

糖尿病人 - 頁 4 1204-00176-063b1
每星期吃一百五十克杏仁等堅果,女性患糖尿病風險可降兩成七。

國際糖尿病協會統計顯示,全球每年至少有四百六十萬人因糖尿病死亡。血糖實驗發現,用杏仁搭配白麵包,可以讓餐後血糖明顯降低,吃白麵包時同時吃六十克大杏仁,可令血糖反應降低接近三成。一項相關研究更發現,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每天吃七十克大杏仁,可以大幅度降低糖化血紅蛋白,並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食堅果利糖尿患者
國際流行病學刊物《護士健康研究》曾分析,每周吃約一百五十克堅果的女性,患糖尿病風險會較從不吃堅果的女性下降兩成七,以此推算,平均每天只需吃二十克堅果、杏仁即足夠。

大豆製品如豆漿和豆腐也有類似好處,日本研究發現,把米飯和豆腐配在一起,亦能有效降低餐後血糖反應,豆漿和白糖組合,與單獨吃白糖相比,糖的消化速度會明顯降低,血糖反應也會明顯下降。
avatar
hkinca38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糖尿病人 - 頁 4 Empty 糖尿患者 腎病高危勿遲醫

發表 由 KateBush 周四 12月 08, 2011 11:49 am

全亞洲約有一成二人患不同程度的慢性腎病,高血壓及糖尿病更是高危因素。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腎科主任李錦滔表示,腎病病情惡化至三至四期後才會出現血壓高、小便帶泡沫等病徵,患者容易忽視病情。

存活率急降
同系名譽臨床副教授周啟明指,糖尿病與腎病亦有密切關係,去年醫管局已錄得四千一百三十人因腎病要接受血液或腹腔透析治療,當中四成六人同時患有糖尿病:「糖尿病會增加蛋白尿,令腎功能受損,長期忽視會腎衰竭。」

周啟明按研究指,早期已接受腎科醫生治療的患者存活率可達九成,但延誤診治者兩年內存活率僅餘五成。

中大與亞洲腎科專家則倡議慢性腎病早期診斷計劃,提醒有糖尿病、高血壓人士、有家族遺傳、曾服用對腎臟構成損害的藥物及年屆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平均每年接受一次檢查,包括測試尿蛋白、紅血球及腎小球過濾率,費用僅介乎一百至二百元。

林先生○○年因呼吸困難求診,卻發現因腎臟未能排水,令心臟積水,其後確診患慢性腎衰竭,自此要辭去工作,接受腹腔透析達十年,去年幸獲腎臟移植。他坦言「執番命仔」後更重視飲食健康:「以後食嘢少鹹少甜!」
avatar
KateBush
訪客


回頂端 向下

4頁(共6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